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航

导航

导航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5056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09篇、会议论文115篇、专利文献44542篇;相关期刊2316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全球定位系统等; 相关会议87种,包括第25届飞行器测控学术年会、2006全国先进制造装备与机器人技术高峰论坛、第五届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等;导航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文星、刘建业等。

导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09 占比:11.69%

会议论文>

论文:115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44542 占比:88.09%

总计:50566篇

导航—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郭峰; 张志峰; 孙智文; 吕欣; 朴俊杰; 王帝; 牛爽; 陈晓伟; 张一波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高龄股骨颈骨折所致的疼痛、强直以及功能缺失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假体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髋臼杯的准确安放,为此拟应用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目的:评估国产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现植入髋臼最佳安装精度的有效性,并阐明该导航系统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化系统分配受试者入组,减少选择偏倚,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为导航组(20例),常规技术组(23例),导航组1例患者失访,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导航组术中利用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髋臼杯的植入,常规技术组采用常规手术器械引导植入髋臼杯。术后1个月(±7 d)通过CT确定髋臼位置,测量并记录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与结论:(1)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82±5.26)°,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3.69±5.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18.95±5.24)°,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21.73±6.5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4);(2)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94.7%在Lewinnek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60.9%在Lewinnek安全区内(χ^(2)=4.844,P=0.028);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73.7%在Callanan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34.8%在Callanan安全区内(χ^(2)=6.313,P=0.012),导航组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常规技术组;(3)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意义,导航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两组置换后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较置换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4)结果表明,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并且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可提高髋臼安放在安全区域内的定位精度,但是导航组手术时间更长。
    • 袁翠华; 林旺; 蒋垚; 刘成招
    • 摘要: 背景:经皮穿刺安放椎弓根钉时,不同的术者对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各家报道不一,使得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行经皮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大多根据术中经验或依据术中X射线反复透视引导下置钉,患者和术者受到医源性损害较大.目的:分别从尸体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研究计算机导航下设计经皮穿刺置入椎弓根螺钉轨道的可行性.方法:①随机抽取10具骨骼标本T10-L3共60个椎体120个椎弓根,在计算机导航下参考最佳进钉点和最佳进钉角度来设计椎弓根钉的初步轨道,测量并记录置钉轨道与椎弓根中轴线之间的最长距离,统计置钉轨道的优良率,分析导航下置钉轨道的精确性;②随机抽取10具脊柱骨骼T10-L3共60个椎体,将计算机导航下经皮置钉的方法设定为实验组,将肉眼直视下的置钉方法设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应用两组方法在尸体骨骼标本中的置钉优良率.结果 与结论:①胸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椎弓根轨道设计:优52例,良3例,差5例,优良率为91.67%;腰椎组测量60个椎弓根:优55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为95.00%;胸腰椎间优良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导航实验组行CT扫描共扫描了30个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6.67%;对照组共扫描了30个椎弓根,置钉优良率9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的胸腰椎置钉轨道极其靠近椎弓根中轴线或在椎弓根中轴线上,导航下设计的椎弓根置钉通道位置理想;在尸体骨骼标本上计算机导航下置钉的优良率与肉眼直视下置钉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别,可以推断出计算机导航下经皮设计椎弓根钉轨道具有可行性.
    • 牛国臣; 冯宁; 王瑜
    • 摘要: 地图构建是实现无人驾驶的重要前提,针对传统单一地图无法准确实现无人车自主导航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一种低成本的室外多图层地图,分轨迹层-静态层-动态层。轨迹层为GNSS拓扑地图,静态层为基于图优化构建的点云-栅格地图,动态层为实时激光点云信息。首先轨迹层的绝对位置信息用于实现无人车的全局路径规划,然后基于动态层实时信息与静态层的点云地图做匹配,完成无人车实时高精度定位,最后对动态层进行障碍物检测,通过将实时障碍物信息同静态层的栅格地图结合,为无人车避障和局部路径规划提供环境信息。在实际环境下对提出的地图进行了评估,验证了该地图的可用性。
    • 孙铁成; 杨斌; 王豫; 杨青; 孙志彬
    • 摘要: 目的探讨颅颌面整形手术机器人在颏部水平截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传统颏部水平截骨手术的10例小颏畸形患者(临床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颅颌面整形手术机器人对该组患者1∶1的3D石膏模型(机器人组)进行颏部水平截骨手术操作。以本团队前期实验研究数据标准为参考,利用数字化模拟软件设计术前理想手术方案(对照组)。分别测量3组的颏前点至鼻根点的距离,前鼻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颏顶点至颏孔点的距离,颌角点至颏孔点的距离,双侧下颌1、3、6号牙顶点至截骨线的距离,内固定与颏前点的最小距离,对比3组指标测量结果。结果机器人组术后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组术后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指标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而临床组与对照组的截骨路线之间存在差异(P<0.05)。临床组与机器人组相比,术后的内固定与颏前点的最小距离更小。结论与传统临床手术操作相比,颅颌面整形手术机器人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颏部水平截骨。
    • 郭松松; 张平; 程杰; 江宏兵
    • 摘要: 口腔颌面部创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常因颅脑外伤救治或区域医疗技术的限制,可能错过颌面伤的最佳治疗时机,然而,基于牙颌功能和面容外形重建的颌面创伤精准治疗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较为系统的口腔颌面创伤治疗管理始于近代,从最初的简单缝合、夹板固定及钢丝结扎固定,到钛板坚固内固定,再到当前数字化技术辅助下的精准整复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回溯了口腔颌面创伤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目前数字化相关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李岩舟; 石奕峰; 涂伟; 覃锋; 潘柳颖; 何艳洲
    • 摘要: 为开发一套适应于丘陵山区甘蔗全生长周期的自主导航系统,将二维激光雷达用作导航传感器,并设计矫正算法来修正地形对雷达横向数据的影响。由于不同生长时期的甘蔗形态差异较大,传统聚类算法聚类参数固定导致实际聚类效果较差,提出一种基于点云数目阈值分辨的自适应聚类算法,利用滤波和甘蔗直线种植特点引入置信区间。定位甘蔗后,采用基于斜率判定的改进最小二乘法来实现少量数据的直线拟合,通过田间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消除地形和甘蔗叶片对雷达点云数据的影响,定位误差都能控制在10 cm以内,实现了甘蔗全生长周期行走路径的拟合。
    • 张嘉诚; 刘文汇; 袁吴越; 王泽坤; 巢渊(指导)
    • 摘要: 设计了一款针对室内场景的通用移动安防机器人平台,其能够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自主定位、建图与路径规划功能。通过机器人麦克纳姆轮底盘与实验平台、定位、建图与路径规划方案等的设计,实现全局路径规划与导航导航过程中通过局部路径规划算法实现动态避障。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 赵宇
    • 摘要: 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应用量最大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配套多种农机具完成不同的生产任务,拖拉机技术的先进性对于农业生产质量影响很大,要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首先应当提高拖拉机的智能作业能力。从农用自动导航的技术现状展开研究,说明了拖拉机自动导航的关键技术与组成,总结了换挡控制技术在拖拉机自动导航过程应用的重要作用,并说明了换挡控制技术的特征。
    • 赵挺生; 蒋灵; 冯楚璇; 张伟
    • 摘要: 塔吊顶升活动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塔吊顶升是在组装作业人员的协同工作下增加新的塔吊标准节,从而增加塔吊高度。作为高空作业,塔吊顶升工作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本研究提出了多空间过程状态转移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塔吊顶升标准化流程,并基于此开发了一个塔吊顶升安全监控和导航系统。通过在塔吊顶升模型上布设传感器,进行塔吊顶升实验。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及时监控塔吊状态,对异常状态进行报警,并指导组装作业人员进行操作和配合,有利于提升塔吊顶升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 丁坤; 黎彰; 张经炜; 王立; 刘永杰
    • 摘要: 为更好地解决光伏电站清扫机器人工作时因缺少有效边界检测导致的跌落问题,并满足全覆盖清扫工作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层代价地图的导航方法。在传统分层代价地图的图层上,根据对光伏电站清扫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分析,增加光伏阵列边界图层,建立清扫区域,使机器人工作空间约束在光伏阵列内;采用弓字形清扫路径和多点巡航清扫策略相结合的导航方法,实现清扫区域全遍历;同时引进第二轮清扫判断,去除阵列表面的残留污染物,提高了机器人的清扫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导航方法解决了光伏电站清扫机器人工作时因缺少有效边界检测导致的跌落问题,并可以有效地完成全覆盖清扫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