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宜昌
  • 出版时间: 2011-08-18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分类研究Ⅲ”为《中国真菌志》炭疽菌属的部分工作,在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真菌室,研究真菌分类,鉴定出2种炭疽菌属新病害;本文分别对其进行描述,以供植保、植检部门参考。葛藤炭疽菌,病斑不规则形,灰白色具暗黑色边缘。分生孢子盘叶面生,散生,边缘暗黑色,中央色浅,圆形,200μm×250μm,偶有椭圆形,277μm×250μm,初近表皮生,后突破。刚毛数少,简单,顶尖头,1隔膜,暗褐色,44~57μm×4.5~5p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无色,单孢,10~18μm×4.5~5pm。分生孢子长方一椭圆形,两端圆或一端钝,单孢,无色,具颗粒状物,15~18μm×5~6μm。树薯炭疽菌,病斑生于近顶的死茎上,大小约5~40mm,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多少少群集,浅黑色;分生孢子盘圆形、椭圆形,矩圆椭圆形或弯曲,淡褐色,130~3lOμm;刚毛直立至弯曲,暗褐色,单一,28~44μm×6μm;分生孢子梗紧密抱紧,无色,圆筒形,15~20pm×4.5~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倒卵一椭圆形,长圆椭圆形或矩椭圆形,两端圆形,无色,单孢,13~20μm×5~8μm。
  • 摘要:“炭疽菌属Cotletotrichum分类研究Ⅰ”为《中国真菌志》炭疽菌属的部分工作,在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真菌室,研究真菌分类,经室内病原菌株观察,测量和绘图,鉴定出2种炭疽菌属新病害;本文分别对其进行描述,以供植保、植检部门参考。竹芋炭疽菌,病斑纺锤形;分生孢子盘圆形,黑色,长34~144μm;刚毛直,简单,逐渐变细尖端急尖,暗黑色,2隔膜,52~130μm×4.8~6μm;分生孢子镰形,末端钝,无色,单孢,平滑,15~17μm×3~4.8μm。硫球炭疽菌,病斑散生,椭圆形,矩圆-椭圆形或中心灰白色,边缘暗褐色,长5~25mm,在上表皮具微点的稀疏小点;分生孢子盘叶正面生,少,黑色,大145~262pm;刚毛暗褐色,向顶渐细急尖,多多少少基部膨大,1~2个隔膜,单一,49~60μm×4.5~6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矩圆—椭圆形,两端圆,无色,单孢,12~14μm×4.8~5.5μm。
  • 摘要:芸薹根肿菌主要侵染十字花科植物,引起根肿病,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受害严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是防治根肿病有效措施,但农田十字花科杂草发生量较大,明确根肿菌十字花科植物寄主范围,对于该病轮作防治措施的防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大田和盆栽鉴定结果初步表明,芸薹属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十字花科蔬菜:白菜、甘蓝、芥菜,萝卜等,荠菜,二月兰,新疆野生油菜,七里香等植物发病,是芸薹根肿菌的寄主;芸薹根肿菌不侵染臭荠,涩荠,屈曲花,桂竹香,板蓝根,紫罗兰等。分子检测结果与发病症状一致。本研究初步认为芸薹属根肿菌的寄主范围并不是所有的十字花科植物,很多十字花科植物不一定是该菌的寄主。本研究首次在四川成都田间发现荠菜感染根肿病,但发病率很低,在湖北枝江、云南玉溪和腾冲病田没有发现荠菜感病现象,但实验室鉴定结果也表明荠菜感病。荠菜是农田重要杂草,如果荠菜感染根肿病率高,对轮作防治根肿病是不利的,目前调查的结果显示荠菜根肿病发病率很低,今后发展情况值得研究和关注。二月兰和新疆野油菜感染根肿病,但二者不是我国根肿病区农田主要杂草。还有一些十字花科杂草(如:播娘篙、独行菜、印度掉菜等)由于死苗原因没有结果,有待进一步鉴定。
  • 摘要:甘蓝根肿菌可以引起多种十字花科作物的根肿病,如地方特色经济作物涪陵榨菜根肿病.引致根部肿大,产量损失.本文就国内外根肿病害的侵染发病过程中激素调控以及病原菌和寄主的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详尽的综述,重点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根肿病分子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初步进展和研究,以期为甘蓝根肿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借鉴.现有研究表明甘蓝属寄主的抗病基因是多基因的,需要发挥多个抗病基因的协同作用。所以,抗病育种的任务还很艰巨。鉴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全基因组已经公布并有多个突变体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报道,因此,可以利用拟南芥的各种突变体,深入开展寄主感病以后的防御调控体系以及某一基因的特定功能研究。同时,通过抑制差减技术或者基因芯片技术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与分析在榨菜等十字花科植物感病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将会发现抗病或致病相关的功能基因,为最终阐明甘蓝根肿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 摘要:柑橘绿霉菌是引起贮藏期柑橘腐烂的最重要病原菌。化学杀菌剂抑霉唑等是目前国内外防治柑橘绿霉病最有效的药剂,但是随着抑霉唑的长期使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抑霉唑抗性菌株,导致常规剂量抑霉唑的防效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实验研究,了解柑橘绿霉菌对抑霉唑的抗性分子机制,CYP5lB基因启动子区199bp的插入导致了该基因的超量表达,而CYP51B基因的超量表达正是这类抗性菌株对DM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可为抗药菌系的监测和抗药性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2010年10月,作者实验室在陕西渭南大棚中发现疑似双生病毒侵染症状的番茄植株。将田间发病植株带回实验室进行分子检测。提取总DNA后采用双生病毒通用引物对PA和PB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比较,发病植株中均可扩增得到长约500bp的特异性条带。对该条带进行序列测定后,设计用于扩增近全长DNA-A的引物对TYLCV1和TYLCV2。采用引物对TYLCV1/2从田间发病植株中扩增得到2.7kb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表明,陕西渭南田间发病植株中DNA-A全长2781bp。我国的TYLCV分离物属于单组分双生病毒,而且伴随有卫星分子-DNA-β。然而,采用DNA-β的通用引物对DNAβ01和DNA-β02,在检测到DNA-A的同一发病植株中,随经多次尝试,仍未能扩增到DNA-B的特异性片段。可以推测在陕西渭南的TYLCV分离物中不含有DNA-β片段。以DNA-A序列为模板,进一步设计了两套LAMP扩增引物对。以含有目标片段的质粒为正对照,以超纯水为负对照,分别对田间样品提取总DNA后进行LAMP检测,LAMP扩增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 Ⅰ作为指示剂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白光下目测可见阳性对照及感病植株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翠绿色,而负对照则表现为红褐色。在紫外光下,阳性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绿色荧光,而阴性样品则无荧光表现。电泳检测表明,阳性样品出现了多条ladder状条带,而阴性样品则没有明显的条带表现。进一步检测扩增灵敏度发现,与PCR扩增结果比对,LAMP扩增体系的灵敏度要比PCR体系高出100倍左右。
  • 摘要:番茄灰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匍柄霉属真菌引起,病菌可在保护地土壤中的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该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甚至萼片、果实,造成减产。本研究根据该病的发生特点,结合山东省的栽培管理模式,选用番茄灰叶斑病连续两年均有发生的大棚,分别施用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3.5%喹啉铜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3.5%喹啉铜悬浮剂、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3个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共施用3次,间隔7天喷雾一次,调查结果得出,3个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63%、83.12%和60.21%,其中,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33.5%喹啉铜悬浮剂与25%吡唑醚菌酯乳油+33.5%喹啉铜悬浮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处理间差异显著。建议田间药剂的使用间隔期要依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而定,使用量为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lOOO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750倍液)与25%吡唑醚菌酯乳油(1875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750倍液),在发病初期看到病斑及时用药,效果显著。
  • 摘要:采用孢子囊萌发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白菜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0007μg/ml.
  • 摘要:苹果腐烂病主要为害枝干,造成死枝、死树,最终导致毁园。目前,对苹果腐烂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还了解很少,生产上没有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拟从孢子萌发和侵染所需的基本条件开始,解析苹果腐烂病的发生流行规律。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苹果腐烂病的孢子在高于10℃、相对湿度大于95%的环境中才能萌发。单纯根据孢子的萌发条件分析,苹果腐烂病菌自3月份至11月份都有可能侵染,6-8月份的高温更有利孢子的萌发与侵染。孢子的萌发需要高湿条件,自然条件下,降雨应该是导致孢子侵染的主要条件。分生孢子需要补充营养,自然条件下应主要从伤口处侵入。子囊孢子不需要补充营养,除伤口外,在自然条件下可能存在其他侵入途径。苹果腐烂病斑在3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扩展最快。因此,导致春季出现第一个腐烂病发病高峰主导因素不应是温度。
  • 摘要:苹果褐斑病(Diplocarpon mali)主要为害叶片,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控制褐斑病的为害.为了提高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作者在烟台苹果产区对褐斑病的流行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初侵染菌源的发育动态监测,苹果褐斑病在烟台苹果产区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4~6月份,苹果褐斑病菌以初侵染为主,7月份,褐斑病菌以再侵染为主,是病原菌的累积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主要出现在这一时期:8, 9月份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 11月份是褐斑病菌的越冬预备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具致病性,为褐斑病的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苹果褐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只有在降雨中才能传播侵染。6~9月份,雨量超过2mm,使叶面结露超过6h的降雨,就可能导致褐斑病菌的分生孢子侵染,10~20d后,受侵染叶片即可发病,降雨持续时间越长,分生孢子侵染量越大。当预测到病原菌侵染后,在病原菌侵染后的7d之内喷施三唑类杀菌剂,可有效地控制褐斑病的发生。自然条件下,降雨和高湿环境能促进褐斑病斑大量产孢。
  • 摘要:我国是西瓜种植大国,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的土传病害,在全国各个西瓜种植区都有发生,目前没有好的防治方法,主要靠种植嫁接西瓜控制病害的发生。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菌存在致病力差异,嫁接西瓜和非嫁接西瓜上分离到的尖孢镰刀菌对西瓜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其他镰刀菌也能引起枯萎症状,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抗病品种育种和砧木选择。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对Sugar Baby、Charleston Gray和Calhoun Gray有较强致病性的2号小种出现,随着嫁接西瓜种植面积和种植年限增加,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并开展病原菌变异动态研究。
  • 摘要:本文对初夏灰飞虱寄主植物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时间选择在6月上旬,此时本地冬季主要作物大小麦已全部收获完毕,冬季主要杂草看麦娘、蔺草等也相继枯死,本地夏季主要作物单季稻正处秧苗期,尚未移栽,田间杂草较多,同时1代灰飞虱成虫进入高峰期,虫量较高,易于调查。调查方法采用盆拍法,用白瓷盆选作物与杂草生长一致点拍虫,计数每平方尺成若虫数量。对高秆植物采用目测调查。此次调查共查到灰飞虱新寄主5种,其中栽培作物甘蔗为区域性栽培作物,粟草为山区早地杂草,仅地石梁发现,浙江柳叶著、竹叶草、牛鞭草分布较广,常连片茂密生长。此外,在科的水芹上查到较高密度的若虫,需进一步饲养证实。
  • 摘要: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应用纳米磁珠提取葡萄类病毒RNA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的新方法。以智利提子、北京市场市售的提子和马奶子葡萄果实作为检测对象,用纳米磁珠技术提取类病毒cR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智利和国内市售的提子上携带HSVd、GYSVd-1和GYSVd-2,而马奶子葡萄携带HSVd和GYSVd-1。分别提取果实的果皮、果肉和种子cRNA进行检测,发现果皮的类病毒含量最高,而果肉含量较低,这可能是果肉糖分含量高,影响cRNA提取质量。采集美国的赤霞珠葡萄叶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园的葡萄叶片和北京香山野生葡萄叶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美国赤霞珠携带HSVd和GYSVd-1,而其他两处的葡萄携带HSVd、GYSVd-1和GYSVd-2。携带3种葡萄类病毒的果实和叶片外观没有典型的症状特征,植株长势良好。葡萄上的类病毒种类比较多,李世坊实验室从新疆的150年树龄的葡萄叶片上检出AGVd、HSVd、GYSVd-1和GYSVd-2四种葡萄类病毒。美国Wolpert等认为在葡萄上多种类病毒混合侵染的现象是普遍的,许多品种被一种或者多种类病毒侵染,但是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检测结果进一步确认葡萄上存在多种植物类病毒复合侵染问题。
  • 摘要:水稻是典型的喜硅作物,硅在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抗逆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硅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光合速率,对水稻产量的增产及品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硅能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轻病虫的发生;在重金属和盐胁迫下,施硅能明显减轻其对稻株的为害;硅具有调节气孔开闭,降低蒸腾,避免干旱胁迫的作用;在高温胁迫时,硅可降低叶片温度,提高水稻的抗热能力.
  • 摘要:必需氨基酸是人体内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是食物蛋白营养价值的关键成分。提高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对于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强化人体营养与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控温条件下和常温条件下柑橘内生细菌发酵产生必需氨基酸的能力,并研究分析了植物营养剂(含多种必需氨基酸)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发现了柑橘内生细菌能发酵分解基质蛋白,产生必需氨基酸。这些必需氨基酸能被水稻吸收转化,生产优质蛋白稻米,使其氨基酸成分和比例更适合人体需要。
  • 摘要:灰葡萄孢引起植物灰霉病,寄主达200多种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认为该菌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胞壁降解酶、毒素及激素等。本文从分子水平上探究灰葡萄孢的致病性及其机理,从而为制定持久控制灰霉病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灰葡萄孢菌株RosaBC-3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获得了1000多个插入突变体,采用离体油菜叶片接种技术筛选出了9个致病力增强的突变体和12个致病力完全丧失的突变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用PCR方法对其T-DNA侧翼序列进行克隆,将获得的序列信息与NCBI及Broad Institute B.cinerea BO5.10 database中的序列比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突变体AT15的生长速度稍慢于出发菌株RosaBC-3;分生孢子产量与出发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在1%的葡萄糖溶液中经8h培养后萌发率显著低于出发菌株;菌丝块在洋葱表皮接种12h后,形成的侵染结构数量与出发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该菌株中T-DNA插入在B.cinerea BC1G-00493基因前17bp处,该基因全长594bp,编码198氨基酸的假定蛋白,含有一个内含子,分析后发现该假定蛋白没有己知功能的功能域。突变体AT239的生长速度、侵染结构数量与出发菌株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产生分生孢子;产酸的平板试验表明其产酸量高于出发菌株;菌丝块在洋葱表皮接种12h后,洋葱表皮可以发病,发病率为19%。该菌株中T-DNA插入在BC1G-03701基因前653bp处,该基因全长1548bp,编码433aa的保守假定蛋白,含有2个内含子,该假定蛋白含有DUF2414 super family domain,该结构域在真菌和哺乳动物中都是保守的,但是功能未知。这两个基因在B.cinerea致病中的功能未见研究报道,需要通过敲除与互补等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功能。
  • 摘要:核盘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在我国由该病原菌引起的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首要病害。一般认为核盘菌分泌的草酸和细胞壁降解酶类在其菌丝侵入和定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利用Solexa测序技术获得了核盘菌在菌丝生长过程和致病诱导等条件下的数字表达谱,从数字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一批可能和核盘菌致病相关的基因,对SS1T-14127, SS1T-02068和SS1T-12040三个基因进行了研究,三者在致病过程中的表达量分别是菌丝生长阶段的59.5倍、72.9倍和853.8倍。挑选部分待定转化子进行将表达量下降的转化子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其致病力均显著降低。初步分析表明,这3个基因与草酸产生途径和细胞壁降解酶类并无联系,可能为新型的致病因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这3个基因1-9d的表达量(20℃,PDA)进行了检测,发现SS1T-14127, SS1T-02068和SS1T-1204。分别在菌核形成初期、后期和菌丝生长阶段表达量最高。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大部分沉默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略有差异,生长速度略微减慢,菌丝尖端形态无显著差异。
  • 摘要: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病毒病是为害油菜的主要病害,芜菁花叶病毒(TuMV)、黄瓜花叶病毒(CMV)、油菜花叶病毒(YoMV)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毒源。本研究利用基于病害防御反应信号分子诱导处理的油菜叶片制备的UniGene库和对应的油菜cDNA芯片,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序列分析,结合参阅相关文献,挑选出与抗病抗逆相关的油菜BN5基因和BN1O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N5和BN1O基因在油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病毒和化学处理对该基因的诱导表达。pRNAi-BN5转基因油菜中BN5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N5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表达量仅为非转基因对照的22%~45%。BN5基因在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的表达量最高,叶居中,根的表达量最低。油菜接种YoMV、CMV和TuMV,不论是转基因油菜还是非转基因油菜,3种病毒均能诱导BN5基因的上调表达,但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和上调表达幅度有所不同。3种病毒中,接种CMV对BN5的诱导表达量最高,且最先达到峰值,但之后迅速下降,降幅大于接种YoMV和TuMV时BN5的表达量。说明BN5基因对CMV的刺激最敏感,可能在油菜抗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N1O基因在油菜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根的表达量最高,茎居中,在叶中的表达量最低。用甲基茉莉酸(MejA)和草酸(OA)处理油菜叶片,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ejA诱导处理后BN1O基因表达先升后降,在24h表达量最高,之后有所下降,但诱导后的表达量始终高于诱导前,72h时的表达量仍为诱导前的1.13倍。OA诱导处理后,BN1O表达量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在12h达到最大值,72h下降至最低。研究结果显示,甲基茉莉酸和草酸均能诱导BN1O的表达,推断BN10可能在油菜抗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浙江省油菜生产上最主要病害,发生流行频率高,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在生产上采用药剂防治仍然是控制该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手手段,为此,笔者选用一系列药剂进行了菌核病的防治试验,以期通过试验获得一些有较好防效的化学药剂,试验表明,在参试的各种药剂中,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害为害程度的控制效果间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看,50%凯泽和50%腐霉利优于其余参试药剂,在盛花期使用后,发病率和病指防效均超过了80%,能够有效控制和减轻菌核病发病率和为害程度。
  • 摘要: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苔根肿菌侵害引起的一种油菜根部病害,对油菜生产有很大的为害。油菜根肿病已成为油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由于根肿病菌离体培养困难且防治技术研究较复杂,本文通过药剂试验探讨了9种药剂对油菜根肿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3种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很明显;金雷药剂拌土和药剂500倍液浇灌防效较好,但各处理出苗率均不足50%,且有轻微药害现象;多菌灵药剂拌种防效达100%,但出苗率较低;施用达科宁的植株长势较差,叶片部分黄化;噻唑锌、适乐时500倍液浇灌处理,虽防效和出芽率均不是各处理中最好的,但后期无药害现象;敌磺钠各处理防效和出苗率情况均不理想,处于较差水平;丙环唑药害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盆栽油菜幼苗生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