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

脊柱

脊柱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9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4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8536篇;相关期刊1124种,包括健与美、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全国第六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第二届全国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等;脊柱的相关文献由214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张春霖、王向阳等。

脊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4 占比:34.75%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53%

专利文献>

论文:8536 占比:64.72%

总计:13190篇

脊柱—发文趋势图

脊柱

-研究学者

  • 李明
  • 张春霖
  • 王向阳
  • 王岩
  • 廖文波
  • 郝定均
  • 邱贵兴
  • 田伟
  • 辛志军
  • 海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鄢来军; 葛海雅; 周斌; 糜大国; 王鹏翔; 李楠
    • 摘要: 背景:皮质骨轨迹螺钉是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具有创伤小、抗拔出力强的特点,对骨质疏松患者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目前探讨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式的研究仍少见。目的:通过建立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无螺钉固定(OLIF stand-alone)、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OLIF+BPS)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OLIF+CBT)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椎间融合器(cage)及L_(4-5)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变化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式有限元模型:OLIF stand-alone模型、OLIF+BPS模型及OLIF+CBT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腰椎手术模型的cage和终板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差异,以比较3种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OLIF stand-alone、OLIF+BPS及OLIF+CBT三种有限元模型;②OLIF+CBT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活动工况下,其活动度与OLIF stand-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③OLIF+CBT模型在屈伸、侧弯活动工况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OLIF stand-alone模型,且稍大于OLIF+BPS模型;在旋转活动工况下,相较其他两种模型,OLIF+CBT模型cage最大应力最大;(3)OLIF+CBT模型在各个运动载荷下,下终板最大应力均小于OLIF stand-alone模型,且稍大于OLIF+BPS模型;④结果表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在保证腰椎活动度的前提下为融合节段椎体提供良好的稳定支撑,且具有相对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 郭凯; 张家豪; 黄星; 信保全; 章林祥; 江礼俊; 倪祥之; 由超群; 曹东; 刘铁龙
    • 摘要: 背景:课题组与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及上海禾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希望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做出贡献。目的:通过动物腰椎实验测试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腰椎手术的可行性,验证其操作性能及辅助置钉的准确度。方法:将12具山羊腰椎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具,60个钉道)使用手术机器人根据三维CT数据规划钉道,并应用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克氏针;对照组(6具,60个钉道)由医生根据二维X射线数据手动置入克氏针。记录钉道规划时间、克氏针置入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实验结束后采集两组CT影像,依据改良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估置入克氏针的准确性与优良率。结果与结论:(1)实验组钉道规划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2)标本CT扫描显示,实验组置钉成功率、优良率分别为100%,96.7%,对照组置钉成功率、优良率分别为98.3%,85.0%,实验组置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3)结果表明,与术中C臂机透视引导徒手置钉相比,应用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进行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更高,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 刘柏杰; 周红海; 何心愉; 覃鸿图; 陈龙豪; 田君明; 陆庆旺
    • 摘要: 背景:脊柱推拿手法作为脊柱相关疾病疗效显著的物理治疗手段,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并逐渐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一直是医疗群体的关注热点。三维有限元法是一种对人体力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的有效工具,通过技术分析以明确手法对脊柱结构的生物力学效应,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临床意义。目的:综述三维有限元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颈椎、胸腰椎、腰椎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分析流程和应用概况。方法:由第一作者以“finite element,biomechanics,spine,cervical vertebrae,thoracolumbar,lumbar vertebra,manipula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4月为止的相关文献共495篇;以“有限元分析、脊柱、颈椎、胸腰椎、腰椎、推拿、手法、生物力学”为中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2年4月的相关文献共593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其中的80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推拿手法作用下的脊柱结构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可获得模型各部件的应力值和位移值,客观、直观和准确地反映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等部件的力学效应状况,为阐释脊柱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提高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证据依靠,极大地推进了临床推拿手法技术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2)目前三维有限元法在脊柱推拿手法生物力学研究上已取得重要进展,脊柱模型的椎旁软组织部件模拟不断完善,颈椎和腰椎推拿手法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分析由固体力学发展至流体力学。(3)但现阶段应用中仍存在着脊柱模型影像学来源和各部件材料设定数据的代表性不足,脊柱推拿手法的模拟和加载过于简单,很多胸椎推拿手法的基础研究未能开展等问题,未来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三维有限元法更好地满足脊柱推拿手法临床和科研的需求。
    • 高旭; 邢文华
    • 摘要: 背景: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当脊柱疾患发生时,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外观畸形、背部疼痛、下肢疼痛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有限元分析法应用于脊柱外科可以进行脊柱疾患的建模及力学分析,为脊柱疾患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提供了研究方法。目的:综述有限元分析法在各类型脊柱疾患中的应用现状。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在Pub 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关于有限元分析法及脊柱疾患的相关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12-2022年。英文检索词:“Finite Element Method,Spine,Scoliosis,Spinal Fracture,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Osteoporosis,Biomechanics,Review”,中文检索词:“有限元法、脊柱脊柱侧凸、脊柱骨折、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生物力学、综述”,最终共纳入5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分析法是利用数学近似的方法对真实物理系统(几何和载荷工况)进行模拟,利用简单而又相互作用的元素(即单元),就可以用有限数量的单元去逼近无限未知量的真实系统。(2)有限元分析法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研究的有力工具,使外科医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脊柱生物力学。(3)患者个性化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用于患者病情评估以及术前和术中规划,从而避免神经、肌肉和血管的损伤。(4)由于有限元分析法只是真实条件的数字模拟,它还不能精确模拟体内实际情况,有许多特征无法利用有限元法表示。(5)现阶段大多脊柱模型均以成人的脊柱刚度特性进行研究,而缺乏年轻脊柱的材料属性,这降低了对发育性脊柱疾病研究的准确性。未来研究者们需建立各个年龄段的脊柱模型,研究不同年龄段脊柱的材料属性。
    • 遇呈祥; 刘乐洪; 李文博; 陈金石; 冉春雷; 王忠平
    • 摘要: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存在不同程度改变,将导致胸腰椎矢状面失衡.目的:探讨脊柱和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到2019年6月重庆三博长安医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观察组),年龄61-79岁,接受椎体成形治疗,术前及术后3个月,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疼痛与骨盆功能改善情况,通过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脊柱和骨盆的矢状位参数、Cobb角与Beck指数;选择同年龄段健康受试者60名(对照组),通过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脊柱和骨盆的矢状位参数.试验已通过重庆三博长安医院医院的关伦理审批(医院伦理批件号:[2017]52号文件,审批时间2017-04-26).结果 与结论:①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④结果表明,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明显缓解疼痛,纠正脊柱和骨盆病理性曲度,恢复脊柱矢状位平衡.
    • 杨英果; 彭子轩; 戈兵; 赵曙; 班兴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大清生物纸经导管置入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及疗效。方法: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透视监视下注射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通过导管把大清生物纸推塞置入至椎体骨道、椎弓根骨道和软组织中。结果:7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无感染,无血肿发生。椎旁渗漏2个椎体,均无神经损害症状,无一例肺栓塞。结论:在椎体成形术中,经导管置入大清生物纸,微创操作,安全有效,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会理; 刘玉珂; 尚敏; 陈忠
    • 摘要: 目的分析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影像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27例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均进行CT、MR检查。分析其CT检查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内部密度、骨质破坏、内部骨质增生硬化、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等情况,MR检查的肿瘤边缘、肿瘤包绕椎管、T1WI信号、T2WI信号、脊髓水肿、肿瘤强化等情况。结果CT检查中,患者病灶位置主要集中在胸椎,共14例,其余为颈椎5例、腰椎7例、骶椎1例;肿瘤直径平均(27.17±5.25)mm;内部密度平均(781.39±60.11)Hu;骨质破坏21例;内部骨质增生硬化7例;周围骨质增生硬化6例;囊变、坏死3例;椎间盘受累4例。MR检查中,肿瘤边缘光滑19例,不光滑8例;肿瘤包绕椎管16例;T1WI低信号14例、等信号8例、高信号5例,T2WI低信号6例、等信号9例、高信号12例;骨髓水肿5例;肿瘤强化10例,不强化17例。邻近组织强化12例,不强化15例;纵向生长21例,横向生长6例;骨膜反应4例。结论CT的骨质破坏及MR的T1WI、T2WI信号表现等对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汪昌林; 司祝兵; 左传宏; 丁旗
    • 摘要: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侧隐窝狭窄型和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1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侧隐窝狭窄型或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共60例,根据椎间孔镜下的患者腰椎间盘结构,其中侧隐窝狭窄型28例(A组),钙化型32例(B组)。患者均接受PELD手术治疗,比较两种类型患者接受PELD手术治疗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腰部功能变化情况、腰部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B组优良率为90.63%,高于B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组ODI指数、VAS评分为(14.09±5.43)分、(1.43±0.43)分,明显低于A组[(21.24±8.25)分、(1.94±0.46)分],B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3.37±8.52)分,高于A组[(74.25±7.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术对于侧隐窝狭窄型和钙化型LDH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对于钙化型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侧隐窝狭窄型,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赵玲玲; 裴炬盛; 韦荣泉; 兰梅卉; 陈海林; 陈思芮; 陈英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病人衰弱影响因素,为指导外科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脊柱转移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脊柱转移瘤衰弱指数(MSTFI)、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Barthel指数进行测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衰弱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脊柱转移瘤病人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脊柱转移瘤病人衰弱发生率为69%;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有无营养风险的病人衰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衰弱状态病人的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清蛋白(PA)、总蛋白(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评分与NRS2002评分、CRP呈正相关(P<0.05),与HGB、ALB、PA、TP呈负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L评分、NRS2002评分、HGB、CRP、PA是脊柱转移瘤病人衰弱的影响因素。结论:脊柱转移瘤病人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病人术前衰弱的评估,关注老年病人以及自理能力低下、有营养风险的病人,重视对相关营养指标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手术结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 王帼英
    •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伴不全瘫患者术后采用骨科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960医院淄博医疗区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62例SCI伴不全瘫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骨科康复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伴不全瘫术后患者应用骨科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且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