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7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9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29626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相关文献由302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洁、楼文晖、纪元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9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9626 占比:99.29%

总计:130553篇

神经内分泌肿瘤—发文趋势图

神经内分泌肿瘤

-研究学者

  • 陈洁
  • 楼文晖
  • 纪元
  • 冯仕庭
  • 白春梅
  • 韩序
  • 罗宴吉
  • 谭煌英
  • 徐建明
  • 曾蒙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志芳(综述); 王园园; 陈刚(审校)
    • 摘要: 肺类癌属于肺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范畴,根据有丝分裂计数及坏死情况,分为典型类癌与不典型类癌。肺类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与常见肺癌相比,肺类癌具有不同的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肺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乔晓; 吴翔宇; 叶彬; 朱伦; 宗君; 徐冬艳; 刘树青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该院消化科行内镜治疗的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EFR组,n=22)和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n=18]。EFR组行EFR治疗,ESD组行传统ESD。分析手术过程、肿瘤学特征、并发症、住院时长和标本病理等。结果EFR组与ESD组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病变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ESD组为88.9%;EFR组手术时间为(32.8±12.4)min,ESD组为(54.3±13.5)min,EFR组明显较ES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2例基底切缘阳性,2例因灼伤,基底切缘难以判定,EFR组中基底切缘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FR治疗小于2.0 cm的G1~G2级直肠NET,安全、有效,与传统的ESD手术方式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完整切除率,且不受肿瘤部位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希; 王文平; 李超伦; 韩红; 季正标; 徐本华; 闻捷先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7例前纵隔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EUS并选择增强区域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选取穿刺病理学诊断为NET的患者13例(类癌2例,不典型类癌5例,小细胞NET 6例),总结其特征并评估安全性。结果:肿块均位于前上纵隔,平均最大径为(82.2±29.8)mm,平均穿刺(2.08±0.49)条。病灶呈低回声11例,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例;含囊性成分3例;含点状钙化3例;均紧贴纵隔大血管。CEUS病灶呈整体增强9例,向心性增强4例,达峰时呈不均匀增强6例。对比常规超声(3/13,23.1%),CEUS显示7例存在片状坏死(53.8%)。CEUS在4例(30.8%)病灶中识别出滋养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在1例(7.7%)病灶中识别出滋养血管。2例患者出现轻微胸痛,其余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EUS在纵隔NET的初步诊断和引导穿刺中具有重要价值,较常规超声更能准确地把握穿刺区及避让滋养血管,显著提高安全性,是影像学评估和引导穿刺活检的重要工具。
    • 周永进; 江春燕; 舒恩芬; 蓝传强; 王祖飞; 纪建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全容积ADC直方图参数联合MRI征象鉴别低分化胰腺导管腺癌(PDAC)和G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低分化PDAC 30例(低分化PDAC组)和G3 pNET 13例患者(G3 pNET组)。2组均行DWI和常规增强扫描,分析MRI征象并记录相应结果。采用Firevoxel软件计算生成ADC直方图参数,包括ADC最小值(ADC_(min))、ADC平均值(ADC_(mean))、ADC最大值(ADC_(max))、ADC第10百分位数(ADC_(10%))、ADC第50百分位数(ADC_(50%))、ADC第90百分位数(ADC_(90%))、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RI征象和ADC直方图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鉴别诊断模型。结果:MRI示2组强化模式、上游主胰管扩张、胰周侵犯及肝脏转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ADC直方图参数ADC_(mean)、ADC_(min)、ADC_(max)、ADC_(10%)、ADC_(50%)、ADC_(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MRI征象中的强化模式和ADC直方图中的ADC_(mean)的鉴别诊断效能较高。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联合模型显示,AUC为0.977,特异度100.00%,敏感度86.67%。结论:MRI征象和ADC直方图参数对低分化PDAC和G3 pNET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当两者联合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 曾志武; 邓次妮; 刘莉; 夏辉; 杨光耀; 陈冬; 周程; 龚昭; 王炜煜
    • 摘要: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治疗胰腺钩突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总医院2017年3月以来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均于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1例有A级胰瘘,经应用胰酶抑制剂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经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缓解,未再发作低血糖昏迷,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波峰。无出血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3~47个月无异常。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好,可用于胰腺钩突部良性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
    • 山春玲; 拉周措毛
    • 摘要: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lung cancer, LCNEC)是一种来源于支气管黏膜Kulchitsky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比较少见,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所有肺肿瘤的15%~20%,Jiang等报道766例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中,其中22例为LCNEC。LCNEC更常见于外周肿瘤,少数可位于中心位置。大部分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肺部肿瘤相似,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近年来更多肿瘤患者被确诊。由于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并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
    • 马铎; 赵健; 蔡强; 蒋龙; 林嘉明; 胡春海; 喻智勇
    • 摘要: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的初级细胞,通常起源于胃肠道、肺、胰腺、胆囊、胸腺、卵巢和睾丸。大多数肝脏NET都是胃肠道、胰腺、肺等原发部位转移所致;原发于肝脏的NET相对罕见,1958年,Edmondson等首次描述了原发性肝NET(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HNET),此后,文献报道的PHNET病例少于150例^([1])。然而,由于PHNET临床表现、影像学等方面不具有非特异性表现,其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同时,必须排除肝外NET肝转移的可能,才能确定PHNET的诊断^([2])。
    • 李闯; 彭如臣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鉴别非高强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1例动脉期非高强化PNET和176例PDAC患者的治疗前增强CT资料。2位放射科医师评估了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增强方式。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评价肿瘤大小、均匀性、增强方式、是否有胰管扩张、肿瘤是否侵犯邻近血管和胰周浸润情况。结果与PDAC相比,非高强化PNET的肿瘤边界清晰、钙化增多,而主胰管扩张、胰周浸润和血管侵犯的发生率较低(均P0.70(准确率93.55%)和无胰管扩张(准确率93.09%);其次为肿瘤内钙化、门静脉期强化或持续等强化、无胰周浸润,准确率分别为82.03%,77.48%和75.12%。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形态学特征可提高非高强化PNET与PDAC的鉴别能力。
    • 叶乃宽; 陈时红; 王磊
    • 摘要: 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查体的普及,胰腺良性肿瘤的检出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而手术治疗是胰腺肿瘤尤其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在胰腺手术中,根据肿瘤部位、肿瘤性质等,术式选择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等[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发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与肾上腺瘤指南(2019第1版)指出,对于外生型或周围型的胰腺肿瘤推荐采用局部切除术;对于近主胰管较近的肿瘤可采用胰腺部分切除术(包括远端胰腺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等)[3-4]。
    • 麦文锋; 吴佳阳; 张凌滔; 李恒国
    • 摘要: 患者女,51岁,发现左腋窝包块10余天,无疼痛等;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于右耳下、左腋窝及颈部右侧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58.34 ng/ml。颈部CT/MRI:右腮腺内1.1 cm×0.8 cm×1.0 cm高密度结节,边界模糊,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内见不强化坏死区(图1A);右颈动脉鞘周围、右锁骨上区及颈部两侧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增强后明显强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