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
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

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9-11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医学部

会议文集: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诊所血压值,但诊所血压测量存在白大衣效应、观察者偏差、末尾数字偏好以及偶测性等缺点和局限性。家庭血压测量是指在家中自我测量血压,推荐使用通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按照测压规范进行自我测压。家庭血压的正常上限为135/85mmHg。家庭测压克服了诊所测压的缺点,家庭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优于诊所血压,这是由于家庭测压能反复多次地在接近日常生活状态下测压,其平均值更接近于人体的日常血压水平。在“白大衣高血压”人群中筛查、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和清晨高血压,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减少就诊次数、有效评估降压治疗效果等方面,家庭测压具有独特优点。过度频繁测压的焦虑者、或根据自我测压结果擅自改变治疗方案者,不宜使用家庭测压。新型家用电子血压计向多功能、远地传输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有望开辟高血压人群血压管理的新局面。
  • 摘要:抗栓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扳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基石,具有广泛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除抗血小板治疗外,抗凝治疗也非常重要。抗栓治疗有导致出血的风险,研究表明预防出血可以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缺血并发症,同时还要注意到出血引发的相关风险。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又是导数脑出血等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杭栓治疗在临床中一直受到关注。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抗栓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需评估患者的获益风险比,来决定是否应用抗血小板治疗。
  • 摘要:利尿剂是降压治疗的经典老药,长期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主力军。近年来各国指南均提出,低剂量利尿剂降压作用明确,价格低廉,能够保护靶器官,利尿剂仍是降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可以作为降压的起始和维持治疗。但尽管有指南的推荐,有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由于对利尿剂在代谢方面不良反应的担忧,利尿剂治疗高血压仍存在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机制、常见不良反应、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定位进行阐述,同时简单提及保钾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的应用,并提出合理应用利尿剂的注意事项。
  • 摘要:β受体阻断剂临床治疗已有30余年,近5年来β受体阻断剂在高血压治疗的地位产生了动摇,然而不同的β受体阻断剂有显著的不同,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循证医学结果的重视,β受体阻断剂对心脑血管病的作用越来越被肯定。近期上市的β受体阻断剂新剂型的降压及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医生的高血压治疗又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新剂型的β受体阻断剂的药理、药效以及降压作用。
  • 摘要:降压药物联台治疗是提高现阶段血压控制达标率最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探讨单片复方制剂和药物自由联合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利与弊,包括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对心血管临床预后的影响和对医疗成本的影响。单片复方制剂的优势在于可使药品的降压疗效增强,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社会负担。
  •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均有明确的抑制作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调节脂质代谢、抗炎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个途径实现的。
  • 摘要: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降压达标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钙离子通道阻断荆广泛应用于临床,是降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也是预防脑卒中的基础用药。但是不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具有不同药代、药效特点,在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不同的选择。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有效、平稳降压,还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以保护血管及预防脑卒中,可作为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药物。
  • 摘要: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是一线降压药物,也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直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无显著的负性变时及负性肌力作用,长期用药可以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在高血压中应用的优势:①只有相对禁忌证,没有绝对禁忌证;②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相对较强;③显著降低收缩压,对老年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④几乎可以与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联合使用;⑤抗动脉硬化作用,适合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和肾脏病等动脉硬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合理选择、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对于提高血压控制率、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 摘要:研究显示,心率增快是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在较高水平者的全因死亡率增加。高血压患者的目标心率应<70次/分。正常人的心率在24小时发生有规律的节律变化,而在病理状态下,心率节律会发生明显变化。非勺形心率患者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动态心率对于全因死亡风险有预测价值,夜间心率节律的改变在预防死亡风险方面比白昼心率以及夜间心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肥胖既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肥胖合并高血压十分常见,已成为高血压合并代谢异常的主要类型。肥胖致高血压的机制尚不清楚,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在肥胖引起的血压升高中可能起关键作用。此外,脂肪分泌的一系列脂肪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和脂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对血压升高也有重要影响。但近年一些横断面分析和回顾性研究发现体重指数与心血管预后及靶器官损害呈负相关,有学者将肥胖与心血管死亡率的矛盾现象称为肥胖矛盾。肥胖矛盾现象的产生,可能与脂肪表型有关,肥胖患者年龄、代谢储备及一些混杂因素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有关肥胖矛盾现象的研究多采用BMI作为判断肥胖的指标,由于BMI并不能真实反映体内脂肪量的多少与分布,也缺乏判断优劣脂肪表型的客观指标。因此,脂肪矛盾现象是否准确反应了肥胖与心血管损害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已有研究支持超重和肥胖冠心痛患老有目的地减轻体重有益,因此在缺乏明确治疗指南的情况下,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体重仍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
  • 摘要:本文通过1例继发性高血压病例阐述和分析肾动脉狭窄造成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方法。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肾动脉狭窄主要原因为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多发性大动脉炎又是年轻女性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原因。大动脉炎为全身性疾病,肾动脉狭窄是大动脉炎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对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顽固性高血压的年轻女性,要高度疑诊血管性高血压可能,尽管各项免疫指标均正常,仍要考虑非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可能。是否进行介入性治疗,需要全面评估免疫状态。药物控制良好(血压,免疫指标)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肾动脉球囊括张术较好,但介入治疗后强化药物治疗是保证患者功能恢复的根本。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1例台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思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了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心肌供血特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时心肌细胞窖易处于缺血状态。使用各种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舒张压的过度降低可使患者其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高,控制舒张压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存在“J”形曲线关系。“J“形曲线关系有3个病理生理机制。根据机制及临床数据介绍了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舒张压的安全带及药物选择。
  • 摘要:本文通过1例老年心力衰竭病例的诊治过程,分析了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讨论了如何恰当判断老年患者的心功能程度、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策,特别强调了高血压伴急性左心力衰竭者怎样选择强心、利尿、扩血管措施,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左心功能恶化时应当如何选用血管扩张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痛、房颤、糖尿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如何恰当合理的治疗。
  • 摘要:本文通过1例高血压病例介绍了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血压波动特点和治疗措施。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显示非勺形血压,八院后调整降压药方案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发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为48次/小时。患者夜间反复出现间歇性低氧,引起血压升高,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治疗调整后血压监测夜间血压平稳,患者血压节律恢复为勺形血压,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即患者在诊断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所以在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或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摘要:本文介绍1例高血压患者,其头晕症状与体位性的血压变化有关,检查发现患者颅内外动脉均有严重的硬化。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合并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患者的血压管理一定要注重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一定全面了解各个靶器官的状态,患者的血压监测要以24小时的监测为调整药物的依据。
  • 摘要: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平稳、有效;②安全,不良反应少;③服药简单、方便,易于提高依从性。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到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衰竭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根据中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资料(2002 - 2003年),中国大陆18.8%,台湾24.9%,18.2%,估计总患者数超过1.6亿,2025年时将高达2.5亿。中国高血压人群的特点:①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②老年人占的比例较高;③与摄盐量或饮食钠钾比值关系密切,约60%患者属于盐敏感型;④较多男性患者有嗜酒行为。高血压又是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及荟萃分析证明,降压治疗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临床研究,Syst-China、STONE、CNIT和FEVER等也证实,长期有效控制血压能够显著减少高血压患者以脑卒中为主的心血管危险。因此,降压治疗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策略,血压控制达标是整个降压治疗策略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两岸三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中国大陆2002年部分地区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无论北方或南方,无论城市或农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均低于10%。尽管在大陆少数大城市和台湾、香港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可以达到20%-30%,但是与循证研究达到的50%-60%血压控制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必需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这种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 摘要:β受体阻断剂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不同领域,特别是心血管领域内应用尤为广泛。对高血压、冠心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等诸多疾病,β受体阻断剂是主要优选治疗药物之一。长期以来,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成功的经验,发现β受体阻断剂有其独特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我圆心血管病专家就β受体阻断剂如何规范化应用提出了共识性意见。由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研究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观点和治疗模式不断地涌现,对其传统的医疗方式的诸多不确定性提出新的质疑。本文就目前β受体阻断剂在治疗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领域内临床应用中的争议点进行讨论。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血压复方制剂是对高血压联合用药及个体化用药原则的补充或延伸。在国产传统固定复方制剂中,利血平是主药,氢氯噻嗪是辅药,内含药物多、但每种药物剂量小。国产传统固定复方制剂的有效性是肯定的,基于主药是利血平,因此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诱发溃疡病、导致男子性功能障碍及诱发抑郁症。该复方制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或维持治疗。总体看,国产传统固定复方制剂是安全的,如有不良反应出现应及时停药,往往可以自然恢复。由于其价格低廉,估计今后的10-20年该复方将继续发挥作用。
  • 摘要:高血压的本质是一种血管性疾病,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导致内皮功能不良,使平滑肌增殖以及血管内斑块的形成。血压控制不良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不仅有利于血压的控制,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性功能是生活质量的一部分。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对男性的性功能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理解降压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文将阐述这些问题。
  • 摘要:目前常用的大多数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是选择性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其主要作用包括:①对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水平,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②对心脏: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及传导作用;③抑制血小板释放和聚集功能,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滞度;④抗动脉粥样硬化。近期新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在阻断L型钙通道同时兼顾T型和N型钙通道的阻滞,因而既能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又可避免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同时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保护肾脏,如西尼地平、贝尼地平等。根据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的作用特点,其主要适用人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患者,妊娠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台并心绞痛,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物。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其优势在于:①降压疗效好:②降压干扰因素少:③安全性和依从性高;④可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⑤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明确;⑥降低脑卒中风险突出。因此其最佳适应人群为:o老年高血压患者;②代谢综合征患者;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④亚洲高血压人群;⑤冠心病患者。
  • 摘要:对平日血压平稳但常常出现阵发性血压增高的患者,人们常常首先考虑是否存在嗜铬细胞瘤,这种想法不错。但有些患者血压突然增高常伴有失眠、乏力、焦虑,这些患者在多种实验检查中找不到嘈铬细胞瘤的实验证据。追溯病史这些患者以往常有不可忘怀的精神刺激史,本文将阐述这些问题,并提醒大家在突发的血压增高时有一种新的血压类型,这就是类嗜铬细胞瘤高血压。
  • 摘要:直立性低血压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突然的血压下降会产生心脏和脑血管的供血不足,最大的危险是突然血压下降产生的晕厥所导致的致命的伤害,目前已备受临床所重视。本文重点介绍高血压合并直立性低血压的可能机制,临床诊断,常见人群和可能的治疗对策。
  • 摘要:脑卒中是与血压密切相关的疾病,高血压可导致脑率中,脑卒中后也可出现血压的极端变化,血压的管理不良是脑卒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脑卒中后如何进行血压管理,急性和慢性脑卒中血压管理方面有何不同,不同的降压药物在脑卒中后如何选择?本文将介绍这些内容。
  • 摘要:高血压,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于老年人群。老年人的伴随疾病往往需要收缩压达标,降低血压能够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卒中和死亡,而且收缩压高和脉压大是老年人尤其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目前对此的认识和治疗都不够充分;尽管降压治疗使老年人群获益的证据很多,但临床上并未真正积极控制血压。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对降压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均有重要意义。根据个体特点和合并疾病情况选择有效降压药物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策略,利尿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β阻断剂等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尤为重要。
  • 摘要: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未改变,但几个较有影响力的高血压管理指南都将高心血管风险患者降压治疗的目标从原来的140/90 mmHg降低到130/80mmH90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那些只需考虑心血管风险,而不需考虑血压水平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的广泛开展,但这些试验的结果未能使患者受益。因此高血压管理指南不再强烈建议将高心血管风险患者的血压降低到130/80mmHg以下,对这些患者降压治疗的起始与目标进行了比较保守的修改。这一退缩不仅有些不分青红皂白,而且也没有更多的病理生理学或临床试验证据。在高心血管风险患者中管理血压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和降压治疗的质量,即使是高心血管风险患者,也必须在准确评估血压的情况下,按照140/90 mmHg的标准诊断高血压,并开始进行降压治疗。在低于该诊断标准的患者中,包括那些130/80 mmHg至140/90 mmHg之间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最好有比较明确的高血压之外的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适应证。
  • 摘要:加强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和管理,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有量要的意义。活动和体位改变引起的变感神经活动增强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可能是清晨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的直接原因之一。清晨时段具有易形成血栓的趋势。全血黏度的增高参与构成了清晨血压高峰的形成。清晨时段血压的升高致血管腔内压力的骤变。清晨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清晨高血压的治疗首先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除以往推荐的多沙唑嗪睡前服用外,长效型RA抑制剂或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也有效。
  • 摘要:2009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对2007年版高血压指南进行的更新评价,主要依据近几年发表的高血压研究证据和善萃分析。在危险分层方面更强调亚临床器官损害。在血压目标方面更关注不同人群的目标及高危高血压人群的低线血压和“J”形曲线现象。在治疗方面维持了5类药物仍可以作为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但不同的疾病患者药物有优先应用的适应证。提出几类降压药在减少总体心血管风险或特殊心血管事件如卒中、心肌梗死方面的作用存在差异。CCB在预防脑卒中具有优势,β受体阻断剂,ACEI在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具有优势。每类药物均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使用中应避免传统的药物选择排序,同时强调了合理联合及固定复方应用的理念。并再次重申降压药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来源于血压降低带来的益处的治疗观点。
  • 摘要:本文通过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例介绍了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步骤。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相关危险因素亦成为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要对可能为代谢综合征患者做出全面的诊断、寻找所有并存的危险因素、评估靶器官损害及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代谢综合征思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全面干预并存的所有代谢异常,减少蛋白屎、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保护心、肾功能。通过减轻体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应用药物控制血压和血糖、调整血脂谱异常、减少蛋白尿、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抗血小板聚集,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教会患者和家属家庭内自测血压、自我检测血糖,定期体检与就医。
  • 摘要:本文通过1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介绍和分析了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防治新进展。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升高和细胞外容量增加,临床表现特点是①症状不突出,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②单纯收缩压增高;③脉压大;④血压波动大;⑤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要考虑到存在舒张压“J”形曲线,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也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 摘要:本文通过2例病例分析了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的原因,并讨论了低钾血症在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方面说明高血压伴低钾血症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是强调高血压伴低钾血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高血压病因诊断时要重视低钾这一线索。常见的一些具有高血压伴低钾血症的继发性高血压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Liddle综合征和肾小球旁细胞瘤等。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的高血压伴低钾血症有药物性低钾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小管性酸中毒、失钾性肾病等。
  • 摘要:本文对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我国高血压人群患病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实践证明通过培训基层医生进行高血压管理可有效提高“三率”。一系列抗高血压临床试验为高血压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良好证据,为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高血压指南提供了证据。基层指南适用于我国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即基层医生。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将以往指南的危险分层做了简化,将用于危险分层的有关化验检查指标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基层指南药物治疗中,强调了联合治疗。
  • 摘要:盐是高血压重要的易息因素,而在人群内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问题。盐敏感性是连接盐与高血压的遗传基础,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中间遗传表型。最近,有学者分别对盐敏感者长达27年、18年随访调查结果表明,盐敏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较盐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提示盐敏感性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盐敏感性已被美国高血压学会(ASH)2005年的高血压新定义确立为高血压早期损害标志。
  • 摘要: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较正常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其他冠脉事件。舒张压和冠脉事件危险之间呈“J”形曲线,降低收缩压对于降低冠脉事件有益。对于冠心病的一般预防和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便应开始两种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降压药物预防冠心病的作用。β受体阻断剂仍是伴冠心病和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也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基石,可减轻心绞痛的症状,降低血压,降低病死率。对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酌情适当选用各类降压药物对病情控制及预后均有益。
  • 摘要:微量清蛋白尿(MA)是指常规检查屎蛋白阴性,但用放射免疫或酶联免疫等敏感方法检测尿清蛋白排出量增多。微量清蛋白尿是肾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指标,其特异麈和敏感度比尿(总)蛋白高。微量清蛋白尿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微量清蛋白尿与高血压痛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其作为高血压肾损害的依据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已被证实,近年来其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益受到关注,另有研究表明,微量清蛋白尿的出现与代谢综合征有关。微量清蛋白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减缓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并发症的进展。
  • 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发疾病,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降压效果外,还要确保对胎儿生长发育无害。本文主要闻逮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治疗及降压药物的选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药物预防、处理原则和药物选择,并对药物应用现况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临床医生处理妊娠高血压疾病有所帮助。
  • 摘要: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伴发的急性高血压。常见于颈动脉手术、腹部主动脉手术、外周血管手术、腹腔和胸腔手术,中断既往高血压治疗也是常见诱因。治疗目的是保护靶器官功能。确定治疗方案时,关键问题是平衡高血压所致风险与降压治疗所致终末器官低灌注风险的关系。尽管没有统一治疗方案,围手术期高血压还是需要恰当处理。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一般选择起效迅速、作用时间不太长、易于滴定剂量,而且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已有多种静脉降压药物可供选择,但每一种药物均有利有弊。常用的有拉贝洛尔、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硝酸甘油和非诺多泮,硝普钠起效迅速但有许多临床限制,可乐定和依那普利是长效药物而且不易调整药物剂量,但是可以用于高血压发急症。依那普利禁用于妊娠妇女。
  • 摘要:高血压相关的LVH并不等同于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而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诊断与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介绍高血压相关LVH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特点,回顾其遗传学研究进展及诊疗现况,探讨LVH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对基础-临床的转化作简单展望。
  • 摘要:高血压是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②正常或轻度异常的左室收缩功能;③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的证据。超声心动图和脑钠尿肽是心力衰竭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心脏磁共振作为新的诊断手段已经部分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高血压所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和展望。
  • 摘要:高血压和精神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抑郁焦虑是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的患者血压极易升高,并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早在19世纪就有临床医生发现让患者谈论自己的健康问题和生活压力能引起他们的血压升高,而让患者休息20-40分钟后再测,血压会大幅度降低。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这种现象被不断重复发现,医生的出现会直接导致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并伴有心奉加快,这种“高血压”被称之为“白大衣效应”或“白大衣高血压”。其实这是患者见到医生后的一种焦虑反应,提示血压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于高血压和抑郁焦虑在我国已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出现,因此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 摘要:本文通过1例顽固性高血压病例分析和阐述了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措施。对于应用3种以上降压药、剂量与疗程均足够的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查找原因,重新考虑诊断,进行详细体检,排查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而不是简单的更改降压方案。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发作性的阵发性血压增高病例。患者的高血压病诊断明确,但靶器官损害不严重,多种口服药物联合且剂量足够,但血压控制不理想,属于顽固性难控制的发作性血压增高。患者住院期间多次出现发作性血压增高,多次调整口服降压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均不能控制发作性血压增高的出现,但只要将口服降压药改为较小剂量的静脉降压药物后即可良好地控制血压。经过询问与调查发现患者每次出现发作性血压增高时均有明显的情绪诱因,并合并轻度焦虑、抑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加用合适剂量、种类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及调节睡眠药物后血压控制良好。
  • 摘要:本文就美托洛尔( Metoprolol)、比索洛尔(Bisopfolol)和卡维地洛(Ca rvedilol)三种药物在血浆半衰期、心脏选择性、脂溶性及药物代谢方面,对糖脂代谢的影响,降压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旨在说明将以阿替洛尔为主的实验结果类推于所有β受体阻断剂,从而质疑β受体阻断剂在高血压病治疗一线药物的地位,对β受体阻断剂在糖脂代谢紊乱、逆转左室肥厚及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等方面产生顾虑是不科学和不必要的。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三种临床常用代表药物各具优势,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治疗人群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