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髋臼

髋臼

髋臼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29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486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中国骨伤、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等;髋臼的相关文献由62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史春宝、王钢等。

髋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3 占比:49.7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1486 占比:49.80%

总计:2984篇

髋臼—发文趋势图

髋臼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史春宝
  • 王钢
  • 张春才
  • 郭晓东
  • 吴新宝
  • 解凤宝
  • 许奎雪
  • 周东生
  • 朱仕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磊; 贾燕飞; 吕慧成; 张立峰
    •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T型接骨板可以预弯成合适的角度及形状,阻挡髋臼四方区骨折块,特别是骨折线延伸到坐骨大切迹处的骨折。目的:进一步探讨T型接骨板在髋臼四方区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髋臼骨折外科治疗的患者31例,其中18例患者联合应用重建接骨板与T型接骨板为试验组,术中根据骨折情况进行重建接骨板及T型接骨板的预弯,把T型接骨板头侧的横行板弯向尾端,使整个接骨板接近直角状,以匹配骨折处,固定四方区顶端的骨折块;13例未应用T型接骨板为对照组,其他操作同试验组。治疗后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情况;评估骨折复位后的X射线评分及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24-40周,四方区骨折在术中进行良好的复位后,试验组置入提前预弯成型的重建接骨板与T型接骨板,接骨板与骨面接触良好;②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③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试验组优良率89%(16/18),对照组优良率85%(11/13),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7.9±1.6)周优于对照组(9.5±2.1)周(P<0.05);④结论:采用T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涉及到髋臼四方区的骨折,复位效果好,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短。
    • 王上增; 王禛; 游明灿; 马尚; 沈锦涛
    • 摘要: 背景:股骨头置换术后不同类型髋臼磨损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随着临床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例的增多,其并发症也逐渐凸显。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因髋臼磨损导致失败的病例56例(56髋),给予全髋关节一期翻修治疗。患者因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入院,术前Harris评分为33.71±1.85,目测类比评分为6.91±0.67,术后3,12,24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年复查1次,并选取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56例患者随访24-72个月,平均(47.52±15.8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X射线摄片可见假体无松动、位置良好、力线正常,无感染等并发症;②术后随访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与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非感染的并发症主要是髋臼软骨磨损,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临床中如果软骨破坏或退变明显或预期寿命较长者,应慎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如果术后出现髋臼软骨磨损并疼痛的情况,解决方式为给予患者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处理,能够重建髋关节并恢复髋关节正常的功能。
    • 郭峰; 张志峰; 孙智文; 吕欣; 朴俊杰; 王帝; 牛爽; 陈晓伟; 张一波
    • 摘要: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高龄股骨颈骨折所致的疼痛、强直以及功能缺失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髋臼假体的寿命主要取决于髋臼杯的准确安放,为此拟应用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目的:评估国产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现植入髋臼最佳安装精度的有效性,并阐明该导航系统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化系统分配受试者入组,减少选择偏倚,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为导航组(20例),常规技术组(23例),导航组1例患者失访,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导航组术中利用基于术前规划的导航系统辅助髋臼杯的植入,常规技术组采用常规手术器械引导植入髋臼杯。术后1个月(±7 d)通过CT确定髋臼位置,测量并记录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结果与结论:(1)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82±5.26)°,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3.69±5.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使用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18.95±5.24)°,常规手术技术放置的髋臼假体平均前倾角为(21.73±6.5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4);(2)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94.7%在Lewinnek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60.9%在Lewinnek安全区内(χ^(2)=4.844,P=0.028);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放置的髋臼假体73.7%在Callanan安全区内,常规技术组放置的髋臼假体34.8%在Callanan安全区内(χ^(2)=6.313,P=0.012),导航组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常规技术组;(3)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意义,导航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两组置换后Harris评分、WOMAC评分和SF-36评分较置换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4)结果表明,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辅助全髋关节置换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评分,并且基于术前规划导航系统可提高髋臼安放在安全区域内的定位精度,但是导航组手术时间更长。
    • 王跃辉; 邹士平; 陈宾; 陈成亮; 陈文忠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孔钽金属Jumbo杯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进行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多孔钽金属Jumbo杯技术重建髋臼缺损18例患者(18髋),男6例,女12例;年龄54~76(63.8±15.3)岁;髋臼侧骨缺损PaproskyⅡa型6例,Ⅱb型8例,Ⅱc型2例,Ⅲa型2例。术前后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检查评价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及假体位置,判断髋臼有无松动和移位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9个月,平均20.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4.6±4.7)分提高到术后1年的(86.5±3.2)分(P0.05),旋转中心纵向坐标由术前(3.02±0.84)cm改善为术后的(2.35±0.53)cm(P<0.01)。随访期内Jumbo杯固定良好,未出现松动及移位,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均未发现臼杯周围透光线、骨溶解,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多孔钽金属Jumbo杯重建髋臼骨缺损操作方法简便易行,髋臼早期稳定性好,近期随访效果好。
    • 杨亚军; 蒋丽艳; 姚占川; 樊涛; 罗小军; 马涛; 马锋
    • 摘要: 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21例(A组)、采用腹直肌旁入路治疗的髋臼双柱骨折17例(B组)患者资料,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A组7例解剖复位,11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81±1.44)分。B组4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3例复位不满意,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30±1.57)分。A、B 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骨折复位、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旁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临床应用中,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二者无明显优劣之别。
    • 吕斌
    • 摘要: 不正常的鸭子步王女士的女儿小果果13个月大,周岁时开始学走路,这么小的孩子,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一天,王女士突然感觉小果果走路的姿势有点怪,左右摇晃的幅度不一样,像是两条腿不一样长的鸭子。王女士带小果果去医院检查。接诊的骨外科朱诚义主任熟练地一摸髋关节,告诉她孩子的左侧髋关节脱位了,股骨头从髋臼脱出,所以左腿比右腿短,走路跛行。
    • 祝相如; 陈新; 张成栋; 刘巧聪; 刘国明; 李绪文; 王天瑞; 扈延龄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辅助个体化钉道设计在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螺钉经皮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40例(共45侧)使用通道螺钉技术进行治疗的髋臼前柱或耻骨上支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计算机进行个体化钉道设计分为计算机辅助组(A组)和常规手法组(B组),A组患者术前均使用Mimics软件进行螺钉预置入,确定螺钉入钉点、螺钉方向和螺钉长度。B组按照手术操作者经验及以往解剖学研究得出的螺钉角度进行螺钉置入,不进行个体化设计。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每枚螺钉的置入时间(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次数)、螺钉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髋关节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与骨盆Majeed功能评分。结果A组患者置钉成功率高于B组(χ^(2)=8.666,P0.05)。结论术前使用计算机对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螺钉位置进行个体化设计,能够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螺钉长度,从而降低拉力螺钉置入难度,能够为无或轻度移位的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且临床疗效满意。
    • 刘璞; 吴厦; 高宏; 娄佳旺; 张威; 蔡谞
    • 摘要: 目的:探讨是否可以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评估髋臼假体前倾角。方法:2019年3月至7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共41髋),男18例,女14例,年龄(66.2±4.1)岁,所有患者于术后完成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骨盆CT平扫。通过骨盆CT平扫测量髋臼前倾角,在X线片上采用Saka等测量公式进行测量。结果:41髋X线片测量髋臼前倾角为(16.2±5.0)°,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31.8±9.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此外,X线片测量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具有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84,P=0.00)。结论:CT可以较准确地测得髋臼前倾角,但是其存在辐射量大、成本较高、假体CT伪影重等明显弊端。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采用Saka测量公式虽然无法像CT测量一样直接获得准确的髋臼前倾角,但却和CT测得的髋臼前倾角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提出的方法也可以初步评估髋臼前倾角。
    • 张强; 杜俊炜; 戴志兵; 武峻申; 江仁兵
    • 摘要: 目的阐述3D打印定制半骨盆假体的术前个性化规划和手术操作,评价并讨论髋臼周围原发恶性肿瘤切除后假体重建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共22例髋臼周围原发恶性肿瘤并接受3D打印定制假体半骨盆置换术患者资料。男10例,女12例;年龄31~76岁,平均(53.64±10.55)岁。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其中累及骨盆Ⅰ、Ⅱ区5例,累及骨盆Ⅱ、Ⅲ区10例,累及骨盆Ⅰ、Ⅱ、Ⅲ区7例。普通型骨肉瘤1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6例,尤文氏肉瘤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肿瘤远处转移。术前通过薄层CT数据进行3D建模用于确定肿瘤边界、设计手术导板和定制假体。以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进行评估,并记录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通过影像学评估双下肢长度、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髋臼偏心距等。结果所有患者按术前设计重建并进行R0切除。9例患者保留了髂前下棘,无需进行股直肌重建;13例患者进行了股直肌重建;臀大肌、髂腰肌、缝匠肌均重建良好。平均手术时间(414.22±89.13)min,术中出血量(2682.22±1909.93)mL。随访时间20~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78±2.5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骨整合,术后下肢长度、髋臼高度、承重力臂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偏心距、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评分、MST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例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5例患者切口周围脂肪坏死引起伤口延迟愈合,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深部感染、假体脱位、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术前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半骨盆假体治疗髋关节周围原发恶性肿瘤效果显著,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盆重建的可靠方法。
    • 翁习生
    • 摘要: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普及,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是髋关节翻修的难点。在进行全面术前评估和计划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分型和选用合适的技术对实现髋臼的成功重建至关重要。生物型髋臼杯、骨小梁金属垫块等新方法显著改善了髋臼重建效果,3D打印等新技术也为髋臼重建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