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烟

吸烟

吸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363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78篇、会议论文101篇、专利文献4258篇;相关期刊2340种,包括中国健康教育、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国际呼吸杂志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第15届全国控制吸烟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等;吸烟的相关文献由2352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清源、侯宏卫、陈义坤等。

吸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78 占比:68.04%

会议论文>

论文:101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4258 占比:31.22%

总计:13637篇

吸烟—发文趋势图

吸烟

-研究学者

  • 胡清源
  • 侯宏卫
  • 陈义坤
  • 刘华臣
  • 曾波
  • 庞永强
  • 姜兴益
  • 李雪
  • 常诚
  • 朱风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巫建康; 陈燕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慢阻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管理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难点亟待解决。2022年9月,《柳叶刀》杂志发布《消除慢阻肺之路》,该文件针对慢阻肺的认识、诊断、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并提供临床诊疗指导。本文重点对该文件中慢阻肺的分类、诊断标准及诊断建议、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迈向消除慢阻肺5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工作者开展慢阻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示。
    • 王丽娜; 卢震钰; 王颖; 李媛; 云春梅; 孙德俊; 高笑宇
    • 摘要: 背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下呼吸道有大量微生物菌群定植.研究显示,吸烟对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及组成有显著影响,且其变化可能与肺部疾病有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痰液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吸烟对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以预测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招募的志愿者5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吸烟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吸烟组(22例)和不吸烟组(33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痰液微生物,分析吸烟对微生物丰度与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吸烟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差异微生物间的相关性及预测差异微生物的功能.结果 吸烟组Shannon指数高于不吸烟组,Simpson指数低于不吸烟组(P<0.05).Adonis检验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β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韦恩图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共有菌群1146个,不吸烟组独有菌群1080个,吸烟组独有菌群841个.在纲水平上,按照菌群相对丰度降序排列,差异菌群前5位分别是芽孢杆菌纲(Bacilli)、拟杆菌纲(Bacteroidia)、梭杆菌纲(Fus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纲水平微生物在吸烟组中的优势菌群为:Bacilli、Bacteroidia、Fusobacteriia.在属水平上,按照菌群相对丰度降序排列,差异菌群前5位分别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奈瑟菌属(Neisseria).属水平微生物在吸烟组中的优势菌群为:Streptococcus、Prevotella、Porphyromonas.吸烟组和不吸烟组下呼吸道共有1纲、2目、1科、8属及8种差异微生物.其中吸烟组增加的菌群为Selenomonadales目、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Faucicola属、Sphaerochaeta属、Shuttleworthia属、Anaeroglobus属、 巨球形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Spirochaeta canine oral taxon 379、未分类的普氏菌(Uncultured Prevotella)、Prevotella sp.oral clone FW035;不吸烟组增加的菌群为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噬几丁质科(Chitinophagaceae)、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弧菌属(Vibrionimonas)、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真口腔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veroralis)、Catonella sp.oral clone FL037、噬淀粉密螺旋体(Treponema amylovorum)、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的差异微生物(属水平)间均呈正相关(r≥0.6).吸烟组和不吸烟组主要在物质合成、降解和运输相关通路上存在差异.吸烟组功能富集的生命活动包括:安沙霉素类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蛋白运输等;不吸烟组主要富集的生命活动包括:甲苯降解、霍乱弧菌致病循环、柠檬烯和蒎烯降解、光合作用、二噁英降解等.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改变相关物质合成、降解和运输通路,吸烟暴露下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功能改变可能会影响宿主的内环境稳态,打破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引发肺部疾病.
    • 蔡振存; 高振淮; 任立宣; 张泽林
    • 摘要: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骨代谢异常、骨密度下降的全身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多数骨质疏松患者有长期吸烟病史,但是吸烟是否与骨密度降低有直接关系目前尚没有定论.目的:探讨烟熏与大鼠骨密度变化的关系,进而评价吸烟与骨质疏松的关联.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烟熏组大鼠20只作为实验组,模拟人类吸烟过程应用被动吸烟动物染毒系统烟熏,每次应用20支香烟熏40 min,2次/d,连续8周;未烟熏组20只作为对照组,仅饲养于被动吸烟动物染毒系统内8周,不予以烟熏,两组大鼠的自然实验环境、喂养饲料、供水量等其他方面完全相同.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分别于实验开始前、实验开始4,8周测量大鼠双侧股骨及L5腰椎的骨密度,取平均值;同时测量大鼠的体质量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大鼠在实验开始前骨密度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开始第4周,进行烟熏的实验组大鼠的骨密度值低于未烟熏的对照组[(225.50±10.11)mg/cm2 vs.(238.86±11.53)mg/cm2,P=0.002];实验开始第8周,实验组大鼠的骨密度值进一步降低,低于对照组[(201.98±15.58)mg/cm2 vs.(240.26±13.69)mg/cm2,P=0.013];③实验开始第4周,实验组大鼠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236.4±15.3)g vs.(258.8±19.6)g,P=0.026];实验开始第8周,实验组大鼠的体质量仍低于对照组[(278.9±18.1)g vs.(339.5±13.3)g,P=0.008];并且实验组后4周(5-8周)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小于前4周(1-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而对照组体质量增长则无明显差别(P=0.081);④结果显示烟熏可以使大鼠的骨密度减低、体质量增长缓慢,说明吸烟与骨质疏松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应注重对骨质疏松患者吸烟的控制,以达到有效治疗.
    • 冼少静; 陈庆芸
    •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 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ECOPD)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吸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吸烟的50例患者纳入吸烟组,将已戒烟或无吸烟史的52例患者纳入非吸烟组,同时选取50例院内同期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测定比较3组对象的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_(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率(percentage of carbon monoxide diffusion to the predicted value,DLco%),同时收集三组对象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并分析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吸烟指数(smoking index,SI)和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吸烟组AECOPD患者的FEV_(1)和DLco%均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吸烟的AECOPD患者PCT、CRP、IL-6和TNF-α等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更高,而肺功能状况显著更差。AECOPD患者的吸烟情况和体质量状况均是衡量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表达的重要指标,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对于高BMI的吸烟患者应当予以更多关注。
    • 金梅; 王瑜; 臧宝霞
    • 摘要: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评价血清LDL-C水平及其它相关因素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Datebase、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以低密度脂蛋白和高血压和脑出血或LDL-C and hypertens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为检索关键词,收集建库至2020年10月的文献,采用NOS质量评价法评价各研究的质量,以State 15.0软件合并统计量并进行敏感性检验,以egger法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各为9759和1147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脑出血组血清LDL-C水平(2.70mM)较对照组(2.78mM)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50;95%CI:-0.74~-0.26)。脑出血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吸烟者及饮酒者比例均较对照组为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结果稳定性均较好,Egger法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各指标均无发表偏倚。结论:脑出血组LDL-C水平较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及饮酒者比例较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和脑出血有关。
    • 姚鸿迪; 蔡云平; 方诗洁; Muhammad Zulqarnain; 吕文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饮食结构的“西化”,近20年来流行病学数据显示,IBD的发生率呈现惊人的上升趋势。IBD通常在青壮年发病,病程漫长,需要长期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反复住院或手术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认识到环境因素在IB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的观察以及实验室研究都有相关证据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在介导IBD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这些环境因素,不仅是为了探索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可用于疾病的一级预防,甚至为疾病的诊疗和患者长期管理提供依据。
    • 黄小倩; 罗剑锋; 高晶蓉; 王剑; 陈德; 龚正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吸烟者的烟草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尼古丁依赖的相互关系,探索降低尼古丁依赖的控烟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2017年上海成人烟草流行调查的吸烟人群,采用《2016—2017年中国成人烟草流行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研究,按早晨醒来后到吸第一支烟的时间(time to first cigarette,TTFC)将人群分为早吸组(TTFC≤30 min)和晚吸组(TTFC>30 min)。结果早吸组491人(44.56%),晚吸组611人(55.44%),认为吸烟不会造成中风、心脏病、肺癌、阴茎勃起障碍的吸烟者比认为吸烟会造成这4种疾病的人,早吸风险增加(OR=1.506,95%CI:1.078~2.104);开始吸烟年龄更晚的人早吸风险降低(OR=0.956,95%CI:0.931~0.982)。结论TTFC较短的吸烟者对烟草危害认知较低,应提供具体的吸烟危害知识、改变吸烟者对于控烟的态度和鼓励年轻人不要过早接触烟草。
    • 唐述龙; 王磊; 周晓琴
    • 摘要: 目的:探讨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其中吸烟组52例,非吸烟组60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组的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和PANSS总分均高于非吸烟组(均P<0.05),吸烟组的即刻记忆、延时记忆和RBANS总分均低于非吸烟组(均P<0.05)。吸烟与即刻记忆(β=-0.233,P=0.009)、延时记忆(β=-0.205,P=0.028)及RBANS总分(β=-0.197,P=0.024)相关。结论:吸烟可能会损伤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
    • 李宁; 吴鹏; 申郁冰; 杨翠红; 张璐雯; 陈雅丽; 王子兴; 姜晶梅
    •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癌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评价癌症死亡率对公共健康政策制定和资源合理分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预测中国4种常见癌症(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2020±2030年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估算因人口老龄化和吸烟引起的癌症负担。方法 癌症死亡数据(2004±2017年)来源于中国死亡监测数据集,中国人口数据(2020±2030年)来源于联合国人口预测报告。吸烟状况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报告,吸烟与癌症的相对风险来源于大规模亚洲研究。用连接点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预测4种主要癌症相关死亡人数和年龄标化死亡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算这4种主要癌症的吸烟相关负担。结果 与预测的肺癌死亡率将持续增加不同,未来10年,消化系统癌症(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的年龄标化死亡率预计将有所下降。4种主要癌症引起的死亡人数预计将从2020年的1,490,304例增至2030年的1,823,960例。预测的4种主要癌症的死亡率在40±45岁以后将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80±84岁和≥85岁年龄组达到峰值。2030年,在≥65岁的成年人中,这4种癌症的联合死亡人数预计将达到1,167,153例,占这些癌症总死亡人数的64%。预计吸烟引起的4种癌症死亡的人数将为527,577例,占总死亡人数的29%。结论 预计未来10年,这4种主要癌症联合总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然而,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吸烟率的情况,相应的死亡人数预计将会激增。本研究为中国未来实施有效的癌症防控策略提供了基于数据的证据支持。
    • 安换换; 李婉琳(综述); 迟锦玉(审校)
    • 摘要: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导致心肌供血和耗氧量不匹配,可伴有或不伴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与不良临床事件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表明,吸烟可促进CMD发生发展,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同时尚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吸烟者的长期预后优于不吸烟者,这种现象被视为吸烟悖论。因此,文章主要对吸烟造成CMD的机制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