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髋关节

髋关节

髋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703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0篇、会议论文122篇、专利文献46667篇;相关期刊996种,包括田径、健与美、中国骨伤等; 相关会议83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髋关节发育不良与撞击综合征专题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一次推拿学术交流会等;髋关节的相关文献由13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雷、周一新、史春宝等。

髋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0 占比:7.75%

会议论文>

论文:12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46667 占比:92.01%

总计:50719篇

髋关节—发文趋势图

髋关节

-研究学者

  • 叶雷
  • 周一新
  • 史春宝
  • 程刚
  • 王波
  • 刘念
  • 柴伟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洪
  • 王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佳伟; 刘晔
    • 摘要: 背景:异常的关节运动与损伤有关,关节协调常用于分析关节运动,肌肉活动会潜在影响关节间的协调,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目的:分析不同高度跳深过程中髋、膝关节协调模式、肌肉活动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9名青年男性分别进行40,60,80 cm双腿跳深测试,测定臀大肌、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活动,计算髋、膝关节角度并采用矢量编码技术计算协调模式。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比较下肢肌肉活动和髋、膝关节协调模式的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与Spearman分析关节协调模式百分比与肌电活动水平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在不同高度跳深的触地-起跳阶段,40 cm与60 cm、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矢状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40 cm与80 cm、60 cm与80 cm的水平面同相、远端协调模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半腱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6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在40 cm与80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40 cm时半腱肌的肌肉活动与矢状面的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呈正相关(r=0.46,P=0.046),40 cm时臀大肌的肌肉活动、80 cm时股直肌的肌肉活动均与水平面同相协调模式百分比有正相关趋势(r=0.43,P=0.064;r=0.45,P=0.069);⑤结果表明,随着跳深高度增加,髋、膝关节同相协调减少、远端膝关节主导的协调增加,40 cm与60 cm跳深时下肢关节具有更好的协调性,预示着在此梯度进行训练的损伤风险较小;肌肉活动水平随着跳深高度增加而增加,其中半腱肌、臀大肌、股直肌的肌肉活动与髋、膝关节协调运动有关。
    • 郭苏童; 郭宇; 王凌; 丁育健; 任天皓; 徐海涛; 王誉霖; 冯德宏
    • 摘要: 背景:目前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限元研究相对较少,髋关节外展角度对髋关节生物力学分布的影响也不明确。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外展角度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健侧及患侧的髋关节应力分布,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提供方案。方法:选取1例左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双侧髋关节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建立髋关节模型,Geomagic Wrap软件完成实体化,Solidworks软件进行皮质骨与松质骨的装配,然后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加载关节负荷,分析不同外展角度下单足着地条件下髋关节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该研究所建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增加,正常髋关节的股骨颈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且一直位于股骨颈内侧,当健侧髋关节外展为15°时股骨头最大应力值最小,当髋关节外展20°时髋臼上方最大应力值最小;(2)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患侧髋最大应力值一直位于髋臼上方,且当髋关节外展为25°时,髋臼最大应力值最小,当髋关节外展20°时,股骨头最大应力值最小,当髋关节外展0°时,股骨颈部最大应力值最小,且位于股骨颈后方,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增大,股骨颈最大应力点逐渐向股骨颈内下侧移动。
    • 郭峰; 张志峰; 孙智文; 吕欣; 朴俊杰; 王帝; 牛爽; 陈晓伟; 张一波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高龄股骨颈骨折所致的疼痛、强直以及功能缺失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假体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髋臼杯的准确安放,为此拟应用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目的:评估国产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现植入髋臼最佳安装精度的有效性,并阐明该导航系统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化系统分配受试者入组,减少选择偏倚,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为导航组(20例),常规技术组(23例),导航组1例患者失访,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导航组术中利用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髋臼杯的植入,常规技术组采用常规手术器械引导植入髋臼杯。术后1个月(±7 d)通过CT确定髋臼位置,测量并记录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与结论:(1)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82±5.26)°,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3.69±5.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18.95±5.24)°,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21.73±6.5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4);(2)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94.7%在Lewinnek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60.9%在Lewinnek安全区内(χ^(2)=4.844,P=0.028);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73.7%在Callanan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34.8%在Callanan安全区内(χ^(2)=6.313,P=0.012),导航组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常规技术组;(3)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意义,导航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两组置换后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较置换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4)结果表明,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并且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可提高髋臼安放在安全区域内的定位精度,但是导航组手术时间更长。
    • 王少玲; 汪衍雪; 郑耀超; 余少君; 马超; 伍少玲
    • 摘要: 背景:以往引导髋关节注射的首选是透视引导,近年来由于超声具有便携、无辐射、成本低、准确度高等优点,其在关节腔注射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透视引导兔髋关节腔内注射的准确性,探讨超声引导注射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16只(64个髋关节),分两轮进行髋关节注射,每轮注射前将兔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引导注射;透视引导组采用配备无线传输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机进行透视引导注射.两组注射后均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碘海醇在关节腔内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注射准确率、穿刺尝试次数和注射操作花费时间.实验经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各注射32个髋关节,超声引导组中有29个关节(90.6%)注射成功,透视引导组有21个关节(65.6%)注射成功;超声引导组注射准确率显著高于透视引导组(P<0.05);②超声引导组平均尝试次数显著少于透视引导组(P<0.05);③两组注射平均花费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说明,超声引导兔髋关节注射较透视引导注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尝试穿刺次数少,无辐射,是一种简易可行的引导注射的方法.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 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邵洋洋; 张峻霞; 姜美姣; 刘泽龙; 高昆; 于淑晗
    • 摘要: 背景:伴随下肢运动损伤事件频发,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全面了解青年男性佩戴护膝跑步时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变化,对预防下肢损伤有着重要作用.目的:从步态特征变化的角度分析护膝对膝、踝、髋关节的影响,并为健康青年人选择护膝提出建议,预防运动带来的关节损伤.方法:共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特定的试验路径中佩戴3种典型护膝(髌骨带、开口式、套筒式)跑步,使用红外摄像和生物力学测力台设备采集膝、踝、髋关节的运动学数据,使用Matlab、Minitab等软件通过编写特定程序对运动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佩戴开口式护膝使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显著减小,踝关节内旋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增加,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显著减小;②佩戴套筒式护膝使膝关节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和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范围显著减小;③提示佩戴护膝不但对膝关节产生影响,还对踝、髋关节产生了影响;佩戴不同类型护膝,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影响不同;建议青年人佩戴套筒式护膝运动预防关节损伤.
    • 王少玲; 汪衍雪; 郑耀超; 余少君; 马超; 伍少玲
    • 摘要: 背景:以往引导髋关节注射的首选是透视引导,近年来由于超声具有便携、无辐射、成本低、准确度高等优点,其在关节腔注射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透视引导兔髋关节腔内注射的准确性,探讨超声引导注射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16只(64个髋关节),分两轮进行髋关节注射,每轮注射前将兔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引导注射;透视引导组采用配备无线传输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机进行透视引导注射。两组注射后均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碘海醇在关节腔内的分布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注射准确率、穿刺尝试次数和注射操作花费时间。实验经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各注射32个髋关节,超声引导组中有29个关节(90.6%)注射成功,透视引导组有21个关节(65.6%)注射成功;超声引导组注射准确率显著高于透视引导组(P<0.05);②超声引导组平均尝试次数显著少于透视引导组(P<0.05);③两组注射平均花费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说明,超声引导兔髋关节注射较透视引导注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尝试穿刺次数少,无辐射,是一种简易可行的引导注射的方法。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邵洋洋; 张峻霞; 姜美姣; 刘泽龙; 高昆; 于淑晗
    • 摘要: 背景:伴随下肢运动损伤事件频发,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全面了解青年男性佩戴护膝跑步时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变化,对预防下肢损伤有着重要作用。目的:从步态特征变化的角度分析护膝对膝、踝、髋关节的影响,并为健康青年人选择护膝提出建议,预防运动带来的关节损伤。方法:共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特定的试验路径中佩戴3种典型护膝(髌骨带、开口式、套筒式)跑步,使用红外摄像和生物力学测力台设备采集膝、踝、髋关节的运动学数据,使用Matlab、Minitab等软件通过编写特定程序对运动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佩戴开口式护膝使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显著减小,踝关节内旋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增加,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显著减小;②佩戴套筒式护膝使膝关节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和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范围显著减小;③提示佩戴护膝不但对膝关节产生影响,还对踝、髋关节产生了影响;佩戴不同类型护膝,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影响不同;建议青年人佩戴套筒式护膝运动预防关节损伤。
    • 赵田芋; 晋松; 张迪; 刘晓潇; 马江; 王菊
    • 摘要: 背景:髌腱末端病的现有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探索针对髌腱末端病的普适性运动训练方案对于优化髌腱末端病的临床治疗措施具有积极意义.目的:探究八段锦训练联合冲击波治疗对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髌腱末端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干预,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八段锦训练.以目测类比评分、闭目单足站立时长、改良托马斯试验膝屈曲角度、垂直纵跳状态、三维步态等为观察指标,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肌肉柔韧性和运动功能等进行评估,并对受试者的疼痛情况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观察,通过对比两组差异来评估八段锦训练对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结论:①随访1个月,试验组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744,P<0.05);②干预4周后,试验组改良托马斯试验时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2.738,P<0.05);③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闭目单足站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z=-4.544,P<0.05);④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落地时的髋关节屈曲角度(t=2.584,P<0.05)、膝关节屈曲角度(t'=2.053,P<0.0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⑤干预4周后,试验组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膝伸展角度小于对照组(t=-3.081,P<0.05);⑥结果表明八段锦训练可以缓解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下肢平衡稳定性以及肌肉的柔韧性,提升下肢发力与缓冲能力,减少患者步行过程中的异常膝伸展,缩短整个康复周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