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组织

自组织

自组织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4796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7篇、会议论文96篇、专利文献51904篇;相关期刊1913种,包括生产力研究、商场现代化、科技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90种,包括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工业企业物流论坛、第八届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自组织的相关文献由7934位作者贡献,包括乔俊飞、韩红桂、邵桂华等。

自组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7 占比:6.37%

会议论文>

论文:96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51904 占比:93.46%

总计:55537篇

自组织—发文趋势图

自组织

-研究学者

  • 乔俊飞
  • 韩红桂
  • 邵桂华
  • 罗家德
  • 李波
  • D·克里希纳斯瓦米
  • 吴彤
  • 罗哲贤
  • 张军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可健
    • 摘要: 以耗散结构为理论基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武术系统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武术系统是一个明显的"被组织"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简单、封闭、线性的特点。指出:唯有使武术系统内部各要素保持开放性、远离平衡态、运用非线性机制、重视"涨落"机制的运行,发挥系统内在动力,构成"自组织",才能实现武术系统可持续发展。
    • 帅飞飞; 付雪芹
    • 摘要: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对泰勒模式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自组织三个方面。多尔对课程目标模糊性的预设和合作性的生成等方面的理解直接源于泰勒模式,多尔也没有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评价方案。自组织的确存在于所有科学之中,甚至在物理学中,因而也不能成为区别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的特点。后现代课程观不能也没有必要取代泰勒模式。我们还处于现代主义之末,尤其是我国还远未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结合我国的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应该整合这两种课程理论,形成统整的课程观,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服务。
    • 喻发胜; 张诗瑶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相当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公益社群的发展,它们突破线下物理空间的隔离,以在线方式在突发事件的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协同学理论,研究公益社群自组织的演化逻辑,利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雷火志愿者”这一代表性公益社群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公益社群生成于“社会认同”“意见领袖”和“文化资本”三个序参量;“共同目标”“道德自审与行为约束机制”是支配其遵循伺服原理的控制参量;“组织割裂”“自我退化”“弱规则性”等逆序参量的作用使其最终走向弱化与消散。此外,相对于其他社群而言,突发事件催生的公益社群大多具有“因危聚合,危消群散”的特征。在网络社会,群体并不都是“乌合之众”;在突发事件的情境中,群体也可能通过“自组织”成为“协合之众”。
    • 何晓霞; 高维新; 毛伟
    • 摘要: 本文构建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影响的自组织理论框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地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乡村振兴是个开放系统。不同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不均衡性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②与东中部省份相反,西部省份的农业技术进步溢出对乡村振兴具有正U形支撑作用。且中部省份的农业技术进步溢出对乡村振兴的倒U形支撑强于东部省市。③乡村振兴是个非线性系统。农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及中西部省份的乡村振兴具有非线性影响。④乡村振兴系统具有涨落、非均衡特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技术进步对乡村振兴的非线性支撑增强。
    • 罗滔; 张鹏
    • 摘要: 高职院校设计实践教学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基础上,利用暑期开展的教学实践:暑期创意营,借助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自组织理论无疑是一个较为科学的研究视角,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动力学、混沌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社会(教学)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非组织向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在“开放、非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协同动力”环境下组织的“暑期创意营”教学无疑有效地承载了复合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协同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创新及发展。
    • 伍远岳; 余乐
    • 摘要: 高质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义。新时代高质量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彰显对差异的观照,以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课程是对教育中差异存在的积极回应,也是高质量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逻辑。适应性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发展的一种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高质量适应性课程需要树立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通过自组织的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建立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旨趣。
    • 赵自妍
    • 摘要: 通过关注自组织存在的缺少信息处理平台、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缺乏联动机制等现实困境,以H市极端暴雨事件为例,遵循“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链条,构建自组织提供物质、信息、经济和人力等各项资源影响韧性城市系统的影响模型,为突发性公共危机发生时自组织有效参与城市韧性方式进行整合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 方海光; 孔新梅; 杜东燕; 张铮
    • 摘要: 技术促进教育创新并推动教育现代化,引发了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新挑战:一方面培训内容发展和演化速度快;另一方面教师也具备垂直领域知识讲授能力,那么如何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文章以自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德尔菲法为培训环节的内容演化过程提供可行的实操性设计,通过分析自组织理论、德尔菲法与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在契合性,构建了基于德尔菲法的教师教育培训内容演化自组织学习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从开始演化、引发涨落、引起突变、会聚或分叉四个具体实施步骤进行阐述,最后通过某区骨干教师教育培训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该模式有效性和应用经验。实践案例表明该模式增强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活力和动力,优化了培训效果,为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 黄永军
    • 摘要: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组织都是复杂系统,均应按照自组织规律的要求发展建设成为充满秩序、活力、效能的自组织型组织。现实中还存在对自组织的种种误解,这不利于自组织型组织的建设。基于普适的系统功能原理发展出的“四得当”范式反映了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功能的结构化关系,管理的“四得当”范式则进一步反映了组织作为复杂系统发展演化的自组织要求。各种组织以管理的“四得当”范式要求为基本遵循,并结合自身实际,可望发展成为自组织型组织。
    • 陈文海
    • 摘要: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特征的“后扶贫时期”。“后扶贫时期”贫困治理的重点将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减贫战略方向将从集中性减贫治理向常态化、长效性减贫治理转变,扶贫机制上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换。建立自组织机制是持续减贫的新的时代需要,是解决当前持续减贫他组织困境的需要,是适应“后扶贫时期”贫困治理转型的需要。具体策略上,一是从封闭到开放,构建多元开放的贫困治理共同体;二是从外驱到内生,更加注重教育扶贫“拔穷根”作用;三是从线性到非线性,培育竞争与协同的市场化动力机制;四是从单一到综合,形成自组织与他组织协调共治格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