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0篇、会议论文109篇、专利文献819219篇;相关期刊324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湖南省农学会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治理科学论坛、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生物有效性的相关文献由3426位作者贡献,包括陶澍、余应新、历红波等。

生物有效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0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19219 占比:99.88%

总计:820188篇

生物有效性—发文趋势图

生物有效性

-研究学者

  • 陶澍
  • 余应新
  • 历红波
  • 纪雄辉
  • 党志
  • 南忠仁
  • 周东美
  • 孙红文
  • 蒋新
  • 傅家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靖; 栾雅珺; 王流通; 徐俊增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管理对土壤铬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水稻吸收富集特征。【方法】试验地为8 a长期定位水肥管理水稻田,灌溉处理设常规灌溉(F)、控制灌溉(C)2种灌溉模式,施肥处理设为施用常规化肥(F)、有机肥(OF)2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水肥管理下稻田土壤pH值、土壤铬量及形态分布、水稻根系和稻谷铬量的差异。【结果】①与常规灌溉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控制灌溉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②与FF处理相比,COF处理增加了土壤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铬量和比例,各形态铬量分别增加了54.31%、43.06%和39.33%;减少了残渣态铬量和比例,残渣态铬量减少了2.84%;提高了重金属铬从根到稻谷的转运系数;增加了水稻植株根部和稻谷铬量,分别较FF处理增加了46.31%和59.43%。③在相同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pH值和可交换态、可还原态铬量显著负相关;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溉处理间土壤pH值和可交换态、可还原态铬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对比常规肥,施用有机肥给节水灌溉稻田带入了外源重金属铬,并显著增强了土壤铬生物有效性,促进了水稻植株吸收富集铬,威胁水稻安全生产;对比常规灌溉,控制灌溉对土壤铬生物有效性影响不大。
    • 夏伟; 项剑桥; 杨军; 杨良哲; 王芳; 王雯雯; 赵敏; 吴冬妹; 邹辉; 闫加力
    • 摘要: 测定宣恩县西北部表层土壤及茶叶、水稻、玉米、土豆中硒和锌的含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土壤中硒、锌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宣恩县西北部表层土壤中硒含量处于高硒水平,锌含量也处于丰富水平,且土壤硒、锌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匀,这主要与其区域地质背景有关。土壤中硒、锌元素形态主要为强有机结合态与残渣态,很难以离子形态释放出来,不同形态硒变异系数随着硒惰性增强而增大,不同形态锌变异系数随着锌惰性增强而减小,硒在全区的生物易利用性较锌稳定。土壤中各形态硒、锌含量与其全量、pH值、有机质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农作物可食部分对土壤硒、锌元素富集能力强弱分别为玉米>茶叶>水稻>土豆、茶叶>玉米>水稻>土豆。硒在不同农作物中自根茎至叶片或籽实富集系数依次降低,锌在茶叶叶片及玉米籽粒中富集系数高于其根部或者茎部。
    • 王雪; 张丽; 宋宁宁; 王芳丽; 林大松; 杜兆林
    • 摘要: 为探讨海泡石施加深度对镉(Cd)污染土壤钝化修复效果的影响,选取湖南湘潭酸性水稻土,采用根际箱培养的方式,研究海泡石施加深度对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植株Cd吸收和根际环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海泡石的对照相比,海泡石在施加深度为20、10 cm和5 cm的处理下,根际与非根际各层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1.00~1.16、0.59~1.21个单位,根际与非根际各层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分别降低了0.02%~3.40%和1.00%~7.80%,且海泡石施加深度为5 cm(T2)时根际与非根际层土壤Cd有效态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为3.40%和7.80%;海泡石不同施加深度处理水稻各部位Cd含量均有下降,且在施加深度5 cm并隔离根系向未钝化土壤延伸处理(T4)降幅最大,与对照相比根部Cd含量下降显著(P<0.05),同时,海泡石在不同施加深度处理下水稻株高和产量均有提高,且与对照相比海泡石在T2和T4耕层深度处理下株高和产量显著提高(P<0.05)。可见,浅耕(耕层5 cm处理)施用海泡石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效果最好,且降低了水稻中Cd含量,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
    • 吴超; 孙彬彬; 陈海杰; 成晓梦; 贺灵; 曾道明
    • 摘要: 有效硒是评价土壤中硒对植物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目前尚无测定土壤有效硒的统一方法。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常用于测定土壤有效硒含量,但存在缺乏普遍适用提取剂类型、目标态提取不完全和对非目标态溶解等问题。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是一种基于解离、扩散动力学的有效态测定方法,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土壤有效硒的测定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否适用于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评价尚不明确。为探明梯度扩散薄膜技术评价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本文以浙江省上墅乡和汾口镇分布的天然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实验应用化学提取法、土壤溶液法和DGT技术[包括Fe-oxide(水铁矿型)DGT、Zr-oxide(水合氢氧化锆型)DGT]评价土壤中硒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①Fe-oxide DGT测得的有效硒平均含量为0.17±0.076μg/L,Zr-oxide DGT测得的有效硒平均含量为0.20±0.13μg/L。两种类型DGT测得有效硒含量差异不大,但由于Zr-oxide DGT对Se^(4+)具有专性吸附特征,导致Zr-oxide DGT无法有效反映植物体内硒含量水平。对于检测土壤硒生物有效量,Fe-oxide DGT要优于Zr-oxide DGT;②植物体内硒含量C_(plant-Se)与三种方法测定的有效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但C_(plant-Se)与Fe-oxide DGT测定的有效硒含量相关系数(r=0.705)大于其他两种方法;③基于DGT技术计算得出的R值(土壤颗粒向土壤溶液补充硒的能力)和K_(d)值(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表明上墅研究区相较于汾口研究区土壤中硒具有更强的迁移性,但其土壤固相向土壤溶液补充硒离子的速率小于汾口研究区。综上认为,对于评价天然富硒土壤中硒生物有效性而言,DGT方法优于化学提取法和土壤溶液法,在测试性能和反映土壤动力学过程信息方面更具优势。
    • 杨谨铭; 罗沐欣键; 柴冠群; 刘桂华; 瞿飞; 范成五; 秦松
    • 摘要: 选用4个具有贵州特色的钝化剂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试验与盆栽试验,研究了单施及配施钝化剂对镉生物有效性和苋菜吸收镉的影响。研究表明,10个处理均可提高酸性黄壤pH值,使酸性黄壤pH从4.81提高到5.01~6.43,增幅达4.16%~33.68%。单施钝化剂可提高土壤pH 4.16%~33.68%,其中,以5%硅钙肥和5%磷矿粉对土壤pH的增幅最大,分别为33.68%和13.10%。配施钝化剂可提高土壤pH 4.57%~19.96%,其中,以1.5%硅钙肥+3.5%茶树废枝生物炭和0.75%磷矿粉+0.75%硅钙肥+3.5%茶树废枝生物炭对土壤pH的增幅最大,分别为19.96%和18.71%。10个处理均使污染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从0.321 mg/kg降至0.149~0.249 mg/kg,降幅达19.00%~53.58%。总体而言,配施钝化剂对镉的钝化效果好于单施,配施钝化剂可降低土壤有效态镉33.02%~40.81%,1.5%磷矿粉配施3.5%的酒糟生物炭和茶树废枝生物炭处理分别能降低土壤有效态镉40.81%、38.63%。单施5%硅钙肥和磷矿粉对土壤有效态镉的降低幅度达53.58%、26.48%。苋菜的生物量、株高及株幅经1.5%磷矿粉+3.5%酒糟生物炭处理后较ck分别增加72.84%、18.27%、37.38%,地下部、地上部镉含量分别降低67.86%、64.41%,差异显著;经1.5%磷矿粉+3.5%茶树废枝生物炭处理后苋菜生物量、株高及株幅较ck分别增加62.02%、23.08%、93.46%,地下部、地上部镉含量分别降低48.81%、44.07%,差异显著。
    • 何珊; 郭渊; 王琛; 吴丰昌; 何佳
    • 摘要: 目前镍的毒性评价大多基于单一指标和室内控制实验研究,如何综合考虑镍在水环境中的形态及天然复合水化学条件的影响,进而准确预测水体中镍的生物毒性是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领域的难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镍的来源、形态、生物有效性、毒性机理、水质基准和标准及污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围绕镍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展开,剖析了水化学因子对镍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概述了镍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毒性表现,总结出镍对淡水水生生物的六大毒性作用机理,展望镍的生物有效性对毒性效应的影响趋势,对我国镍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王鑫格; 李娜; 许宜平; 韩颖楠; 饶凯锋; 马梅
    • 摘要: 我国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相关,以污染物总量为指标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土壤管理的需求,亟需开展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生物有效性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综述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结构形态、吸附吸收和迁移转化,以及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我国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情况,以及物种选择3个方面对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基准的制定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根据国情制定适合本土特征的生态安全土壤质量标准提供借鉴。
    • 聂杨根; 刘艾芬; 董霞; 吴荣书
    • 摘要: 研究一种新型有效的铁皮石斛花多糖提取方法,并对铁皮石斛花多糖、黄酮和多酚的生物有效性进行测定,为充分开发利用铁皮石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复合酶解法对铁皮石斛花进行提取,用蒽酮-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花多糖含量,以热水浸提法为对照,评价铁皮石斛花复合酶解法的生物有效性。试验结果得到复合酶最佳配比:酶用量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8%,果胶酶添加量0.4%,碱性蛋白酶添加量0.4%;酶解提取工艺最优参数为料液比1∶20(g/mL),酶解pH4,酶解时间2.0 h,酶解温度40°C;提取液的生物有效性为多糖生物利用度32.61%、黄酮生物利用度22.34%、多酚生物利用度19.18%。复合酶解法提取铁皮石斛花,提取液多糖含量较高,提取率为169.3 mg/g,可较好地维持多糖、黄酮、多酚的生物有效性
    • 周松; 杨健豪; 晏士玮; 闫玥童; 张玲玉; 叶文玲
    • 摘要: 介绍土壤中有机酸的种类、来源及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归纳有机酸分泌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变土壤pH值的作用机理;重点阐述根际有机酸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根际有机酸不仅可以通过酸化、络合和交换等非生物作用发挥活化营养物质和金属解毒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作为电子供体和充当电子传递体等生物作用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或价态,进而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通过阐明有机酸的基本属性及其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期待为有机酸更广泛的科学利用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甘国渝; 陈曦; 朱海; 金慧芳; 李燕丽; 李继福
    • 摘要: 【目的】研究水分、温度及其耦合效应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磷素组分及土壤有效磷(Olsen-P)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以稻田、旱地、菜地和林地4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3个水分(W)梯度:40%、70%和100%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别记为W40、W70和W100;3个温度(T)梯度:15、25°C和35°C,分别记为T15、T25和T35,进行连续15 d的水分和温度二因素培养试验。根据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分级方法(Biologically-based P,BBP)对各处理土壤进行磷的分级和测定。【结果】同一温度和水分条件下,稻田、旱地、菜地和林地的土壤生物有效性磷量及Olsen-P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菜地>旱地>稻田。温度恒定时,土壤水分与4类土壤中HCl-P、Citrate-P、Enzyme-P和Olsen-P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恒定时,温度与4类土壤中HCl-P量和Olsen-P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itrate-P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Enzyme-P量无明显相关性,但Enzyme-P量在35°C达到最高值。稻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中Olsen-P量与HCl-P量和Enzyme-P量呈正相关,与Citrate-P量和CaCl;-P量呈负相关。【结论】增加土壤含水率可提高各类土壤中HCl-P、Citrate-P、Enzyme-P量和Olsen-P量;增加土壤温度有助于提高HCl-P量和Olsen-P量、降低Citrate-P量。稻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中的CaCl_(2)-P量、菜地中的Enzyme-P量受水热交互效应显著。在一定土壤温度和水分范围内,温度和水分在不同类型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组分上具有正向耦合效应,并显著影响土壤的供磷水平和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