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瘘
胰瘘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367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临床外科杂志、腹部外科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临床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胰瘘的相关文献由284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备、张磊、楼文晖等。
胰瘘
-研究学者
- 孙备
- 张磊
- 楼文晖
- 赵玉沛
- 孙志为
- 朱永胜
- 杨尹默
- 陈益君
- 张太平
- 张文智
- 彭承宏
- 汪邵平
- 詹世林
- 陈建雄
- 霍枫
- 黄强
- 倪泉兴
- 冷建军
- 姜洪池
- 张京平
- 戴显伟
- 朱立元
- 沈柏用
- 王单松
- 耿小平
- 胡先贵
- 许雪峰
- 陈启龙
- 靳大勇
- 高乃荣
- 齐生伟
- 何天霖
- 傅德庄
- 刘巍
- 刘志伟
- 刘臣海
- 刘辰
- 刘颖斌
- 华积德
- 卜献民
- 唐岩
- 孙勇伟
- 季德刚
- 张伟
- 张怡杰
- 张文杰
- 张雷
- 彭林辉
- 徐振辕
- 徐进
-
-
苏继钦;
王茂林;
严辉弟;
林培艺;
黄治曙;
周立新
-
-
摘要:
探讨改良套入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术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套入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并记录其一般情况及术后胰瘘、胆瘘、延迟胃排空、切口延迟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主要并发症率为12.1%(4/33),胰瘘发生率为6.1%(2/33),胆瘘发生率3.0%(1/33),出血发生率3.0%(1/33),围手术期无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应用改良套入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胰瘘发生概率较低,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
-
曾志武;
邓次妮;
刘莉;
夏辉;
杨光耀;
陈冬;
周程;
龚昭;
王炜煜
-
-
摘要: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治疗胰腺钩突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总医院2017年3月以来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均于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1例有A级胰瘘,经应用胰酶抑制剂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经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缓解,未再发作低血糖昏迷,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恢复正常胰岛素分泌波峰。无出血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13~47个月无异常。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好,可用于胰腺钩突部良性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
-
-
陈国利;
羿海钊;
王建利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在胰腺癌术后胰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胰腺癌手术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胰瘘分为胰瘘组(21例,A组)和非胰瘘组(62例,B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的PCT、SAA、CRP、ALB水平,于手术前1d及手术后第2、4、7天抽血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PCT、SAA、CRP、ALB水平在手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术后第2天、第4天、第7天胰瘘组的PCT、SAA、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胰瘘组;胰瘘组的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胰瘘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胰腺癌术后合并胰瘘时,血清PCT、SAA、CRP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说明血清PCT、SAA、CRP、ALB对胰腺癌术后胰瘘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
-
刘平;
彭盛坤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治疗胰头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手术前后胰腺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胰头恶性肿瘤患者11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术(n=61);对照组:采用开腹十二指肠切除术(n=49)。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除的完整性、炎性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与术后胰腺影像学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CT显示胰头部可见不规则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分叶、内分隔、密度欠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楚,术后有患者可见术区范围包裹性积液、局部密度稍高。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恶性肿瘤可以减轻机体炎性反应,降低术中出血和缩短住院时间,其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与开腹手术相当,且借助CT术前影像能有效指导手术过程和识别术后胰瘘等并发症。
-
-
贺宸宸;
王春晖;
唐裕福
-
-
摘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为腹部外科最具难度和挑战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20%~60%,特别是PD术后胰瘘,可能引起腹腔脓肿、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为早期发现并预防胰瘘,PD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已成为临床常规操作。但是,目前针对PD后的腹腔引流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PD术后是否需要预防性的留置腹腔引流管;(2)腹腔引流方式的选择;(3)腹腔引流管拔除的时机及指征。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以上3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PD后腹腔引流管的合理利用及管理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
-
张东欣;
许英晨;
张立军;
栗光明
-
-
摘要: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49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共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占24.5%(12/49)。其中胰瘘发生率为22.4%(11/49),B级胰瘘10例(20.4%),经保守治疗后痊愈;C级胰瘘1例(2.0%),二次手术后痊愈。年龄、性别、BMI、有无糖尿病、是否联合脾切除、病变性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与是否发生胰瘘无相关性(P>0.05),但胰瘘会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P<0.05)。无死亡病例。结论:胰瘘仍是胰体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胰腺断端的处理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是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通畅引流、腹腔冲洗以避免局部胰液积聚是胰瘘治疗的基本原则,并需要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
-
强尧生;
马家驰
-
-
摘要:
目的探究稀释碘伏液间断灌洗并负压引流治疗胰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胰瘘患者4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稀释碘伏液间断冲洗加负压引流;对照组24例,常规腹腔置管引流治疗。分析组间胰瘘患者的疗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及凝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置管时间、腹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NF-α、IL-1β、CRP血清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稀释碘伏液间断冲洗并负压引流可减低炎性细胞因子从而提高胰瘘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
-
张昕宁(综述);
董烨(审校);
周毅(审校);
黄浩(审校);
张紫昭(审校);
魏志刚(审校)
-
-
摘要:
胰瘘是指胰腺导管系统和另一个上皮表面之间形成的富含胰腺来源酶液体的异常通道。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s,POPF)会加重患者个人以及社会的卫生经济学负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精准预测POPF的风险可以优化个体治疗方案,如术后放置引流管、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等。现从对比国内外胰瘘风险评估系统研究进展情况和对常见评估系统的评价以及未来建立胰瘘风险评估系统时应剔除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诊断及患者BMI等存在争议的风险因素来进行改进等方进行综述,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胰瘘风险评估系统提供借鉴。
-
-
熊伟;
董科;
古春
-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中胰腺断端捆扎术式的临床应用,讨论该术式在腹腔镜操作下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开展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LDP)的60例患者手术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Ⅰ组(普通闭合组)和Ⅱ组(断端捆扎组)各30例,比较两种胰腺断端处置术式的术后胰瘘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胰瘘总发生率为16.7%(10/60),Ⅰ组和Ⅱ组胰瘘发生率各为26.7%(8/30)和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断端捆扎术式可以有效减少LPD术后胰瘘的发生,在腹腔镜手术操作下安全实用。
-
-
夏磊洲;
孟娜娜;
张拥军;
周晓东;
步雪峰;
禹峰
-
-
摘要:
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18例行LDP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1±13.6)岁。18例患者中,除1例中转开腹,其余均顺利完成LDP,其中13例行LDP联合脾脏切除术,5例采用Kimura法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70.8±98.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8.3±269.1)mL;平均术后进食时间(4.0±1.5)d;平均术后排气时间(3.8±1.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1±6.6)d。术后11例患者发生胰瘘,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病理结果:黏液性囊性瘤3例(其中2例伴上皮轻-中度异形增生),浆液性囊性瘤4例,胰体尾假性囊肿伴脾动脉瘤1例,腹腔间质肿瘤(高危型)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囊性变1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胰腺微囊性囊腺瘤1例,胰体尾腺癌6例。对于胰体尾占位性病变,LDP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开展。
-
-
刘巍;
花荣;
孙勇伟;
张军峰;
霍砚淼;
刘德军;
吴志勇
- 《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评估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49例)和非胰瘘组(303例)进行对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影响术后胰瘘的多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rn 结果: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3.9%(49/352),统计分析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其中胰腺质地酥软、胰管直径<3mm、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71umol/1、术前黄疸时间超过8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11,5.748,5.112,5.090,4.464,P<0.05).rn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血管切除重建、胰管支撑管、胰肠吻合时间、消化道重建方式均无关,而胰腺质地酥软、胰管直径细小、术前明显黄疸、术前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术前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胰漏的危险因素.
-
-
-
-
-
-
-
胡彦华;
曾兆林
- 《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肠吻合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笔者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术(该吻合技术为本文通讯作者原创)的2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病人胰肠吻合的平均时间为(12.7±3.3)min,术后仅1例发生A级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4%(1/29).结论:胰管-实质-空肠黏膜-浆肌层单层密闭式胰肠吻合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胰肠吻合方式,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并且能够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
-
程合;
刘辰;
鹿语;
徐永锋;
虞先濬
- 《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胰瘘是胰体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实验主要研究在胰体尾切除术中手工缝合和直线切割闭合器封闭胰腺残端对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的影响.rn 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间158例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58例患者中有97例(61.4%)在开腹手术中手工缝扎胰腺残端,61例(38.6%)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封闭胰腺残端.直线切割闭合器组患者的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为27.9%(17例),手工缝合组为29.9%(29例),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该组手术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rn 结论:在胰体尾手术中,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封闭胰腺残端,胰瘘的发生率与手工缝合相似.直线切割闭合器封闭胰腺残端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技术方法.
-
-
陈一帆;
刘巍;
花荣;
孙勇伟;
吴志勇;
施维锦
- 《2014年肝胆胰外科张家港学术论坛暨第26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径的直径,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105例).统计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rn 结果: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P<0.05).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34/305).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2.78,1.16,3.75,1.94,F=2.13,P>0.05).rn 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