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毒死蜱

毒死蜱

毒死蜱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1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782篇;相关期刊481种,包括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85种,包括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等;毒死蜱的相关文献由4776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国念、刘刚、王强等。

毒死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1 占比:65.45%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4.46%

专利文献>

论文:782 占比:30.09%

总计:2599篇

毒死蜱—发文趋势图

毒死蜱

-研究学者

  • 朱国念
  • 刘刚
  • 王强
  • 周新华
  • 周红军
  • 李少南
  • 吴慧明
  • 徐华
  • 魏方林
  • 余向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德委; 林小小
    • 摘要: 通过对2020年苍南县生产的农产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了解苍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结果显示,在苍南县共采集农产品样品672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7批次,整体合格率为99.0%,其中叶菜类蔬菜和禽蛋的合格率较低。检测结果发现,限用农药、抗生素等在蔬菜、鸡蛋、豆芽上的风险隐患较大,重金属镉在稻谷、水产品的安全性还需继续跟踪监测。由此表明,苍南县农产品质量相对安全,建议通过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强化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监管、实行合格证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 陈志三
    • 摘要: 阿维毒死蜱毒死蜱与阿维菌素原药复配的高效农药,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对30%阿维毒死蜱微乳剂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配方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微乳剂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评价。通过对溶剂、乳化剂组成、稳定剂、防冻剂和消泡剂等进行筛选,确定了阿维毒死蜱微乳剂的最佳配方。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长期贮存稳定性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良产品。
    • 摘要: 美国EPA将全面禁止所有毒死蜱相关的食品用途2022年2月25日,美国环保署(EPA)拒绝了所有反对取消食品中毒死蜱(chlorpyrifos)的现行最大残留限量的意见,此举预示着EPA将全面禁止所有毒死蜱相关的食品用途。
    • 杨俊; 施炎炎; 陈丹丹; 袁琛凯
    • 摘要: 目的:建立了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MS)测定大米粉中马拉硫磷、毒死蜱和对硫磷测量审核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二氯甲烷涡旋振荡提取后,经0.22μm有机滤头过滤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进行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定量,同时通过3个水平加标试验进行过程质控。结果:大米粉中3种农药在100~10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2~0.9999;在0.1 mg/kg、0.5 mg/kg、1.0 mg/kg3个加标浓度下,其回收率在89.1%~103.7%,相对标准偏差为1.2%~4.2%。结论:大米粉中马拉硫磷、毒死蜱、对硫磷测定结果分别为0.652mg/kg、0.673mg/kg、0.282mg/kg,Z值分别为-0.80、-0.16、-0.51,结果满意。该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可靠性好,能满足实验室大米粉中马拉硫磷、毒死蜱、对硫磷的测量审核样品分析的要求。
    • 张舸; 张宏; 李德国; 廖双龙
    • 摘要: 依据GB/T 5009.20-2003,建立了粮食中敌敌畏、甲拌磷、乐果、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将粮食样品粉碎后,经二氯甲烷提取,通过气相色谱仪火焰光度检测器对粮食中6种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在0.001~8.00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农药残留的质量浓度和峰面积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0.998,回收率为68.2%~109.0%,精密度(RSD)为2.85%~4.86%。该法样品前处理操作简单、准确度好,适用于粮食中敌敌畏、甲拌磷、乐果、杀螟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6种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 查显艳; 侯雪娟; 南慧; 田江
    • 摘要: 传统农药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过早降解,导致利用率低下,利用响应型控释技术对传统农药剂型进行改善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使用多巴胺改性凹凸棒负载毒死蜱(CPF),将海藻酸盐作为包覆材料,利用外源挤出法与Ca^(2+)交联,制备了能够对碱性条件作出特定响应的多巴胺改性凹凸棒/毒死蜱/海藻酸钙复合水凝胶(PRCH)。通过扫描电镜(SEM)、ζ-电位和比表面积测试(BET)对PRCH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PRCH在不同pH环境介质中的缓释性能、溶胀性能以及在紫外光和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RCH对毒死蜱的负载率高达85%,并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吸水溶胀,导致海藻酸钙孔道打开甚至结构坍塌,从而释放出毒死蜱。利用Korsmeyer-Peppas模型方程拟合曲线阐释PRCH的缓释机理为:在pH=5.5的缓冲液中,毒死蜱的释药速率由药物的扩散和水凝胶溶胀共同决定;pH=7.0时农药传输过程由水凝胶裂解的速率主导;而pH=8.5时农药自身的扩散在毒死蜱的释放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但水凝胶的裂解加速了毒死蜱的扩散。PRCH比毒死蜱标准品拥有更强的紫外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本研究表明,PRCH具备优异的载药性能、pH特定响应和绿色环保等优势,在提高传统农药施用稳定性和防治效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冯镇; 刘馨; 张震; 任双鹤; 郭增旺; 郭亚男; 殷东; 郭丽媛; 王中江
    • 摘要: 研究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小麦中毒死蜱农药残留鉴定模型。采用喷洒法制备具有不同毒死蜱残留量的小麦样品,采集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并建立因子化法、欧氏距离法的定性预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的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因子化法较欧氏距离法的定性判别率更高,构建条件的特征波段为5543.68~4643.72、7582.43~6510.28 cm^(−1),预处理方式为二阶导数+矢量归一化+5点平滑,判别率可达96%;偏最小二乘定量判别模型构建条件的特征波段范围为5543.68~4643.72、7582.43~6510.28 cm^(−1),预处理方式为消除常数偏移量,主成分数为7,交叉验证系数(R^(2))达到99.46、交叉验证均方残差(RMSECV)达到1.15,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关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1 mg/kg,能够实现对小麦毒死蜱农药残留量的准确判定。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化法建立的定性分析模型的判别率高达96%,能够实现对小麦毒死蜱农药残留的定性分析鉴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鉴定且重现性较好。
    • 陈子杨; 黄胜; 余健
    • 摘要: 有机磷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作为有机磷农药的代表,毒死蜱使用后在水中的残留时间长、毒性大,被多个国家禁用,而在我国仍有使用。以球形铁碳粒子作为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极-电Fenton体系处理毒死蜱模拟废水,探讨不同操作条件对废水中COD和有机磷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探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与活性炭纤维、泡沫镍相比,不锈钢作为阴极材料时对废水中的COD和有机磷去除效果较好。以不锈钢为阴极,适量Na_(2)SO_(4)为电解质,在电流密度为16 mA/cm^(2)、极板间距为5 cm、铁碳粒子固液比为600 g/L、初始pH为3、电解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93.7%,有机磷去除率达95.9%。各因素对COD和有机磷去除率的贡献程度依次为初始pH>铁碳固液比>曝气量>电流密度。
    • 杨俊; 丁红梅; 何薛纯; 施炎炎
    •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大米粉中3种有机磷农药含量测量审核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对大米粉中马拉硫磷、毒死蜱、对硫磷进行测量审核,并通过加标质量控制措施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米粉中马拉硫磷、毒死蜱、对硫磷测定结果分别为0.652 mg/kg、0.673 mg/kg、0.282 mg/kg,Z值分别为-0.80、-0.16、-0.51,该方法定量定性测定能力较好。
    • 李伟; 张雪莉; 苏勤; 赵锐; 宋海燕
    • 摘要: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是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农药之一,但有机磷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的农药残留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发一种快捷、准确、经济的毒死蜱农药在农产品表面残留的直接检测方法意义重大。配制4组不同体积浓度(1∶200,1∶500,1∶800,1∶1000)的毒死蜱农药溶液,对照组为纯净水,分别浸泡甘蓝叶片3 min,每组采集30个叶片样本,5组共计150个样本。采用可见近红外光谱仪获取其谱图信息,然后开展不同浓度毒死蜱农药在甘蓝叶片上残留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研究。建模时,将每组数据中24个样本,5组共计120个样本作为建模训练集,剩下每组6个样本,5组共计30个样本作为预测集。鉴于甘蓝叶面不平整、皱褶较多,叶片颜色深浅不一等因素会给近红外光谱分析带来干扰,给预测模型的建立增加难度,提出一种光谱全波段平均分组积分(求和)预处理方法,将光谱波段平均分成n组,再对分组后每组数据积分求和,用预处理后的数据训练BP神经网络。实验表明,光谱全波段平均分组积分(求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FD)且分组数为25的神经网络训练效果最好,建模集识别准确率为97.50%,预测集识别准确率为96.67%,建模效果优于通常采用的提取光谱敏感、特征波段建模方法(建模集识别准确率为91.67%)。光谱全波段平均分组积分预处理方法在保留光谱数据更多特征波段的同时探索更多潜在敏感波段,能够降低光谱数据维度,减小单个光谱数据噪声对建模效果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分组数n,能取得较好的建模预测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