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剖

解剖

解剖的相关文献在1945年到2023年内共计964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7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4432篇;相关期刊1767种,包括解剖与临床、解剖学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1年全国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精品手术演示会、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等;解剖的相关文献由19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建永、黄春祥、李明等。

解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7 占比:53.48%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4432 占比:45.97%

总计:9642篇

解剖—发文趋势图

解剖

-研究学者

  • 孙建永
  • 黄春祥
  • 李明
  • 王伟
  • 姜保国
  • 张培训
  • 殷晓峰
  • 寇玉辉
  • 徐达传
  • 陈振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袁翠华; 林旺; 蒋垚; 刘成招
    • 摘要: 背景:经皮穿刺安放椎弓根钉时,不同的术者对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各家报道不一,使得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行经皮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大多根据术中经验或依据术中X射线反复透视引导下置钉,患者和术者受到医源性损害较大.目的:分别从尸体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研究计算机导航下设计经皮穿刺置入椎弓根螺钉轨道的可行性.方法:①随机抽取10具骨骼标本T10-L3共60个椎体120个椎弓根,在计算机导航下参考最佳进钉点和最佳进钉角度来设计椎弓根钉的初步轨道,测量并记录置钉轨道与椎弓根中轴线之间的最长距离,统计置钉轨道的优良率,分析导航下置钉轨道的精确性;②随机抽取10具脊柱骨骼T10-L3共60个椎体,将计算机导航下经皮置钉的方法设定为实验组,将肉眼直视下的置钉方法设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应用两组方法在尸体骨骼标本中的置钉优良率.结果 与结论:①胸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椎弓根轨道设计:优52例,良3例,差5例,优良率为91.67%;腰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优55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为95.00%;胸腰椎间优良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导航实验组行CT扫描共扫描了30个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6.67%;对照组共扫描了30个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的胸腰椎置钉轨道极其靠近椎弓根中轴线或在椎弓根中轴线上,导航下设计的椎弓根置钉通道位置理想;在尸体骨骼标本上计算机导航下置钉的优良率与肉眼直视下置钉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别,可以推断出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椎弓根钉轨道具有可行性.
    • 李路; 唐文
    • 摘要: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钉因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优势而广泛用于创伤、肿瘤及畸形导致的多种颈椎疾病。如何提高置钉准确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研究的热点。目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形态学特点、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生物力学特点及其置钉技术的研究,分析各置钉技术的优点与不足。方法:分别以"cervical,pedicle"及"颈椎,椎弓根"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2篇,其中中文文献22篇,英文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1)对于椎弓根的皮质厚度与强度而言,内侧壁均高于外侧壁;从C_(3)-C_(7)椎弓根的外展角逐渐减小,而椎弓根的形态则类似于长圆形;椎弓根上缘距其上位神经根从C_(3)-C_(7)逐渐增大,椎弓根下缘距其下位神经根从C_(3)-C_(7)逐渐减小,而椎弓根前外侧壁紧贴椎动脉,椎弓根前内侧壁紧贴硬膜外窦;(2)椎弓根的上、下、外侧三侧壁的突破力均小于内侧壁;在抗拔出力方面,直接拔出力椎弓根钉优于椎间孔钉与侧块螺钉,疲劳拔出力椎弓根钉与椎间孔钉优于侧块螺钉;(3)目前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等,但各种技术流派均有一定不足,今后一段时间内徒手置钉技术仍将是下颈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的主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套人工智能辅助科技设备的完善,人工智能辅助置钉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李路; 唐文
    • 摘要: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钉因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优势而广泛用于创伤、肿瘤及畸形导致的多种颈椎疾病.如何提高置钉准确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研究的热点.目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形态学特点、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生物力学特点及其置钉技术的研究,分析各置钉技术的优点与不足.方法:分别以"cervical,pedicle"及"颈椎,椎弓根"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2篇,其中中文文献22篇,英文文献30篇.结果 与结论:①对于椎弓根的皮质厚度与强度而言,内侧壁均高于外侧壁;从C3-C7椎弓根的外展角逐渐减小,而椎弓根的形态则类似于长圆形;椎弓根上缘距其上位神经根从C3-C7逐渐增大,椎弓根下缘距其下位神经根从C3-C7逐渐减小,而椎弓根前外侧壁紧贴椎动脉,椎弓根前内侧壁紧贴硬膜外窦;②椎弓根的上、下、外侧三侧壁的突破力均小于内侧壁;在抗拔出力方面,直接拔出力椎弓根钉优于椎间孔钉与侧块螺钉,疲劳拔出力椎弓根钉与椎间孔钉优于侧块螺钉;③目前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等,但各种技术流派均有一定不足,今后一段时间内徒手置钉技术仍将是下颈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的主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套人工智能辅助科技设备的完善,人工智能辅助置钉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李成阳; 柴沙沙; 刘意; 王连军; 靳晓杰; 雷剑; 张文英; 杨新笋
    • 摘要: 为探究适宜甘薯块根分化的土壤基质和明确不同土壤对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机制,采用盆栽试验,以食用型甘薯鄂薯17为材料,研究黄棕壤(HZ)、泥炭土(NT)、砂壤土(SR)和细沙土(XS)4种土壤基质对甘薯根系活力、分级产量、根冠比、组织细胞结构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容重,可提高根系活力,以SR或XS处理下的甘薯根系活力最高;SR和NT土壤类型对于甘薯大、中薯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HZ和XS处理对于小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无法促进较大薯块的形成;根冠比大小与总产量大小均表现为SR>NT>HZ>XS;SR处理下的木质部数目和木质化薄壁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薄壁细胞的增加,皮层厚度减小,以XS处理下的薄壁细胞数目最少,皮层最厚;随着生育进程的不断推进,IAA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SR处理的IA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最高;GA含量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HZ和XS处理在60 d时达到峰值,SR和NT处理在80 d时达到峰值;ABA含量的变化速率相对其他激素较缓慢,除SR处理外,其他3个处理下ABA含量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全生育期以SR和NT处理下的ZR含量相对较高,4个处理下的DHZR含量均在80 d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以砂壤土处理对甘薯块根分化及发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
    • 杨楠; 高艳; 刘丽; 庞志成; 贾志刚; 景朋; 胡艳龙; 黄庆
    • 摘要: 目的采用Klingler纤维解剖技术显露大脑中央核心区白质纤维结构,对其进行系统性描述并测量相关结构。方法采用Klingler纤维解剖技术对8例(16侧)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对大脑中央核心区白质纤维束进行逐层分离,观察其走行特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并进行相应数据测量。结果采用Klingler纤维解剖技术可清晰显示大脑中央核心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及其位置,最外囊、外囊与屏状核的相对关系,外囊、内囊与壳核的相对关系。经测量,胼胝体的平均长度与厚度分别为73.06 mm、6.85 mm,松果体与前连合的平均距离为28.01 mm,松果体与穹隆柱的平均距离为26.37 mm,穹窿与胼胝体的垂直距离仅为7.56 mm。结论运用Klingler纤维解剖技术可直观、清晰地显示大脑中央核心区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及位置,大脑中线上第三脑室空间狭小,进行临床相关手术时应加以重视。
    • 尹作祯; 段伦江; 苗传宝
    • 摘要: 发育性锤状指临床罕见,尤其是双侧发病更少,目前临床相关报道极少。我院于2013年收治1例双侧发育性锤状指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18岁,于10年前发现双手环指无明显原因出现伸直无力,逐渐加重,近两年来远节已经不能伸直,遂就诊我院。
    • 马传响; 潘伟人; 刘志安; 曾凡强
    • 摘要: 人体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被发现晚于动静脉系统。淋巴管最初是在哺乳动物的肠系膜中被观察到。之后,随着水银直接注射技术的引入,人体四肢的淋巴管得以发现。随着间接注射法的应用以及临床观察,丰富了淋巴系统在解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相关内容在此后的科研和临床中被大量引用。然而,目前的淋巴系统知识还无法解释一些意外的临床发现。虽然下肢浅表淋巴分布的知识在过去十年中有所更新,但足深淋巴管的分布直到最近才被确认。本文对足部淋巴管的解剖详情进行综述。
    • 张纯希; 叶霖; 谢芳芳; 黄志宏; 孙加源
    • 摘要: 目的:研究3D打印模型在支气管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前者采用教师讲解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支气管解剖教学,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3D打印支气管模型,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教学成果和教学反馈。结果:实验组的支气管解剖理论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模式的反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3D打印模型有助于提高支气管解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教学中应用。
    • 王小洪; 吴洪海; 李斐; 万小娟; 丁冬怡
    • 摘要: 目的:探讨实体标本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扬州大学2020级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将其中1个班学生设为观察组,实施实体标本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另外1个班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标本考试、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及神经系统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虚拟仿真系统测试分数与笔试成绩、实体标本测试成绩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与实体标本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解剖学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董志涛; 方鲲鹏; 隋承军; 耿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9月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见习的68名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试验组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联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教学量表评估法比较两组的教学指标:理论成绩、解剖成绩、总成绩,并对临床实践技能进行评分。结果试验组的解剖成绩和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的各项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成绩和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肝胆外科实习生的带教难度较大,而引入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掌握肝胆系统解剖基础,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