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
寰枢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759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颈腰痛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湖南省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寰枢椎的相关文献由1173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向阳、尹庆水、马浩天等。
寰枢椎
-研究学者
- 马向阳
- 尹庆水
- 马浩天
- 艾福志
- 夏虹
- 李浩鹏
- 郝定均
- 倪斌
- 王建华
- 吴起宁
- 贺宝荣
- 马维虎
- 王磊
- 蔡贤华
- 贺西京
- 刘团江
- 李鉴轶
- 王圣林
- 王晓东
- 蒋伟宇
- 袁博文
- 贾卫斗
- 陈庄洪
- 刘曦明
- 刘浩
- 周劲松
- 徐荣明
- 权正学
- 池永龙
- 牛国旗
- 西永明
- 许英杰
- 赵刘军
- 郑铁钢
- 黄继锋
- 云得才
- 刘忠军
- 刘振华
- 刘斌
- 卢秉恒
- 吴增晖
- 孙华
- 彭鹏
- 徐峰
- 徐英忱
- 方五洲
- 朱美松
- 李波
- 杨博贵
- 林荔军
-
-
潘保顺;
方镇;
高明杰;
方贵明;
陈金水
-
-
摘要:
背景:国内外有关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报道较少,且存在许多不足,缺乏操作方便、植骨区域大、植骨稳定的融合器.目的:依据寰枢椎解剖学特征设计一款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男、女性各50例)正常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椎后弓高度及厚度、枢椎椎板斜率、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上缘突高度、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寰椎椎弓根外侧缘距离及后结节处至该线的距离并计算后弓外侧缘半径;取后结节旁4 mm处为进钉点,测量后弓螺钉置入长度及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分析解剖参数并设计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结果 与结论:①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度为(19.07±2.73)mm,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为(6.83±2.01)mm,枢椎椎板斜率为(58.34±7.60)°,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为(26.77±2.14)mm,寰椎后结节高度为(10.45±1.61)mm,寰椎后结节厚度为(8.12±1.57)mm,寰椎后弓螺钉置入长度为(11.21±1.61)mm,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为(53.34±6.30)°,左侧与右侧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依据寰枢椎影像学测量数据成功设计了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新的补充内固定方式.
-
-
田苡任;
任强;
周湘;
甄磊;
郑美娜;
张放
-
-
摘要:
目的通过利用3D打印成像技术对3~6岁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进行数据测量,为学龄前期患儿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行寰枢椎CT扫描的40例3~6岁儿童影像资料,排除寰枢椎骨折、畸形、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等。选取其中40例寰枢椎CT影像资料,将患儿CT扫描数据通过3D Slicer软件重建出寰枢椎3D模型后测量椎弓根长、宽、高、宽高比值等数据参数。并将测量出数据按年龄分组,即A组(3~0.05)。寰枢椎椎弓根长度、宽度以及高度测量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表示寰椎椎弓根宽度大于高度,并且随年龄增长比值无明显变化。学龄前期枢椎椎弓根宽度/高度比值均<1.0,表示枢椎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但随年龄增长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等比例3D打印模型可获得小儿寰枢椎椎弓根实际准确数据。根据其测量数据表明,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可容纳最小3.5 mm直径椎弓根螺钉置入,故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疾病可行最小3.5 mm直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但年龄不同螺钉置入方式也有相应调整。
-
-
袁媛;
熊鹰;
邹春梅;
卢学坚;
严立锐;
吴玄光;
郭世宁
-
-
摘要:
犬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上颈椎创伤、先天性畸形、肿瘤、类风湿、结核、退变等多学科病变破坏寰枢椎稳定性,使骨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犬AAD于1967年被首次报道[1],发病的犬中有50%年龄在6个月以下,通常是隐性发病,逐渐发生脊椎移位导致的[2]。有研究指出,AAD的病因包括齿状突发育不良、齿状突分离和缺乏韧带支撑[3-4]。
-
-
张芳
-
-
摘要:
成人脊柱由26节椎骨组成,是整个身体中顶天立地般的存在。它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决定了这是一处伤不起的部位,若是严重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指挥失灵、四肢失能。那么,哪些疾病会威胁这一“顶梁柱”?我们又该如何保养?颅椎:支撑头部,警惕脱位颈椎共由7节椎体构成,最上面的两节与头部相连,被称为“颅椎”,也称“寰枢椎”。研究表明,头部左右旋转(摇头)范围的50%以及前后屈伸(点头)范围的50%都是通过寰枢关节实现的。也就是说,不论点头或摇头,没有良好的颅椎功能,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
-
邱锋;
许喜林;
马向阳;
方周群;
江伟城;
田树钊;
郑泽龙
-
-
摘要:
背景: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椎板螺钉组成的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稍显不足.目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形成近似于"Ⅱ"形的固定结构,或为了增强稳定性增加横联形成近似"H"的固形结构.而交叉棒固定方式呈"X"型,由多个三角形结构构成,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最好,有望进一步增强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评价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采用交叉棒固定和平行棒固定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脱位标本,每一例标本均置入C1双侧椎弓根螺钉及C2右侧椎板螺钉、C2左侧椎弓根螺钉.分为3组依次进行观察,不稳组不进行固定,平行棒组采用平行棒连接固定,交叉棒组采用交叉棒连接固定.分别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枕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与结论:①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上,交叉棒组及平行棒两种内固定方式均优于不稳组(P<0.05);②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与平行棒组相当(P>0.05);③在左旋、右旋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大于平行棒组(P<0.05);④提示应用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采用交叉棒方式固定可进一步增强其轴向旋转稳定性.
-
-
邱锋;
许喜林;
马向阳;
方周群;
江伟城;
田树钊;
郑泽龙
-
-
摘要:
背景: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椎板螺钉组成的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稍显不足。目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形成近似于"Ⅱ"形的固定结构,或为了增强稳定性增加横联形成近似"H"的固形结构。而交叉棒固定方式呈"X"型,由多个三角形结构构成,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最好,有望进一步增强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评价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采用交叉棒固定和平行棒固定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脱位标本,每一例标本均置入C1双侧椎弓根螺钉及C2右侧椎板螺钉、C2左侧椎弓根螺钉。分为3组依次进行观察,不稳组不进行固定,平行棒组采用平行棒连接固定,交叉棒组采用交叉棒连接固定。分别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枕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1)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上,交叉棒组及平行棒两种内固定方式均优于不稳组(P0.05);(3)在左旋、右旋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大于平行棒组(P<0.05);(4)提示应用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采用交叉棒方式固定可进一步增强其轴向旋转稳定性。
-
-
邢晓颖;
张家慧;
陈永晔;
郎宁;
赵强;
袁慧书
-
-
摘要:
目的 分析寰枢椎转移瘤和骨髓瘤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寰枢椎转移瘤40例和骨髓瘤11例患者的临床及CT、MRI图像,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及影像学征象的差异.以寰枢椎转移瘤和骨髓瘤作为因变量,年龄及影像学评估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决策树分析.结果 转移瘤和骨髓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和骨髓瘤在MR信号均匀、软组织肿块包绕椎管生长以及强化均匀等特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选入树形图的自变量为MR信号均匀(χ2=8.571,P=0.010)、软组织肿块包绕椎管生长(χ2=25.548,P=0.000)、骨质破坏呈膨胀性改变(χ2=11.314,P=0.002).模型预测寰枢椎转移瘤的正确率为97.5%,预测骨髓瘤的正确率为72.7%,模型整体预测正确率为92.2%.结论 寰枢椎转移瘤和骨髓瘤发病年龄相似,骨髓瘤在MRI图像上信号更均匀,软组织肿块易包绕椎管生长,增强扫描后强化均匀.决策树模型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
陈嘉裕;
刘展亮;
张惠城;
杨志发;
黄领志;
杨永迁
-
-
摘要:
目的:测量低龄儿童(5~10岁)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实施寰枢椎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行寰枢椎CT扫描的低龄儿童(5~10岁)影像学资料.采用CT三维成像测量寰椎和枢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包括寰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及长度;枢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及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的长度为左侧(31.27±2.37)mm,右侧(31.13±2.42)mm;寰椎椎弓根的宽度为左侧(7.04±0.63)mm,右侧(7.06±0.59)mm;寰椎椎弓根的高度为左侧(5.59±0.47)mm,右侧(5.68±0.41)mm;枢椎椎弓根长度为左侧(26.68±0.86)mm,右侧(26.42±0.81)mm;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左侧(5.45±0.53)mm,右侧(5.52±0.61)mm;枢椎椎弓根的高度为左侧(6.67±0.73)mm,右侧(6.68±0.75)mm.结论:低龄儿童(5~10岁)可以容纳3.5 mm直径的椎弓根螺钉,理论上可以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
程嘉伟;
牛国旗;
李超;
刘路坦;
周乾坤;
朱军;
刘涛;
蒋维利;
陈辉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骨折患者11例,收集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利用计算机Mimics软件重建颈椎的三维骨骼模型,获取寰枢椎椎弓根、棘突、椎板和侧块的解剖特征,模拟椎弓根螺钉的最佳轨迹,根据理想的椎弓根通道设计反向模板,并用3D打印机制作出患者颈椎实体模型和相对应的寰枢椎导航模板.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生利用导板于颈椎模型上置钉,共置入4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螺钉置入后,进行CT薄层扫描和Mimics重建,根据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皮质及螺钉的头倾角和内倾角,评价置钉准确性.结果 11例颈椎模型共置入4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扫描显示,没有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理想螺钉轨迹和实际螺钉轨迹的头倾角和内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3D打印导航模板在辅助寰枢椎骨折置钉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
-
陈嘉裕;
刘展亮;
张惠城;
杨志发;
黄领志;
杨永迁
-
-
摘要:
目的:测量低龄儿童(5~10岁)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实施寰枢椎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梅州市人民医院行寰枢椎CT扫描的低龄儿童(5~10岁)影像学资料。采用CT三维成像测量寰椎和枢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包括寰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及长度;枢椎椎弓根的宽度、高度及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的长度为左侧(31.27±2.37)mm,右侧(31.13±2.42)mm;寰椎椎弓根的宽度为左侧(7.04±0.63)mm,右侧(7.06±0.59)mm;寰椎椎弓根的高度为左侧(5.59±0.47)mm,右侧(5.68±0.41)mm;枢椎椎弓根长度为左侧(26.68±0.86)mm,右侧(26.42±0.81)mm;枢椎椎弓根的宽度为左侧(5.45±0.53)mm,右侧(5.52±0.61)mm;枢椎椎弓根的高度为左侧(6.67±0.73)mm,右侧(6.68±0.75)mm。结论:低龄儿童(5~10岁)可以容纳3.5 mm直径的椎弓根螺钉,理论上可以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
-
HE Yongxiong;
贺永雄;
LIU Bin;
刘斌;
Wang dongsheng;
王东升;
包昌盛;
东家茂;
刘聪;
玉海;
刘宝江;
彭云生;
王永东;
张连生
- 《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分析寰枢椎个体化手术治疗设计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寰枢椎疾患患者,男144例,女68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寰椎骨折83例,枢椎骨折95例,寰枢椎脱位23例,先天齿突不连6例,枢椎肿瘤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个体化设计.结果:行后路寰枢固定97例,枕颈固定62例,前路C2~3固定28例,前后路联合固定15例,前路经口固定5例,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5例.共有22例(10.4%)的患者行非常规预定手术,其中术前特异设计8例,术中改变手术方案12例(1例寰椎采用后弓交叉螺钉固定,4例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7例改为枕颈固定),翻修手术2例.结论:寰枢椎变异大、手术风险高,均需术前全面检查,仔细分析,详细制定个体化设计方案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
-
-
-
-
-
-
-
-
-
-
曹飞
- 《第三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疗效.rn 方法:针对我院35例手术病人进行临床结果分析和总结。rn 结果: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7年9月根据临床分型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寰枢椎脱位35例,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rn 结论:35例全部得到随访,可复型11例,难复型17例,不可复型7例,随访8个月-6年,平均随访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