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68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8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6667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第十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等;寰枢关节的相关文献由1745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等。

寰枢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8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6667 占比:98.60%

总计:47331篇

寰枢关节—发文趋势图

寰枢关节

-研究学者

  • 尹庆水
  • 夏虹
  • 吴增晖
  • 艾福志
  • 倪斌
  • 贾连顺
  • 章凯
  • 王建华
  • 马向阳
  • 刘景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永涛; 吕立江; 张潮; 黄玉波; 吴虹娇; 黄华枝; 刘祯
    •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0例门诊就诊的颈椎曲度异常的患者(颈曲异常组)进行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研究,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8~42(30.62±5.83)岁;匹配同期门诊就诊的颈椎曲度正常的患者(颈曲正常组)53例,其中男23例,女30例,年龄21~44(31.98±6.11)岁。103例患者均拍摄颈椎侧位和张口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颈椎曲度和寰齿侧间距差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研究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寰枢关节失稳的相关性。结果:颈曲正常组中寰枢关节失稳者占39.6%(21/53),颈曲异常组患者中寰枢关节失稳占84.0%(4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曲异常组的患者寰齿侧间距差值为(1.79±1.01)mm,明显大于颈曲正常组的(0.55±0.75)mm(P<0.01),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颈椎曲度的大小与寰齿侧间距的差值呈负相关。结论:颈椎曲度变直和反弓是寰枢关节失稳的原因,颈椎曲度越小,寰枢关节失稳越严重。
    • 曹静
    • 摘要: 在人体的骨骼结构中,寰枢关节是上颈椎活动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关节,而正是由于寰枢关节的这一特点致使寰枢关节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很容易受到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致使寰枢关节产生脱位、骨折,且一旦寰枢关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患者的整个脊椎结构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寰枢关节的解剖与功能,通过对其解剖结构的分析及运动功能的分析加深国内对寰枢关节病理变化及相关疾病的认知,期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 张芳
    • 摘要: 成人脊柱由26节椎骨组成,是整个身体中顶天立地般的存在。它的位置和生理功能决定了这是一处伤不起的部位,若是严重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指挥失灵、四肢失能。那么,哪些疾病会威胁这一“顶梁柱”?我们又该如何保养?颅椎:支撑头部,警惕脱位颈椎共由7节椎体构成,最上面的两节与头部相连,被称为“颅椎”,也称“寰枢椎”。研究表明,头部左右旋转(摇头)范围的50%以及前后屈伸(点头)范围的50%都是通过寰枢关节实现的。也就是说,不论点头或摇头,没有良好的颅椎功能,都会变得相当困难。
    • 廖莹盈; 古志林
    • 摘要: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累及颈椎时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骨质破坏甚至寰枢关节脱位;影响脑干及脊髓时,还存在截瘫甚至猝死的风险。而且RA患者多合并存在骨质疏松。因此,对于以颈痛为主诉合并RA病史的患者,在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排除颈椎受累前应慎用推拿手法整复等方法治疗,以免发生意外。此文报道1例患者,采用针刺辨证施治效果显著,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 邵佳; 高坤; 余正红; 毛克政; 高延征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选择性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治疗儿童寰枢关节脱位(A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AAD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8.2±2.7)(3~12)岁。依据治疗方法将全部患儿分为松解组与未松解组。松解组包括患儿7例,术前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示寰枢关节不可复位,采用后路寰枢侧块关节松解复位、植骨融合和钉棒内固定治疗;未松解组包括患儿25例,术前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示寰枢关节可复位,采用后路寰枢关节复位、植骨融合和钉棒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脊髓可用空间(SAC)、斜坡椎管角(CCA)和延髓颈髓角(CMA)进行比较;计算两组患儿的植骨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部患儿获得随访(33.8±13.0)(24~100)个月。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SAC,CCA和CMA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髂后上棘取骨区切口愈合不良1例,其中未松解组患儿诊断为深部死腔形成,经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松解组患儿诊断为浅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静脉注射头孢唑啉和伤口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未见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和脑脊液漏病例。骨融合时间为(4.0±0.7)(3~6)个月,融合率100%。未见内固定失败或复位丢失病例。结论 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选择性侧块关节松解治疗儿童AAD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 郝定均; 杨俊松; 刘团江; 贺宝荣
    • 摘要: 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在头侧上承颅骨,在尾侧与下颈椎毗邻。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结构,寰椎和枢椎单一椎节的旋转活动度最大,其椎管内的颈脊髓与生命中枢延髓相续,在枢椎椎体内部穿行的椎动脉经横突孔及寰椎后弓上方的椎动脉沟汇入颅内。直接暴力可导致寰椎骨折,进一步影响寰枢关节周围“筋骨”结构的稳定性,导致寰椎和枢椎序列失常甚至脱位。
    • 贾杭
    • 摘要: 齿突后假瘤是由寰枢椎脱位或其他病因引起的炎性肉芽肿或反应性肥大导致齿突后软组织增生病变[1]。其可压迫脊髓,导致疼痛、感觉异常,甚至瘫痪。引起齿突后假瘤较常见的病因有类风湿关节炎(RA)[2-3]、寰枢椎脱位[4]、颈椎退行性疾病[5],少见的病因有长期透析[6]、晶体沉积[7]、滑膜囊肿[8]等。
    • 王建华; 夏虹; 马向阳; 章凯; 涂强; 付索超; 朱昌荣; 尹庆水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C0~C2枕颈固定并C1~C2后路植骨融合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新方法,以降低低龄儿童寰枢椎手术的置钉风险.方法 对2例低龄颅颈交界疾病伴寰枢椎脱位患儿施行后路寰枢椎复位和C0~C2枕颈内固定,骨蜡涂抹枕骨表面以降低枕颈融合几率,然后将自体髂骨移植在经处理的C1~C2后方植骨床上,并以明胶海绵将寰枢椎后方植骨材料与枕骨隔离.待寰枢椎后方骨融合完成后去除内固定,恢复枕颈运动功能.结果 术程顺利,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患儿分别获得18和16个月随访.术后CT复查发现,患儿分别在术后5、6个月形成寰枢椎植骨区域的骨性融合.分别于术后1年、10个月去除枕颈内固定装置,继续随访6个月以上,颈椎屈伸、旋转运动功能恢复满意,寰枢椎复位维持良好,未出现神经脊髓压迫症状.结论 C0~C2枕颈固定并C1~C2后路植骨融合技术可为低龄儿童寰枢椎脱位提供一种新方法.
    • 谭振华; 夏骏; 梁羡和; 张东升
    • 摘要: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检查及结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50例可疑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X线、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比较X线、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结果 .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肯定脱位的诊断率最高为42.00%,与X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旋转性脱位、后脱位诊断率较低,多层螺旋CT和MR间脱位分型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检查效果显著,多层螺旋CT诊断率高,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张敏; 赵耀; 王玉强; 刘屹林; 王利民; 吴学建; 刘宏建; 张书豪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骨小梁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4 ~ 62岁,平均45.6岁;患者均接受了后路寰枢椎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侧块关节间植入3D打印融合器.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寰齿前间距(ADI)、颈髓角(CMA)、齿状突尖距钱氏线距离(DOCL),并观察侧块关节的融合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6.5 min(85 ~190 min),透视次数平均9.4次(6~21次),出血量平均82.3 mL(50~210 mL).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梗死等并发症,未出现内置物断裂、移位、松动等情况.所有患者术后获18 ~4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JOA评分、ADI、CMA、DOCL由术前的(8.33±0.98)分、(8.66±1.64) mm、119.63°±4.15°和(9.66 ±2.15) mm分别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14.17±1.03)分、(2.63±0.59) mm、153.76°±7.88°和(2.07±0.69)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 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能够实现满意的复位,维持关节间隙的撑开高度,疗效满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