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影像学

影像学

影像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90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00篇、会议论文418篇、专利文献50573篇;相关期刊1233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218种,包括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六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影像学的相关文献由16949位作者贡献,包括戚晓昆、张志强、张伟等。

影像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00 占比:12.52%

会议论文>

论文:418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50573 占比:86.76%

总计:58291篇

影像学—发文趋势图

影像学

-研究学者

  • 戚晓昆
  • 张志强
  • 张伟
  • 王静
  • 陈克敏
  • 李勇
  • 王毅
  • 王涛
  • 唐磊
  • 张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张伟; 刘云鹏; 王星亮; 彭超; 华国军
    • 摘要: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前交叉韧带断裂可能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解剖形态有关.目的:探究胫骨髁间隆突与股骨髁间窝之间的匹配性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的,74例因非接触机制导致单侧膝关节受伤或不适的男性军人患者,通过X射线片与MRI检查分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组(n=37)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n=37).在MRI冠状位上测量两组患者髁间窝宽度指数,在轴位上观察髁间窝形态;在X射线正位片上测量胫骨髁间隆突宽度、胫骨髁间隆突外侧高度和胫骨髁间隆突内侧高度,通过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来描述胫骨髁间隆突与股骨髁间窝之间的匹配性.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股骨双髁宽度、胫骨髁间隆突外侧高度、胫骨髁间隆突内侧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断裂组患者间髁间窝宽度、髁间窝宽度指数、胫骨髁间隆突宽度、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低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P<0.05),前交叉韧带断裂组A形髁间窝更常见,前交叉韧带完整组U形髁间窝更常见;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髁间窝宽度、髁间窝宽度指数、髁间窝形态、胫骨髁间隆突参数、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均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ROC曲线显示,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④结果表明,胫骨髁间隆突宽度与髁间窝宽度之比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比值越低表明胫骨髁间隆突与股骨髁间窝的匹配性越差,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危险程度越高.
    • 董萍; 胡嘉航; 彭霞; 张春霞; 杨伟振
    • 摘要: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是术后病理学检查,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等因素对于预测MVI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针对术前预测MVI方法进行概述.
    • 文一红; 刘海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CT和MRI)检查在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80例CVST患者,收集其CT及MRI图像,对比两种方法诊断CVST的检出率,观察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80例患者中,有50例具有发病相关因素;头痛是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CT检出66例,MRI检出74例,MRI检出率为92.50%,与CT检出率82.5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和MRI在CVST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对具有相关因素和主要表现的患者应加以关注.
    • 潘保顺; 方镇; 高明杰; 方贵明; 陈金水
    • 摘要: 背景:国内外有关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报道较少,且存在许多不足,缺乏操作方便、植骨区域大、植骨稳定的融合器.目的:依据寰枢椎解剖学特征设计一款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男、女性各50例)正常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椎后弓高度及厚度、枢椎椎板斜率、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上缘突高度、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寰椎椎弓根外侧缘距离及后结节处至该线的距离并计算后弓外侧缘半径;取后结节旁4 mm处为进钉点,测量后弓螺钉置入长度及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分析解剖参数并设计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结果 与结论:①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度为(19.07±2.73)mm,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为(6.83±2.01)mm,枢椎椎板斜率为(58.34±7.60)°,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为(26.77±2.14)mm,寰椎后结节高度为(10.45±1.61)mm,寰椎后结节厚度为(8.12±1.57)mm,寰椎后弓螺钉置入长度为(11.21±1.61)mm,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为(53.34±6.30)°,左侧与右侧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依据寰枢椎影像学测量数据成功设计了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新的补充内固定方式.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 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张键; 林坚平; 周钢; 方业汉; 王本超; 吴永昌
    • 摘要: 背景: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的膝关节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理变化始于关节软骨,目前诊断该疾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然而在软骨发生病理改变时,临床表现与X射线片常呈阴性结果,因此MRI成为明确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无创性检查。目的:探讨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在膝骨关节炎早期软骨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只五指山小型猪建立膝骨关节炎建模,麻醉完成后,对实验侧后肢的膝前交叉韧带进行离断并剥离,对照侧后肢仅打开关节囊不对前交叉韧带做任何处理,双侧后肢均逐层缝合关节囊、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术后26周时,对实验侧和对照侧膝关节进行MRI检查及MRI膝骨关节炎评分,其中MRI膝骨关节炎总评分=任意缺损评分+全层缺损评分。结果与结论:(1)在MRI膝骨关节炎任意软骨缺损评分对比中,实验侧与对照侧股骨外侧区、胫骨内侧区、胫骨外侧区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可对膝骨关节炎早期软骨退变进行量化和分析,可细化对膝骨关节炎的阶梯治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刘玉波; 张会增; 张同润; 睢更义; 马楠; 程旭; 高旭鹏; 许敬; 王朝亮
    • 摘要: 背景:踝关节骨折手术后关节解剖形态的恢复,对关节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有极大的影响,以往研究仅仅关注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情况,因此研究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8例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Mazur评分法对所有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Mazur评分优(93-100分)132例,良(87-92分)65例,可、差(60岁、骨折分型C型、开始康复时间>7 d、未行跟骨牵引以及踝穴形态指标(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大)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5)上述结果证实,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患者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增大以及高龄、未做跟骨牵引、康复训练时间晚以及C型骨折为患者膝关节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中需对这类患者引起重视。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刘玉波; 张会增; 张同润; 睢更义; 马楠; 程旭; 高旭鹏; 许敬; 王朝亮
    • 摘要: 背景:踝关节骨折手术后关节解剖形态的恢复,对关节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有极大的影响,以往研究仅仅关注术后踝穴高度恢复情况,因此研究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踝关节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8例单侧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Mazur评分法对所有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分组:Mazur评分优(93-100分)132例,良(87-92分)65例,可、差(60岁、骨折分型C型、开始康复时间>7 d、未行跟骨牵引以及踝穴形态指标(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大)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⑤上述结果证实,踝穴形态变化与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患者患侧和健侧踝穴宽度、踝穴深度、冠状位角度以及矢状位角度差值增大以及高龄、未做跟骨牵引、康复训练时间晚以及C型骨折为患者膝关节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中需对这类患者引起重视.
    • 张键; 林坚平; 周钢; 方业汉; 王本超; 吴永昌
    • 摘要: 背景: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的膝关节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理变化始于关节软骨,目前诊断该疾病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然而在软骨发生病理改变时,临床表现与X射线片常呈阴性结果,因此MRI成为明确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无创性检查.目的:探讨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在膝骨关节炎早期软骨退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只五指山小型猪建立膝骨关节炎建模,麻醉完成后,对实验侧后肢的膝前交叉韧带进行离断并剥离,对照侧后肢仅打开关节囊不对前交叉韧带做任何处理,双侧后肢均逐层缝合关节囊、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术后26周时,对实验侧和对照侧膝关节进行MRI检查及MRI膝骨关节炎评分,其中MRI膝骨关节炎总评分=任意缺损评分+全层缺损评分.结果 与结论:①在MRI膝骨关节炎任意软骨缺损评分对比中,实验侧与对照侧股骨外侧区、胫骨内侧区、胫骨外侧区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MRI膝骨关节炎评分系统可对膝骨关节炎早期软骨退变进行量化和分析,可细化对膝骨关节炎的阶梯治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