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98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1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25957篇;相关期刊431种,包括中国纤检、广东化工、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2012威士邦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2012全国服装及纺织面料质量控制论坛、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偶氮染料的相关文献由369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集体、董永春、U·劳克等。

偶氮染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1 占比:3.80%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5957 占比:95.77%

总计:27104篇

偶氮染料—发文趋势图

偶氮染料

-研究学者

  • 周集体
  • 董永春
  • U·劳克
  • 王竞
  • 张淑芬
  • 斯特凡·迈尔
  • A·克莱门特
  • 吕红
  • 维尔纳·鲁斯
  • 郭建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海健; 魏熙宇; 柯丁宁; 李朝林; 王文辉
    • 摘要: 结合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问题及学科研究前沿技术,设计了硫化钼(MoS_(2))强化FeOCl类芬顿处理偶氮染料的探索型综合实验。采用直接煅烧法制备FeOCl/MoS_(2)复合催化剂,探索FeOCl/MoS_(2)/H_(2)O_(2)类芬顿氧化体系对偶氮染料金橙Ⅱ的降解性能,并优化反应体系中的各项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顺磁共振(EPR)等分析表征手段,揭示了MoS_(2)强化FeOCl类芬顿催化降解过程的作用机制。该综合实验将学科前沿技术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适合用作本科生科研创新实验教学。
    • 曹旭; 张建民; 马七一
    • 摘要: 偶氮染料作为纺织印染中使用最多的染料,与其中间产物芳香胺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众多处理方法中,生物法因其经济环保的特点一直居于应用和研究的首位。而好氧颗粒污泥(AGS)因其抗毒性能力强、生物丰富度高等特点逐渐被应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本文论述了偶氮染料脱色和矿化原理,相关因素对AGS及其处理染料废水效果的影响和国内外部分相关实验。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未来颗粒污泥处理染料废水进行了展望,从而为好氧颗粒污泥的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 张鑫鑫; 宋海红; 郑钰民
    • 摘要: 印染行业使用的染料多为化学合成染料,其中以偶氮发色团为基础的合成染料约占80%。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偶氮活性染料之一,活性黑5(RB5)常用于棉花、其他纤维素纤维、羊毛和尼龙的染色。偶氮染料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脱色外,对废水中的染料与中间产物进行降解矿化、降低毒性,也是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目标。针对RB5经微生物脱色后的产物难以生化降解的特点,对生物膜反应器出水毒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B5废水经微生物脱色后仍有残留毒性。采用钛基金属氧化物涂层为阳极材料的电化学装置对含RB5脱色产物的废水进行处理,在电解质氯化钠浓度为0.05 mol/L、初始pH为7、电流密度为60 mA/cm^(2)、电解时间为4 h的条件下,出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0.23%,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 陈庭跃; 马俊杰; 李厚霖; 赵嘉义; 郭光; 丁克强
    • 摘要: 印染废水的盐度高,导致普通微生物的处理效率降低。从印染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富集偶氮染料降解菌群,为高盐印染废水的生物处理提供数据支持及技术参考。采用富集的方法获得一个嗜盐菌群,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其群落结构,采用培养实验分析其最佳降解条件,用紫外-可见光扫描分析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该菌群在5%的盐度下,使100 mg/L的酸性大红GR在20 h内脱色。菌群主要由海细菌属、卓贝尔氏菌和肠球菌等组成。最佳脱色条件是:pH=7,乳糖为碳源,尿素或氯化铵作为氮源,盐度为5%。紫外-可见光扫描的结果表明酸性大红GR被降解为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此外,该菌群还能脱色酸性大红GR和酸性紫等多种偶氮染料。该菌群凭借其良好的偶氮染料降解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为高盐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利用的微生物资源。
    • 裴烈飞; 张香云; 袁子洲
    • 摘要: 随着印染工业的发展,染料废水的排放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常用的降解剂零价铁(ZVI)表面钝化现象严重,活性中心类型单一,导致其对染料的降解效率低下。因此,急需开发反应活性高、循环利用性好的新型降解材料作为ZVI的替代品。而具有热力学亚稳态结构的非晶态合金(MGs)以其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催化反应领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研究表明,MGs在染料废水处理中表现出超高的降解效率、较低的金属浸出率和稳定的催化性能。本文较简洁地阐述了当前染料废水的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铁基、镁基和其他非晶合金作为环境催化剂对偶氮染料降解性能的研究进展,系统地综述了降解反应中的脱色、矿化、金属浸出、持续性和可重复使用等性能。与ZVI和晶态合金相比,独特的原子排布结构使MGs与染料的反应活化能降低,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变大,价带顶下移,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产物层更易脱落。对比传统降解材料发现MGs的性能优势明显。然而,MGs在工程应用中仍然存在着非晶形成能力差、金属浸出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等问题。为此,本文对MGs催化剂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1)MGs与其他强导电性物质(如生物炭)掺杂后制备成复合材料,可在降低MGs用量的同时提高电子传输能力;(2)建立非晶态-电子结构-催化性能之间的理论联系;(3)拓展其应用范围至石化废水、制药废水和食品加工废水等其他污染废水的处理工艺。以期为MGs在环境污染物降解领域提供更多新的参考。
    • 姚平; 柴文波; 杨建慧; 张俊; 邢铁玲; 张雪根
    • 摘要: 以槲皮素为还原剂,以硝酸银为前驱体,采用生物法制备了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经测定,槲皮素纳米银粒子基本为圆球状,SPR峰基本分布在420 nm左右,平均粒径在90 nm左右。不同前驱体浓度条件下制备的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的SPR峰、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当硝酸银浓度较高时,制备的槲皮素纳米银粒子表现出更强的催化活性,直接橙26染料和直接红23染料最高降解率分别为98.4%和87.7%,降解效果显著。
    • 王韬
    • 摘要: 本文对国家标准GB/T 17592—2011的还原条件(采用70°C保温30 min后加入保险粉还原30 min)进行了改进。将偶氮染料的还原温度由70°C改为100°C,在煮沸的条件下,在等体积水或缓冲溶液中进行还原。通过多组阳性样品的试验表明,芳香胺的检出量均高于采用国标(GB/T 17592—2011)中的还原方法所得到的检出量。将煮沸时间从30min缩短到10min,芳香胺的检出量仍然高于采用国标(GB/T 17592—2011)方法所测出的芳香胺的检出量。该方法无需精确控温,耗时短,成本低,适合推广。
    • 彭媛; 赵朋飞
    • 摘要: 以石墨板为阳极、海绵状多孔金属泡沫镍(NF)为阴极、Fe板为感应电极,构建在线产生两种芬顿试剂(Fe^(2+)/H_(2)O_(2))的感应电芬顿体系,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其处理偶氮染料活性红X-3B的脱色能力。电催化产H_(2)O_(2)实验、产Fe^(2+)实验、产·OH实验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在线产生两种芬顿试剂(Fe^(2+)/H_(2)O_(2))的感应电芬顿体系,并且活性红X-3B主要通过感应电芬顿体系中的所生成的·OH进行降解。感应电芬顿各因素显著性由大到小顺序为:反应时间、初始pH、电流密度、曝气速率。数学模型回归性较好;在初始pH=3.30、反应时间为124.50min、电流密度为31.5mA·cm^(-2)、曝气速率为2.15L·min^(-1)时,模型预测的脱色率为99.37%,与实际值仅相差0.92%。
    • 于文肖; 赵恒新; 马争; 杜霞
    • 摘要: 合成了新型复合材料Fe_(3)O_(4)/Si-FeOOH,通过FTIR、SEM和XRD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其对偶氮染料亚甲基蓝(MB)的催化降解性能及回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Fe_(3)O_(4)/Si-FeOOH复合材料的内核为纳米Fe_(3)O_(4),包覆层Si-FeOOH为无定型结构;Fe_(3)O_(4)/Si-FeOOH中Si元素的掺入明显增强了非均相Fenton体系的催化降解效率;在初始废水pH为5、H_(2)O_(2)投加量为2.9 mmol/L、Fe_(3)O_(4)/Si-FeOOH投加量为1.0 g/L的条件下,反应60 min,对MB(10 mg/L)的脱色率可达95%;Fe_(3)O_(4)/Si-FeOOH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第4次使用,60 min时对MB的脱色率仍高于90%。
    • 张俊; 姚平; 邢铁玲; 陈国强; 张雪根
    • 摘要: 为了实现纳米银粒子的绿色化、环保化和低能耗制备,文章以硝酸银为前驱体、槲皮素为生物还原剂,成功制备了槲皮素纳米银粒子。通过测定槲皮素纳米银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可知,槲皮素纳米银溶液在416 nm处出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通过测定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的透射电镜图(TEM图)和粒径分布图可知,其形貌特征为圆球形,而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100 nm。此外,文章讨论了溶液pH值对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结构及其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纳米银粒子的平均粒径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槲皮素纳米银溶液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较高pH值条件下制备的槲皮素纳米银粒子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直接橙26染料和直接红23染料的最高降解百分率分别可达91.3%和93.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