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12-06-1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肝包囊虫病的临床及超声声显像图特点.方法:对28例肝包囊虫病临床及声像图表现作分析总结,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4例自觉右上腹包块逐渐增大.5例胀痛,呼吸气促,咳嗽、心悸.8例皮肤及巩膜黄染、腹胀,消瘦贫血,肝、脾肿大.病程最长者9年,最短5个月.声像图5分型囊肿位于右肝26个,左肝2个,单囊型7例,25占%,多子囊型8例,28.5%,内囊破裂型6例;21.4%,囊肿实变型4例;14.3%,囊壁钙化型3例,10.7%.结论: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一定特异性,而流行病学资料与免疫学检查对诊断极有意义,卡松尼试验阳性率92.8%,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27例,符合率96.4%.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1)单个囊性包块,体积大,张力感明显,单囊型球形囊肿壁厚,囊底部堆积包虫砂呈“柳眉征”,“落雪征”.(2)多子孙型,母囊中子囊和孙囊多,多数呈“葡萄串”或“蜂窝状”,其形态在随访观察中均有一定的变化.(3)内囊破裂型,在母囊中破裂内囊显示为迂曲回声增强的光带,漂浮游动,呈“漩涡”样改变,为本病特征性表现.(4)囊肿实变型;增强的回声包块,内部显示呈不均匀团块,与母囊内壁,又可隐约分开,即“块中之块”.(5)增厚囊壁及钙化,可出现典型“蛋壳”样征象.
  • 摘要: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获取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并将其与手术中实测门静脉压力进行相关分析,筛选与门静脉压力相关的指标,建立相应直线回归方程用于测定门静脉压力.方法:对病例进行选择和分组,采用CT灌注成像扫描及参数采集进行分析。结果:静脉压力PHT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HT组与对照组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情况比较:PHT组THBP与PVP较对照组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HAP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T组CT灌注参数与门静脉压力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HT组门静脉压力与PVP,THBP之间呈负相关。结论:CT灌注成像无创、易于操作、重复性好,可对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压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为PHT外科手术治疗术式合理选择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睾丸微石症(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T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因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来我院就医的382例患者进行阴囊超声检查.其中已婚279例,未婚103例,年龄11~84岁,平均年龄45.2岁。应用ATL3500、西门子AcUson Antares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阴囊,将探头直接置于阴囊皮肤上,对阴囊内容物进行多切面扫查,观察睾丸及附睾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并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其血供情况及精索静脉曲张情况.结果:382例患者中,共发现TM17例,检出率为4.45%,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39.3岁,其中未婚者1例,已婚4年未育者1例,其余15例均育有子女。17例TM均为双侧,其中合并右侧附睾头囊肿者2例,合并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患1例,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者2例,其余12例为单纯性TM.超声表现睾丸大小和形态及血流分布正常,各切面睾丸实质内均见密集或稀疏分布的点状强回声,直径1~3mm,后方无声影,其中单个切面光点数大于5个的特征性CTM(classic TM)12例,小于5个的局限性LTM(limited TM)5例.讨论 睾丸微石症是Priebe等对患者进行骨盆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并于1970 年首次报道.1987年Doherty首次描述了睾丸微小结石症的超声表现.目前TM病因不清,有文献报道认为睾丸微石的中心为曲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形成的钙核,系含有固缩核和囊泡的退化细胞沉积在曲精小管内所致,糖蛋白和钙盐呈环形分层沉积于周围,并有数层胶原纤维样组织层层包绕钙核,构成微小的球体结构.TM的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征性睾丸形态、大小、血供无明显改变,实质内可见稀疏或弥漫性分布的点状强回声,直径约1~3mm,后方无声影,特征性CTM表现为“落雪征”,与钙化灶和静脉结石易鉴别.TM可与其他疾病相伴,本组病例中发现TM合并右侧附睾头囊肿者2例,合并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患1例,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者2例,文献资料也有TM合并睾丸肿瘤、男性不育症、隐睾、萎缩性睾丸、睾丸发育不良、睾丸肿瘤、睾丸炎、睾丸或睾丸附件扭转、附睾炎、精液囊肿等报道,有学者研究提示TM与成人不育症及睾丸肿瘤关系较密切,所以定期的阴囊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睾丸肿瘤及其他合并疾患.结论:TM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是检查TM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用弹簧圈、聚乙烯醇颗粒(PVA)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术后大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表现、栓塞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MPCNL术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单纯假性动脉瘤13例(48.1%)、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2例(7.4%)、动-静脉瘘8例(29.6%)、对比剂外渗2例(7.4%),2例(7.4%)未发现异常.27例中26例1次、1例2次栓塞成功,27例全都保留了病肾的大部分组织和功能,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月~2年随访,肾功能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创伤小,见效快,能最大限度保留肾脏功能,可作为MPCNL术后严重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中医证型与CT表现及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医诊断为气滞血瘀,湿热痰滞,风寒湿滞,肝肾亏虚证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分析腰椎间盘CT表现和临床资料,观察腰椎间盘突出个数、突出部位、许莫氏结节、真空征、骨质增生及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结果:许莫氏结节在肝肾不足与气滞血瘀及风寒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在肝肾不足与气滞血瘀及肝肾不足、风寒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气滞血瘀与肝肾不足、风寒湿两两之间、肝肾不足与湿热痰及风寒湿与湿热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许莫氏结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年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型有一定的辅助及验证意义,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 摘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本院自2002年至2008年5年之间116例的脊柱损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综合分析,从两个方面对X线平片和CT扫描在脊柱损伤中的各自应用价值和限度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探讨影像学在评估中医治疗RA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风湿科确诊RA患者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3岁(25~60岁),病程43个月(半年~18年)。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中药治疗组(B组)、针刺+中药治疗组(C组),每组各10例。受试者停服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3个月以上。疗程一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双腕关节MR检查(SIMENS MAGNETOM Auanto 1.5T)及99mTc-MDP全身骨显像(SIEMENS ECAM双探头).结果:1.MR检查:中医治疗前,三组患者双腕关节均有包括滑膜炎、关节积液、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膜炎在内的一系列征象。治疗后,上述征象尤其是滑膜炎、关节积液、骨髓水肿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以第三组为著。2.99mTc-MDP全身骨显像:RA病灶区放射性异常浓聚明显。分别计算中医治疗前后RA病灶区和邻近正常骨骼的放射性比,数据结果显示,治疗后放射性比不同程度减低,以第三组为著。结论:中医药及针灸治疗RA前后,MRI及SPECT可敏感反应其影像学改变,可作为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0例早期RA患者,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50岁(20~60岁).全部病例排除心、肝、肺、肾等的明显器质性疾病.患者先后进行双腕关节的X线、CT、MRI检查及SPECT全身骨显像.结果:1.X线:全部患者无明显骨质破坏表现,13例患者近端指问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间隙变窄,周围软组织肿胀。5例患者有骨质疏松表现。7例患者表现阴性。2. CT:24例患者双手、腕骨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密度增高。14例患者腕骨缘小凹状骨质缺损或骨内小囊状骨质破坏,三维重建示关节问隙变窄。6例患者CT表现阴性。3.MRI:全部患者显示腕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增厚和关节积液,其中双腕关节病变表现呈对称性19例,非对称性11例。增强扫描示滑膜增厚、强化。18例患者出现软骨面毛糙和低信号区,骨皮质不光整,液性腿鞘膨隆。4. SPECT:(用99mTc-MDP作为显像剂,30mCi静脉注射3-4小时后行全身骨显像)28例患者腕、手、踩、足骨关节异常放射性浓聚,其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2例患者阴表现。结论:对于早期RA患者,X线及CT的灵敏度较低。MR与X线、CT相比,在显示软组织病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早期R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全身骨显像对早期RA诊断灵敏度很高,但特异性较低。
  • 摘要:本文以实际病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症,及64排螺旋CT表现。探讨了肝血管肉瘤的发病机制和影像学诊断。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单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的临床病症,采用X线进行鉴别诊断,确定病情。并探讨了单发性骨软骨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
  • 摘要:目的:探讨“矢、冠状位定位法”在腰椎间盘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TOSHIBA AqUilion 16CT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得到容积扫描数据后在后处理工作站对通过单纯矢状位定位(模拟常规轴位扫描方法)及矢、冠状位定位对L3/4、L4/5、L5/S1椎间盘进行腰椎间盘重建.分别观测比较两种重建方法对正常及异常椎间盘(膨出、突出及脱出)的检出能力。结果:共900个椎间盘中,常规矢状位定位重建和及矢、冠状位定位分别检出准确异常椎间盘417(46.3%)、633(7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矢、冠状位定位法”重建腰椎间盘轴位像能够更加准确地显示椎间盘的状态,为临床明确腰椎间盘病变患者的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资料。
  • 摘要: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MCRCC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CRCC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1)病灶均位于肾皮质区,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境界清晰,均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2)囊壁及间隔多菲薄,形态规则,均不见附壁结节,部分可见囊壁间隔点状钙化;(3)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分泌期囊壁间隔显示最清楚;(4)MRI T2WI能清晰显示薄而规则的囊壁及间隔,囊腔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方式同CT.结论:CT及MRI的特征性表现对MCRC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腺性膀胱炎的螺旋CT及超声征象分析,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以减少误诊。方法: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1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分别经CT三期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后均由膀胱镜病理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回顾分析其CT及超声征象,分别由笔者所在科室两位具有多年诊断经验的CT及超声诊断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做出各自的初步诊断,后再将两种不同检查的影像征象联合探讨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结论,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及超声下18病灶形态大致表现为膀胱壁结节或弥漫型增厚,主要有三种分型扁球结节型,后壁型,二者混合型.CT单独诊断对病变的特异性50.3%,准确性77.8%;B超单独诊断的,特异性55.3%,准确性72.2;两者联合评估的特异性68.3%,准确性88.9%.结论:腺性膀胱炎CT及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部分病灶类型影像表现特异性不高,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可相互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进而提高腺性膀胱炎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X线诊断,观察病情,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并确诊为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并对该疾病的好发年龄段及好发位置进行了概述。
  • 摘要:本文对本院在2008年1月一2010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的75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骨骼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该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技术及对x线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T/MRI特征表现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和总结60例86髋经临床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同期行MRI、CT检查。结果:①18个早期病变中,CT示10个表现骨小梁结构模糊,16个表现单纯高密度硬化;MRI示15个骨髓水肿,13个有“线样征”;②68个中晚期病变中,股骨头骨小梁断裂及皮质塌陷,CT45个,MRI30个(P<0.01);髋臼病变并骨质疏松,CT49个,MRI35个(P<0.01).MRI显示51个关节积液.其他影像学表现两者类似。结论:骨髓水肿,“线样征”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特征性表现.骨小梁结构模糊、中断、碎裂骨折、皮质塌陷及骨质疏松改变CT优于MRI。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男性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磁共振诊断技术,确诊为:左小腿后部软组织肿块影,考虑纤维来源肿瘤(硬纤维瘤)。并阐述了手术及病理所见,同时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进行了谈论。
  • 摘要: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 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百分比为97.89%,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和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和98.52%、94.98%.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2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求进一步明确螺旋CT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评估。方法:25例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8.9岁,全组病例化疗前行粗针穿刺明确诊断,分别行2~4周期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前后行螺旋CT扫描,测量化疗前后肿块数目及大小、淋巴结数目及大小、肿块强化模式等.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90.9%。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乳腺癌病灶及淋巴结化疗前后的信息,并能准确的反映乳腺癌病灶化疗前后的血流信息,对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和组织多普勒技术(TDI)定量评价葱白治疗急性心梗大鼠的效果。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空白模型组10只,葱白提取物组10只,硝酸甘油组10只.解剖M型超声测量其左室舒末及收末内径,计算左室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并获取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图像,测定径向应变(RS)及圆周应变(CS).用TDI在四腔心二尖瓣前后叶瓣环处测量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并计算Ea/Aa。结果:与空白模型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左室RS和CS均有提高(P<0.05);与硝酸甘油组相比,葱白提取物组二尖瓣环TDI参数Ea、Aa明显提高(P<0.05)(结果部分简单,不完整)。结论:STI和TD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大鼠急性心梗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 摘要:本研究现收集本院白2003-2011年13例不典型肺癌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误诊、漏诊原因,并对其诊断病理进行分析,以提高认识,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最佳触发时间。资料与方法:临床因肺部疾病需增强扫描患者127例,其中怀疑肺栓塞37例,肺肿瘤58例,肺结核11例,肺脓肿8例,肺隔离症2例,其它11例.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27例患者扫描触发时问为5-12s,平均值7.02 s,触发时上腔动脉CT平均值173HU,其中110例均能良好显示主肺动脉、各级分支动脉。15例因触发时问偏晚,肺动脉及肺静脉均显影,2例因触发时问偏早,肺动脉及肺段以上动脉充盈欠佳。诊断率占100%,优秀率占86.7%。结论:合理的掌握触发扫描时问在64排CT肺动脉成像检查时对获得优良的肺动脉成像图像有极高价值,并能有效减少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从而减少肺动脉成像检查中的X线辐射剂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病变和心肌病变的双能量CT表现。材料与方法:2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行双能量冠脉、胸主动脉和肺动脉一站式扫描,并在此检查的一周内行心超检查.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分析冠脉狭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DSCT和心超分析全心功能参数(EDV、ESV、SV和EF)的相关性、DECT-HELICAL模式与传统HELICAL模式辐射计量差别、非冠脉胸部大血管(胸主动脉和肺动脉)病变情况;当两者存在分歧时需协商得到统一结果并记录数据。结果:20例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共分析冠状动脉248段,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病变,累及60段冠脉节段,患者以多支病变伴管腔轻度狭窄为主;分析了340节段心肌的灌注情况,有15例患者存在灌注异常,共涉及了72节段心肌,灌注异常、灌注稀疏与正常心肌碘值所对应的P值均<0.01;心功能异常有12例,其中9例有全心功能异常,11例有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共涉及到61节段;DSCT和心超两者分析全心功能参数EDV、ESV、SV和EF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807、0.878、0.851和0.704;冠脉狭窄情况、心肌灌注和局部室壁运动三支之间的两两相关性系数r分别0.567、0.593和0.724;DECT-HELICAL模式与传统HELICAL模式两者辐射计量t=3.40,p<0.01;非冠脉大血管病变以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为主,患病率高达85%,主动脉夹层一例,肺动脉栓塞两例。结论:利用双能量CT扫描,从冠脉和胸部大血管的形态学方面到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等功能方面,保证低剂量和只打一次造影剂的同时,可以综合评估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 摘要:本文结合两例实际病例,对先天性胆囊缺如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诊断情况作了概述。分析了超声误诊的原因。对于术前提示胆囊萎缩,胆囊小及不典型充满型结石者,建议常规行腹部CT, MRCP或ERCP检查,尤其是胆囊炎及胆石症的症状不明显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术野粘连重,显露困难时,术中B超及胆道造影有助于诊断,并可排除异位胆囊及其他胆囊畸形。
  • 摘要:磁共振成像(MRI)由于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及反映病变组织学变化能力,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其在骨关节疾病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病理改变出发,阐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磁共振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说明了磁共振不仅能发现股骨头缺血的早期病变,且能反映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早期诊断与治疗都有积极意义.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征初步考虑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采用X线、MR技术对该患者进行诊断。目前,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石骨症病变具有规律性,病变以椎体、颅底、骨盆最早及最明显,病变范围由局部逐渐累及全身。X线基本可以诊断,MR工可以加以补充及鉴别诊断,然而帮助不大。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为:右虎口区纤维骨性假瘤。并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中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多层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白血病治疗中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病例符合确诊标准11例,符合临床诊断89例。结果:CT表现病灶位于双肺89例,右肺8例,左肺3例.病源菌以白假丝酵母菌者最为常见共51例,热带假丝酵母菌4例,曲霉菌4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无名假丝酵母菌合并烟霉菌1例,曲霉菌合并白假丝酵母菌3例。CT影像学表现将肺部真菌感染分为5型:弥漫型65例,复合型15例,实变型13例,结节或团块型6例,曲菌球型1例。结论:多层CT在白血病化疗中并发在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临床治疗观察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主要对纵隔囊性成熟性畸胎瘤破入肺内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发生误诊的原因。
  • 摘要:本文以20例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利用多排螺旋CT对准备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的大咯血患者术前做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利用CTA观察到的支气管动脉信息指导大咯血患者的栓塞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食管异物的优越性和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食管异物在多层螺旋CT多平面成像的表现以及对临床治疗的价值进行总结。结果:38例有异物病史患者,确诊有异物32例(8例开胸的手术取出.24例食道镜下取出),排除异物6例(胃镜排除后抗炎治疗并连续观察1年无不适),诊断符合率100%.32例异物中,各种形态大小的鱼刺17例,鸡骨头或肉骨头10例,部分假牙套2例,硬钱币1例,鱼钩1例,螺钉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食管异物的诊断准确,直观,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是诊断食道异物的一种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本文针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主要介绍了该疾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影像表现、影像学疗效评价及诊断标准等方面。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应用价值,分析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良恶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的多层螺旋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的病变部位胃部18例、小肠6例、结肠2例.低度恶性病变11例,最大直径2~6cm,平均3.5cm.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高度恶性病变15例,最大直径4~36cm,平均15.4cm.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肿瘤的形态、大小、坏死囊变与其良恶性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准确显示GISTs的发生部位、形态特征,对诊断和预测GISTs的恶性程度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表现、辅助检查,重点介绍了该疾病的影像学表现。HRCT作为一种无创、精确以及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可较清楚的显示小气道的形态学变化特点,对BO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33例肺下叶背段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和X线诊断表现,旨在早期提高本病的诊断率而进行讨论总结。
  • 摘要:笔者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T特点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7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共发现圆形或类圆形结节伴分叶征48例;毛刺征39例;血管集束征27例;支气管充气征15例5空泡征25例;空洞7例;钙化灶3例;胸膜凹陷征43例。
  •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腰椎间盘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设置不同低剂量(mAs),BMI≤20 70mAs; BMI21-25 100mAs;BMI26-30 130mAs;BMI>30 160mAs;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行常规剂量(280mAs)和低剂量扫描,比较两种扫描剂量指数和图像噪声,并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估.结果:低剂量扫描比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噪声高,但不影响诊断,BMI≤20组剂量指数4.9mGy,比常规剂量降低75%;BMI21-25组剂量指数7.0mGy,比常规剂量降低64.3%;BMI26-30组剂量指数9.1mGy,比常规剂量降低53.6%;BMI>30组剂量指数11.2mGy,比常规剂量降低42.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低剂量扫描图像完全符合诊断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质量指数(BMI)设置不同低剂量,在腰椎间盘CT扫描中是可行的,既能获取满足诊断要求图像,又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女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X线及CT诊断。并对该疾病的症候群及螺旋CT检查作了阐述。
  • 摘要: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表现的分析.材料与方法:15例痛风患者肿痛四肢关节部位X线和CT未发现骨质破坏、15例非痛风患者肿痛四肢关节部位X线和CT无发现骨质破坏对照组,在西门子双源CT机进行双能量CT扫描,经过痛风结节软件后处理成像,以显示绿色染色为特征性改变.15例确诊为痛风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结果:15例痛风患者均有大小不等痛风结节绿色染色显示.15例对照组均无绿色染色显示.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显示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并可较X线、CT早期发现.
  •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小肾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肾脏形态改变,病灶边缘出现假包膜征以及局部病变部位皮髓质分界消失,是小肾癌的主要表现.结论:小肾癌MRI的病灶信号表现复杂多变,假包膜的出现对其有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动态增强扫描信号改变取决于肿瘤血供。
  •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肾脏病变患者在DWI成像时提供正常对照值标准.材料与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9岁.所有健康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DWI成像时b值分别采用0 s/mm2、200 s/mm2、500 s/mm2、800 s/mm2及1000 s/mm2.结果:不同b值下双侧肾脏不同部位皮、髓质ADC值有统计学差异,双侧肾脏不同部位皮质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高于相应部位髓质,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成人肾脏不同部位的ADC值与b值相关,肾脏皮质ADC值高于相应部位的髓质。
  • 摘要:目的:评价质子加权预饱和脂肪抑制序列(PDW PFS)对肛瘘显示的准确性及图像质量的清晰性,探讨PDW PFS在肛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频谱选择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SPAIR)和PDW PFS.MRI检查前均向患者肛管直肠内置入肛肠水囊以撑开肛管和直肠.获得图像后,观察患者的瘘管、内口和肛周脓肿,评估和比较MRI各序列显示的瘘管、内口、脓腔,并对PDW PFS和T2W SPAIR序列瘘管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及瘘管与周围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PDW PFS序列显示瘘管(100%)、内口(95.7%)、肛周脓肿(100%)的准确率较T1WI及T2W SPAIR序列为高.KrUskal Wallis检验显示上述各序列对瘘管(x2=6.95,P <0.05)及内口(χ2=31.53,P <0.05)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DW PFS序列显示瘘管及内口最多.PDW PFS序列SI、SNR值和CNR值均显著高于T2W SPAIR序列(P <0.05)。结论:PDW PFS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更易认识辨别瘘管和内口,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肛瘘成像。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5例经PTGBD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5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PTGBD 6~48h后,临床症状均迅速得到缓解,未发生胆漏、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彩超引导下行PTGBD安全、操作方便、创伤小、痛苦少,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以30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胸部结节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该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
  • 摘要:本文以肺隔离症并发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进行了分析。从本病例发现,虽然肺隔离症有来至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但增强后病变实质或囊变却强化不明显,而此病例增强后强化明显,且病人咯血病史较长,提示血管壁的破坏,应想到合并肿瘤的可能性。因此在诊断肺隔离症时,应提高警惕,减少误诊。
  •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原发性骨肉瘤不同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骨肉瘤亚型患者的MRI资料,分析肿块形态、发生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与病理相关性.结果:软骨母细胞型5例,纤维母细胞型3例,血管扩张型2例,骨膜骨肉瘤1例,小细胞型1例,皮质旁型1例.结论:MRI能准确对骨肉瘤做出定性诊断,对骨肉瘤不同亚型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MRS骨髓脂肪含量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价值.方法:13例椎体骨折及19例无椎体骨折女性患者(年龄59.2±4.9岁,体重指数23.0±3.3kg2m-2)行DXA检查测定椎体骨密度(BMD)及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F),FF值对OP及OP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和临界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判断.结果:FF与BMD存在负相关性,r=-0.527,P=0.002。FF判断DXA诊断的骨质疏松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594-0.930),敏感性0.786,特异性0.611。FF判断椎体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689-0.949),敏感性0.846,特异性0.645。结论:骨髓脂肪含量对预测OP性椎体骨折有潜在价值,为研究OP性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MRS动态评估GIOP模型兔骨髓脂肪含量变化规律。方法:15只20周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性模型组。3%戊巴比妥钠注射液(1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动物,分别在基线0周、6周、12周行兔股骨近端3.0T MRS扫描及全身骨密度扫描(小动物专用成像软件)以获取股骨近端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及BMD。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同组兔不同时问点及不同时问点不同组问FF及BMD的差异。结果:基线、6周、12周时对照组及GIOP组FF分别为(20.62±4.45)%,(23.48±5.01)%,(26.10±4.31)%和(21.20±5.17)%,(48.54±3.98)%,(55.16±5.24);基线、6周、12周时对照组及GIOP组BMD分别为(0.256±0.094)g/cm2,(0.262±0.087)g/cm2 ,(0.273±0.069)g/cm2和(0.250±0.079)g/cm2,(0.231±0.058)g/cm2,(0.195±0.093)g/cm2。GIOP组BMD及FF呈渐进性增高。GIOP组第6周、12周时FF与同组基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12周时FF较6周时F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GIOP组BMD较同组基线时低(P<0.05),且对照组BMD明显较GIOP组低,在其它不同时间点同组问或两组问BMD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糖皮质激素使骨髓脂肪失稳态,骨-脂失衡共同致使骨量和骨质量下降。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增强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变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增强CT、MRI表现并将其与病变的恶性程度做对照分析。结果:低度恶性GISTs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规则肿块,强化均匀,瘤内坏死少见;而高度恶性GISTs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增强后多不均匀强化,瘤内坏死常见。以上改变在两者中均有统计意义。结论:GISTs的增强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病灶形态、生长方式、强化特征及瘤内坏死有助于术前GISTs恶性程度的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DWI检查对监测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生长特点的价值;比较不同生长期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和eADC值的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不同生长期肿瘤实性部分的弥散系数(ADC值)、指数弥散系数(eADC值)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 法:采用2mm3瘤组织块法对BACB/C-nu/nu 30只裸鼠建立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依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A、B、C三个实验组,每组各10只,A、B、C三组分别在种瘤后15天、30天及45天行常规MR和DWI检查.常规MR序列包括轴位T2WIFSE序列、冠状位T2WIFSE序列、冠状位T1WIFSE序列.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行轴位DWI扫描,b值分别取400s/mm2,800s/mm2两组,得到两组b值下不同生长期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DWI图及相应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并计算其eADC值.实验鼠完成全部影像学检查后处死取瘤,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CD34染色,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主要分析肿瘤实性部分ADC值、eADC值与MVD值的相关性.结果:Ⅰ、采用2mm3瘤组织块法建立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成功率100%.Ⅱ、MR显示各组肿瘤边界清晰,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高信号.A组(15天组)肿瘤信号均匀;B组(30天组)、C组(45天组)肿瘤信号欠均匀,中央见多发灶性长T2信号灶,A、B、C三组的平均体积分别约为0.11cm3、0.44cm3、0.79cm3,肿瘤生长率(TGR)为300%,倍增时间(TD)为3.8天.Ⅲ、所有肿瘤在DWI图像上均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结节,其内信号均匀,边界清楚.Ⅳ、从DWI图像上来看两组都可以清晰显示病灶,较b=400组而言, b=800组时各实验组的肿瘤-肝实质的信号强度比增高,但信噪比及肿瘤实性部分-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降低.Ⅴ、A组肿瘤在ADC图上信号较均匀,以蓝色为主,B、C组信号欠均匀,以绿色为主,其内见灶性红黄色,以C组较多见,其后病理证实为肿瘤内囊变坏死区.Ⅵ、无论b=400组还是b=800组,随生长时间推移,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实性部分ADC值降低,eADC值增高.Ⅷ、b=400组,A、B、C三组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实性部分ADC值与MVD值之间呈正相关,eADC值与MVD值之间呈负相关;b=800组,三组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肿瘤实性部分ADC值、eADC值与MVD值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临床型1.5T磁共振仪、国产1.5T4通道动物线圈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DWI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ADC图能够真实反映肿瘤生长的大体病理特点,可较早检出肿瘤的坏死囊变,在动态监测肿瘤的发展及生长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②定量指标ADC值及eADC值可在细胞水平上反映不同生长期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肿瘤实性部分ADC值、eADC值差异的病理基础;③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对取低b值时DWI所测量ADC值有一定影响,反过来取低b值时DWI所测ADC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荷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肿瘤血流灌注程度和微血管密度,从而对于在体推测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为间接判断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预测预后等提供可能.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三阴性乳腺癌MR影像特点,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及类似三阴性乳腺癌的乳腺良性病变对照,结合常规MRI及动态增强TIC类型,评价乳腺MRI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2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患者的PET-CT资料,分别记录原发灶部位、骨转移的部位及骨外转移部位(包括前哨淋巴结及脏器)并按CT骨转移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同时测量其最大SUV值(SUVmax).结果:经PET-CT显像检查后84.7%(61/72)的原发灶得到确定,15.3%(11/72)未找到原发灶.多发骨转移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原发灶部位依次为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溶骨性转移,以肺癌、胃肠癌多见;成骨性骨转移,以前列腺癌、肺癌多见;混合性骨转移,以肺癌、鼻咽癌多见;胸部骨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骨盆及脊柱转移多见肺癌、前列腺癌.结论: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诊断、再分期有明显价值,诊断时首先要看骨转移的类型,其次看骨转移的部位,再根据前哨淋巴结和脏器转移的位置,找出原发灶,必要时进一步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XGC患者的CT表现,1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XGC均表现为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的胆囊壁轻-中度强化,11例增厚的胆囊壁内见条片状、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低密度影均无明显强化;7例囊内壁光整,粘膜线连续;6例粘膜面毛糙,不完整;13例胆囊内见均见结石,4例累及肝脏,5例与周围肠管粘连、分界不清.13例病理特点均表现为胆囊壁特征性的黄色肉芽肿结构,主要为泡沫样组织细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6例粘膜糜烂、溃疡形成。结论:XG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与病理之间存在相关性,CT检查有助于XGC的诊断。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肝癌介入术前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79例肝癌患者术前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79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将79例DSA结果与CTA进行对比.结果:79例肝癌患者中71例肝动脉解剖正常,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四例显示肿瘤供血既有正常肝动脉的供血,也有邻近组织器官的寄生供血,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肝癌术前常规做CTA检查,能发现血管变异及了解肝动脉的基本走行情况,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情况,16层螺旋MSCTA能对基层医院做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化疗栓塞的彻底性和后续介入治疗的选择。
  • 摘要:本文以舌骨骨折患者为例,阐述了舌骨骨折的发生机制。针对本例患者从高处掉下,头颈部着地,考虑是由于猛烈的肌肉牵拉所致。舌骨骨折在临床上可分为多种表现形式,体检可以发现舌骨区肿胀、压痛,骨擦音。在临床诊断时,最佳拍摄体位应为口腔曲面断层和颈椎侧斜位。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阐述了对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并重点介绍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经过TACE治疗后,本组病例一年生存率提高到62.2%。五例肿瘤明显缩小,获手术切除机会,在治疗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身心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 摘要:本文以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就缺氧性乳突炎MR表现与病理相关性进行报告分析讨论。经临床观察,其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缺氧因素;②中耳主要由膜结构、气腔及结构微小的听骨构成,煤气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导致听器的损害,主要表现为鼓膜穿孔、听骨链断裂及乳突部淋巴回流障碍,导致乳突炎,煤气爆炸患者除冲击波伤外,同时也因为煤气爆炸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炭)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及乳突水肿。③乳突血供特点,乳突血管结构细小,且迂曲,缺氧后血管可能发生痉挛,造成乳突缺血血氧,从而导致乳突炎。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CT均表现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灶,2例CT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2例在MRI T1、T2序列上信号与脑灰质接近,中度强化.其中25例为单侧发病(左侧13例,右侧12例),2例累及双侧.1例仅表现为左侧鼻前庭小息肉样结节;累及中鼻甲区域26例,其中8例累及上颌窦,累及筛窦、鼻咽部各4例.该组中9例见筛骨骨质硬化;5例癌变者均发现筛孔状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累及颅底。结论:内翻乳头状瘤好发于单侧中鼻甲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当发现溶骨性破坏时提示内翻乳头状瘤恶变.MRI对内翻状乳头状瘤软组织边界的显示较CT清晰。
  • 摘要:目的:探讨320层CT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证实的20例烟雾病患者的320层CT头颅一站式容积扫描资料,并与7例健康志愿者的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在4D-CTA图像上对颅底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CT平扫表现20例患者中,4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及额颗叶皮层多发小斑片状梗死灶及软化灶;5例为脑内出血,表现为基底节区、基底节区高密度血肿影。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中动脉供血区CBF减低,CBV增加,MTT延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BF减低,CBV轻度增高,MTT延迟,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经单次注射造影剂、单次扫描可同时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图像及4D-CTA图像,真正实现了全脑一站式容积扫描,对于烟雾病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CT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CT、手术及病理资料.重点分析的指标有病灶形态、边界、密度、钙化、淋巴结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结果:33例患者术前CT检出病灶31例,病灶检出率为93.94%(31/33),2例腺瘤未检出。术前诊断腺瘤19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19/31),误诊率为38.71%,漏诊率为6.06%.甲状腺滤泡性腺瘤CT主要征象为形态规则(100%),单发病灶(96.97%),边界清楚(95.83%),多无淋巴结肿大及周围组织受侵(95.83%),肿瘤可合并钙化(25%),囊变(25%),密度可均匀(58.33%)或不均匀(41.67%)。结论:CT对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检出率高,掌握其主要CT征象有助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指原发于甲状腺内直径<1cm的肿瘤.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的19个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包括结节的形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和钙化类型、有无血流信号等情况;比较术前超声检查与手术所见及病理学结果。使用仪器为Siemens SeqUoia512,GE Vivid 7,Philips HD11XE,Philips 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12 MHz.选择仪器内甲状腺设置条件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对患者行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方法,观察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钙化类型、后方回声,有无彩色血流信号等指标并做记录.检查时注意结节的纵横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结果:在17例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结节中,47.1%为单发结节,63.2%形态规则,21.1%边界不清,36.8%部分边界不清,68.4%为低回声,84.2%内部有微小钙化,52.6%内部或周边见血流信号,RI测值在0.51-0.67.31.6%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乳头状微癌,10.5%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乳头状微癌,5.3%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合并微癌.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部呈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局部呈低回声)、微小钙化、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有时仅表现为局部的不规则棱角)、结节直径<1cm显示血流信号的检出,对PTM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超声能对手术前结节的良恶性作初步判断,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摘要:本文对上颌窦肌上皮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表征、疾病诊断进行了阐述。肌上皮癌的影像学表现认为涎腺的肌上皮瘤表现不具特征性,CT/MR工增强后肿块强化不一,呈轻至显著强化。上领窦肌上皮癌临床及影像学上表现难于上领窦其它类型的恶性肿瘤鉴别,术前获得准确的诊断十分困难,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及其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表现,探讨其对肿瘤侵犯周围重要器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甲状腺癌的术前螺旋CT表现.结果:24例原发肿瘤均密度不均匀,12例边缘不规则,11例原发肿瘤内有细颗粒状钙化,6例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内有囊性变伴囊壁高密度乳头状结节;手术证实气管受侵6例,CT示气管内壁不规则和肿物突入腔内而明确诊断.食管受侵4例,颈动脉受侵4例;以肿物包绕食管、颈动脉1/3周以上为侵犯的诊断指标,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75%.同时加上在1.5mm层厚的螺旋CT增强扫描MPR重建图像上肿物与管壁不可分作为侵犯的诊断指标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100%.结论: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内细颗粒状钙化及囊性变伴高密度乳头状结节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密度变化;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发现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影像特点.3例女性,1例男性,平均年龄56岁.对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形态、强化情况及形式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均位于腮腺浅叶,紧邻包膜下.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直径多小于3cm,2例肿瘤内见囊变,1例瘤体内见多个沙砾样钙化.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中度强化,2例肿瘤强化均匀,1例呈薄壁环形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为老年女性好发,位于腮腺浅叶包膜下,单发结节,直径多小于3cm,边界清楚,瘤体常囊变,实质部分中度渐进性强化。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女患者的临床病理,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诊断,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并概述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体内椎管内T2低信号及CT表现。
  • 摘要:笔者认为放射科应特别注意加强规范文化、学习文化、协作文化、尊重文化、爱护设备文化、关爱病人文化、走廊文化等这些方面的文化建设。有助于良好的科室文化学科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 摘要:目的:比较5款DTI后处理软件的性能以及寻找合适的不依赖于MR系统平台的后处理方法.方法:利用西门子3T磁共振采集6例健康志愿者颅脑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应用随机软件及互联网获取的四款DTI后处理软件(DTI StUdio、TrackVis、MedINRIA、DSI StUdio及DTI Task Card)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内囊前肢、双侧内囊后肢、双侧大脑脚、双侧半卵圆中心相同感兴趣区的FA值及ADC值,对同组 DTI数据进行多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记录5款后处理软件显示纤维束的运行时间,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同一志愿者经胼胝体的纤维束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款后处理软件显示纤维束的运行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13.790,P=0.000),MedINRIA软件运行时间较长(309.17±34.98)s,其次为DTI Task Card软件(99.50±5.61)s,DSI StUdio软件(55.00±2.00)s 及DTI StUdio 软件(54.17±1.72)s,最快为TrackVis软件(40.83±1.47)s;5款软件测定相同ROI的 FA值及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A值(F=8026.361,P=0.000),ADC值(F=16223.452,P=0.000)];DTI StUdio、TrackVis、DTI Task Card、MedINRIA四款后处理软件测得的FA值具有可比性(F=0.603,P=0.623);DTI StUdio、TrackVis、DTI Task Card三款后处理软件测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F=1.397,P=0.292).MedINRIA后处理软件测得的ADC值及DSI StUdio后处理软件测得的FA值及ADC值由于软件算法不同,暂不具备可比性;5款后处理软件测得的胼胝体纤维束密度存在差异性,DTI StUdio 与DTI Task Card软件较接近,TrackVis与DSI StUdio软件相差较远.结论:5款后处理软件均能很好的显示白质纤维束;DTIstUdio及 TrackVis软件对运行系统配置要求不高,处理速度快,且测得的FA值及ADC值具有可比性,是理想的脱离 MR系统平台能支持PC机上的DTI后处理软件.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提高认识.方法:分别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在高倍视野(×400)下选取5个血管着色密集区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数,MVD值=(n1+n2+n3+n4+n5)/5。结果:⑴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2、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65.54±19.21)个/HP、(54.54±11.76)个/HP、(47.85±10.92)个/HP、(21.82±7.43)个/HP,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MVD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⑵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及≤40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多脏器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多部位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颅膜3例,其中一例为孤立性纤维瘤手术后复查,四肢肌肉2例,胸膜1例,肝脏1例,盆腔1例.8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6例行MRI增强检查.结果:8例肿瘤均>35mm,肿瘤边界清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肿瘤密度均匀3例(37.5%),不均匀5例(62.5%),2例有钙化(25%),3例有条索状及斑点状纤维样组织(37.5%),3例T1中低信号,3例T1等信号,1例T2低信号,5例混杂高信号.结论:孤立性纤维瘤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CT扫描密度中等,MRI呈T1等低信号,T2混杂高信号,增强显著,较大肿块中央可见车轮放射状低信号,但无坏死,可明显深分叶为其特点。
  •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合并动脉瘤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特点,评价其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CTCA检查10460例,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对比剂注射速率5ml/s,准直0.6mm×64,重建层厚0.75mm,间隔0.4mm)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方法观察,分析冠状动脉终止异常CTC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CTCA诊断冠状动脉终止异常21例,占0.20%,其中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左、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合并肺动脉3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6例,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6瘘例,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左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右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21例CAF均伴有不同程度受累血管增粗迂曲.其中17例出现动脉瘤(80.9%),2例冠状动脉心室者瘘瘤体呈梭型,位于瘘口;13例冠状动脉瘘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左心房瘘及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左心房瘘瘤体均呈囊状,6例瘤体位于开口处,9例瘤体与开口无关;16例为单发动脉瘤,1例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左冠状动脉左心房瘘出现多发动脉瘤(2个),1例瘤体附壁血栓形成.结论:CAF合并动脉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CA能清晰显示CAF合并动脉瘤,对瘤体位置及是否有血栓形成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双能量成像在检测梗死心肌方面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35例冠心病病人,患者均行常规冠脉CTA扫描模式和能谱CT双能量扫描模式,其中18例和27例患者一周内分别行SPECT和MRI心肌灌注扫描。在常规冠脉CTA混合能量图像以及能谱CT40-140kev单能量图像结合物质密度图像(碘基物质密度图像)上找出梗死心肌。在碘基物质密度图像上分别测得各个病人梗死区域、梗死周围区域、正常心肌、主动脉的碘浓度(Iodine- Density,ID),同时记录相应部位effective-z值:1.将梗死区域、梗死周围区域、正常心肌与主动脉的碘浓度做比值得到标准化的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Density,NID);2.将梗死区域、梗死周围区域与正常心肌的碘浓度做比值得到病灶-正常碘浓度比(Lesion-Normal Ratio,LNR)、病灶周围-正常碘浓度比(Side-Normal Ratio,SNR).分别记录SPECT和MRI心肌灌注图像上找到的梗死心肌区域,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能谱CT40-140keV单能量图像结合物质密度图像(碘基物质密度图像)比常规冠脉CTA混合能量图像能明显提高梗死心肌检出率(48 vs 19),并且找到的心梗区与SPECT(r=0.979)及MRI(r=0.975)心肌灌注有良好的相关性。梗死区域、梗死周围区域、正常心肌的NID值存在显著差异; ENR和SNR值存在显著差异;梗死区域、梗死周围区域、正常心肌的effective-z值存在显著差异(p=0.003)。结论:宝石CT常规冠脉CTA结合能谱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一次扫描,不但可以常规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提高梗死心肌的检测效率,且与SPECT和MRI心肌灌注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 Spectral CT)双能量成像的功能参数在局部梗死心肌图像质量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30例冠心病病人,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常规冠脉CTA(CCTA)扫描模式和延迟1min、3min能谱成像扫描模式.患者均在一周内行MRI心脏电影成像及延迟心肌灌注显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上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别测出常规混合能量图像、1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3min单光子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的对比噪声比和图像噪声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在MRI心肌灌注图像上找出梗死心肌并与能谱CT进行相关性对比。结果:宝石能谱CT共检出梗死心肌36区域,所有梗死心肌在C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并且找出的梗死心肌与MRI心肌灌注图像有较高的相关性。1min,3min单光了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CNR值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CNR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1min,3min单光了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CNR值均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CNR值,CNR值均数分别为(3.18±2.3),(1.27±0. 89)和(0.66±0.32)。1min,3min单光了能量水平的图像上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和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1min,3min最佳单能量值水平的图像噪声值均低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值,图像噪声值分别为(29.68±7.82),(16.23±9.19)和(38.11±10.32).结论:宝石能谱CT双能量扫描模式较常规混合能量扫描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且其结合常规冠脉CTA一次扫描,不但可以常规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提高梗死心肌的检测效率,且与MRI心肌灌注成像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Spectral CT)的HD模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和GSI扫描模式结合AW4.4后处理工作站在评价缺血心肌和评估局部心肌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40例行心功能检查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患者均在一次扫描中行宝石能谱CT高分辨率CT扫描模式(HD模式)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CTA扫描,和延迟1min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扫描模式。将采集的高分辨率混合能量图像从0%到95%期相,以5%为间隔重建成20个期相,输入AW4.4工作站心功能分析软件包,心功能软件白动计算得到左室心肌各节段室壁运动度牛眼图和室壁增厚率牛眼图。分别记录GSI能谱图像上心肌灌注稀疏区和灌注正常区在心功能牛眼图上对应的各节段的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的定量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GSI能谱图像上心肌灌注稀疏区和灌注正常区在心功能牛眼图上对应的各节段的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做分析比较。将CT评估局部心肌活性的结果和MR工评估局部心肌活性的结果做一致性比较。结果:宝石CT的能谱成像图像上找出21例患者共有心肌灌注稀疏区共27个区域,对应心功能牛眼图共126个节段,能谱CT检测出的心肌灌注稀疏区在高分辨率混合能量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能谱CT图像上心肌灌注稀疏区对应心功能牛眼图上的节段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与灌注正常区的节段平均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存在显著差异,MRI首过灌注图像上找出的心肌灌注稀疏区域和灌注正常区域以及其在电影图像上对应的区域室壁运动度和室壁增厚率的结果与CT定量分析结果完全吻合,符合率100%.结论:宝石能谱CT的HD成像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其冠脉CTA扫描结合能谱CT双能量扫描一次扫描,不但可以通过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和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判断心肌血供情况,提高缺血心肌的检测效率,还可以结合心功能分析软件评估局部心肌功能,且与MRI电影成像和心肌灌注成像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双能量延迟扫描成像的功能参数在局部梗死心肌评估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35例冠心病病人,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宝石能谱CT共检出梗死心肌48区域,所有梗死心肌在CCTA图像上均有区域供血冠脉50%以上狭窄,并且找出的梗死心肌与MRI心肌灌注图像有较高的相关性。延迟lmin和3min各个病人梗死区域、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K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正常心肌能谱曲线斜率>梗死心肌区域能谱曲线斜率:1min正常心肌(2.21±0.74)>3min正常心肌(1.67±0.92)>3min梗死心肌(1.48±0.63)>lmin梗死心肌(0.23±0.42)。能谱衰减曲线上70keV之前不同物质区分度较大,70keV之后不同物质区分度不明显,且1min正常心肌能谱曲线高于3min梗死心肌高于3min正常心肌高于1min梗死心肌。结论:宝石CT常规冠脉CTA结合能谱CT双能量延迟扫描,不但可以常规分析冠状动脉血管形态,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成像以及其他能谱定量分析参数提高梗死心肌检测效率,且和MRI心肌灌注有较高的一致性。
  •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胸部CT表现,并分析不同患者病程、并发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胸部CT征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胸部CT检查图像.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05±10.55)岁.对各种病变的CT征象程度、范围进行定量评分,并分析病程、并发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胸部征象表现的影响.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胸部CT表现正常者9例,表现为网织影46例,磨玻璃样影31例,同时出现网织影及磨玻璃样影27例;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的增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CT视觉评分结果增加。结论:肺部也是糖尿病慢性损伤的靶器官之一。CT视觉评分可以定量分析肺内病变,评估糖尿病肺损害。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肺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pSS患者肺部CT图像,观察各种病变的分布特征.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并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pSS患者肺动脉高压(PAH)、抗SSB阳性的关系.结果:68例pSS患者PAH 13(19%)例,抗SSB阳性25(37%)例,肺部CT表现正常13(19%)例,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小叶内间质增厚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40%)。肺内病变分布具有周围分布、下肺分布为主的特点.小叶间隔增厚、囊性变与pSS患者PAH相关(OR值=1.780、2.513,P<0.05),囊性变与患者抗SSB阳性有明显相关性(OR=10.530,P<0.05).结论:肺部CT可以定量分析pSS肺损害的程度,并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碘海醇造影剂对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的损害及水化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112 例静脉肾盂造影和CT增强的CKD患者,按肾功能情况分为肾功能正常组(A组)和肾功能轻度损害组(B组),其中A组62例随机分为水化组32例和对照组(非水化组)30例,B 组50例随机分为水化组24例和对照组(非水化组)26例,水化组从造影检查当天起予以0.9%的生理盐水以1ml2kg-12h-1 的速度静滴至造影后12 小时。所有患者测定造影前以及造影后第1、3、5 天血肌酐(Scr)、尿β2 微球蛋白(β2- MG)。结果:112 例患者中发生CIN9例,其中肾功能正常组无一例发生CIN,肾功能轻度损害组,CIN发生率为9/50(1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水化组CIN 发生率为1/24(4.17%),对照组CIN 发生率为8/26(30.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海醇造影剂对肾功能正常的CKD患者比较安全,术前肾功能不全是发生CIN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水化是预防CIN 发生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阻塞性黄疸的阴黄证和阳黄证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阻塞性黄疸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证型,观察在阻塞性黄疸中,阴黄、阳黄的磁共振影像改变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阴黄与阳黄证影像特征有显著差异1.扩张程度方面,阴黄以重度和中度扩张为主,阳黄以轻度和中度为主;2.在胆管的扩张形态方面阴黄患者以软藤状扩张为主,阳黄以枯枝状为主。结论:磁共振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胆管形态特征;并结合断层图像观察胆管周围情况及肝脏、胆囊相关脏器情况等,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为阴黄阳黄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T2WI二者结合对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图像,将MRI判断肌层和宫颈侵犯结果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MRI动态增强及T2WI二者结合判断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为80.6%,对肿瘤局限于内膜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3.1%、75%、96.4%;浸润浅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84.2%、81.3%、80%;浸润深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91.7%、83.3%、91.7%;判断侵犯宫颈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96.8%,诊断符合率为94.4%。结论:联合采用MRI动态增强及T2WI判断子宫内膜癌侵犯肌层的深度、范围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320排CT 4D-CTA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5例CAVM的320排CT的4D-CTA图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者诊断CAVM的差异。结果:15例CAVM中4D-CTA的诊断结果与DSA基本一致,仅有1例幕下小脑半球病灶,DSA显示有两支供血动脉,而4D-CTA仅发现单支供血动脉.结论:4D-CTA技术能清晰显示CAVM纯动脉期影像(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避免静脉污染,有利于发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