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7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41440篇;相关期刊490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肿瘤诊疗新进展及新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西部肿瘤学术大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1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技术与微创外科新进展论坛暨年会等;腮腺肿瘤的相关文献由357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光岩、程敬亮、张勇等。

腮腺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7 占比:3.51%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1440 占比:96.41%

总计:42984篇

腮腺肿瘤—发文趋势图

腮腺肿瘤

-研究学者

  • 俞光岩
  • 程敬亮
  • 张勇
  • 刘文琴
  • 张赞霞
  • 李传亭
  • 李军
  • 马大权
  • 徐志锋
  • 文宝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忠; 张思庆; 朱学芬; 魏明勇
    • 摘要: 目的:探究腮腺美容切口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6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组采用V形切口入路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美学效果、面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用温哥华瘢痕量表与患者和观测者瘢痕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口干、面部凹陷畸形、Frey's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及术区麻木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形切口入路治疗腮腺肿瘤的疗效、美学效果及面神经功能较传统S形切口入路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韩蕾; 邬小平
    • 摘要: 腮腺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组织学异质性肿瘤,由于其病理类型复杂且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此术前区分肿瘤良恶性及不同亚型对治疗策略规划非常重要。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技术的应用使磁共振检查在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及评估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对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加权成像、影像组学评估腮腺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及分型,规划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和参考。
    • 李常东; 王思明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指标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34例腮腺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腮腺切除术,观察组给予改良腮腺切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01%)高于对照组(8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8,P<0.05);术后,观察组癌抗原125(CA125)、β_(2)微球蛋白(β_(2)-MG)等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8%)低于对照组(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4,P<0.05)。结论腮腺肿瘤患者给予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CA125、β_(2)-MG等血清指标水平,对减少并发症发生亦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晋志伟; 周立生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69例患者,其中34例采用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5例采用常规腮腺切除术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术后美学效果和满意度;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W-QOL)对患者术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美学效果和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情绪、疼痛、唾液、咀嚼、味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形切口入路腮腺切除术可提高腮腺肿瘤患者的美学效果和满意度,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程媛媛; 彭海燕; 胡利兵
    • 摘要: 目的探究腺淋巴瘤(War-thin′s tumor,WT)与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X-ray tomography,CT)表现及吸烟者比例、吸烟指数差异分析。方法选取腮腺良性肿瘤患者80例,按照病理特征检查结果分为WT组(32例)与PA组(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比较2组CT表现及吸烟者比例、吸烟指数。结果2组CT表现在部位、数量、边界、肿块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组多位于后下象限,存在多发,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晰,肿瘤直径较大;PA组多位于非后下象限,且极少多发,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瘤直径较小。WT组CT值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PA组CT值呈逐渐升高趋势,2组CT值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组患者吸烟比例、吸烟指数、吸烟量、吸烟时间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T病灶多位于后下象限,CT增强期表现为“快进快出”;PA病灶多位于非后下象限,CT增强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临床鉴别WT和PA可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点进行,并根据判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麦文锋; 吴佳阳; 张凌滔; 李恒国
    • 摘要: 患者女,51岁,发现左腋窝包块10余天,无疼痛等;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于右耳下、左腋窝及颈部右侧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58.34 ng/ml。颈部CT/MRI:右腮腺内1.1 cm×0.8 cm×1.0 cm高密度结节,边界模糊,呈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内见不强化坏死区(图1A);右颈动脉鞘周围、右锁骨上区及颈部两侧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增强后明显强化。
    • 金朋; 蒋翠萍; 陈松旺; 陈洁; 石岩; 张柳婷; 郭培杰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Warthin tumor,W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71例腮腺WT患者资料,选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多发、病灶长径、短径、长短径之比、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高低、内部回声均匀性、囊病变、网状条索、钙化、后方回声和血流分级等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超声指标对腮腺WT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多发、病灶长径、长短径之比、形态、内部回声高低、内部回声均匀性、囊性变、网状条索、后方回声和血流分级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筛选出鉴别诊断价值最高的3项超声特征分别为网状条索、血流分级和长短径之比。网状条索诊断WT的灵敏度68.49%,特异度95.56%,AUC为0.820;血流分级诊断WT的灵敏度76.56%,特异度71.43%,AUC为0.740;长短径之比以1.51为截断值,诊断WT的灵敏度65.80%,特异度80.00%,AUC为0.708。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WT的超声表现具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当肿瘤内出现网状条索、血流分级为Ⅱ~Ⅲ级、长短径之比大于1.51时,应考虑可能为WT。
    • 陈强; 韦元; 钱正美; 施芹; 邱东
    • 摘要: 目的:研究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2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量表(QOL)评分及腮腺切除术相关并发症(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对照组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区麻木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 李炳雨; 唐祖南; 胡耒豪; 章文博; 于尧; 俞光岩; 彭歆
    • 摘要: 目的: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恶性肿瘤占7.2%(44/611),良恶性比例为12.9∶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 郑韵琳; 刘欢; 文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多期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及基底细胞瘤(BCA)CT优势期相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0例PA及50例BCA患者的术前CT多期影像及临床资料,将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119例及验证组51例。图像预处理并提取组学特征,计算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ICC),经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 RMR)算法及LASSO回归分析降维、筛选后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临床数据,将优势期相组学标签及临床资料建立联合模型,并用列线图评估其效能。结果 选取ICC≥0.9的组学特征共1 135个,筛选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特征总数为9个、9个、8个、5个,影像组学特征及模型最优为动脉期,其曲线下面积为0.968(95%CI 0.940~0.997)。将年龄、部位、同侧肿大淋巴结及动脉期组学标签纳入联合模型,其曲线下面积为0.973(95%CI 0.949~0.997),优于各期组学标签。结论 CT扫描动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腮腺PA与BCA优于其他期相,动脉期组学标签及临床资料建立的联合模型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