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神经

面神经

面神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85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2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78784篇;相关期刊518种,包括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二届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届山东省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三届全球华裔整形外科医师大会等;面神经的相关文献由438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正敏、任重、周树夏等。

面神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2 占比:1.99%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8784 占比:97.97%

总计:80417篇

面神经—发文趋势图

面神经

-研究学者

  • 王正敏
  • 任重
  • 周树夏
  • 骆文龙
  • 高志强
  • 俞光岩
  • 雷德林
  • 徐达传
  • 杨军
  • 袁贤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聪; 赵赫; 孙岩
    • 摘要: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受损面神经、治疗面瘫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供体神经有限,并会对供体部位造成一定的损伤。生物材料导管是组织工程的一项重要分支,通过连接神经断端,为神经提供物理屏障及三维再生通道,是最有潜力的面神经修复方法。目的:对近年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biomaterials,nerve conduits,facial nerve”为英文检索词,以“生物材料、神经导管、面神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月收录在PubMed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68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目前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大致分为脱细胞材料及可降解材料;脱细胞材料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及肌肉等,可降解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聚乙醇酸、聚己内酯、丝蛋白、壳聚糖及石墨烯等。②静脉及胶原蛋白是目前研究最多的2种材料,与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结合后,其促进面神经再生效果明显增强,但距离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仍有一定差距。③石墨烯性质更加活泼,更易与神经营养物质结合,具有抗炎、促进M2巨噬细胞增多的作用,有利于损伤的面神经愈合再生,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之一。④文章总结了各种生物材料搭载干细胞、生长因子或雕刻微图案后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发现,“多组合”是神经导管发展的趋势,其结合细胞和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再生,但由于生物材料之间的吸附率及释放率差异较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且作用时间短。⑤在神经导管上雕刻纵行微通道可为神经元再生提供引导方向,加快轴突再生速度,是未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研究的重点方向。
    • 戚钰; 郑伟; 胡正权; 李娜; 刘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联合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监测对面、听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28例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术中行肌电图(EMG)联合ABR监测,研究组术中采用SEP、EMG、ABR联合监测;比较两组面、听神经保护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结束时ABR引出率(分别为78.13%、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676),其中研究组波形分化良好率(78.00%)高于对照组(58.33%,χ^(2)=4.380,P=0.036);两组术中ABR波Ⅰ、Ⅲ、Ⅳ潜伏期及各波间期均较手术开始时延长,波Ⅴ幅值降低(均为P<0.05),手术结束后向手术开始水平恢复;研究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耳蜗神经解剖保留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χ^(2)=4.571,P=0.033;χ^(2)=4.873,P=0.027;χ^(2)=4.758,P=0.029);术后研究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7.50%,56/64)高于对照组(70.31%,45/64)(χ^(2)=5.680,P=0.017);研究组New Hannover听力分级为1~2级者占术前该级患者的比例(86.0%,43/50)高于对照组(65.31%,32/49)(χ^(2)=5.770,P=0.016)。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采用SEP联合ABR监测对面、听神经可起到有效的监护作用,能够减少面、听神经功能损伤,且安全可靠。
    • 李仕林; 赵永; 田晔; 常明则; 张格娟; 葛晗明; 殷艳玲; 苏林强
    • 摘要: Ramsay Hunt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RHS)是潜伏在膝状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一组特殊症状,典型表现为急性面瘫、耳部疱疹、耳痛,可伴听力下降、持续性眩晕、耳鸣、眼球震颤、头痛等症状[1-2],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是继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
    • 梁杨; 王晓虹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的方法评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1—2019-01大连市中心医院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发病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面神经动作波幅、面神经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并与健侧对比;并统计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TFGS),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40例患者患侧发病后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分别为(143±45)个、(142±44)个、(142±45)个、(197±45)个、(265±67)个,其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按TFG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MUNE在发病后第3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后。
    • 鞠玮; 史圆圆; 黄育萌; 许建辉; 严志新; 杨细虎
    •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5—2020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5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病理资料、术前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神经损伤情况等。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70岁。临床表现仅为境界清楚的无痛性腮腺区肿物,均不伴面神经瘫痪等症状。2例术前诊断为混合瘤,3例术前诊断为腺淋巴瘤。治疗方式为肿瘤合并神经切除后神经端端吻合术。术后随访4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正常,仅一例患者存在H-BⅡ级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10~7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及恶变。镜下肿瘤细胞呈长梭形,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100蛋白在5例患者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Vimentin在5例患者胞质中均呈强阳性表达,Sox10在4例患者胞核中呈阳性表达,3例患者局灶表达CK7,细胞增殖能力标记物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3%,AE1、EMA、P63、SMA在全部病例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为困难,需要依赖病理诊断,S-100、Vimentin可辅助诊断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 王萍; 冯树军; 王宇; 厉文凤
    •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透刺经筋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SOD、NO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_(1)片和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透刺经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功能(H-B)量表、面瘫(Portmann)评分量表、血清SOD、NO、IgM、IgG、IgA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3.18%)高于对照组(77.27%)(P0.05),治疗后两组FDIP和Portmann升高、FDIS和H-B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IgM、IgG、IgA水平均降低,SOD和NO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水平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经筋法可以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修复表情肌张力,有良好的疗效。
    • 李海红; 宋国智
    • 摘要: 目的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RSA)下听神经瘤(AN)切除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锁孔RSA行切除术AN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镜切除术治疗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超声骨刀技术。比较2组手术全切率、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肿物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多技术联合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AN切除术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中面神经损伤,在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方面效果较佳,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 谢姗; 邵志林; 姜之全; 韩易; 赵永轩; 娄飞云
    • 摘要: 目的总结显微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切除和对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探索手术技巧,从而提高肿瘤的切除效果和面神经的功能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组64例,无电生理监测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率及面神经保留情况,评价及分析术前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状态。结果监测组肿瘤全切58例(90.63%),未全切6例(9.37%),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60例(93.75%);非监测组肿瘤全切62例(88.57%),未全除8例(11.43%),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6例(80.00%)。监测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配合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及保护面神经
    • 明伟; 左晶晶; 韩继波; 王燕; 屈季宁; 罗志宏
    •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分析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70年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应用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中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监测组)和不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对照组)对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篇临床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7.7%vs.38.2%,P0.05)。纳入的文献中包括4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3%vs.51.7%,5.6%vs.11.8%,均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减少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生风险,但是对持续性面神经麻痹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数量较少,后续尚需进一步分析。
    • 田颖; 王莹; 姚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64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均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给予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方式为自由描记肌电图、激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手术室护士对电生理监测全程协助参与;分别在患者术后第1天、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后1例死亡,术后6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Ⅰ级18例、Ⅱ级19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2例、Ⅵ级9例。结论: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很大限度保留了面神经功能,同时对设备的连接、接地的确实、电干扰的排除、皮肤软组织的保护等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