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块根

块根

块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76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21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热带作物学报、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2007年设施园艺学术会议、全国甘薯育种与产业化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等;块根的相关文献由164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岗福、钦佩、朱海亮等。

块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57.7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321 占比:41.74%

总计:769篇

块根—发文趋势图

块根

-研究学者

  • 陈岗福
  • 钦佩
  • 朱海亮
  • 潘少明
  • 王福邦
  • 王邦
  • 田永林
  • 秦亚娟
  • 陈琳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小古
    • 摘要: 块根旱金莲是近几年走入国内,越来越受园艺爱好者热捧的秋播块根植物,我之前养过红黄紫相间的三色旱金莲(Tropaeolum tricolor)以及蓝花旱金莲(Tropae-olum azureum)和黄花的短角旱金莲(Tropaeolum brachyceras)总共三种。块根旱金莲的繁殖以播种为主,但它的结种率不高;也因为种皮坚硬,又需要春化,发芽率偏低;播种后小苗养护阶段怕高温高湿。
    • 李成阳; 柴沙沙; 刘意; 王连军; 靳晓杰; 雷剑; 张文英; 杨新笋
    • 摘要: 为探究适宜甘薯块根分化的土壤基质和明确不同土壤对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机制,采用盆栽试验,以食用型甘薯鄂薯17为材料,研究黄棕壤(HZ)、泥炭土(NT)、砂壤土(SR)和细沙土(XS)4种土壤基质对甘薯根系活力、分级产量、根冠比、组织细胞结构和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容重,可提高根系活力,以SR或XS处理下的甘薯根系活力最高;SR和NT土壤类型对于甘薯大、中薯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HZ和XS处理对于小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无法促进较大薯块的形成;根冠比大小与总产量大小均表现为SR>NT>HZ>XS;SR处理下的木质部数目和木质化薄壁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薄壁细胞的增加,皮层厚度减小,以XS处理下的薄壁细胞数目最少,皮层最厚;随着生育进程的不断推进,IAA含量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SR处理的IA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最高;GA含量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HZ和XS处理在60 d时达到峰值,SR和NT处理在80 d时达到峰值;ABA含量的变化速率相对其他激素较缓慢,除SR处理外,其他3个处理下ABA含量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全生育期以SR和NT处理下的ZR含量相对较高,4个处理下的DHZR含量均在80 d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本试验条件下,以砂壤土处理对甘薯块根分化及发育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
    • 陈子怡; 牟欣尚; 王庆佳; 张斌; 逄岩; 赵恩江; 辛华; 张恩盈
    • 摘要: 以甘薯品种‘徐紫8号’‘普薯32’和‘烟薯25’为试验材料,通过冰冻切片制片技术和显微镜观察,研究绿原酸在甘薯块根不同部位的分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贮藏温度(10°C和20°C)以及不同贮藏时间甘薯块根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3个甘薯品种块根中均含有绿原酸,甘薯块根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不同,外部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甘薯在不同的贮藏温度下绿原酸含量变化不同,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除‘徐紫8号’在10°C和20°C贮藏温度下块根外部绿原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其余品种在10°C和20°C两个贮藏温度下块根外部绿原酸含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10°C贮藏温度下的‘徐紫8号’甘薯块根外部绿原酸含量最高可达0.23%,而同温度下的‘普薯32’甘薯块根外部绿原酸含量最低仅为0.01%,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3倍。试验结果为确定甘薯的最佳贮藏时期和贮藏温度提供参考。
    • 罗建兵; 吴敏立
    • 摘要: 牛食道梗塞又称牛食道阻塞,是牛食道被食团阻塞的一种突发性疾病,多见于牛因采食块根、块茎等食物引起,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牛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养殖户应该予以重视[1]。桂北地区龙胜县历来在秋收之后有放牧牛的习俗,经常发生牛食道梗塞病例,笔者在基层多年兽医诊疗中,利用芭蕉芯治疗该病12例,取得良好效果。
    • 陈曼; 陈歆蕊; 冯筱玥; 余徐润; 熊飞; 冉莉萍
    • 摘要: 地不容(Stephania epigaea H.S.Lo)的块根不仅具有药用价值,且富含淀粉,是一种新型植物淀粉资源。本研究比较了地不容淀粉与A-型小麦淀粉、B-型马铃薯淀粉和C-型豌豆淀粉的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地不容块根的总淀粉质量分数为46.16%,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为25.92%,主要集中在块根中部的薄壁细胞内。其淀粉形态为卵圆形和圆形。地不容淀粉的平均粒径为15.58μm,粒径为10~30μm的淀粉含量占总粒径的76.31%。地不容淀粉为典型的B-型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最高;淀粉颗粒内部单螺旋与双螺旋的比例为5.95%和28.51%。与其他3种淀粉相比,地不容淀粉表层有序结构比例最小,说明地不容淀粉较容易被消化吸收。
    • 安飞飞; 薛晶晶; 韦卓文; 陈松笔
    • 摘要: 分析α-甘露糖苷酶与木薯块根采后生理变质(PPD)发生的关系,为有效控制木薯PPD发生提供新思路。采用RT-PCR分析α-甘露糖苷酶基因在块根PPD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ELISA检测α-甘露糖苷酶活性变化。SC9完整薯块储存5 d后开始出现PPD现象,20μmol/L几夫碱喷施木薯块根切片可显著延缓PPD的发生。随着PPD程度的加重,α-甘露糖苷酶活性显著增高,在储存9 d时达到最大值326.24 U/L。MeMNS1、MeMNS4、MeGMII的表达随着PPD过程而逐步增强,且MeGMII表达最显著,采后9 d SC9块根中MeGMII的表达量达到对照的28.05倍,而MeMNS3-1、MeMNS3-2、MeMNS5表达的变化与木薯块根PPD程度间无明显规律。α-甘露糖苷酶参与木薯块根PPD发生的过程,且α-甘露糖苷酶活性与PPD程度呈正相关,其中MeGMII可能是参与此过程的关键基因。
    • 文静; 李家慧; 黄海涛; 王治斌; 刘宗勇
    • 摘要: 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m×30 cm;如产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 夏瑾华; 刘彩艳; 刘佳仪; 刘金玲; 刘乐; 彭雅婷; 尹明华
    • 摘要: 本试验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怀玉山三叶青两个栽培种块根内生菌、根际微生物群落分布,利用LC-MS技术比较分析其化感物质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怀玉1号块根内生菌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数量均少于怀玉2号。怀玉1号块根(WT_G)和怀玉2号根际土壤(LM)的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数较高。怀玉2号根际土壤(LM)、怀玉1号根际土壤(WT)、怀玉2号块根(LM_G)和怀玉1号块根(WT_G)的优势群落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怀玉1号根际土壤(WT)的龙胆酸、香草醛酸和水杨酸含量高于怀玉2号根际土壤(LM),而丁香酸、没食子酸和阿魏酸含量低于怀玉2号根际土壤(LM)。本试验结果可为怀玉山三叶青两个栽培种的大棚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高慧宇; 任清铭; 马晓娜; 王育选; 丰慧霞; 庞祥东; 张彬
    • 摘要: 试验以不同肉色13份甘薯品种(包括商薯19、蜂蜜罐、徐薯27、澳洲紫白、秦薯5号5份白色品种,高系14、金安娜、香薯、济薯26、白薯5份黄色品种和普薯32、烟薯25、紫云红3份橙色品种)的块根为试验材料,对其叶酸含量、硒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糊化度以及干率等不同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13份甘薯块根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肉色甘薯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烟薯25的叶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商薯19;白薯的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黄色度(b*)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成正比,橙肉甘薯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其中普薯32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根据淀粉糊化度的2个特征值(衰减值和回生值)发现,秦薯5号和金安娜的食味品质较好。利用因子分析得到3个公因子,贡献率为82.666%,其中,公因子1贡献率最大,即峰值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对甘薯品质影响较大。
    • 杨会利; 贾海霞
    • 摘要: 薯农在红薯栽培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红薯畸形现象:有的表现大头小尾,形成牛蒡根;有的红薯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裂口;还有的红薯肉发硬,像长了“红血丝”一样。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红薯畸形现象,不仅影响红薯的产量,更严重的是降低商品性,影响薯农的收入。那形成红薯畸形块根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