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
第四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

第四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宜昌
  • 出版时间: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MRI扫描序列对脑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其检出率. 方法:回顾性研究19例MRI常规SE序列及梯度回波序列(T2-FFE)扫描的脑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其中4例行MRI增强扫描,7例行MRA检查.分析不同序列的图像特征,盲法对比分析SE序列及SE+梯度回波序列的病灶检出率. 结果:19例中手术证实海绵状血管瘤37个病灶,脑内单发12例,脊髓单发3例,脑内多发4例,其中1例为脑及脊髓多发.常规SE序列中T1WI显示病灶13个;T2WI显示病灶25个;SE+T2-FFE序列显示病灶35个.病灶的检出率T2WSE>T1WSE(P<0.01);SE+T2W-FFE序列>SE序列(P<0.01).Gd-DTPA增强扫描及3D-TOFMRA检查病例其病灶数目未见增加. 结论:MRI常规SE序列结合梯度回波序列有助于提高脑及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
  •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的MRI特点、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美国PROVIEW0.25T开放式MR机,膝关节表面线圈,患者仰卧,膝关节外展10°~15°,行矢状位FSET1、FSET2序列、冠状位脂肪抑制像(STRI)序列扫描,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明膝关节损伤82份病例. 结果:本组共有80个半月板损伤,其中半月板不规则形撕裂64例;"水桶把"样撕裂8例;半月板变形缩小8例.64例中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12例,上述病例均具有典型MRI表现.结论:MRI以其高软组织对比、无创伤、多方位成像已成为膝关节检查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能清楚显示半月板损的程度,有无撕裂、撕裂部位和形态;膝关节韧带撕裂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能清楚显示关节积液、骨折对位、对线等情况.与其它医学影像设备比较具有绝对优势.MRI检查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极高.对外科医生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成骨不全症的X线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骨不全症患儿的临床和X线表现. 结果:骨密度改变,普遍性骨质疏松并易骨折10例,骨形态改变10例,其中肢骨细长型3例,肢骨短粗型3例,肢骨囊状膨胀性改变2例,混合型改变2例,并发关节病变5例,并发脊椎改变5例,骨盆畸形3例,胸廓畸形4例. 结论:X线表现对成骨不全症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本文定量地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建立正常脑白质及灰质ADC值标准,为评价放射性脑损伤提供参考值.探讨MRDWI在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的表现及意义,进一步评价MRDWI定量分析脑微观病理改革的价值。
  • 摘要:为了标准化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便于国际间交流,1994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组织专家对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制定了新的标准,并于1995年颁布.该命名标准仅仅限于肝细胞源性结节或肿块,不包括间叶组织肿瘤和肝母细胞瘤以及转移性肿瘤.从1995年以来,这个命名标准已经逐步被各个学科接受,目前国际影像学界都普遍采用了这一新的命名标准,国内在这方面尚未达到足够重视和规范化.常见肝细胞再生性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定义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
  • 摘要:MRI测量脑铁含量的方法学研究探讨MRI对脑铁含量测量的准确性,建立MRI检测脑铁含量的方法学. 材料与方法:6只不同兔龄的健康兔进行MRI检查后测量GP、PM、CA、THA及SN的T2RT,将兔处死,用缓冲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兔脑后,取兔脑组织相应部位行常规石蜡切片,Perls染色,光学显微镜定位观察脑铁沉积部位及含量,并与MRI图像相对应,分析脑铁含量与T2RT的相关性. 结果:Perls染色可见老龄兔脑GP和SN细胞胞浆内蓝色铁颗粒沉积,MRI显示GP和SN的T2RT明显缩短,老龄兔脑PM、CA、THA及青年、中年兔脑GP、PM、CA、THA及SN细胞胞浆内未见明显蓝色铁颗粒沉积,而T2RT变化不明显。
  • 摘要:本文探讨显示颅内静脉窦的方法学研究.综合评价各种MRA技术对颅内静脉窦的显示能力,从而筛选出MRA对颅内静脉窦的显示参数,达到最佳显示效果.正常人颅内静脉窦的MRA解剖学研究.目的是明确MRA图像上颅内静脉窦形态、窦汇区主要连接方式及静脉窦的变异,为判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奠定解剖学基础.MRA在颅内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研究颅内静脉窦疾病的主要MRA表现,总结其诊断要点;并与DSA对照,探讨MRA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具体方法和临床应用. 方法:本组45例疑似病例全部应用GE0.2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7例在平扫中发现明显病灶,动态增强发现36例病灶,2例未见异常. 结论:低场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是非常有效的.
  • 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更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早期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80﹪以上的患者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手术切除后的患者中又有70﹪的出现复发,其中90﹪的复发在3a内,因此,非手术治疗肝癌一直受到重视.在非手术治疗的诸多方法中,化学治疗始终占重要地位,但长期临床应用表明,经静脉的全身化疗未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经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可产生明显的毒副反应.为提高化疗药物对肝癌的治疗效果及减少毒副反应,肝癌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应运而生.该方法和全身化疗相比有较高的有效率,但并未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因毒副反应的存在,亦停留在全身化疗的水平.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利用了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开展了经皮肝脏隔离灌注化疗(percutaneousisolatedliverperfusionanddirecthemoperfusion,PILP)技术,在初步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较好结果.本文予以介绍。
  • 摘要:本文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Gd-DTPA动态增强MRI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Mn-DPDP增强MRI的对HCC的诊断价值,并初步比较二者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9例HCC动态增强前后MR图像,观察T1WI上HCC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信号强度的演变,增强前后包膜、门脉癌栓及肝内转移的显示.根据信号强度的演变分4种动态增强类型:①动脉型,病灶平扫呈低信号,增强动脉期高于或接近肝脏,门脉期及延迟期低于肝脏,呈低-高-低-低;②双重血供型,动脉期和门脉期均高于或接近肝脏,延迟期低于肝脏,呈低-高-高-低;③门脉型,动脉期低于肝脏,门脉期高于或接近肝脏,延迟期低于肝脏,呈低-低-高-低;④少血供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低于肝脏.有原始图像的15例HCC在工作站测定增强前后肿瘤和邻近肝实质的信号强度以及背景噪声标准差,计算病灶、肝实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和病灶与邻近肝实质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
  • 摘要:超急性期脑梗死研究背景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同时,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人群脑血管病逐年上升,总人数已大大高于美、加、法、日、瑞士等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前列.脑血管病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病死率为120/1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130人左右,是造成死亡的首位原因,同时也是中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医院、医师、康复、药剂、间接消费等)每年高达200亿人民币以上(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提供).因此,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讨论脑梗死前期脑局部微循环障碍的CT灌注成像脑梗死前期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脊柱侧弯患者23例,所有患者在16排螺旋CT机上扫描,均行MPR、SSD与VRT重建.评价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MPR因脊柱侧弯生理曲度的改变而显示不连续,矢状位可观察椎管内情况.SSD可观察全脊柱影及侧弯的曲度,但缺乏对椎管内形态的显示;VRT通过调节不同密度的阈值并辅以不同的伪彩依次可显示骨质及椎管的形态,也可清晰显示全脊柱侧弯所有相关表现,尤其适用观察侧弯的分类与椎管的状况.结论:多层螺旋CT可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扫描.横轴位结合其丰富的后处理图像能提供脊柱侧弯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靶组织的解剖,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路径。
  •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行MSCTA检查患者500例,使用GELightSpeed4排及16排螺旋CT机,扫描条件120~140kV,260~340mA,层厚为1.25mm或2.5mm,连续容积扫描,螺距为3~6,扫描速度为最快(0.5s/周).对比剂注射总量按2ml/kg计算,注射流率为2.5~4.5ml/s,注药延迟时间9~60s.图像后处理使用SUNADW3.1及4.0工作站,其中包括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式进行血管显示.结果:在500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血管狭窄、血管畸形、血管闭塞与栓塞等共计135例.结论:MSCTA检查方法具有无创、速度快、显示血管及病变清晰直观等优势,MSCTA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症状性癫痫的病因及CT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癫痫、CT检查阳性72例患儿的颅脑CT表现. 结果:72例中脑萎缩43例,先天性疾病24例,脑内低密度灶17例,脑积水4例,脑内钙化灶2例,脑肿瘤1例,急性颅脑外伤性病变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例. 结论:颅脑外伤、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颅内感染及围产期窒息是小儿症状性癫痫最常见病因,CT检查在小儿症状性癫痫患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讨论MSCT的优势与局限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覆盖范围大,密度和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并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主要的局限在于时间分辨率稍低,因此检查前控制患者心率显得尤为重要.MSCT对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显示多个研究表明,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MSCT能显示大多数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75﹪~93﹪)和特异度(76﹪~99﹪),MSCT对冠状动脉管壁改变的显示MSCT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的评价。
  •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缺氧而导致的脑损害,是目前新生儿死亡和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本文将1998年至今收治的80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头部CT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观察疗效,估计愈后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摘要:腹部CT检查前的充分准备和对比剂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它对解剖结构的充分显示,尤其是胃肠道、膀胱等空腔脏器的显示,病变的定位、定性及明确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方法同时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就腹部CT检查前准备和对比剂的使用进行总结,以提高腹部CT检查质量。
  • 摘要:多排探测器CT(multidetectorCT,MDCT)代表着CT(computedtomography)技术的突破,它不仅有最佳的容积数据3D显示,而且从一个横断面技术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可以任意切面的3D成像.在性能上多层CT扫描仪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它可减少扫描时间,降低层面的准直(sectioncollimation,SC),显著增加扫描范围.多层CT采用2个或更多的平行探测器阵列,利用同步旋转球管和探测器阵列的第三代技术装备而成.本文介绍MDCT成像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的MRI影像特征、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美国PROVIEW0.23T开放式MR机.颈椎用颈椎线圈,胸腰椎用脊柱卵圆形线圈.常规用FSET1、T2加权矢状位、轴位像,脂肪抑制像(STIR)矢状位.回顾性分析41例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 结果:本组41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有15种MRI表现, 结论:脊柱、脊髓损伤的MRI影像具有特征性,也是所有影像检查技术中最佳选择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就近年来中国fMRI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回顾.fMRI在中国研究状况的统计学分析正常脑功能的fMRI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fMRI研究fMRI在针灸研究中的价值在中国fMRI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摘要: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如其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因此,研究实体性肿瘤的血管生成,不仅能从理论上阐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机制,而且在临床上为肿瘤的防与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用影像学手段揭示肿瘤分子生物学特点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像技术已不仅局限于对病灶形态学的描述,还有可能对病灶的功能性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发展新的、能准确无创地评估肿瘤新生血管及肿瘤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成像方法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研究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检测方法动态增强功能CT在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增强MRI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应用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通过对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与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分析,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特征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表现,并结合4例手术后病理材料进行比较. 结果:病灶位于脑皮层或皮层下区,直径多在5~35.病灶密度或信号与脑灰质一致,周围水肿环绕.增强后病灶小结节呈簇状聚集成团,明显延迟强化延迟消退. 结论:脑血吸虫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是临床诊断该疾病的可靠方法.
  • 摘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现今已被常规地应用于临床成像中,使得人体深部的病变用PET诊断得到了完善.在为患者作CT/PET成像过程中,PET扫描器作为一个外源性的放射源绕着患者旋转进行透射扫描,没必要改变他们的体位,同时也可以获得功能、解剖于一体的影像.它还有另外的优点,就是利用CT扫描来为衰减影像采集必要的信息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检查时间.但也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着PET的图像质量.本文探讨影响PET图像质量的几个相关因素,1.设备和成像,2.PET放射性药剂的影响,3.禁食,4.消除紧张,5.全身扫描,6.病情的影响,7.TSH的影响,8.呼吸的影响。
  • 摘要:随着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诞生,医学影像学终于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术(drectdigitizedradiograghy,DR),已在国内逐步推广应用.DR从原理、硬件、软件处理到数字化图像,均与传统高千伏胸片有所不同.理论上数字化图像的胸片质量应有所提高,笔者将DR胸片与高千伏胸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DR系统临床应用价值,并为建立DR胸片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降低曝光剂量,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损害,实行影像传输,明室操作,已成为现代放射学的新要求、新方向.自从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议上,报道影像增强器数字X线成像系统以来,这种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数字X线成像设备是指把X线透射影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后,再变换成模拟图像显示的一种数字技术.为了提高放射设备与诊断质量,我院于2003年引进了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笔者就引进飞利浦TD型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的特点与临床应用有关问题简述.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的基本结构组成X线管→影像增强器→光电摄像管/CCD→图像处理装置→胶片成像(激光打印机)→数据存储→PACS系统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的特点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的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高场强双梯度磁共振机的肝脏扩散成像技术(DWI). 方法:应用GESignaTwinspeed1.5T磁共振机对20例正常肝脏进行扩散成像研究,分别改变重复时间(TR值)及扩散敏感系数值(b值),测定ADC值(apparentdiffusioncoeffecient,ADC)、信噪比(SNR)、图像质量等. 结果:b值固定,TR值改变,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差异不显著(P>0.05).TR值固定,b值改变,ADC值随b值增大而减小,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越大,图像质量越差,b≥800s/mm2时所得图像几乎难以观察. 结论:在用GESignaTwinspeed1.5T磁共振机进行肝脏的扩散成像时,可通过在适当的范围内减小TR值,缩短扫描时间及患者的屏气时间,以减少呼吸运动伪影.且ADC值随b值的增大而减小.为了既使ADC值接近水分子的真实扩散系数(D),又使所得的图像质量较好,避免漏诊,大b值最好不要超过800s/mm2.
  • 摘要:目的:提高对脑出血引起脑疝的CT改变的认识.方法:对临床证实为由脑出血引起脑疝的48例病例进行CT扫描.结果:脑出血引起脑疝的CT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改变等.结论:脑出血引起脑疝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 摘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医学影像科的前称为放射科,由于它主要用于X线的诊断,几乎不能用于医学上的治疗,医院只能把它作为医疗的辅助科室,加之当时放射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以中专居多,其学术地位不言而誉.时至80年代后,计算机与医学图像的结合使之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如:CT、DSA、MR、PET、SPECT、CR、DR、PACS等,它的发展从多角度、全方位客观展示了人体的解剖,在深层上丰富了医学影像,从而使传统的放射科大大扩容;且它由过去静止的、二维影像解剖,发展到功能成像、动态成像,甚至是分子影像,形成了三维立体影像;以及从过去单纯的X线诊断发展成为当今具有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大型医学影像临床科室,从而使它在医院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临床科室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影像科的诊断.院领导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热切地关注着医学影像科室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手得在医学影像科室投资,甚至,医学影像科的资产几乎占全院总资产的一半.正因如此,大型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管理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 本文讨论大型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
  •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学是当代医学影像学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内容,它是建立在理工学、医学基础上的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过程,为临床提供了更丰富、更精确的诊断信息,并包涵对各种成像设备、器材实施全面技术管理与辐射防护的一门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其技术的复杂性,既需要生物知识,又需要分科众多的医学科学,还要有相当的技术训练和实践机会,集理论、操作于一身.正因如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展示医学影像技术学形象、直观的特点,这就付于了该学科的特殊性.我院正直第一军医大学2000级影像医学本科班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多媒体教学,通过学习、考试、调查进行教学的信息反馈,从一个侧面总结教学的得失,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后质量控制与管理. 方法:对2400张CR片按<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和三级甲等医院的平片标准进行等级划分. 结果:甲级片率95.2﹪,乙级片率4.3﹪,丙级片率0.5﹪.结论:只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才能提高CR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的需要。
  • 摘要:目的:探讨经超选择性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治疗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25例小肝癌经肝段或亚肝段超选择性插管,联合应用超液态碘化油、无水乙醇和高温高压消毒后的明胶海绵颗粒对载瘤肝段或亚肝段进行栓塞,术后1~3个月复查肝功能、AFP、CT和彩色多普勒. 结果:AFP值于2周内逐渐恢复正常;病灶体积于术后1~3月明显缩小;12例出现复发或肝内转移,平均复发时间7.5个月,均采取反复栓塞治疗;本组病例平均治疗次数为6次;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为88﹪、72﹪、52﹪. 结论:对于没有外科手术指征或不愿意接受切除手术的小肝癌患者,经超选择性肝段或亚肝段联合栓塞术是一种与手术疗效接近的微创治疗手段,并将取代小肝癌的常规TACE治疗。
  • 摘要:目的:正确分析和区分肺部网状阴影在X线平片及CT片上表现.方法:回顾34例肺部网状阴影与疾病的关系,并选择X线平片与CT对照分析,网状阴影是肺部最常见征象之一,与肺部急慢性疾病有广泛联系.结果:肺部网状阴影是肺部间质性病变最可靠征象.结论:胸部网状阴影仅凭X线平片诊断是不够的,即使X线平片阴性,CT扫描仍可发现肺部网状阴影存在,结合CT扫描有重要的影像诊断价值.
  • 摘要:本文评价4种常用的T2WI快速扫描序列和3种常用的T1WI快速扫描序列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建立经脾门静脉造影磁共振成像(MRSP)方法,探讨其在肝脏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fastspinecho,SSFSE)序列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4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以0.2T低场强磁共振SSFSE序列屏气扫描技术进行胰胆管水成像,统计分析图像质量并根据是否能满足诊断要求进行质量分级.结果:164例胰胆管疾病病例中98.18﹪MRCP图像可满足诊断要求,95.74﹪MRCP图像质量达优、良级,所有梗阻性病变患者均能显示各类疾病所致的胰胆管异常改变.结论:低场强磁共振SSFSE序列胰胆管水成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合兴趣区薄层扫描可以提高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以水浸法为标准检验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MSCT3D体积测量方法的精确性.方法:1.体外实验组选择新鲜完整不同大小猪肝25只煮熟成形,以水浸法测量实际猪肝体积;然后参考MatsumotoK等的模型制作法建立模型,CT扫描后采用三维表面遮盖法(3D-SSD)成像整个猪肝,利用专门体积测量软件测量猪肝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2.选择25例块状型肝癌病例,分别采用径线法及3D体积测量法测量肿块体积,对其中2例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术前肿块体积3D测量、径线测量和术后肿块水浸法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论:利用MSCT3D体积测量方法能够精确测量原发性肝癌肿块及肝脏体积,与水浸法比较,实验证明二者测量结果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6例胃癌CT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以便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胃镜(FG)和胃钡餐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癌的病例资料,对术前行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胃癌中,以胃窦部多见.增生型18例,CT表现为向胃腔内突出的肿块,最大径20mm,浸润型12例,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增厚不一,溃疡型6例,增厚的胃壁上的裂隙状凹陷,深度6~12mm.20例增强时,强化不均.结论:低张服水法CT检查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胃癌检查方法。
  • 摘要:病例资料患者,男,21岁,剧团演员.因右侧腰腹部胀痛1个月余,运动后加重3天入院.专科检查:右侧中下腹及右腰部轻度膨隆,右肾区及右中下腹、脐周深压痛及扣击痛.膀胱区无膨隆.腹部及双肾B超:右侧腹腔巨大囊性包块,并腹腔积液,右肾实质探察不清,左肾未见异常.静脉肾盂造影:右肾右输尿管均未显影,所示左上段及部分中段输尿管扩张,至第三腰椎左侧横突高度时见杯口状压迫影,但对比剂尚可经该部进入膀胱.膀胱右侧及中部可见团状弧形压迹.双肾及输尿管、膀胱MR平扫、增强扫描及MRU:腹膜后、右肾及同侧输尿管走行区域见一大小约37cm×18cm×12cm囊状扩张长T1长T2信号影,其间囊壁见明显弯曲皱折表现.病灶占位效应明显,肝右叶局限行向上推压凹陷,向下与膀胱右侧壁分界不清.囊状病灶上端内缘见局限性"鸟嘴状"突出之囊管状影.Gd-DTPA:病灶实性部分明显薄壁样强化,未见正常肾影显示,仅见少许菲薄肾实质与囊壁分界不清.MRU:右肾区及右输尿管走行区见一藕节状增粗囊管状影,其内充填液体样信号,走行纡回曲折,囊壁厚薄均匀,上至膈下,下达膀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 摘要:腮腺区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变.腮腺的影像学检查近年来进展非常迅速,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现就其现状作一综述.超声诊断超声诊断是将雷达技术与声学原理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种诊断方法.高频彩超则是灵敏度和分辨力高的一种智能型超声诊断仪,可将人体组织反射或透射的超声信号接受显示.腮腺肿瘤的边界回声直接反映了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界定关系.完整而清晰的边界回声是良性肿瘤的特性,而缺损且模糊的边界及衰减的后壁回声则是恶性肿瘤的特性.内部回声一般客观反映了病变的性质,均质性弱回声多为良性肿瘤.非均质性强回声多为恶性肿瘤.CT诊断MRI诊断放射性核素检查。
  • 摘要:目的:利用CT对于小儿玻璃体病变进行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搜集我院1999年12月~2003年2月经CT检查有玻璃体病变的病例,共52例,并对其影像进行探讨研究. 结果: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3例,左1例,右1例,双1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5例,左10例,右10例,双5例,转移4例;Coat's病2例,左1例,右1例;小眼球17例,左5例,右8例,双4例,其中玻璃作密度正常15例,密度增高2例;玻璃体出血12例,异物2例,左5例,右7例,伴其它病变如前房积血5例,晶体病变3例;眼内炎5例,伴其它病变1例. 结论:CT对于大多数玻璃体病变能够做出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 摘要:鼻咽癌是我国常见颈部恶性肿瘤,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及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治疗广泛采用放射治疗.CT检查对鼻咽癌放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病变复发早期发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证实了的47例鼻咽癌经Co60及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后复发,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和CT影像资料分析,旨在探讨对鼻咽癌放疗后早期复发CT诊断的提高。
  • 摘要:本文讨论MRI脂肪抑制序列能够增加病变的信号强度,已经成为骨肿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成像序列之一.目前在骨肉瘤成像时常用的脂肪抑制方法有STIR法(shorttauinversionrecovery)、频率饱和法(如Chess法)、频谱空间法如SPIR(spectralpresaturationwithinversionrecovery)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STIR法(shorttauinversionrecovery)、频率饱和法(如Chess法),比较其在骨肉瘤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L4-5椎间盘突出经旁路联合注射胶原酶到突出物内和表面的技术与疗效.方法:通过L4-5解剖学和影像学的研究分析,确定经椎间孔,通过硬膜外达突出物的穿刺入路(称经椎间孔穿刺法或称旁路法).在临床应用中结合硬膜外CT空气造影解决该入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问题.对66例经CT检查证实、临床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旁路直接注射胶原酶到突出物内和表面.结果:穿刺成功率100﹪,经术后3个月~3年的随访,62例疗效优良,优良率93﹪,23例3个月后CT复查22例突出物变小或消失,溶解率95﹪.结论:CT引导下注射胶原酶是治疗L4-5椎间盘脱出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有效的技术方法。
  • 摘要:本文讨论消化道出血等小肠临床常见病包括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急腹症(创伤,梗阻)、炎症、肿瘤等.MDCT具有多通道的快速采集;单次扫描覆盖范围大;微体素成像;亚秒扫描、亚毫米层厚、单次静脉注射单次扫描产生1000幅以上的图像;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等优点.消化道MDCT成像技术消化道出血小肠梗阻肠缺血肿瘤克隆氏病(Crohn's病)限度。
  • 摘要:本文介绍克隆氏病(Crohn's病)是一肠管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932年由Crohn发现,亦称为末端回肠炎,慢性节段性肠炎.该病可呈节段性累及全消化道壁,以末端回肠多见.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和精神、遗传、环境,感染及细胞免疫缺陷有关.有人认为是自身免役性疾病.发病率5/10万,好发年龄20~40岁,男女发病率相同.病理改变X线表现CT表现MR肛瘘分类。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结核的CT影像特点及评价HRCT在判断老年人肺结核活动性或复发方面的作用.方法:总结老年组(50例)、中青年组(35例)共85例肺结核病例的CT及HRCT检查所见.在两组间分别对病变部位及范围和病灶类型进行对比.结论:老年人肺结核累及两肺或两叶以上多见,但病变仅累及下叶或仅累及肺基底部或(和)前部者不多见;肺结核转归征象与提示肺结核活动性的HRCT征象共存.HRCT是判断肺结核活动性或复发方面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软骨细胞瘤15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9例同时作CT检查. 结果:肱骨5例,股骨6例,胫骨、锁骨、髂骨和腰椎各1例;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部分呈膨胀、偏心性生长,管状骨病变多起源于骨骺,可涉及干骺端;病灶内常有钙化;周围见硬化带;骨皮质破裂,软组织肿块;少数有骨膜反应.平片正确诊断8例,未定性3例,误诊4例,诊断准确率53.3﹪;CT正确诊断6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66.7﹪. 结论:多数成软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特征,影像学检查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平片仍是基本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 摘要:原发性脊柱淋巴瘤罕见,报道甚少,其术前正确诊断困难,常被误诊为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等.原发性胸椎外周非特殊T细胞淋巴瘤则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影像表现。
  • 摘要: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临床报导较少,本文通过对52例酒精性ANFH临床X线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52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1~66岁,其中双侧发病40例,单侧发病12例,共92个股骨头,全部病例均有3~8次X线复查片对照.31例以髋关节疼痛而就诊.4例以膝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13例以腹股沟部疼痛并向大腿内侧放射,5例臀部疼痛,疼痛在休息时不消失,关节活动时加重。本文主要讨论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2例临床X线分析。
  • 摘要:本文探讨MRPWI在NPC放疗后颅脑检查的方法学及质量控制.研究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MRPW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MRPWI与常规MRI、CT、PET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比较影像学。
  • 摘要:本研究采用1H-MRS检测方法,将观察范围扩大至包含整个病灶范围和无明显影像学改变的区域,对NPC放疗后RE脑组织中代谢物的改变做一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监测的依据和方法。
  • 摘要:本文介绍肺内小结节是指直径在1cm以下的结节病变.两肺多发小结节在肺内可弥漫分布,或为局限性.此种影像见于多种疾病.HRCT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可发生肺内多发小结节的常见疾病有: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尘肺、细支气管肺泡癌、全细支气管炎.其中前4种疾病为最常见,是鉴别诊断的重点.肺内多发小结节的分布特点肺内多发小结节的CT表现分为3类:小叶中心结节,血源性结节(又称随机分布结节),和淋巴管周围结节.小叶中心分布的结节:此种结节仅限于小叶中心部位,不与小叶间隔及胸膜相连,而与二者间隔一定的间距,大约5mm.肺野中、内区的支气管血管束邻近及周围也无此种结节.小叶中心分布的结节见于经气道吸入而发生的病变.主要见于:①过敏性肺炎,肺内结节的病理改变为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周围炎、肺泡炎症和肉芽肿.②嗜酸性肉芽肿,结节为细支气管周围间质内的组织细胞和嗜酸细胞性肉芽肿.③尘肺,粉尘由气道吸入,结节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产生,形成小叶中心结节.疾病早期往往为小叶中心分布,但随病变进展也可发生于小叶间隔、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
  • 摘要:目的:研究微导管栓塞技术在肝癌肝外动脉供血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导管栓塞技术对常规插管无法进入靶动脉的6例肝癌患者10条肝外动脉超选择插管,行肝动脉系统与肝外动脉供血支的双重介入治疗.结果:对常规插管无法进入靶动脉的的6例肝癌患者10条肝外动脉使用微导管栓塞技术治疗,成功率100﹪,治疗1个月后复查肿瘤完全缓解(CR)无1例,部分缓解(PR)3例(50﹪),无变化(NR)1例(16.7﹪),增大者(PD)2例(33.3﹪).结论: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使用微导管栓塞技术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常规插管无法获得成功的患者行肝动脉系统与肝外动脉供血支的双重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必要的、极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桥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对桥脑梗塞的治疗与判断愈后提供依据. 方法:对31例桥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评估. 结果:桥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与核磁共振的大小不完全平行. 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对桥脑梗塞的判断愈后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4.1FCookRH导管在肝恶性肿瘤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恶性肿瘤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使用4.1FCookRH导管插管,先将导管插至腹腔干或肝总动脉行血管造影,较全面了解肿瘤供血后再行肝固有动脉超选择或肝亚段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结果:30例肝恶性肿瘤患者使用4.1FCookRH导管行42次肝动脉插管治疗,动脉造影成功率100﹪,肝固有动脉超选择插管成功率95.2﹪,肝亚段超选择化疗栓塞治疗(STACE)23.8﹪,无动脉内膜损伤、耙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4.1FCookRH导管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操作简便、安全,肝固有动脉超选择插管成功率及肝亚段超选择插管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摘要:目的:观察真丝线段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用4/0~10号手术丝线,剪成1~3cm线段,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追踪观察8~56个月,回顾性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6侧,占53.3﹪,部分缓解10例,占33.3﹪,无变化2例,占6.7﹪,症状加重2例,占6.7﹪;最大肌瘤中位直径缩小>75﹪14例,占46.7﹪,其中4例B超复查肌瘤完全消失;缩小25~75﹪10例,占33.3﹪;缩小<25﹪4例,占13.3﹪;肌瘤增大2例,占6.7﹪;全部病例术后均有盆腔及下腹部、腰骶部疼痛.28例患者术后有发热,26例患者于术中及术后出现恶心、呕吐,4例患者术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1例患者术后第5天阴道流出大量黄色水样分泌物,左下腹出现一不明原因包块.结论:真丝线段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肯定,并发症轻,可部分替代传统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HIE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HIE轻度9例,中度22例,重度11例,合并颅内出血10例.结论:HIECT分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但并不平行,颅内出血倾向随CT分度增高而增大,CT能明确HIE病变部位、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是HIE诊断、分度及预后判断中不可或缺的可靠指标。
  • 摘要:目的:作者就24例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对扫描激光定位线+体表标记定位法、穿刺过程、并发症、准确率,以及穿刺点和路径的设计与影响穿刺成功率、准确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是对肺部肿瘤性病变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穿刺成功率100﹪,诊断准确率为83.33﹪(20/24).并发症气胸,发生率为29.17﹪(7/24),均观察1~4天后自愈,有2例,占8.33﹪(2/24)出现有咳血症状的并发症肺出血;均观察简单处理后自愈.结论: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的、实用的、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诊断技术方法,应在有条件的单位广泛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血管成像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血管病变患者,动脉瘤5例,夹层动脉瘤4例,肾动脉狭窄5例,门静脉系及下腔静脉栓子形成20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例,动脉栓子形成5例.采用10mm层厚层距行戌兴趣区CT容积扫描,获得原始数据,用2.5mm层厚、1.25mm间隔生叠50﹪重建轴面源像(ASI),传输至AW4.0诊断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血管多平面重建(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血管图像,再沿血管走行方向划曲线进行CPR血管成像.结果:CPR血管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清晰,均清楚地显示血管病变.结论: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血管图像,CPR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是对轴位CT图像一种很好的补充。
  • 摘要:本文介绍近年来多层CT技术进展很快,自1998年4排探测器的多层CT应用于临床后,几年来又有8层和16层的CT进入临床应用,至2004年中或年底将会有40排和64排探测器的多层CT进入临床使用.由于扫描速度快,所切层厚薄,后处理功能多,其在胃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由于采用薄的扫描层厚,实现了多层CT图像的各向同性,明显改善了图像质量,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的联合应用,可使胃壁内及胃腔外的形态结构清楚显示,与内镜和内镜超声相比,CT不但可显示胃腔邻近的病变,而且可显示远处的病变,其在胃的整体解剖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方面的显示具有优势.检查方法胃癌胃癌分期的CT标准及表现。
  • 摘要:近年来MRI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提高了其诊断效用,尤其在心脏大血管系统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心脏大血管MR的基本技术,自旋回波脉冲序列自旋回波脉(spinecho,SE)是心脏大血管MRI最常用脉冲序列,与其他系统不同,通常主要应用T1WI显示心脏大血管解剖结构,个别情况(心脏肿瘤、心肌心包病变等)加T2WI扫描.传统心脏大血管MR扫描必须应用心电图门控技术,以消除心脏跳动所致伪影,并获取心动周期某一时相的图像.心电图门控以R波触发扫描,若于R波后0~15ms触发,所得图像为舒张末期像,在T波降支触发为收缩末期像.心脏大血管MRI设备和技术进展MRI诊断心脏大血管病的进展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检查的展望。
  • 摘要:影像学检查已是诊断诸多胰腺疾病首选的和主要的方法.随着CT、MR、PET和超声技术的发展,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通过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综合各项成像技术,大部分胰腺疾病以可获得比较明确的诊断.多排螺旋CTMR成像检查超声成像。
  • 摘要:脑组织对缺血极其敏感,神经元非常短暂的缺血最终可导致细胞死亡.缺血性卒中是第三常见的死亡原因及单病种永久性致残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对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血管内溶栓治疗、脑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使急性脑缺血的愈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介绍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和细胞死亡过程早期影像学评价血管造影血管内治疗展望。
  • 摘要:什么叫医学影像的"伪影,,(artefact)?医学影像的伪影是指来自人体之外的任何附加物的影像,它的出现如同人们视野里的障碍物,干扰对病情的观察与分析,影响诊断人员的心理,妨碍诊断水平的发挥,有时会导致假阳性、假阴性的发生,轻则给个人及医院的声誉带来影响,重则给患者误诊、漏诊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终生的伤害.而对于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来讲,其伪影来自其组成的各个方面,包括成像板(ImagingPlate,IP)、扫描、读出、处理、擦除、激光相机等诸多因素,如何正确地识别这些部件所产生的伪影将有助于尽快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的排除,为影像诊断提供高质量的照片.硬件伪影软件伪影物体伪影照片伪影其他窗技术的质量控制解剖结构的显示CRT。
  •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大面积脑梗塞CT及临床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住院病例资料及CT影像资料. 结果:年龄5例小于5岁,另1例为10岁;男4例,女2例;外伤原因为高处坠伤3例,打伤1例,车祸伤2例;CT检查4例于外伤后24h后均发现异常,1例于伤后8小时亦发现异常,1例检查于伤后1小时未见异常,48小时后复查发现异常; 结论: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佐证,小儿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梗塞血管不同、CT及临床表现不同、预后不同.
  •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改变特点. 方法:研究22例抑郁症患者及13例健康志愿者,运用MR1容积分析软件测量两侧海马及杏仁核容积. 结果:抑郁症患者及志愿者均显示两侧海马容积不对称(左侧小于右侧);抑郁症患者两侧海马容积比志愿者有明显减小;杏仁核容积明显不对称(右侧小于左侧);抑郁症患者海马容积缩小与病程缺乏相关性. 结论: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可能构成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说明边缘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小肠长约6米,区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空回肠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和回盲瓣之间,纡曲盘旋形成肠袢,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逐渐移行.本文将小肠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介绍如下.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小肠检查多排螺旋CT小肠检查。
  • 摘要:本文介绍1.门静脉系统(portalvenoussystem)引流消化道、胰腺、脾脏血液回肝脏的内脏静脉系统,在人体的营养吸收和物质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肝外门静脉系统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属支脾静脉及其属支由SMV与SV汇合而成的肝外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外属支3.许多全身性/区域性疾病或病理过程均可造成肝外门脉系统形态、结构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肝外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的异常--离肝性血流肝外门脉系统内血栓形成、闭塞因肝、胆、胰、脾、胃肠道病变造成肝外门脉系统继发性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异常正常解剖构成和影像学表现,(1)肝外门脉主于(PMT)及其属支胆囊静脉(有时起自门脉右支、胆总管周围静脉丛、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右静脉、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2)脾静脉(SV)及其属支脾静脉(SV)及其属支: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其左半结肠属支、引流胰体、尾的胰腺静脉.影像学检查技术肝外门静脉系统异常。
  •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现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诊断报告书写计算机化、标准化. 方法:根据医院特点,利用桑夏公司开发的SSPACS、PACS影像服务器与诊断报告终端、登记终端、主任室终端、KODAKM160激光相机通过交换机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并与医院"军卫一号"工程相连接. 结果: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医学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98/2000/XP)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图像交流传输,诊断报告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军卫一号"工程终端浏览CT图像及共享打印报告等功能. 结论:PACS智能化的诊断报告系统减少了医生的工作强度,数字化存储减少了档案管理的麻烦;PACS的建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
  • 摘要:自从1981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议上,首次报道影像增强器数字X线成像系统以来,这种数字化技术很快被广泛采用.近年来,由于各种部件性能的改进与图像卡等原器件的飞速发展,使机器整体性能提高.因而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各单位为提高放射设备与诊断质量,提高医院与科室整体管理水平,而被广泛引进和使用的设备.我院2003年开始论证与引进多功能全数字化X线机,笔者就引进多功能全数字化X线机若干技术指标与相关设备的配套问题简要剖析.分析多功能全数字化的构成影像增强器数字化的结构多功能全数字化X线机主要部件及技术指标。
  • 摘要:本文讨论磁共振波谱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对代谢产物进行无创性检测的方法,在分子水平反映组织代谢的情况.近年来,随着MR设备硬件水平的提高,以质子频谱为代表的MRS分析能力和准确性明显提高.目前,MRS信息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已经达到实用化.1HMRS检查与脑肿瘤有关的波峰及变化NAA波(N-乙酰天门冬氨酸):波峰在2.0ppm.仅存在于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的线粒体产生,是神经元密度和活力的标志.少突星形始祖细胞也可产生NAA,但这种细胞在人脑胶质细胞中仅占2﹪~3﹪.NAA降低和NAA/Cr降低是脑肿瘤波谱表现的特点.1HMRS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原发脑肿瘤与转移瘤的区别磁共振波谱可能提示肿瘤组织类型。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在1.5TGESignaTwinspeed磁共振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为0s/mm2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天、术后30~38天内(依次定义为A、B、C、D组)各进行一次扩散成像,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平均ADC值(表观扩散系数),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一次TACE术后与第二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 结论:利用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对肝癌组织的平均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囊性肿块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肿块,其中淋巴结病变12例,脓肿2例,涎腺病变4例,神经鞘瘤3例,甲状舌管囊肿7例,鳃裂囊肿9例,囊性水瘤4例,皮样囊肿1例,喉气囊肿1例. 结果:增强CT和MRI可以显示肿块的囊性特征.淋巴结病变为液化坏死所致,有较厚的囊壁,仅一例乳头状癌转移瘤囊壁菲薄和结节样强化;涎腺囊性病变表现各异,无特征;先天性囊肿常表现为光滑、薄壁和无增强的肿块,多数囊肿具有特定的解剖位置,如甲状舌管囊肿位于颈前中线和舌骨水平,第二鳃裂囊肿多位于颌下腺后方和颈动脉间隙外侧,囊性水瘤最常见于颈后间隙,皮样囊肿位于口底. 结论: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能准确评价肿块的性质和位置,对诊断和术前理想方案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肺周围性病变在X线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国产9号腰穿针对931例肺周围性病变在国产500mA遥控X线诊断机定位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灶大小15~120mm,平均45mm.结果:931例共行995次穿刺,进针刺中率92.9﹪;恶性肿瘤确诊率93.7﹪,良性病变确诊率50.5﹪,总确诊率80.2﹪;肺内病变穿刺后发生气胸39例,痰中带血或原痰中带血穿刺后加重11例,病灶增大5例,针道周围出现实变影2例.结论:只要严格选择病例,仔细准确的定位,采用细针穿刺,可获得较高的正确诊断率,且并发症少,该项技术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摘要:在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中医学影像科起着重要作用,胸片和高分辨率CT常用于这些患者的诊断.然而,由于传统模式的限制,医学影像科往往将患者滞留在狭小的机房及候诊区内,延长了患者之间以及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时间,加之其外露的体液等,给医务人员、患者之间造成了极大的风险.因此,SARS对现代医学影像科工作的质量,包括影像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挑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医学影像科、改善医学影像科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以期降低这些风险。
  • 摘要:目的:提高对肺门肿块X线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等证实的肺门肿块病例96例.结果:96例肺门肿块患者中,其中中央型肺癌58例,纵隔肺门淋巴结结核16例,纵隔淋巴瘤5例,胸内结节病3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2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引起肺门肿块的X线表现,可为单侧的,亦可是双侧的,并各有其X线特点.结论:X线检查对肺门肿块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 摘要:老年肺结核并不少见,但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者报道不多.最近在回顾三年中的一组(398例)老年肺结核病历时,搜集到19例60岁以上的肺结核患者合并有肺癌,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手术前后资料齐全.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学的诊断符合率,结合临床分析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1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1.3岁.患肺结核病最短11年,最长47年.所有男性和2例女性不同程度的吸烟史,另外5位女性长期生活在吸烟环境中(其配偶和家属吸烟).临床症状有胸痛、咳嗽、痰中带血丝或咯血,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消瘦等.X线资料:19例均有4次以上常规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扫描资料,并且发病初期均经肺科确诊为浸润性肺结核,病灶部位是双上肺6例,右上肺9例,左上肺4例.合并肺癌时,其连续胸部X线表现为,原结核病灶阴影增深扩大11例;原浸润性病灶旁又出现不均匀团状病灶3例;原结核病灶未见明显改变,其相邻肋骨出现破坏5例等征象。
  • 摘要:本文介绍先天性耳畸形包括外耳畸形、中耳畸形和内耳畸形.外、中耳畸形较多见,常同时存在,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生.内耳畸形较少见,多为双侧发病,常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外、中耳畸形.耳部结构复杂精细,高分辨率CT可清晰显示外、中、内耳的骨性结构,已成为外、中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MRI可显示内耳膜迷路、听神经等结构.二者结合为内耳畸形手术和电子耳蜗植入术前评估提供重要帮助.先天性外耳畸形先天性中耳畸形圆窗封闭:表现为圆窗被骨性结构代替.先天性内耳畸形囊状,伴有囊状扩张的前庭。
  • 摘要:本文通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肺动脉血管造影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总结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3DDCEMRPA表现,评价它诊断PE的价值和限度。
  • 摘要: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是医院迈向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重要标识之一,它将医学影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图形和文字)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及传输等,使医学影像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如何建立PACS系统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把我院建立PASC过程中的探讨分析作总结供同道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评估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和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两种序列的成像质量,进一步探讨3DDCEMRA在腹部血管病变和血管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团注追踪技术(bolustrackingtechnique,BTT)和相位图技术(phasemapping,PM)定量测定门静脉血流的准确度及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CT肝硬度分级评估肝癌术前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术前肝脏双期增强CT59例.术前确定肝硬度分级,与术后病理肝纤维化分级、临床肝功能分级、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曲线和生存率进行级间差异性分析.结果:CT分级1级与2、3级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881和5.4286,P<0.05);CT分级之间的术后ALT、AST、ALB和PAB水平峰值或谷底或20天后的时间区段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分级与病理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系数r=0.77(P<0.0001),与GP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P=0.0011).结论:肝硬度CT分级可以作为临床肝癌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等密度肝癌的检查步骤及价值.方法:对CT平扫检查无明显异常,再行CT增强扫描的13例等密度肝癌病例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为等密度,2例引起肝局部轮廓改变,2例可见晕环;增强扫描有其特征表现,9例为低密度,2例仍为略低密度,延迟扫描仍为低密度;直径小于2cm的9例,2~4cm的4例.结论:小肝癌在CT平扫上呈等密度居多;等密度肝癌的检查应先B超后CT平扫和增强,从而避免漏诊。
  • 摘要: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26例全部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CT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的定位诊断率92﹪,定性诊断率77﹪. 结论:肾上腺皮质癌CT平扫加增强,密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对大多数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做准确诊断。
  • 摘要:目的:评估阑尾粘液囊肿CT检查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经手术证实的阑尾粘液囊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例中,6例为查体发现.CT表现为右下腹部紧贴回盲部大小不等囊性病灶,圆形、类圆形或长条状,部分病灶内可见线状分隔影.囊肿壁光整,可有强化,病灶内容物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结构清晰,邻近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管腔受压变窄改变.2例囊肿近端见结石影,1例示囊肿近段阑尾壁增厚,管腔变窄.1例囊肿未经治疗在1周后体积明显缩小.结论:阑尾粘液囊肿罕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具有特征性表现,可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避免术中囊肿破裂导致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发生。
  • 摘要:重复膀胱罕见,文献报道甚少,作者最近遇2例,有典型放射学表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37岁,排尿困难多年.排尿费力、排尿时间长,尿线细,并尿频、尿急、尿多,无尿痛及脓血尿.曾在当地医院膀胱镜检查为肾结核及膀胱结核,现留置导尿管,每3~4h放尿一次,每次约150ml.膀胱镜检查:膀胱容量约为250ml,见粘膜充血,小梁形成,前列腺轻度增大,左侧膀胱底部两侧上方偏移,右侧输尿管口呈裂隙状,管口充血,左侧位置正常,呈洞穴状.膀胱内有脓性纤维索.B超:膀胱纵切图像见一个8cm×4cm光团向膀胱突出,提示盆腔内见实质性占位性改变.病例2:女,28岁.尿频、尿急、尿痛及浊尿多年.查体:下腹部可触及不规则囊性肿物,触压时可有尿液自尿道排出.逆行膀胱造影可见盆腔内大小不等两个呈左右分隔的囊腔,两腔间下部有隔膜分离.X线诊断:考虑不完全性膀胱重复畸形.手术切除左侧较小囊腔,证实为重复膀胱,左右两腔间有隔膜分离,膀胱粘膜肥厚水肿.病理证实囊壁有发育良好的肌层和粘膜,其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SU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SUI的20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SUI分三度:Ⅰ°5例、Ⅱ°9例、Ⅲ°6例.分别行MRI自然状态下和应力(增加腹压)状态下,采用B-FFE(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技术进行膀胱尿道矢状面成像.测量膀胱尿道连接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结果与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自然状态时所有病例的膀胱尿道连接点均位于耻尾线以上,SUI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应力状态时,20例SUI患者膀胱尿道连接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8例下降至耻尾线以下,平均下移距离为(25.08±3.31)mm;10例正常对照组平均下移距离为(12.52±1.62)mm.两组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磁共振成像能显影膀胱尿道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形态,能较正确诊断SUI.
  • 摘要:本文探讨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检查技术的质量控制,观测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探讨3DDCEMRP在门静脉系统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共进行133例3DDCEMRP检查,采用快速成像稳态进动序列(3DFISP),主要参数TR/TE/FA/matrix分别为2ms/5ms/20°/192×256,快速注射0.2~0.3mmol/KgGd-DTPA,注射速度2~3ml/s,用团注实验计量法确定门静脉对比剂峰值通过时间及扫描延迟时间,所有图像分别经最大强度信号投影重建。
  •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多排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 方法:27例经常规X线平片证实有颌面部骨折患者,其中上颌骨骨折11例(6例累及上颌窦壁);下颌骨骨折16例;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后处理功能显示骨折,并进行比较. 结果: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的基础,CT横断面和MPR重建均可明确的显示骨折,骨折碎片以及骨折错位,颞颌关节脱位情况;三维重建增加了空间立体结构优势,可明确骨折线的方向,骨折移位的情况,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结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治疗,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的比较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颌面外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显示的检查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冠状薄层扫描,分别用骨重建和软组织重建等窗口技术处理图像.结果:50例患者43例有不同程度的窦口狭窄,其中21例有解剖变异.结论:冠状位高分辨力CT扫描能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对因窦口鼻道复合体引起的病变能准确地显示病变位置,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建立眼眶容积的CT测量方法,探讨其多元回归方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正常成年男15例,女11例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分别在神经-眼平面及过眶外缘点的冠状面图像上测量眶前后径,眶左右径及上下径;在TPS工作站上重建后测得眼眶容积,利用SPLM3.0forwindows统计软件推导出眼眶容积的回归方程.结果:眶容积男平均(24.70±1.21)ml,女平均(22.36±0.50)ml.平均相对误差为4.27﹪.男性眼眶容积一般回归方程为:Y=+2.67817057956615X2(眶上下径)+2.88563102887808X3(眶前后径)+2.7271559083183X1(眶左右径)-8.05324288422906;女性为:Y=+3.79907935519391X2+2.66090908779359X1+1.55325066985341X3-6.38800644728301.方程预测值与影像测量值平均误差为3.42﹪.结论:利用眼眶径线推导的三元回归方程可以估算眶容积,对诊断眼眶畸形、指导眶内手术、眼眶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支气管扩张症系支气管的慢性病理性扩张,是一种慢性多发疾病,多见于青壮年患者,男女无明显差异.本文探讨支气管扩张的影像诊断。
  • 摘要:胎儿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为宫内手术治疗、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提供重要的信息,超声检查一直作为胎儿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结合文献对胎儿MRI检查的技术,胎儿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常见疾病进行讨论.胎儿MRI检查技术及注意事项胎儿主要器官的正常解剖及MRI表现胎儿各部位主要畸形和病变的MRI表现。
  • 摘要:中、晚期肺癌无手术适应证者主要采用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准确评价其疗效对指导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影像学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在肺癌非手术治疗疗效的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评价肺癌非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有CT、MRI、PET等,本文予以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的X线胸片表现,旨在提高对其影像学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结合临床、生化及放射诊断的新生儿ALI的胸片表现.结果:新生儿急性肺损伤X线胸片表现均有两肺弥漫性浸润的改变,病变进展快,不同时期表现为:早期:两肺野透光度减低,两肺纹理增多,心影正常;中期:两肺透光度减低,呈毛玻璃样改变,心脏边缘不清,弥漫性肺间质水肿伴散在小斑片影;晚期:大片密度不均匀之融合病灶,肺间质水肿加重,呈白肺;恢复期:两肺野透光度正常.结论:急性肺损伤病变不同时期变化很大.动态连续的X线检查分析是诊断ALI危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