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一届全军妇产科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全军妇产科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全军妇产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1-07

主办单位: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妇产科专委会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全军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重度POP的治疗富于挑战。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高位骶韧带悬吊术(HUS),穹窿骶骨固定术(ASC)被认为是治疗POP穹窿脱垂三种的金标准术式。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三种治疗穹窿脱垂时修补加固同时加用网片阴道壁修补的治疗可降低膀胱膨出复发的风险。虽然聚丙烯网片一直在临床使用,但目前并未得到国际协会的推荐应用于所有的脱垂手术,尤其是初次手术者。同时,使用移植物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是困扰广大临床医生的难题。我院采用经阴道的前壁网片修补联合高位骸韧带悬吊术治疗重度POP,取得很好的效果。本研究探讨了其效果和相关并发症。
  • 摘要: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围产医学已发展为母子统一的模式。胎儿的监护越来越重视,其目的在于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做到及时处理,使胎儿的重要器官尚未遭受损害时娩出,以降低或避免新生儿因窒息发生的并发症,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rn 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并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分娩的孕妇随机取620例孕妇,将这620例孕妇在孕28周后做电子监护胎儿的胎心率,即做无应激试验;以NST是否有反应来判断结果,并将这些孕妇胎儿或新生儿的结局记录。rn 结果:NST无反应型与胎儿预后成正相关,换言之,胎心监护NST无反应型应引起重视,它关系到胎儿的生命安危。rn 结论:对孕妇进行胎儿电子胎心监护NST的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因此胎心监护有助于产科医生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有助于降低胎儿和新生儿的病死率,对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有重要意义。
  • 摘要:胎盘部位超常反应(exaggerated placental site,EPS)是一种与妊娠有关的胎盘种植部位中间型滋养细胞非肿瘤性高度增生的良性病变。多发生于产后,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产后大出血。1991年由WHO将其正式命名并分类,但国内外对该病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妇产科临床及病理科医师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理特征尚认识不足。本文对2例胎盘部位超常反应病例进行了分析。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与脂质代谢、慢性炎症、细胞凋亡及血栓形成有关。在绝经后妇女,肾上腺是主要的甾体激素来源,在外周可转化为雄激素和雌激素产物。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是人体内最广泛的肾上腺甾体激素。由于衰老伴随着DHEA水平的明显下降使得作者做出假设:许多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与DHEA的下降相关。本文通过建立去势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DHEA对去势雌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从而探讨DHE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 摘要:在少、弱、畸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问题中,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占10-15%,包括Y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诸多严重男性不育问题。对于Y染色体异常的男性不育症患者,运用ICSI技术助孕是解决不育问题的根本方法,但是由于ICSI注射的精子未经性染色体筛选,形成的胚胎即使形态正常,依然无法判断性染色体的组成情况,不但给植入胚胎的选择带来了困难,也难免会造成异常Y染色体的继续传递。因此进行胚胎植入前的性染色体筛查是非常必要的。rn 本研究以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接受ICSI治疗的Y染色体异常男性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形成的胚胎行PGS筛查,以胚胎中性染色体的组成情况来分析正常胚胎及异常胚胎的形成率,探讨Y染色体异常男性不育患者行PGS筛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检测意义。另外,以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为指标,观察行PGS筛查对试管婴儿成功率是否有影响,以验证PGS的可行性。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垂体性继发闭经患者两次妊娠病历的研究,分析了此患者治疗中的促排卵策略、妊娠期监测及终身替代治疗等情况。希望对以后此类病症的治疗及研究有一定帮助。
  • 摘要:多胎妊娠(包括双胎)是指一次妊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胎儿同时生长发育。随着辅助生育技术发展,多胎妊娠率高达20%~40%。但自然条件下多胎妊娠发生率低,按照Hellin公式概率为:1∶89n-1(n代表一次妊娠的胎儿数)。而自然状态下连续多次多胎妊娠更加少见,本文对杭州117医院一例未使用促排卵药物自然状态连续三次双胎妊娠病例进行了分析。
  • 摘要: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发生自然流产连续3次或3次以上者。自然流产通常是指妊娠过程失败、胚胎死亡和胚胎及附属物排出,排出物或胚胎及附属物<1000g,孕周<28周。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有很多,黄体期孕激素水平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而黄体期雌激素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正常生育史与复发性流产史的妇女排卵后第三天、第五天的雌二醇(E2)的统计发现,这些指标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诊断中有积极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 摘要:手术是治疗的手段,同时又带来新的创伤。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创伤,加快手术后恢复,保留生理功能,个体化手术是当代妇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和目标。近年来,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始逐步应用于妇科手术,并迅猛发展。这一崭新的技术融合了远程控制、计算机三维图象处理、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技术等创新科技,使得妇科微创手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机器人手术(robotic surgery)将成为新一代的妇科微创手术。rn 本文从机器人手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谈起,介绍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构成和使用,并举例说明了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各种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介绍了解放军总医院机器人妇科手术的初步经验。最后总结了机器人妇科手术的优势和局限,并对其予以展望。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迷惑不解的妇科常见病。人们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从基础及临床二个方面寻找突破口,进行挑战。可喜的是研究的日渐深入,已有一定的进展,它已成为新世纪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和相关基础研究出发,分析了解剖及生理结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症)发病相关性,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进行研究。还提出来二元论及三源说新理论与EM的相关性。
  • 摘要:子宫内膜癌虽然总体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经初次治疗后仍将复发。本文从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危因素说起,阐述了其复发诊断的标准及复发的临床表现,并谈及对盆腔复发的处理和远处转移的处理,最后提及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组织中有P-糖蛋白过度表达,可部分解释此肿瘤对多种化疗药的耐药性,故可以考虑应用某种生化调节剂以消除P-糖蛋白转录的膜效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分类、现状及其危害的阐述,提出了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诊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预防和诊治的策略。其后还分别就各个妊娠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给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和识别、及早诊断和处理这类疾病,合理选择妊娠时机和全面产前评估、密切监护全程,才能保证母儿围生期安全。
  • 摘要:本文回顾子宫内膜去除术的历史和技术进展,第一代子宫内膜去除术((Endometrial ablation,EA)技术包括激光、滚球、电切镜等。近年来出现的整体子宫内膜去除术又称第二代子宫内膜去除术,与早期的技术相比更加安全有效,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当前己经有五类设备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并被称为第二代子宫内膜切除术: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冷冻子宫内膜去除术、热盐水循环子宫内膜去除术、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诺舒(Neova Sure)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本文主要介绍了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从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在各方面与其它宫内膜切除术对比的优势说起,并介绍了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的治疗步骤、系统的特点、适应的症状、禁忌的症状及相关注意事项。最后以一成功的典型病例作结。
  • 摘要:本文对产房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面临伤害的潜在风险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过程。产科是医院的高危科室,尤其是产房,关系着母婴两条生命,是一个风险高、岗位特殊、任务繁重,技术强度大,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产妇和家属对医务人员及分娩结局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所以产房医护人员除应具有观察产程和接产等专科技术水平外,还得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应变能力,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通过对产房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的分析找出了产房各种潜在的风险并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了产科质量,确保了母婴安全,减少了医疗纠纷。对产房风险管理的研究及本文阶段性的总结与分析,不仅证明了产房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提供了依据,同时还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降低剖宫产率的工作提供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剖宫产术后疤痕处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指孕囊、绒毛或胚胎着床于前次剖宫产疤痕处,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容易误诊。如未及时发现,一方面在行人工流产时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另一方面随着妊娠的进展,绒毛可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穿透而至子宫破裂。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疤痕处妊娠的发生率逐渐增多。本文对西京医院妇产科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疤痕处妊娠22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孕妇越来越多,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近年来国外大样本的临床资料表明剖宫产瘢痕并非经阴道试产禁忌,但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和临床条件的限制,国内剖宫产后再次妊娠者几乎100%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本文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07年至2010年共收治的342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选择经阴道试产的前提条件。
  • 摘要:正常妊娠的特点是生理性的高脂血症。孕期血脂各项指标随孕周的变化受人关注。对病理妊娠的研究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现了受损的胎盘血管的内皮损伤和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提示我们母体的异常的高脂状态在病理妊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蛋白a)Lpa(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子。而氧化型LDL-c即0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更为密切,升高的血清中0x-ldl影响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的平衡。病理妊娠中血脂的异常表现是否存在于正常妊娠中呢?本研究通过跟踪正常妊娠的中晚期孕妇,以期找到正常中晚期孕妇的血清过氧化脂质和抗氧化脂质的伴随孕周的变化规律,及上述变化和脐血、新生儿体重的关系,为指导检测孕期血脂提供依据。
  • 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的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孕妇和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手段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近年研究发现胎盘缺血、血管内皮损伤与HDCP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新生,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胎盘部位有丰富的VEGF及其受体表达,对胎盘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胎盘生长因子(PLGF)是VEGF家族成员,与VEGF受体-1(fms-like tyrosine kinase-1,F1t-1)有高度亲和力,可以诱导滋养细胞与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和浸润,刺激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维持血管通透性。本文通过检测正常妊娠妇女及HDCP患者分娩前后血清中VEGF与PLGF水平,探讨VEGF与PLGF在PIH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摘要:本文对低分子肝素在重度子痫前期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孕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以往首选硫酸镁解痉治疗。由于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导致脏器灌流量和功能下降,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成为治探讨疗重度子痫前期新思路,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过程中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 摘要:本文分析了胎儿生长受限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调查和实验结果已经证实,FGR成年后发生慢性疾病风险升高。研究显示,出生后的生殖能力可能大部分由胎儿时期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所决定。出生前宫内的程序化改变会对成人后的生殖及内分泌造成影响,FGR儿和正常新生儿相比生长模式改变。青春期前的追赶生长获得体重增加,会使第二性征成熟过早。对男性,低出生体重与低生育力相关。FGR与隐睾症、睾丸癌等疾病发生相关。对女性,FGR儿可能出现青春期发育过早、生育能力低下,出现高雄激素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发生多囊卵巢综合综合症和高胰岛素风险增加有关。目前,还缺乏确切的数据证实FGR是发生多囊卵巢,卵巢早衰的病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证实。
  • 摘要:近年来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在监测妊娠晚期胎儿宫内状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被更多地应用于产科常规的胎儿监测。目前,很多产科医师为避免胎儿窘迫的发生对妊娠晚期羊水偏少的孕妇,在临产或临产前实施剖宫产终止妊娠,从而增加了手术分娩的几率和手术的风险。为了解羊水偏少的病人是否能耐受产程而避免剖宫产分娩,本文采用胎儿生物物理评分监测妊娠晚期或临产时胎儿宫内状况,回顾性分析妊娠晚期羊水偏少患者临产后胎儿宫内情况以及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
  • 摘要:本文所及宫颈疾病包括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ervical columnar ectopy.CCE)、宫颈息肉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 thelial neoplasia,CIN)是妇科常见病。目前LEEP治疗宫颈疾病已多见报告,但对于不同宫颈疾病如何选择更适合有效的手术方案仍缺乏循征医学的依据,也存在着是否治疗不足或过度的争议。本文探讨了针对不同程度宫颈疾病的四种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术式,对511例患者的疗效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不同宫颈疾病选择适当的LEEP术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 摘要: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不明,已知与过多的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刺激有关。雌激素(estrogen,E)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结合发挥效应。已知ER有两种亚型,即ERα和ERβ。过去多数研究表明,ERα蛋白表达量随着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ERα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良好。Hu等的研究显示,ERα和ERβ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其绝对表达和相对表达都有不同。ERα从正常增生内膜到简单增殖到复杂增殖的发展中,表达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却表达下调甚至缺失。而ERβ在正常增生内膜、简单增殖和复杂增殖中,表达无显著不同,而在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较前三者显著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包括IGF-1和IGF-2,它们亦与各自的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insulin-1ike growth factor-2 receptor,IGF-2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对IGFs中单个成员的免疫组化研究较多,但IGF受体和ER亚型蛋白质表达与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实验收集内膜样腺癌组织标本80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IGF-1R、IGF-2R、ER α、ERβ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表型特征的关系。
  • 摘要:腹腔镜由于创伤小、手术效果好、术后疼痛少、康复快等微创特点,逐渐成为良性附件包块的首选手术方式。尽管绝大部分附件包块为良性,但术前评估附件包块的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腹腔镜手术中意外发现卵巢恶性肿瘤的情况时有发生。腹腔镜处理卵巢恶性肿瘤、术中破裂对预后的影响是广为关注的问题。腹腔镜对这类意外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有何影响?腹腔镜术中肿瘤破裂后预后有何变化?这些都是妇科医生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腹腔镜术中早期卵巢恶性肿瘤56例,术中肿瘤破裂24例,未破裂者32例;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
  • 摘要:先天性无阴道系双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或尾端发育不良所致,几乎全部阴道与大部分子宫缺如,其发病率1/5000~1/4000。该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性生活问题,兼顾外阴整形重建。阴道成形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其目的是使成形的阴道具有足够的长度、宽度以及合适的轴向,且要求阴道覆盖物具有分泌和柔软等功能。当前临床上通常采乙状结肠和腹膜阴道成形术达到治疗目的。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电视腹腔镜共对38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分别采用腹膜和乙状结肠行阴道成形术,本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术后阴道及性生活情况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合理有效的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治疗方法。
  • 摘要: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可达35%左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减少盆底组织结构损伤、保留子宫,从而保留患者的生育和生理功能,目前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术式,但是存在术中出血多,有一定复发率的弊端。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逐渐被认可,但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后是否影响卵巢储备功能,是临床医师关心的热点。本文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病例进行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进行了分析。
  • 摘要:自然流产是指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10%~15%,且多数为妊娠14周前的早期流产。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称为习惯性流产,发生率0.4%~0.8%,反复的妊娠和流产给妇女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早期自然流产尚缺乏有价值的预测方法,B-HCG和孕酮一直广泛用于评估早孕流产的风险,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早孕患者B-HCG和孕酮水平,评估其在复发性流产患者早期妊娠胚胎丢失中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盆腔脏器脱垂(pelviv organ prolapse,POP)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全世界≥60岁女性人口有7.37亿,其中6.4%患者因盆腔脏器脱垂而行手术治疗,≥80岁女性因盆腔脏器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行手术治疗的风险为11.8%。虽然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种类繁多,但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66名高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疾病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OP)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损,进而盆腔器官移位引发相关器官位置和功能的异常。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耻骨内脏肌、髂尾肌、尾骨肌等。肛提肌裂孔是一潜在的疝腔,尿道、阴道、直肠从中穿过,使耻骨内脏肌功能类似括约肌,在支持盆腔器官和维持尿控方面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道分娩是引起POP的高危因素。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通过二维图像连续采集和处理,可同时显示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盆底直观的“类解剖”图像;断层超声显像能够快速得到类似CT三个切面9-24幅的超声图像,以便获取感兴趣区的标准切面,并在同一标准下获得各个参数,为图像的比较和分析提供帮助。本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采用三维超声技术结合断层超声显像观察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和无脱垂对照组的肛提肌形态改变,并进一步观察脱垂患者肛提肌缺损对生殖裂孔大小的影响。
  • 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pse,POP)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重度膨出及复发者的治疗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采用自身组织修复矫正的RPS手术因复发率高达30%-50%而逐渐被用异体合成或生物材料加固的RPS术式所取代,合成聚丙烯网片在经阴道治疗POP中已取得了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手术易操作,病率低,中期随访结果显示主客观治愈率高。超声检查在提供网片客观数据的同时,对于网片的大小进行量化,准确性高,又可清晰的显示网片植入后的位置,能较好的帮助理解复发机制,明确复发原因,并能对网片放置的具体手术方法予以改进。rn 本研究使用超声下随访聚丙烯网片在重建术后在人体内的变化,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资料,为网片皱缩发生的相关因素提供依据。分析网片发生皱缩的相关因素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而指导术者进一步改进手术技巧以期减少皱缩率,提高手术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 摘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的基础上并发神经系统症状的高危妊娠,对母儿威胁较大,目前机制不清,而关于神经细胞病理改变更是少见报道。这为临床上控制神经系统症状及并发症带来很大困惑,以往的研究集中于脑血管性病变,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常。同型半胱氨酸(Hcy)目前被认为是脑血管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谷氨酸为具有神经毒性和兴奋毒性的氨基酸。rn 本研究通过对妊娠大鼠同时施加同型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脑病的模型,也就是子痫前期的动物模型,但以前的研究局限于肝、肾功、血管和胎盘等脏器的形态及功能的改变,并没有对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及可能发生的机制。为探寻子痫前期的神经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寻求脑保护治疗的方法提供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弊端。rn 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rn 结果:剖宫产率总体呈升高趋势,从2002年至2005年剖宫产率由44.5%上升至66.2%,2008年至2010年剖宫产率仍居高不下。阴道分娩助产率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3.29%下降至2010年的0.05%,有显著性差异(P<0.05)。2006年-2010年我院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胎儿窘迫位于前三位。此外,瘢痕子宫作为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从2006年的3.57%升高至2010年的7.11%。多胎妊娠占孕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作为剖宫产指征,其比例从2006年的2.33%升高至2010年的3.51%。rn 结论:剖宫产率呈升高趋势原因多种,其中社会因素、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和胎儿窘迫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 摘要:出生缺陷(birth defect,BD)是指婴儿离开母体后就存在的形态、功能、生化和精神的异常。已成为世界婴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由于临床上尚缺乏针对这些出生缺陷的有效治疗措施,至少20%的缺陷儿自然流产,20%出生后很快死亡,而存活下来的人群中2%左右会发生重要缺陷,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是影响中华民族素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成为我国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rn 本文从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谈起,就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产前筛查、产前诊断进行详细研究,并对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临床应用做出分析,得出结论:临床医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产前筛查、诊断的相关知识,全面衡量妊娠期的生理规律、性质等,用动态性的原则对待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将胎儿超声结构检查联合孕妇血清标记物的组合筛查,结合年龄,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个性化地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适宜的孕妇产前筛查、诊断流程。从而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提高出生缺陷的检出率,选择性终止妊娠,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 摘要:产前诊断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种,创伤性诊断主要有羊膜腔穿刺术、绒毛细胞吸取术、胎儿脐血穿刺等方法,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诊断有可能对胎儿或孕妇造成一定的危害;非创伤性诊断,即无创伤性诊断,主要有超声检查和孕妇血检测等方法,使用这些方法进行诊断可避免对胎儿或孕妇造成危害。母血中胎儿核酸的发现为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产前诊断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数字PCR方法的出现促成了这一领域更加深远的发展。人们可以期望,以母血为基础的分子产前诊断最终将成为对孕妇和胎儿都安全而又可靠的产前检测。本文对利用母血中核酸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诊断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 摘要:本文对血清学结合超声检查在非整倍体产前筛查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一大类遗传性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在0.5%-0.8%。统计表明,每120~15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染色体异常患者。染色体病常表现为智力障碍及多器官多系统畸形,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有21-三体综合征、18_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和Turner综合征等,其中21-三体综合征又名唐氏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且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其特征为严重的先天性智力障碍,常伴有各种先天畸形,出生后患儿的存活率较高,危害较重。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迄今仍然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因此,采用一种简单、无创、有效、孕妇易接受的筛查方案,确定高危人群进行产前诊断,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缺陷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 摘要:出生缺陷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及生命质量。为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本文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6~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临床上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超声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海军总医院阴道超声检查发现,相当多的患者影像检查仅表现为子宫内膜不均,伴有或不伴有内膜血流信号。本文通过对177例阴道超声显示子宫内膜不均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分析了引起子宫内膜不均的病因,探讨了阴道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对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子宫阴道穹窿脱垂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在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很高,有报道称女性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危险性达30~50%,其中38%的患者伴随压力性尿失禁。一项北美研究显示一生中手术治疗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为11.1%。该疾病尽管不威胁患者生命,但可给患者造成严重不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的手术方法较多,其中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al Colpopexy,LSC)除能较好的恢复阴道轴向和保持阴道长度,对患者的性生活影响小外,还具有创伤小、视野暴露清楚、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妇产科自2006年以来对45例子宫脱垂和阴道穹窿脱垂的患者行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早孕药物流产较人工流产痛苦小、损伤轻,易受意外妊娠年轻妇女的选择。但其完全流产率在92%-95%,并有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的缺点。现已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是多环节的,可能通过多种机理协同参与促进流产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尚有未明之处。rn 本研究从细胞因子角度,观察药物流产前、孕囊排出后立即及药物流产后2周(B超排除宫内残留物)妇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的变化,探讨两因子与药物流产及流产后持续阴道出血的相关性。
  • 摘要:本文对予宫颈癌预防的现代策略进行了探讨。子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发病年轻化。筛查是防治之始,中国拟行最佳、一般及基本三种方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系癌前病变,用细胞学-阴道镜检-组织学明确病变的级别,并给于规范化处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基本因素,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引发宫颈病变及宫颈癌。HPV检测用于筛查、ASCUS/LSIL分流及治疗后随诊。对HPV感染的现代对策是“治病-治疗CIN,即治毒-HPV”。HPV疫苗的问世是防癌的重要事件,形成一级预防。但是早诊早治仍然是最基本的防治策略。
  • 摘要:1969年,Edwards博士首次宣布人类卵子在体外的培养和受精已经取得成功,用这种方法使人类卵子受精成为可能。至1978年终于诞生世界上第1例试管婴儿Louise Brown,从此揭开了人类生殖工程研究的序幕。本文通过对辅助生育技术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总结出了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己经超越了治疗不孕的范围,逐渐进入了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研究阶段,其内涵,也从辅助生殖过渡到生殖工程。
  • 摘要:女性盆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三维解剖结构,其内组织结构众多,不仅涉及泌尿、生殖及消化三大系统在内的多个组织器官,还包括血管、神经、骨盆以及肌肉等多种成分。熟练掌握盆腔内众多组织脏器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预先进行个体化手术设计,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解剖学研究、CT/MRI二维图像在显示女性盆腔三维精细解剖结构及不同脏器之间的毗邻关系、个体化差异等方面能力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各种人体数字化图像获取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计算机软件的研发运用,数字医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应运而生,为女性盆腔解剖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在介绍数字医学概念及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产科学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提高人口的素质,降低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是产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出生缺陷(birth defect)三级预防、产前诊断的定义、产前诊断的对象、唐氏综合征(Down' s Syndrome, DS)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供参考。
  • 摘要:一般来讲,卵巢中先天性存在有的卵泡数目的多少和卵泡闭锁速度决定卵巢功能衰竭时间的早晚,卵泡数目少,消耗速度快,卵巢便过早衰竭。卵泡的耗竭,伴随生殖功能的丧失,一般发生于45~55岁之间,如40岁以前发生绝经,则谓之早期绝经(Prematuremenopause PM),或称早期卵巢功能衰竭(Premature ovarianfailure POF)。其特征是40岁以前某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闭经,不育、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低落,生殖功能减退,与绝经后妇女相同。rn 本文是由卵巢功能早衰的历史回顾及发生率提及,通过对一些作者提出的一系列假设性发病原因的探讨,并从细胞免疫方面、体液免疫方面及细胞凋亡等方面概括了其它学者对此病的研究发现。对于POF的诊断和防治原则作者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总结出,早诊断,在完全绝经前做出诊断,早期治疗。通过雌激素替代治疗,仍有妊娠的可能,还可防止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及其他代谢紊乱的发生。
  • 摘要:人类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女性尿失禁和盆底器官脱垂为主要特征的盆底功能障碍成为新的高发疾病,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既往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治按系统分科处理,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如妇科医生关注子宫阴道问题,肛肠科医生关心排便障碍症状,泌尿科医师关心排尿功能紊乱,因而对症状处理常常缺乏整体观念,影响治疗效果。如今,随着对该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深入,多学科联合的综合诊治团队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盆底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出发,通过其诊断、干预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探讨,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机器人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出发,谈及对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体会,并提出应用中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相关部门对手术机器人配置、应用和管理的建议的分析,提出今后研究探索的方向内容。
  • 摘要:孕产妇的抑郁情绪常在妊娠期开始,迁延到妊娠晚期到产后一年,因此把这一特殊时期发生的抑郁情绪称为围产期抑郁(Perinatal depression, PND),国内将围产期抑郁称为产科抑郁、妇产科抑郁或直接命名为产前产后抑郁。rn 本文从围产期抑郁的定义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说明,围生期孕妇的心身状况直接关系到婴儿、孕妇自身、夫妻关系乃至双方直系亲属,可谓牵一动百。如果能使围生期的孕妇心身健康得到保证、家庭关系和睦、社会关系良好,将对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9至2010在长海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92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目的是对孕妇的体质指数(BMI)对临床估测胎儿体重准确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此次研究虽然没有明确对BMI异常的孕妇,临床胎儿体重的准确度与超声估计胎儿体重的准确度是否一致,但证明了肥胖的孕妇临床估测胎儿体重准确度是降低的。因此对于足月肥胖孕妇,应当尽早进行超声估测胎儿体重,并使临床医师及患者更好的了解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的相对风险,以改善肥胖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产科结局。
  •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口出生质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从根本上提高出生质量,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内学者就对分娩产程和难产进行了大量研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女性孕娩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二胎分娩数量明显减少,人们对二胎分娩导致母婴可能的伤害,以及对分娩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本文对二胎阴道分娩中导致干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警示医护人员,并提高人们对经产妇再分娩的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分娩阶段对孕产妇及胎儿可能造成的伤害。
  • 摘要:本文通过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概念、特点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对终止妊娠指征、终止妊娠方式的看法,并举例说明期待治疗的效果及评价,最后做出小结与展望。
  • 摘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以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伴有甘胆酸或总胆汁酸升高、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生化指标异常。ICP患者的预后良好,但易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死产,使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增高。大多数ICP发生在妊娠晚期,在妊娠28周前即妊娠早中期发生的ICP并不多见,对早发型ICP的发病特点及预后判断目前报道并不多。本研究对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年来收治的10例早发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早发型ICP患者的发病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 摘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产妇中达9.4%~10.4%,在西方国家为8%。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实验表明,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浸入过浅和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是妊高征胎盘的病理特征,而孕早期滋养细胞浸润功能下降可能是造成其浸入子宫内膜过浅的主要原因。随着对滋养细胞浸润功能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t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F-9)在调节滋养细胞浸润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模拟了早孕期胎盘形成过程中的缺氧环境,检测不同氧环境下HIF-1α与MMP-9mR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两者对妊高症发病的影响。
  • 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ll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最早报道见于1883年,但直到1954年Torling才提出此病的病理,同年Sbanbong等进行了系统描述后才引起重视。ICP是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肝内胆汁淤积和黄疸为特征的疾病。ICP可致早产、羊水粪染、胎儿窘迫及不可预测的胎儿宫内死亡,是近年来引起重视的高危妊娠之一。rn 本文从雌激素、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对ICP的病因学研究。而ICP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而得出。随着对ICP早产发生的研究,及ICP早产发生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将为ICP早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治疗依据。ICP早产发生与胎儿死亡密切相关,预防及治疗早产是处理ICP的关键之一,应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关于ICP早产发生机制的研究尚不多,亦是研究热点之一。
  • 摘要:中期妊娠并发肾盂积水临床不多见,多因未进行肾脏B超检查,而以一般尿路感染处理,延误了治疗,可导致胎死宫内。本文对46例中期妊娠并发肾盂积水患者进行了分析。
  • 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为妊娠期特有疾病,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酸高值为特征,主要危及胎儿,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ICP孕妇实验室各指标与胎儿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摘要:本文对呼吸按摩法在减轻产妇自然分娩疼痛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在分娩的过程中因子宫收缩引起的阵痛始终伴随着左右。由于初产妇都是首次体验分娩,一旦临产,对分娩时发生的阵痛及如何缓解阵痛均不知晓。部分初产妇因害怕阵痛及担心分娩时出现意外,使得她们愿意选择剖宫产来终止妊娠。若家属对分娩缺乏知识,在产妇临产后不知如何帮助产妇渡过这一阶段,只要产妇提出以剖宫产结束妊娠的要求,他们基本会满足。针对这一状况,产前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健康教育并加以训练,使得她(他)们在临产后能熟练地运用产前所学的呼吸按摩法缓解阵痛,效果显著,产妇满意率高。
  • 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总称,其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目前研究表明其危险因素包括人乳头瘤病毒、多个性伴侣及过早性生活等,因此,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密切随访和合理治疗尤为重要。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过去称为宫颈糜烂,是育龄妇女慢性宫颈炎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有研究认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些性传播疾病潜在的危险因素。但国内目前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病变有无因果关系。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就诊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HPV感染的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的关系,初步探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CIN是否有关。
  • 摘要:本文对超声引导局部联合全身注射MTX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异位妊娠发生率为1-3%,它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最主要的因素。过去异位妊娠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输卵管的切除往往使患者受孕率大大降低,甚至不孕。全身MTX用药,为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提供了保守治疗的机会,成功率约为90%;然而在高β-hCG及存在胎心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全身MTX用药的失败率高达14.3%。研究报道,超声引导局部注射可用于输卵管、宫角及宫颈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但是,有关超声引导局部联合全身用药治疗异位妊娠的报道很少。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超声引导局部联合全身注射氨甲喋呤(MTX)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疗效。
  • 摘要:子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妇女的第二常见癌瘤,随着人们对宫颈癌的关注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宫颈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许多地方将宫颈癌筛查列为常规妇科检查的一部分,加大妇女健康普查,明显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但是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自2007年开始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技术(TCT)筛查宫颈病变,本文对2007年以来此院宫颈癌患者发病情况及TCT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 摘要: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病变。由于本病多见于35~50岁已育妇女,其症状主要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因此传统治疗多以全子宫切除术为主。但是为什么要做子宫全切?是否可以保留宫颈?子宫腺肌症病灶分布对治疗决策有无参考价值?目前尚未见有文章专门对此进行论述。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近期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症的病例分析,探讨腺肌症的病理特点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
  • 摘要:应用一次性宫腔负压吸引管采集子宫内膜细胞,操作简单,痛苦小,而且成功率也较高,国外已有报道。诊刮术对患者有一定的痛苦,而且绝经后妇女宫颈狭窄、子宫萎缩的病人不能实行,影响了该术的有效实施。而用一次性宫腔负压吸引管采集宫内膜细胞行细胞学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及其在临床实用意义方面的报导不多。rn 本研究目的在于用宫内细胞学检查方法与诊断性刮宫结合进行比较对照,观察阴道不规则出血妇女内膜的情况,并评价其临床意义。薄层细胞检测(Thin-layer cytology test)即液基薄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制片新技术,最初用于妇科宫颈细胞学,与传统涂片诊断相比,制出的玻片细胞结核清晰,背景明朗,不仅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提高了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其成果是显著的。将在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应用液基薄片技术,并与传统薄片做一比较,探讨其应用价值。
  • 摘要:由于HPV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宫颈癌发病率增加,且年轻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放射治疗对年轻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阴道功能及性生活均有较严重影响,Ⅲ期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大量出血,因反复填塞压迫止血使放疗不能顺利按计划进行,影响疗效。经皮超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为宫颈癌手术或放疗的顺利进行及提高疗效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回顾性总结了31例宫颈癌介入化疗患者疗效,并讨论其安全性及并发症。
  • 摘要:卵巢癌在生殖系统肿瘤中死亡率居首位,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症状和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恶性进展快。标准的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术后铂类/泰素药物联合化疗,虽然70%患者可出现完全缓解,但大多数在18个月内出现复发,表现为化疗耐药。高复发率及耐药率是卵巢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提出的肿瘤干细胞学说(cancer stem cells,CSCs)认为肿瘤组织由异质性的细胞群体构成;肿瘤组织中存在极少量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癌细胞亚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无限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是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复发、及耐药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分离培养卵巢癌干细胞(ovarian cancer stem cells, OCSCs)对于卵巢癌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n 本研究采用无血清培养方法,从卵巢癌组织及腹水中分离培养OCSCs;观察其增殖形成的卵巢癌干细胞球(ovarian cancer sphere, OCS)的生长和分化特性;流式检测明确其表型特征: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干细胞标志物Oct4、 Nanog及Sox2等在OCS的表达;并进行对化疗药物泰素和卡铂的敏感性试验,以期为OCSCs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 摘要: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占第1位。卵巢癌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是影响化疗效果,造成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对铂类和烷基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对DNA的修复能力。脱嚓吟/脱呛睫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APE1)又称氧化还原因子-1 (redox factor-1, ref-1)它是人类细胞中唯一修复DNAAP位点的核酸内切酶,可以修复细胞内大量存在的嗓吟喀呢缺失位点,降低细胞凋亡、微卫星不稳定性或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率。同时,APE1还具有氧化还原功能,通过维持细胞内多种转录因子的激活还原状态,参与氧化应激、转录因子调节、细胞周期控制与凋亡等。受其调控的转录因子包括与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和凋亡相关的重要因子,如NF-κB, AP-1, p53等。而这些转录因子与肿瘤放化疗抵抗密切相关。我们的前期工作证明,APEl/Ref-1与卵巢癌铂类耐药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APE1/Ref-1在卵巢癌铂类耐药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应用RNAi技术抑制卵巢癌顺铂敏感株A2780和顺铂耐药株A2780/CP70中APE1的表达,并检测APE1siRNA对卵巢癌细胞铂类敏感性的影响。
  • 摘要:达英-35(化学名:炔雌醇环丙孕酮;Dane-35)抗雄激素效果已被广泛用于具有高雄激素表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临床观察,应用后部分患者可恢复自然排卵,或者对促排卵治疗的敏感性增加,但其确切机理不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排卵障碍,导致不孕,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及分化。近年研究发现,AMH在调控卵泡生长和发育中具有一定作用。AMH能更准确、重复性更好地反映卵巢储备功能。本研究对应用达英-35治疗前后PCOS患者的血清中的AMH水平进行了检测,探讨了达英-35改善卵泡发育的机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