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12-06-18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480条结果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确诊为喉癌的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对其进行诊断治疗。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出现神经症状。并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防治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分析含多房囊腔的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及病理基础.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3例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 结果:3例病例中共6个病灶.6个病灶均可见薄壁多房囊腔影,其中1个病灶以肿块为主、见偏心性多房囊腔;6个病灶出现毛刺征,4个病灶出现血管集束征,4个病灶出现胸膜凹陷征,3个病灶见壁结节,2个病灶周围见磨玻璃密度影. 结论:周围型肺癌中多房囊腔的出现,提示肺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
  • 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表现。方法:对实施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20名正常人及35例NSTEACS的患者,研究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部位、斑块累及血管支数、斑块性质(硬化斑块、非硬化斑块或混合斑块)、斑块所致的狭窄以及主要冠状动脉远段血管是否中断等影像特点。结果:在NSTEACS组及正常人群中硬化斑块分别为29例及3例;非硬化斑块11例及1例;混合斑块9例及4例.硬化斑块发生率在NSTEACS中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STEACS及正常人群组累及单支血管7例及2例,两支血管7例及3;数支血管受累分别为19例及1例.数支血管受累率在NSTEACS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STEACS组中,硬化斑块累及65支血管,非硬化斑块累及10支血管,混合斑块累及13支血管.在NSTEACS组及正常人群中,累及RCA20例及3例,LM16例及3例,LAD29例及5例,LCX13例及2例,D14例及1例,而Ramus1例,D24例以及LMB1例仅发生在NSTEACS组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NSTEACS斑块病变长度5.3~40.7mm,平均17.6±9.6mm.在NSTEACE组中,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的狭窄率15%~100%,平均狭窄率45.8±20.6%,在3例重度狭窄的患者中有1例主干闭塞。NSTEACS患者中有2例单纯心肌桥所致,1例斑块合并心肌桥;在正常人群组中有3例心肌桥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1).在NSTEACS组中,还见1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冠状动脉多发硬化斑块、斑块累及数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率范围较广为NSTEACS影像特点,对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NSTEACS中亦存在主支完全闭塞的病例,值得临床诊疗中注意。
  • 摘要: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造影心外发现的处理方式来探讨相应的处理策略。资料与方法:通过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因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行冠状动脉MDCT造影的97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心外发现,即除了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心脏解剖及心包疾患外,还利用后处理工作站的优势进行肺窗、纵隔窗以及骨窗观察肺、纵隔、胸壁、大血管、脊柱以及上腹部,并将这些意外发现按照临床危险程度分为需要立即进一步检查并处理、需要近期随访以及暂时可以不予以处理等三种类型.如果同时发现有多个心外发现,按最严重的心外发现进行分类。结果:在972例患者中,有心外发现的患者共有144例,占14.8%,需要进一步检查予以处理的患者41例,占4.2%;需要短期随访的患者有60例,占6.2%,不需要处理的患者有43例,占4.4%.三者在所有心外发现中的比例分别为28.5%、41.7%以及29.8%.在本组研究中,需要立即进一步检查并处理的心外发现患者41例,肺部发现有4例,1例肺部大结节,最后证实为肺癌,3例肺部炎症及肺不张;血管疾病有4例,2例严重的主动脉粥样硬化,1例升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升主动脉瘤;纵隔、胸壁及胸腔疾病30例,其中2例胸腺瘤,其中1例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7例胸腔积液;上腹部脏器疾病共有3例,2例肝血管瘤,1例肝内胆管扩张,最后证实为胆管肿瘤所致.需要短期进行随访的心外发现疾病患者共有60例.此类肺部表现为肺部小结节(纤维小结节)11例,肺气肿18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部磨玻璃变28例,食管裂孔疝1例.暂时可以不予以处理的心外发现患者有43例,主要为肺部纤维化12例,肺大疱形成5例,肝脏囊肿9例,脂肪肝3例,肋骨陈旧性骨折1例,胸腰椎明显退行性变13例。结论:冠状动脉MDCT造影诊断过程中,心外发现的疾病范畴较广,有致命的或无临床意义的,所以对于不同的心外发现应予以不同的处理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对胸腔镜手术的增益价值.方法:收集行胸腔镜手术切除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92例,其中术前行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者37例,未行定位者55例.回顾性分析术前钩丝定位对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影响,并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成功率100.0%,定位操作时间平均(11.5±7.2)min,并发气胸及出血发生率为56.8%(21/37).钩丝定位后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5.4%(2/37),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9.5±3.5)天.未定位直接行胸腔镜手术,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29.1%(16/55)、平均手术时间(45.9±10.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4.5)天.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安全、准确,降低了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缩短了胸腔镜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孤立性肺结节胸腔镜手术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1月间本院收治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7例,所有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扫描机,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病灶位于右下叶;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异常供血动脉5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4例,不规则形3例;血管成像重组技术中7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SSD及VR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成像对诊断肺隔离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4例肛瘘患者行MRI冠状位、矢状位及横轴位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T1脂肪抑制序列、T2脂肪抑制序列平扫或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4例为单纯性肛瘘,20例为复杂性肛瘘.MRI可直接显示瘘道内口、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其分支,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RI在肛瘘诊断中具有无创伤性、高准确性的特性,能准确评估肛瘘形态、走行及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较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对医学影像学及其实践教学的意义分析,利用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发展条件,设计了学以致用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新方法,并切实应用。研究表明,PACS实践教学具有海量的图像数据、清晰的影像图片、方便的调阅应用、无损的复制保存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64排V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7例经64排VCT增强扫描确诊的影像资料,17例患者中均经过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三维容积成像(VRT)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血栓的形态、部位、表现形式,以及其它相关性改变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肺动脉栓塞 17例中,累及动脉及其分支87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9例、偏心性或附壁性充盈缺损26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血管截断征)13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残根征)、肺灌注不均(马塞克征)、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结论:64V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且诊断率高,可作为肺栓塞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舌管囊肿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舌管囊肿的CT、MRI表现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0例中7例位于颈部中线,2例偏右侧,1例偏左侧,CT或MRI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占位,10例囊壁光整,增强后7例囊壁强化。结论:CT或MRI能对甲状舌管囊肿作出正确诊断。
  • 摘要:本文针对对脾功能亢进介入栓塞术后出现的发热和腹痛、感染和脾脓肿、肝、肾功能损害、左下肺不张及左侧胸腔积液、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作了概述。
  •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信号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1例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患者根据中医四诊合参分为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在磁共振图像上观察肿瘤结节的形态、大小;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观察肿瘤DWI信号改变;血管受侵改变;肿瘤边缘形态;占位征象及周围器官侵犯转移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与磁共振观察的肿瘤形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中结节型最多(18/26),气滞血瘀型则以巨块型为主(15/20),其构成比比较P值均<0.05;2)中医各证型中,在DWI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以气滞血瘀型为主(12/19);在形成癌栓的病例中,气滞血瘀型最多(8/11);发生周围侵犯的例数中也以气滞血瘀型为主(11/16),其构成比比较P均<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作为一种新的微观辨证手段有助于中医宏观辨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证候的确立。
  • 摘要:目的:筛选肝脏扩散加权成像较合适的b值,并探讨DWI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测定129例314个肝脏病变在b分别取50、500、800 s/mm2时的信号强度、背景噪声,比较不同b值时同一病变信号强度、质量指数及信噪比的差异;同一b值时不同肝脏病变平均ADC的差异.结果:1)肝癌DWI图像各b值时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均不同,随b值增加而降低,各b值差异显著(F值分别为103.77、93.06、118.19,P值均<0.01),而噪声则与b值无关(F=2.19,P>0.05).2)肝脏病变分为肝癌、肝转移癌、肝囊肿、肝血管瘤,b=500 s/mm2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08)310-3mm2/s、(1.09±0.1)310-3mm2/s、(2.77±0.11)310-3mm2/s、(1.84 ±0.12)310-3mm2/s,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除肝癌与肝转移癌P=0.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余P值均<0.05;肝癌实质区与坏死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08)310-3mm2/s,(1.55±0.05)310-3mm2/s,二者比较P<0.05.结论:b=500 s/mm2为较适合的肝脏扩散加权成像b值,DWI及ADC值可以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肝癌的实质区和坏死区。
  • 摘要:目的: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maga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 WB-DWI)不同背景抑制方法的比较研究,总结WB-DWI正常影像表现.方法:健康志愿者20例,同时接受STIR( 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 recovery)或CHESS(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两种不同背景抑制方法的WB-DWI检查.结果:DWI-STIR在颈肩部及腹盆腔背景抑制效果明显较DWI-CHESS好,但信噪比较DWI-CHESS低,扫描时间较DWI-CHESS长.正常人骨骼系统呈低-等信号,双肺、纵隔、肝脏,血管、肌肉、脂肪呈低信号.椎间盘、脊髓、颅脑、脾脏、肾脏、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和前列腺外周带,睾丸,阴茎呈高信号.神经根及正常小淋巴结也显示为高信号.结论:全身MR DWI可以在短短30分钟内对全身组织成像,DWI-STIR可以有效抑制背景信号;掌握全身MR DWI的正常表现可以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监测乳腺癌术后随访期患者转移灶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乳腺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8月~2010年4月接受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的乳腺癌术后随访期的患者159例,其中有病无证型29例,脾肾两虚证36例,气虚血瘀证45例,肝肾两虚证49例,统计分析不同证型的转移情况.结果:乳腺癌术后随访期气虚血瘀证者转移率高达31.1%(14/45),而其他3型的转移率分别为10.3%、11.1%和12.2%,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总的转移率17.0%。有23例在6~12个月内进行随访。结论: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可以监测并定期随访乳腺癌患者术后转移灶及指导临床综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随访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转移之间有一定关系,气虚血瘀证患者转移率最高,这一结论对于用中医辨证分型来预测乳腺癌预后及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兔VX2软组织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大腿近段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2ml,分别于肿瘤组织接种后第3、7、14、21、28天行常规MR及DWI扫描(b=200,400,500,600和800s/mm2).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第21天时肿瘤大小,比较常规MRI和DWI在早期发现肿瘤及早期探测肿瘤坏死灶方面的价值.结果种植成瘤率100%.肿瘤生长迅速,种植后第3天和第7天DWI和T2WI比T1WI发现更多阳性瘤兔;第14、21天DWI和T2WI发现肿瘤坏死灶较T1WI多,而且b值较高时,DWI更能有效鉴别肿瘤坏死成份.第21天T2WI和DWI两种方法所测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兔大腿VX2肿瘤模型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DWI可以监测肿瘤生长,早期发现VX2肿瘤敏感性高,并能有效区分肿瘤早期坏死成分。
  • 摘要:本文对恶性肿瘤肺转移途径、气腔实变型肺转移、钙化性肺转移、肺动脉肿瘤栓塞、灭活性转移瘤等肺转移瘤的各种罕少见的或非典型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进行了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结石的影像表现和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分析尿毒症终末期患者行肾移植90例,其中移植肾结石5例,复习文献探讨移植肾结石的发病机制与X线、超声表现及相关检查方法。结果:5例病例均行X线和超声检查,超声提示移植肾内高回声结石影,其中二例超声提示移植肾结石并肾积水;X线平片显示右髂窝区高密度结石影,结石形态有卵圆形,类三角形,不规则形等,大小不等,超声提示二例移植肾结石并积水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一例显示结石位于移植输尿管开口与输尿管交界区,引起输尿管和肾积水,一例结石位于肾盂内,未见明确肾积水征象。结论:X线照片和超声检查可明确移植肾结石的诊断,静脉肾盂造影可进一步明确结石是否合并肾积水改变,作为评估移植肾功能的辅助方法之一,因此应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必须熟悉移植肾位置,并以其为检查中心,X线照片必须包括全腹部且以盆腔为中心。
  • 摘要:本文阐述了PACS/R工S的胶片排版打印软件设计及KIN功能与新的白助打印胶片和诊断报告流程。在PACS/R工S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证明,在符合工HE规定的图像显示、存储一致性原则下充分利用和拓展PACS/R工S系统的K工N功能模块,改善患者就诊的流程,检查过程速度加快,环节减少,提高效率,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在缓解看病难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在复杂肛瘘患者MRI检查中使用直肠球囊导管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临床初诊为复杂肛瘘而需行MRI检查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先行盆腔常规MRI检查,然后经肛门插入专利产品-直肠球囊导管,经导管外口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200ml左右,再次行MRI检查。二次检查的MRI序列均为T1WI横断位和冠状位、T2WI SPAIR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二位放射科医师进行MRI图像分析,并且对瘘管走形、分支及脓腔进行观察和计数,研究者将手术结果与之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不使用球囊导管时,40名肛瘘患者MRI检查共发现瘘管47根、内口34个、分支45根以及脓腔31个.使用球囊后,相应数据分别为57(p<0.05)、49(p<0.05)、47(p>0.05)、31(p>0.05),使用球囊前后MR对肛瘘的分型与手术的相符率分别为77.5%(31例)和95.0%(38例),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直肠球囊导管,较普通MRI能够提供更多有关瘘管内口及走行的信息,有助于显示复杂肛瘘的评价。
  • 摘要:目的:通过MRI检查探讨分析面肌抽搐患者发病原因。方法:收集面肌抽搐患者78例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分析面听神经走形区MRI表现,查找影响面听神经走形及信号异常的MRI表现。结果:面听神经邻近区域血管异常54例(占总样本69.23%),面听神经邻近区域占位性病变15例(占总样本19.23%),无阳性发现9例(占总样本11.54%)。结论:微血管压迫是面肌抽搐的主要病因。
  •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妇科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经阴道检查情况。结果:50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单纯子宫腺肌病24例,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20例,诊断符合率88%。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准确率较高,检查迅速且无痛苦、无创伤,可作为子宫腺肌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电影相位对比法在外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异常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3.0T MAGNETOM Verio MR成像系统,编码流速设定为70 cm/s,选取75例脑外伤后经临床颅内压测量并结合颅脑磁共振静脉窦成像综合分析确诊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行相位对比法颈内静脉流速动态监测,观察在临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前后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与颅内压等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颅内压轻度增高(190~350mmH2O)的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21.78(12.12-41.31)cm/s,26.52(11.44-43.69)cm/s;0.90(0.40-1.34) L/min·cm2,1.00(0.52-1.32) L/min·cm2;流速快于健康人群(P﹤0.05),而平均流量与正常人群之间双侧均无显著差异(P=0.123).43例颅内压高于350mmH2O的脑外伤患者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为14.36(10.21-16.56)cm/s,13.56(10.23-16.53)cm/s;0.52(0.20-1.01) L/min·cm2,0.49(0.23-0.93) L/min·cm2;流速及流量均小于健康志愿者(P﹤0.05).行小剂量尿激酶干预后2-3天内,32例颅内压轻度增高(190~350mmH2O)患者颅内压降至100~190 mmH2O, MRI 2D-PC Cine测得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减慢(P﹤0.05),且流量也恢复到正常水平.43例颅内压高于350mmH2O的患者颅内压降至170~220 mmH2O,MRI 2D-PC Cine测得左、右侧颈内静脉出颅段平均流速均快于治疗前(P﹤0.05).结论:MRI 2D-PC Cine能无创性动态监测颅脑外伤患者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临床干预治疗,从而降低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 摘要:本文阐述了CT灌注成像及其基本原理,重点阐述了CT容积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并对CT容积灌注成像(VPCT)在诊断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评估。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 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方法:选择病例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29-71岁,平均52岁.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肝癌17例共18个病灶的CT征像和病理学改变.结果:17例共发现18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0个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时期为等密度或高密度;6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和延时期均呈低密度;2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肝癌在螺旋CT三期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其常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症的进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症患者61例,采用 Seldinger技术用导管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栓塞剂.术后随访3至36个月,观察栓塞术后子宫大小、性激素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栓塞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90.3%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子宫体积缩小61.4%。术后血清CA125水平稳定下降,至6个月42例术前增高者有40例降至正常水平(<35kU/L)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1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常见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MRI与1H-MRS表现.方法:选择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证实的小儿常见血液病35例。同时选择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全部均行腰椎、髂骨、双侧股骨上端骨髓MRI及1H-MRS检查。将初发急性白血病定为白血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定为再障组,长期贫血定为其它贫血组。分析各组椎体及骨盆的骨髓信号及波谱特征。结果:1.MR工平扫表现:30例正常小儿骨髓表现为T1WI呈斑点或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环形稍高信号。26例初发急性白血病及3例其它长期贫血患儿骨髓MR工均表现为T1WI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等信号,SITR不均匀高信号;其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6例再障骨髓T1WI信号显著升高为3种类型,均匀型2例,灶型2例,不均匀型2例,STIR信号显著降低;其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低下。2.1H-MRS表现:正常小儿骨髓表现为水峰高耸,脂峰低平,并且随着年龄增大,水峰逐渐降低,脂峰逐渐升高。结论:小儿白血病、再障、其它长期贫血等的骨髓MRI及1H-MRS表现与正常小儿不同。骨髓增生活跃时,MRI及1H-MRS显示肪信号降低,脂峰下降,水峰增高;骨髓增生低下时,显示脂肪信号增高,脂峰升高,水峰下降。骨髓MRI及1H-MRS有可能作为评价小儿常见血液病的骨髓增生状态的无创伤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报告1例临床发现罕见的气管壁钙化的患儿,了解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本患儿临床资料及X线、CT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查找、复习国外文献.结果:明确患儿诊断为KeUtel综合征.结论:临床上对有呼吸困难及气管钙化的患儿要考虑KeUtel综合征的可能。
  • 摘要:目的:探讨碘水造影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准确定位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10年~2011年间16例上消化道异物病例,经碘水造影检查定位,确诊异物位于上消化道内,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行内镜或手术治疗.结果:16例上消化道异物病例中,3例食管异物、12例胃内异物,均经内镜成功取出.1例异物嵌顿于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经外科手术推入空肠后至肛门排出,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碘水造影能准确定位上消化道异物的位置,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触摸护理对MRI检查患儿镇静与制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不同年龄、性别患儿在MRI检查的操作中进行触摸护理,观察对患儿镇静与制动的影响及对MRI检查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通过实施触摸护理,避免了检查时患儿因噪音所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出现的运动伪影,检查患儿均获得了良好的镇静与制动效果,顺利完成了MRI检查。结论:触摸护理简单易行,能起到镇静催眠等作用,能帮助MRI检查顺利完成,适于在MRI检查中应用. 触摸护理是高层次的情感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按摩、抚触、握手、拍肩等非语言护理措施,满足患儿心理需要,使他们身心舒适、愉悦,增加患儿安全感,消除紧张与恐惧情绪,使之入睡更安静。
  • 摘要:目的:探讨3.0T氢质子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对儿童及青少年颞叶癫痫(TLE)的诊断价值,利用磁共振波谱来分析海马代谢物的异常与颞叶癫痫的相关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儿童及青少年颞叶癫痫病人的病程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潜在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 对经临床及脑电图(EEG)确诊的颞叶癫痫病人均行常规MRI及海马区1H-MRS 检查,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段为7~22岁,平均年龄12.7岁,并以10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我们认为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观察癫痫组与对照组之间双侧海马的NAA/(Cho+Cr)比值有无明显差异;将致痫侧及致痫侧对侧海马区域NAA/(Cho+Cr)比值与癫痫病人痫性发作起始时间、痫性发作频率及癫痫病人病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在儿童和青少年颞叶癫痫病人中,海马双侧包括海马头部、体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A/(Cho+Cr)比值均明显降低,且以致痫侧海马头部降低最为明显;癫痫病人海马的NAA/(Cho+Cr)比值与痫性发作起始时间、痫性发作频率及癫痫病人病程无明显相关性.此外,无论是癫痫组还是正常志愿者,双侧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NAA/(Cho+Cr)比值从前向后依次升高,但正常对照组双侧的海马之间上述比值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颞叶癫痫双侧海马区域均会出现神经元细胞功能紊乱,胶质细胞增生,其中颞叶癫痫以致痫侧改变最为明显;颞叶癫痫病人双侧海马的NAA/(Cho+Cr)与癫痫病人痫性发作起始时间、痫性发作频率及癫痫病人病程无明显相关性;以上提示儿童及青少年颞叶癫痫在癫痫早期对海马区就形成了病理损害,本实验未能证明这种损害具有累积效应,而这种损害究竟是进行性或是跳跃式发展的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结合成人癫痫来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在C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SP病例的MRI、超声及临床资料,计算诊断准确率,初步总结CSP的MRI影像特征。结果:与手术及临床病理结果对照,MRI诊断CSP的准确率为100%,CSP的主要MRI影像表现为子宫前壁下段剖宫产瘢痕处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为主,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外缘距子宫前壁峡部浆膜面最薄处<5mm。结论: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参数、多平面和多方位成像,有助于清楚显示病灶与剖宫产瘢痕的关系,对于临床及超声检查难以确诊的CSP病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及联合血清CA125对卵巢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3.0T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对病理证实的75例卵巢占位性病变囊实性部分ADC值进行测量,对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其最佳诊断阈值;卵巢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MRI及MRI+CA125两种方法分别与病理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囊性部分ADC 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最佳良恶性阈值为2711.6×10-3mm2/s;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实性部分ADC 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最佳良恶性阈值为920.3×10-3mm2/s;卵巢囊性占位性病变整体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卵巢恶性肿瘤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别与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实性占位性病变整体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分析,卵巢恶性肿瘤与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MRI+CA125两种方法分别与病理吻合分析,MRI诊断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2.2%,准确度为 85.3%,约登指数为72.2%; MRI+CA125联合诊断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86.7%,准确度为 89.3%,约登指数为80.0%;κ检验吻合系数MRI+CA125(0.783)>MRI(0.703),表明MRI+CA125联合诊断与病理的吻合度更好.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及联合血清CA125对卵巢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提高卵巢占位性病变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 摘要:本文现结合实际病例,回顾性分析经本院8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肇丸淋巴瘤患者的资料,探讨了该疾病的CT诊断表现、病理表现及诊断事项等。
  • 摘要:本文主要对腹膜腔和肝周间隙、镰状韧带、冠状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横结肠系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肝周韧带及肝周间隙的影像解剖与影像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女性婴儿腹股沟卵巢嵌顿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对2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9例患者腹股沟区均探及典型卵巢声像图,28例为单侧伴发卵巢嵌顿,1例为双侧腹股沟疝伴卵巢疝入.卵巢内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其中2 例卵巢内未探及血流信号.手术发现卵巢已坏死.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DFI是诊断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方法,可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目的:评价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4例孕妇,23-40岁,平均28.50岁;孕龄23-40周,平均29.32周.产前超声(US)检查后48小时内行MRI检查,T2WI采用半傅里叶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True FISP),T1WI采用超快速FLASH序列(Turbo FLASH)扫描,将产前MRI、US表现与产后诊断或尸检结果对照.结果:产前MRI与US诊断一致并正确者14例;产前MRI正确并证实US可疑病变4例;产前MRI正确并完善产前US诊断2例;产前MR工正确并改变产前US诊断10例.结论:MRI诊断正确率为88.23%(30/34),误诊率为0%(0/34),漏诊率为11.76%(4/34)。US诊断正确率为64.71%,误诊率为29.41%,漏诊率为5.88%。US的误诊率(假阳性率)较高,MRI的漏诊率较高。MRI的诊断正确率较US提高23.58%.MRI对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与US相比,MR工可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甚至更正US诊断,可作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和补充手段。
  • 摘要:目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栓塞PVE),控制肿瘤生长并诱使栓塞侧肝脏萎缩和对侧将来残留肝脏代偿性增生肥大,增加切除后残留肝脏的体积,进而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提高肿瘤的切除率。材料和方法:病例资料:6例病人中男5例,女1例.年龄:42~63岁.均为原发性肝癌,病灶直径11~20 cm,平均16 cm.ADW4.2工作站测量肝脏体积,测左右肝的体积.栓塞容积比=栓塞容积/肝容积;栓塞肝组织容积增加率=术后非栓塞肝容积-术前非栓塞肝容积/术前非栓塞肝容积.肝动脉栓塞:以碘化油栓塞肿瘤实质,然后以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主干.门静脉栓塞方法:剑突下门静脉左支穿刺成功后,以明胶海绵和碘化油混合物行门静脉右支栓塞,在释放直径相当的金属弹簧圈.肝脏切除手术:门静脉栓塞后3周复查CT,观察门静脉血流分布,计算未来残余肝脏体积(FLR)和残余肝体积/全肝体积比值(FLR/TLV).4例病人在PVE后3周进行右肝切除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手术.2例于术后5周行右半肝切除术.肝功能测定:取门静脉栓塞前l d和术后第3天以及肝切除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3、7天血样进行肝功能测定.手术后两次的检测结果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门静脉栓塞成功率100%,术后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均已栓闭,3-4周后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复通.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胀痛不适伴有发热(低于38.5℃).未发生异位栓塞、局部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栓塞及非栓塞肝组织容积的变化PVE 栓塞肝组织容积比63.8±12,非栓塞肝组织容积增加率40.4±22.1%.肝功变化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减退,AST 由术前(41.6±6.3) IU/L,至术后1-2天(65.2±7.9) IU/L.ALT由术前(51.4±7.3)IU/L,至术后(61.6±9.3)IU/L,ALB术前3.0±0.2,术后4 周3.1±0.3.配合适当的保肝治疗,于术后4周均完全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栓塞术能安全有效地增加非栓塞肝的容积,为肝癌扩大肝切除术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46例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或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术,比较分析不同治疗后的疗效、患者的生存率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DSA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者46例,中央型动门静脉瘘14例,周围型动门静脉瘘24例,混合型8例,轻度动门脉瘘13例,中度动门脉瘘18例,重度动门脉瘘15例.低流量型24例,高流量型22例,其中同时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3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术.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中位生存时间,2月、6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均高于肝动脉内化疗术患者。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中位生存时间,2月、6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弥漫型肝癌。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及低流量动静脉瘘的患者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混合型、重度及高流量型动静脉瘘患者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应尽量使用栓塞剂有效封堵瘘口血流后行TACE,如无法封堵瘘口,则仅行TAI。
  • 摘要: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和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16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多平面重建.结果:16例囊性肾癌均单发,位于左肾13例,右肾3例;多囊者11例,其内可见粗细不均分隔,单囊者5例;囊液密度不均匀15例;10例囊壁不均伴有壁结节;增强后囊壁和(或)分隔及结节呈不同程度的强化;2例病灶伴有钙化。结论:囊性肾癌的CT主要表现为具有厚薄不均的囊壁和(或)粗细不均分隔、伴有囊壁结节及钙化的囊性病变,有一定特征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即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CT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特征.33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或三期扫描,其中28例应用VR、MPR等重建技术.结果:3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中,单发者30例,多发者3例;病灶位于腹部25例,膀胱5例,纵隔2例,右心房1例;病灶最大约16.9*10.9*17.0cm,最小约2.1*1.8*1.5cm,22例形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者、11例不规则分叶状;病灶多囊实性,以实性为主者19例,以囊性为主者9例,完全呈实性者5例,CT平扫病灶为等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多表现为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强化(完全实性者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或略下降,延迟期密度逐渐下降,病灶实性部分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值分别约30.3~54.5HU(平均为42.2HU),44.61~174.2HU(平均为119.4),63.3~190.7HU(平均为127.0HU),病灶内坏死囊变部分无明显强化,CT值约19.0-36.4HU,其中4例病灶伴点片状钙化.33例中病理诊断良性者23例,恶性者10例。临床上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的代谢紊乱症状。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在螺旋CT上有一定的特征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疗效.宫颈妊娠指受精卵着床并在宫颈管内发育,较为罕见.宫颈组织仅含15%的肌肉组织,往往误认为宫内孕行人工流产时或自然流产宫颈收缩乏力,不能迅速排出妊娠产物而大出血。文献报道确诊宫颈妊娠后先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再行宫颈胚胎清除术取得良好疗效,单纯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MTX)化疗栓塞治疗宫颈妊娠目前国内外少见报道.方法:38例宫颈妊娠患者采用单纯经皮双侧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MTX)并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的介入治疗方法,无需配合清宫、宫颈注射药物、口服米非司酮,术后监测血β-HCG、超声或MRI变化情况,观察 MTX 副反应.结果:38例宫颈妊娠患者均获得痊愈,血β-HCG平均24.6天降至正常,宫颈孕囊介入治疗后平均28天消失,未出现肝肾损害,避免了清宫所致子宫穿孔、宫腔粘连等并发 症.结论:单纯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是一种微创可行的方法,疗效肯定,易推广。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大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以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急性咯血患者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动脉造影,寻找到咯血的责任血管,对其用明胶海绵(GS)、海藻酸钠微球(KMG)、聚乙烯醇PVA、弹簧圈等材料进行栓塞.结果:所有患者经动脉栓塞后全部即时止血,术后24h内无活动性出血41例,1例再次明显咯血经手术切除右上肺陈旧性病灶止血,4例少量咯血经内科保守治疗而止血.结论:急性大咯血的责任血管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外,还有相当的病例来源于其他动脉血管,如肋间动脉、膈下动脉、内乳动脉、腋动脉、甲状颈干动脉等.急性大咯血血管栓塞治疗是快速有效的、安全的。对急性大咯血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又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者,应及时行咯血责任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探讨了应用针刺内关穴在预防介入治疗术中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研究,接受针刺疗法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好于为接受针刺疗法的患者。因此,以针刺穴位来预防介入治疗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能够减少介入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侵袭性肠外浸润MSCT征象与p53、Ki67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3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水成像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p53、Ki67抗原表达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MSCT判断结直肠癌肿瘤侵出浆膜肠外浸的准确率为85.7%,判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61.5%;结直肠癌侵出浆膜肠外浸润组的p53表达62.6%、Ki67表达74.5%高于肠壁浸润组的54.1%、63.2%,二者比较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伴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的p53表达65.8%、Ki67%表达76.2%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53.6%、64.7%二者比较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结论:结直肠癌侵袭性的MSCT征象可以一定程度反映p53 、Ki67二种基因的表达强度.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的一个分子影像学指标.结、直肠癌侵袭性的MSCT征象与p53、Ki67二种基因检测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对肠壁浸润的程度、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术前分期判定的正确性,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介绍经皮穿刺肾囊肿硬化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收集本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肾囊肿病例52人次,大小3.0—10.5cm,所有病例均采用B超定位下,局麻后经皮穿刺肾囊肿成功后,抽取囊液并注入无水乙醇行硬化治疗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3月~6月复查,总有效率达91%.结论:经皮穿刺肾囊肿硬化治疗术,微创、安全有效,为肾囊肿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
  • 摘要:本文阐述了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的评估及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预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不同的磁共振成像为溶栓治疗的评估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视化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柴胡瘿瘤颗粒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另加服柴胡瘿瘤颗粒治疗。分别与治疗后1、2、3、4周及6个月后彩超观察甲状腺体积、内部实质回声、彩色血流的变化。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95.1%,复发率4.9%。对照组治愈率75.0%,复发率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瘿瘤颗粒结合强的松及甲状腺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不但可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而且根据声像图特征全程进行监测可判断其疗效、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采用中药制剂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穿刺方法、药剂注射量、临床疗效及治疗机理。并对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Th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is the lead agency for fostering world-clas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 for a vibrant knowledge-based and innovation-driven Singapore. A*STAR oversees 14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phys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ix consortia¢res, located in Biopolis and Fusionopolis as well as their immediate vicinity. A*STAR supports Singapore's key economic clusters by providing intellectual, human and industrial capital to its partners in industry.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男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进行超声造影诊断提示:延迟性脾破裂伴腹腔积血。探讨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因该病早期症状隐匿,不宜及时诊断常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用超声造影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在诊断肋软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临床拟肋软骨骨折者采用胸部16层螺旋平扫及多种重建方法成像,并对其成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成像发现35例47处肋软骨骨折,平扫仅发现29例38处肋软骨骨折,平扫和多种重建方法成像表现特征为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明显错位,肋软骨条状高密度影不连续伴明显错位或错位不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成像对肋软骨骨折的影像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能为临床诊断肋软骨骨折提供客观直接的标准。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观点,及影像学在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形态及功能影像)的发展。
  • 摘要:本文阐述了fMRI的图像扫描前准备,与患者进行对话测试,问受试者整个过程感觉,并作记录。并介绍了MRI序列选择和参数优化。同时,对针刺的选择及fMRI扫描技术在针刺上的应用进展作了概述。
  •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在不同敏感系数值(b value b)情况下所进行的乳腺扩散加权成像所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后病理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病变共52例59个病灶,分成恶性病变组、除囊肿外的其他良性病变组及囊肿三组病例,分别测定b值等于200s/ 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1500s/mm2下不同乳腺病变的平均ADC值,比较相同b值的不同病变的平均ADC值,比较相同病变在不同b值下的平均ADC值的变化。结果及结论:在五组不同的b值下,乳腺囊肿、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与恶性病变组之间的ADC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乳腺的恶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低于除囊肿外的其他乳腺良性病变组,这两者均低于乳腺的囊肿。
  • 摘要: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MRI分型在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共60例,依据MRI特点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计算一次性治愈率。结果:5例晕周型、8例炎症型及4例浅表单象限型以外敷保守治疗为主,5例单发脓肿型以局部切排法治疗为主,22例多发脓肿型以切开扩创、引流法治疗为主,16例混合型以切开加拖挂线法治疗为主,上述治疗均辅以内服中药汤剂.其中4例混合型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混合型因纤维蛋白原减低,采用药线提脓祛腐、外敷金黄膏为主的保守治疗,治疗5个月后复查,病灶呈斑片样局限于外上象限。一次性治愈率为91.6%。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Conventional PACS are passive medical image storage, retrieval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dern day radiology is taxing due to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patient data and lack of PACS-integrated intelligent systems that help radiologists to reduce report turn-around times significantly. To alleviate the situation, we propose a next generation Intelligent Radiology Analytic and Collaborative Solution (IRACS), for radiology services, with intelligent features in the form of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planning tools, automatic/semi-automatic reports generation, multimedia based reports,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radiologists and referring physicians, and accessibility on smart devices.
  • 摘要:本文阐述了极速iCT主要优势:1、最快速度.2、最好质量.3、最大范围.4、最低剂量.同时冠状动脉CTA成像应早诊断、早治疗,避免急性心肌梗塞,降低辐射剂量。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I125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共12例,病灶总数14个,肿瘤直径为2.5~7.8cm,平均直径3.5cm.12例患者原发灶来源于肺癌10例,肝癌2例.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计划,CT定位下行病灶内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植入结束后,再次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价粒子分布情况.术后2~6个月定期CT随访.结果:术后2、4、6个月随访,上述病例经粒子植入治疗后,CT增强扫描显示14个肿瘤完全消失仅留有条束影,其余5个病灶在治疗后仍有部分残留组织强化区,提示有残留肿瘤,补种粒子2个月复查肿瘤消失.12例有效率分别为65.42 %、84.22 %、90.00%.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瘤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乳腺癌的发病机制,重点介绍了X线钼钯摄片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该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对乳腺癌诊断应将乳腺MRI与X线铝靶照片结合应用,以优势互补,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影像设备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科室近几年所引进的数字化设备,按制定了一套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方案.从购进前、使用中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保证设备高质量完好的运转.结果:通过多年对数字化设备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数字化影像设备使用的完好率达到了100%.产生的图像质量优质,使诊断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未发生因为设备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医疗差错及事故.甲级片率达到98%以上.在历年的各项医疗质量检查中均获得了好评,为临床和本科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基础,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及患者的需求.结论:在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普及,医学影像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影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今天。为保证提供优质的影像质量,就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不断探讨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质量管理,为设备高质量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 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1观察长期服用血管通片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降脂作用,2观察长期服用血管通片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3 观察长期服用血管通片对老年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年龄 56-88岁,男女不限,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系统复查一次心电图、血脂、颈动脉彩超.2 高频超声检查 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血管形态,有无斑块,测量舒张期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剪切率(SR)和颈动脉弹性特征的指标,横断面顺应性(CSC)、扩张性系数(DC)、容积扩张性(VD)、顺应性(COM)、僵硬指数(SI).结果:1治疗后患者血脂参数中TC、TG、HDL-C、LDL-C的水平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TC、TG、LDL-C 的水平比治疗前有较显著的下降,HDL-C水平比治疗前有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治疗前、后动脉IMT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后不同类型斑块变化的比较,治疗后的斑块变化有显著差异.3 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后PSV、EDV、SR明显高于治疗前,RI、PI明显低于治疗前.4 颈动脉弹性特征参数比较,治疗后SI明显低于治疗前,DC和VD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1、长期服用血管通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斑块的稳定性.血管通片以中医络病理论为基础,发挥其解痉、降脂、抗凝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多重作用,作用于全身血脉.是其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2、长期服用血管通片对血管弹性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高频超声检查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的可靠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检查在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行上腹部能谱CT扫描的患者.在常规CT混合能量图像(方案A)及能谱分析软件处理后产生的单能量(40keV-140keV)图像(方案B)上,测定两种方案中肝硬化结节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分析肝硬化结节、肝细胞癌组织、正常肝脏三者不同的能谱曲线变化,探讨能谱CT对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方案B对肝硬化结节的显示能力优于方案A。在双期扫描中,方案B的最佳CNR(动脉期1.067±0.662,门脉期1.847±1.212)与方案A的CNR(动脉期0.726±0.840,门脉期1.237±1.097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方案B中,动脉期肝细胞癌的能谱曲线明显异于肝硬化结节及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而肝硬化结节及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差异不明显;门脉期,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与其余两者具有统计差异,而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的能谱曲线差异不大。结论:能谱CT比传统CT能更好地显示肝硬化结节,其对比噪声比高于传统CT。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癌组织的能谱曲线在双期扫描中均不尽相同,更倾向于接近正常肝组织的能谱曲线。
  • 摘要:目的:探讨MSCT后重组技术在十二指肠降部憩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或内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证实的十二指肠降部憩室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17例.MSCT检查前患者禁食6-8h,扫描前1h口服800ml饮用水充盈胃肠道.采用SIEMENSEmotion16层螺旋CT扫描机,17例均行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采用110kV、effmAs81、refmAs120、5mm层厚,双期增强于注射造影剂后动脉期延时30S扫描、静脉期延时55S扫描,扫描图像进行0.75mm薄层重组,Syngo AcqUisition Workplace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观察。结果:17个憩室直径为6.5-34.6mm,均位于十二指肠系膜缘,表现为紧贴十二指肠降部壁外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袋状影,8例囊内表现为气液平,6例仅为气体密度影,1例囊内为液体密度影,2例囊内为混合密度影表现为筛板状或网格状影;3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前壁,11例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乳头旁表现为紧贴胰头右后方或后方囊袋状影,与胰头界限清晰;3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内,并发胆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炎;运用MSCT后处理MPR技术结合原始薄层轴位图像均能显示憩室颈部位置,原始轴位薄层图像结合多方位重组技术可明确显示憩室。本组病例中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扩张、胆囊结石、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巨大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后方,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发现憩室颈部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区,乳头位于其内,为憩室内乳头型.本组病例17例中有14例发生在乳头旁或其内,发生率为82.4%;1例憩室表现为液体密度影,须鉴别于胰头囊性病灶,运用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憩室颈可与之鉴别.运用MSCT后处理技术MPR可从不同角度了解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的关系.结论:MSCT以其安全无创、分辨率高的优点,原始薄层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MPR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对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的诊断,明确憩室颈部的位置,判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同时可提供其并发症的诊断信息.
  • 摘要:本文以实际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女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鉴别诊断,确诊为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CT表现作了概述。
  • 摘要:目的:通过德国siemens16排螺旋CT扫描结合MPR(多平面图像),探讨其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患者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16排螺旋CT机增强扫描,得到轴位图像,同时图像资料传递到PICS系统GE工作站上进行MPR图像重建,在后处理图像上测量在肾静脉水平的AO与SMA夹角,同时在轴位扫描图像上观察LRV穿过AO和SMA之间时的直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螺旋CT断层和MPR重建图像,可以清楚的显示LRV、SMA、AO及其分支血管的解剖全貌,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清楚真实地再现 SMA与AO的空间结构及立体走向,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异常病理形态,进一步证实SMA与AO夹角狭小是NCS产生的直接原因。结论:鉴于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关系的优越性,其临床应用必将变得更加广泛。
  • 摘要:目的:分析HRCT结合曲面重建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68例临床诊断明确的AS,双侧骶髂关节(双侧136部位)高分辨CT扫描及曲面重建,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关节面模糊、虫蚀样缺损和增生硬化、间隙改变、强直等是骶髂关节病变不同期的基本征象。结论:高分辨CT结合重建可提高AS骶髂关节病变的确诊率,对早期诊断、分期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膝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58例膝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MR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滑膜增生、骨质侵蚀破坏、关节软骨改变、关节间隙均一性狭窄及韧带增厚.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尤其滑膜改变、关节间隙均一性狭窄及韧带滑膜增生侵蚀有鉴别诊断意义,MR表现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X线、MRI表现的关系,及其复发相关性分析.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的X线、MR表现特点及其对照,并与肿瘤复发与否对照分析.X线成像特点包括骨皮质中断情况、肿瘤的膨胀程度、肿瘤内有无骨嵴、肿瘤边缘有无硬化、肿瘤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软组织肿块;MRI表现特点包括有无软组织肿块、病灶实质部分的比例、病灶周围的水肿程度、病灶邻近关节有无积液;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计算法,各种统计方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巨细胞瘤中,MRI上软组织肿块与X线上骨皮质中断、膨胀程度、肿瘤边界、软组织肿块具有相关性(X2=16.912,P=0.000;X2=13. 320, P=0.004;X 2=27.083,P=0.000;X2=17.872,P=0.000);MRI上实性成分比例与X线上有无骨峭、边缘有无硬化具有相关性但是MRI显示周围组织水肿和临近关节积液情况,与X线表现特点没有相关性;单纯X线及MRI表现特点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无相关性。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单纯X线及MR工表现无法准确评估肿瘤的复发情况。
  • 摘要:为了推广CT导向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本院白2005年7月以来对150例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操作方法及穿刺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原则及影响成功率的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容积三维超声与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右心房容积及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NKF-K/DOQI指南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均为窦性心律,无缺血性心肌病表现.并将CKD(Ⅰ-Ⅲ期)定为Ia组,CKD(Ⅳ-Ⅴ期)定为I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II组)经体检排除各种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受检者30例.应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S5-1探头,X3-1全容积探头,受检者同步记录心电图,以确定心动周期时相.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后进入TDI模式,将取样点置于三尖瓣环水平右室游离壁,记录心肌运动速度频谱,分别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Sm) 、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 、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 及Em /Am比值.选用X3-1三维探头,二维超声于心尖四腔观清晰显示右心房,启动全容积(fUll-volUme)显像方式,调节至清晰显示图像,采集心尖四腔观的全容积图像,存储3个心动周期动态图像于仪器硬盘中待脱机分析.应用Qlab图像分析软件,绘制时间-容积曲线.进入Qlab 软件分析系统,以心尖四腔和两腔观作为基础切面,调整每个切面的轴心及轴线位置确保轴线通过该切面的最大面积,在以下几个时间勾画心房心内膜边缘拟合曲线,得出右心房不同时相的容积.在三尖瓣恰好开放之前测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在三尖瓣恰好关闭之后测出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同步心电图上P 波起始点相对应的右心房容量,即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计算代表右房储存器功能的心房存储容积( RV= Vmax-Vmin) ;代表助力泵功能的右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RAVae=Vp-Vmin) 及右房射血分数(RAEF= Vae /Vp3100%);代表管道功能的心房被动排空容积分数(REF = Vmax-Vp / Vmax 3100 %).结果:6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有4例图像质量差,而被排除于研究.与对照组比较,CKD组反映容量的指标RAVmax、RAVmin、RAVp均显著增高;右房储存器容积 RV、右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RAVae显著增加,主动收缩排空分数(AEF)无显著改变;右心房被动排空容积分数REF显著下降.右心室游离壁瓣环处收缩期峰值流速(Sm)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KD1~3期患者无明显变化,而CKD4~5期Sm有明显减退,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降低、Em/Am<1.结论:CKD患者右心房不同时相的容积均增大,储存器功能及助力泵功能增强,管道功能减弱.CKD1~5期患者均存在右心室舒张功能障碍,CKD1~3期收缩功能无明显减退,CKD4~5期收缩功能亦出现减退。
  •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在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X线检查阴性的膝关节外伤患者进行CT扫描,采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软件后处理技术,调节不同的窗口技术显示图象。结果:16排螺旋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膝关节各种类型的骨折和显示关节腔内积血、积液.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膝关节创伤,使用多种软件后处理技术,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骨折征象,同时能显示关节腔和韧带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了诊断依据,指导临床。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损伤的MRI特征,病理基础,诊断依据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急性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结果:膝关节损伤的MRI征象可分为(1)交叉韧带损伤19例,伴侧副韧带损伤7例.(2)胫骨平台骨折7例(隐匿性骨折6例),髌骨骨折2例,骨挫伤28例,伴关节面软骨损伤19例,(3)半月板损伤21例,(4)伴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27例.(5)伴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31例。结论:MRI在诊断半月板、关节软骨、韧带损伤、骨挫伤及隐匿性骨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反映膝关节损伤的各种病理改变,对临床的处理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平扫加脂肪抑制技术能很好显示急性膝关节损伤所在,是急性膝关节损伤重要的影像学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术后肠梗阻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结果:10例中诊断均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再次手术3例,CT诊断梗阻部位及病因与手术结果相符,7例结合临床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论:MSCT对于术后肠梗阻的病因、部位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MSCT和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EGIST的MSCT和MRI表现.18例患者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结果:24例EGIST中,中度危险5例,高度危险19例.肿瘤位于肠系膜8例,网膜5例,盆腔5例,腹腔3例,腹膜后2例,腹壁1例.肿瘤直径5.7~19.5cm.肿瘤呈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9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18例行CT检查中,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14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6例.6例行MRI检查中,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4例,呈稍低、高混杂信号2例;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6例;DWI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6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4例EGIST中,13例在动脉期肿瘤实性成分内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9例伴有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5例)最多见。结论:EGIST的MS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是目前诊断EGIST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MRI能够预测肿瘤的良恶性,早期发现肿瘤有无肠系膜、网膜、腹膜和骨骼的转移及监测肿瘤的治疗后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消癌平针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并对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上肝癌的中药介入治疗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29例原发性肝癌,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AFP的变化情况,评价生活质量、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同时,将53例转移性肝癌分别进行中药消癌平针剂介入治疗31例,化疗介入治疗22例,观察临床疗效、瘤灶变化和生活质量,并分别从生存期、介入次数、肿瘤血供、原发灶的切除和毒副反应等方面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消癌平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有效率为72.5%,转移性肝癌的总有效率70.97%,而化疗的总有效率为40.91%,消癌平组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为226.07天,化疗组的平均生存期为118.38天,p<0.05.结论:中药消癌平针剂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毒副作用,缩小或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型轻度脂肪肝CT定量测定与血脂在病程进展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组和乙醇性肝病组2002年10月南京会议制定的非乙醇性脂肪肝诊断标准的60例脂肪肝患者.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各等级的肝脾CT值的比值之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等级的TC值、TG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等级与第2,3等级的HDL-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和第3等级的HDL-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漫型轻度脂肪肝CT定量测定与血脂相关性较好,可作为反映肝脂肪变得敏感指标之一。弥漫型轻度脂肪肝的肝脾CT值的比值在0.9-0.8水平及以下时,血清HDL-C含量减低,间接提示肝内脂肪聚集有增加趋势,在临床治疗和随访中对此类病人应予以重视。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根据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超声检查,低回声光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并对该疾病的易发人群、临床症状作了简单的概述。
  • 摘要:目的:分析3T MRI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57岁,平均30.1岁.7例行MRI平扫,3例行MRI增强,MRI采用西门子Magnetom Trio 3.0T扫描仪。病变信号强度以相邻正常肌肉组织信号为参照物,总结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结果:病变位于右手1例,左手1例,右膝2例,右足2例,左足1例。病变呈局灶型6例,弥漫型1例,相邻骨质破坏5例。MRI表现:6例局灶型表现为手、足长骨或关节周围不规则形、同心圆状、结节状异常信号,2例表现为长T1短T2双低信号;3例呈等及稍短T1、长T2信号,1例呈等及稍短T1、等及长T2信号,4例中均见夹杂少量斑点、线状长T1短T2双低信号。2例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弥漫型1例表现为关节滑膜弥漫性增厚并见多个大小不一结节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样等T1长T2信号,其内夹杂少量点片状长T1短T2双低信号,相邻关节软骨及骨质广泛性破坏。结论:MRI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腱鞘巨细胞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内部结构特征。手足小关节是其好发部位,膝关节是手足小关节外好发部位。T1WI、T2WI双低信号是其特征表现。MRI对腿鞘巨细胞瘤的临床诊断、治疗、随访有重要价值,是腿鞘巨细胞瘤诊断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依据CT定量测定的结果,分析湿热内蕴型弥漫型轻度脂肪肝的肝脾CT比值和血脂的变化,初步探讨两者在病程进展中的相关性。方法:6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经上腹部CT平扫及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为湿热内蕴型轻度脂肪肝;分别测量肝、脾CT值,计算肝/脾CT值比值;同时检查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根据肝脾CT值的比值分为3个等级(即0.9~1.0、0.8~0.9、0.7~0.8),常规统计学描述各等级的肝脾CT值的比值及血脂(包括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和均数分布图),并进一步行组间方差分析(α=0.05)。结果:3个等级肝脾CT值的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等级的TC、TG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等级分别与第2、第3等级的HDL-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8,P<0.01),而第2、3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6)。结论:①CT定量测定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肝内脂肪浸润的程度;②湿热内蕴型轻度脂肪肝的肝脾CT值的比值在0.8~0.9水平及以下时,血清HDL-C含量减低,间接提示肝内脂肪聚集有增加趋势,在临床治疗和随访中对此类患者应予以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对肝硬化的增生结节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6个肝癌结节(A组),40个肝硬化再生结节(B组),超声造影后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结果:肝癌组的最大峰值强度(IMAX%)为198.55±65.82%,明显大于肝硬化结节组的87.66±40.22%(P<0.01);肝癌组的上升时间(RT)23.0±12.07s,明显快于肝硬化结节组的45.68±15.33 s(P<0.01);肝癌组的达峰时间(TTP)25.40±11.22 s,明显快于肝硬化结节组的52.23±11.54 s(P<0.01);肝癌组的上升支斜率8.11±3.0%,明显大于肝硬化结节组的2.51±0.85%(P<0.01);肝癌组的下升支斜率2.55±2.5%,明显大于肝硬化结节组的0.77±0.50%(P<0.01);结论: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 分析超声造影图像,对肝硬化增生结节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X线平片与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在发现和诊断脊椎骨折中的作用,探讨两者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的70例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70例患者,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23-88岁,平均40.1岁。所有患者具有明确的外伤史.70例脊柱骨折中,颈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15例,腰椎骨折20例,骶椎骨折20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骨折、附件骨折、碎骨片、椎管狭窄检出率分别为 97.14%(68例)、22.86%(16例)、17.14%(12例)、15.71%(11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分别为100%(70例)、34.29%(24例)、30.00%(21例)、25.71%(18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更详细显示椎体骨折、附件骨折以及碎骨片等的情况。结论:X线是脊椎骨折首选的、基本的诊断方法。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提供比X线更多的信息,减少X线平片的漏诊、误诊。
  •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及其参数在腰椎螺旋CT容积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本院进行腰椎螺旋CT检查病例50例,随机分为5小组,记录受检者体重指数(BMI),分别接受以下5组不同参数组合CT扫描:第1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技术,405mAs,120KV;第2-5组均采用智能毫安秒技术,噪声值(NI)分别为21 HU、25 HU、25 HU、25 HU,管电流范围分别为100-710 mAs、100-710 mAs、40-300 mAs、40-300 mAs,管电压分别为120KV、120KV、120KV、100KV.进行以上参数扫描同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获得VR重建及batch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并测量各组参数下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中心水平腰大肌的标准差(SD)值.对所获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参数组间BMI无统计学差异.各组CTDIvol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CTDIvol值为第1组的56.63%、40.03%;各组DLP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4组、第5组DLP值为第1组的55.29%、39.78%.各组VR及batch重建图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VR重建图像评分在第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5组图像评分与各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batch图像评分中第1组、第2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各组腰3-4、腰4-5、腰5-骶1椎间盘水平腰大肌的S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第1-4组均与第5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噪声值25HU、管电流范围40-300mAs、管电压120KV可降低43.37%的辐射剂量。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中钙化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0例良、恶性钙化钼靶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乳腺恶性病变96例,良性病变114例。弥漫性分布及粗颗粒型或融合型形态的钙化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沿导管方向走行或单簇分布及蠕虫型或混合型形态的钙化多见于乳腺癌。结论:根据乳腺钼靶x线片内的钙化特征可作为临床评价其良、恶性的可靠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双回波动态增强MRI同时测量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灌注参数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8例怀疑乳腺肿瘤患者,用3T MR扫描仪,16通道乳腺专用线圈,进行乳腺双回波动态增强MRI检查,重复时间TR 25ms,回波时间TE1 1.7ms,TE2 8ms,翻转角35°,层厚3.0mm,间隔0,采集矩阵2563216,FOV38338cm,激励次数1,测量次数220无暂停,对比剂采用Gd-DTPA,通过肘静脉以0.2 mmol/kg的剂量,以3ml/s速率注入,注射完毕后追加10ml生理盐水推注.分别测量半定量的双回波动态增强MRI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曲线下面积AUC 、最大强度时间率MITR、峰值强化率PER、达峰时间Tmax)和灌注参数(最大信号损失率MSIL),并对乳腺癌、纤维瘤及其它良性病变组间的半定量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良、恶性病变组间半定量参数进行ROC分析。结果:38例乳腺病变中乳腺癌20例,纤维瘤10例,其它良性病变8例。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AUC,MITR,PER,Tmax,MSIL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0%, 81.3%, 81.3%,60%,80%;特异性分别为87.5%,40%,80%,62.5%,75%。把五个半定量参数作为联合指标对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分析,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86.7%。结论:双回波动态增强MR同时测量半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AUC、MITR,PER,Tmax和灌注参数MSIL,能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正确性,减少误诊率。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白芨硫酸钡食管造影在诊断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中的价值,以寻找X线钡餐造影在诊断该病时简便有效方法。方法:将白芨胶与医用硫酸钡混合,制成白芨硫酸钡,病人吞钡后分别采用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等多种体位观察并摄片。结果:白芨硫酸钡因其粘稠度高于普通硫酸钡,在食管内通过较慢,使常伴有溃疡的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显示清楚,曝露充分,并能间接观察纵隔肿大淋巴结对食管的压迫。加之白芨具有止血功效,可减少钡剂对通常容易出血的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的创伤和出血。结论:使用白芨硫酸钡在诊断原发性小细胞食管癌中具有操作简便、病灶曝露清楚,并在减少或控制因造影对病灶的损伤出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 摘要:本文将对应用组织均衡技术图像组和标准DR图像组观察和分析,探讨组织均衡技术在临床影像学检测中的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臀部及下肢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完整的臀部及下肢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3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其X线平片、CT、MRI等影像表现.结果:3例患者术前均未能确诊,分别误诊为血管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总结其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表现为1.肿瘤位于肌肉内或肌群间;2.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高信号;3.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4.肿瘤较大时可发生坏死囊变.结论:只要提高对臀部及下肢深部软组织平滑肌瘤的认识,依靠其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髌骨软化症(CP)的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髌骨软化症MR影像资料.结果:MRI表现髌骨软化症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22例,Ⅳ期28例.结论:MRI是髌骨软化症重要检查方法,尤其是矢状位梯度回波像+横断位梯度回波像对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准确性高,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对采用放射CT诊断的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观察,并分析其诊断的效果。方法:从医院选出20例通过手术以及病理证实患有肺段隔离症,并自愿接受诊断观察的患者,在这二十例患者中,19例为肺叶内型患者、1例为肺叶外型患者,对他们进行胸部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通过对CT片的观察,发现这二十例患者的病灶都位于两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5例为实性病灶,8例为囊性病灶,7例为囊实性病灶.其中有12例为异常主动脉供血,还有5例在病灶的周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肺气肿。结论:CT对患者的病变进行观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显示患者病变的形态特点还能显示病变部位周围组织的变化,另外还能显示异常主动脉供血情况,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其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前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的特点,以及在灌注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探讨MRPWI对PLC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共收集本院35例首次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TACE术前24~48h、术后48h~7d 分别行MRI的T2WI、T1WI平扫、增强及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扫描,根据病变的表现特征,以最大斜率法计算灌注参数,构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SC),通过手术前后灌注的TSC曲线对比,来了解介入栓塞术对于肿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从而达到评估介入栓塞治疗PLC效果的目的.结果:3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肿瘤兴趣区术前的TSC图像均为“速降缓升”型,正常肝实质的TSC为“缓降缓升”型.手术后,其中31例患者肿瘤兴趣区的TSC波动幅度较术前明显减小,3例患者肿瘤兴趣区的TSC波动幅度轻度减小,1例患者术后肿瘤兴趣区的TSC图像与术前变化不明显,术后肝实质的灌注TSC曲线形态与术前大致相同.结论:肝脏的磁共振灌注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肿瘤病变的解剖结构,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发性肝癌动脉栓塞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有利于临床评估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
  • 摘要:目的:采用AJCC2010(第七版)胃癌TNM分期标准,评价术前多排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T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2011年在我院行胃癌手术治疗前CT检查的251例患者,主诉主要为纳差、乏力、消瘦、腹疼、吞咽困难、黑便等症状.使用Maconi MX8000及GE Light speed 64螺旋CT扫描仪,CT检查前空腹12h,检查前口服温开水800ml左右作为阴性对比剂.全部病例均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到第四腰椎上缘水平。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总体准确率83.7%。结论:应用AJCC2010(第七版)TNM分期标准,胃癌CT检查T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胃癌术前辅助治疗的选择及手术方式、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胆系成像(MRCP)、MRI及64层螺旋CT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临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腹部MRI+MRCP及64层螺旋CT检查的影像信息、且所有病例均已行ERCP检查或手术获得病理结果.每例病例均行MRCP及MRI多序列检查,CT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拉直处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胆道梗阻定位诊断:MRI+MRCP与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两者诊断无明显差异性,均可达100%;定性诊断:结石诊断准确率后者高于前者,肿瘤性病变二者无明显差异;肿瘤分期:前者效果较后者好。结论:MRI+MRCP与64层螺旋CT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行冠脉CT血管成像患者进行探讨,研究MB-MCA及与粥样硬化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各支冠脉检出粥样硬化钙化斑块例数及其钙化积分、软斑块例数及其狭窄程度在检出与未检出MB-MCA者之问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而检出MB-MCA者的各支冠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和软斑块主要累及近段,而未检出MB-MCA者中段、远段相对较多。MB近侧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MCA本身和其远侧(p<0.001).这与超微结构和流体力学的研究结果相符。
  • 摘要:目的:通过对66例肺微小结节的CT表现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总结肺微小结节CT血管征的分型及在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2月至2012年3月诊治的最大直径≤1.5cm(短径≤1.0cm)肺微小结节患者66例作为观察对象。结果:结果(1)本组血管征的总出现率为57. 58%,其中恶性结节血管征出现率为72.09%,良性结节血管征出现率为30.43%, X2=10.65,P<0.001,二者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2)将肺微小结节的CT血管征分为4型。分型标准:Ⅰ型肺血管于结节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结节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为肺血管延仲进入或穿过肺微小结节;Ⅳ型为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3)其他小肺癌征象在肺微小结节中出现率则较低,且不典型,在肺良、恶性微小结节中出现率和表现基本相似,这些征象在分析时应结合CT血管征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结论:CT血管征在肺微小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在CT血管征的分型中表现为Ⅰ型和Ⅲ型时应考虑为恶性,表现为Ⅱ型和Ⅳ型时要结合小肺癌其他CT征象作出正确诊断。
  •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CT和MR影像资料.结果:男8例,女7例,骨盆受累6例、脊柱受累5例、胸骨受累2例、股骨受累2例;CT表现为溶骨型8例,浸润型4例,混合型2例,囊状膨胀型1例,3例出现骨膜反应,14例有明显软组织肿块.MR表现为骨髓侵犯伴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口服有回声型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后,对980例中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阳性病例的随访分析,总结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的方法学和临床价值。结果:超声诊断阳性病例93例,其中进展期胃癌25例,消化性溃疡18例,胃息肉5例,食道下段(胃底)贲门癌8例,胃实质性肿瘤6例,胃窦炎23例,胃黏膜囊肿3例,胃下垂8例,阳性检出率9.49%,与胃镜诊断符合率93.9%,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结论:充盈法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对常见病具有很高的检出率,是理想的胃十二指肠常规检查方法。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通过对原发性肺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组织病理,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进行影像学诊断,确诊疾病病情。
  • 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TIC(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DWI与MRS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乳腺癌患者31 例,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1000 s/mm2)和1H—MRS扫描.31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导管内癌25例、乳头状癌4例、粘液腺癌2例.统计比较动态增强曲线、DWI及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动态增强曲线、DWI及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6.6%、91.6%、85.7%,特异度分别为50.0 %、57.1%、6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32%、70.96%、58.6%。结论:TIC对诊断乳腺癌的诊断的敏感度和符合率比DWI、MRS更高。因此,TIC对诊断乳腺癌最具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206例椎体病变患者中,男92例,女114例,年龄47—89岁,平均66.6+3.6岁.椎体转移性肿瘤13例18节椎体,压缩性骨折193例268节椎体(其中陈旧性骨折11例,18节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91例,椎体后凸成形术(PKP)115例.所有病例均经平片、CT或MR检查证实.主要临床症状为剧烈腰背部疼痛,翻身及直立时明显,其中有26例只能卧床,不能坐起或直立.所有患者均取俯卧位,在透视监视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前中1/3交界处,使用球囊者,先行球囊扩张.美国COOK公司产品用粉、液、造影剂321比例调配骨水泥,搅匀120-150s时于透视监视下注入骨水泥;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生产材料按粉、液11混合搅匀,用推杆推入骨水泥,并记录注入总量.术后平卧4-6h,12h后可下地轻微活动,静滴止血、抗炎3天.结果:206例共286节椎体366侧穿刺成功,其中203节椎体单侧穿刺,83节椎体双侧穿刺,穿刺成功率为99.2%.17例椎体病变用321调配的骨水泥注射,其余全部按11调配的骨水泥注射,注入剂量为2.5-4.5ml,平均3.5ml,115例采用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者注入剂量为平均4.5ml;所有椎体行CT扫描复查,可见椎体内散在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67例见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随访4月-1年,CR76例,PR112例,MR11例,NR7例,总有效率为96.6%,平均随访8月余,症状无复发.结论:PVP术创伤小,适应症范围广,镇痛效果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