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2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2篇、会议论文138篇、专利文献3082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中国名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等;传统聚落的相关文献由1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冀凤全、刘沛林、邓运员等。

传统聚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2 占比:15.08%

会议论文>

论文:138 占比:3.64%

专利文献>

论文:3082 占比:81.28%

总计:3792篇

传统聚落—发文趋势图

传统聚落

-研究学者

  • 冀凤全
  • 刘沛林
  • 邓运员
  • 王家骏
  • 胡最
  • 李晓峰
  • 杨定海
  • 沈超
  • 任燕
  • 潘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邱少勇; 周芷秀; 林润泽; 袁莹; 李霄鹤
    • 摘要: 从景观基因视角出发,构建赵家堡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及解析其景观风貌特征。旨在拓展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领域与内容体系,指引赵家堡的旅游开发和景观基因传承。选取漳浦赵家堡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从防御空间、公共空间、文化信仰、语言艺术4个维度展开景观基因识别,最终以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变异基因4大类进行景观基因解析,结果表明:物质风貌景观基因可从选址布局、防御建筑、防御构造、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布置、农事空间7个角度识别;非物质风貌景观基因可从汴梁文化、宗族信仰、习俗活动、方言曲艺、传统工艺、诗画意境6个角度识别。由景观基因构成特征,对识别结果分类解析:完璧楼、城墙、城门和府第是主导赵家堡景观风貌的主体基因;强化主体基因特征的双层小楼、古井、暗道、城门匾额、林田、大埕、祖训等为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包括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园林布置、三堂、城隍庙、土地庙、民间崇拜、选址布局、习俗活动、方言曲艺和传统工艺等;饭馆、根雕艺术馆、武庙、戏台和公厕属变异基因;此4类景观基因共同构成赵家堡的景观基因体系。
    • 张莎玮; 林南谷; 晏忠
    • 摘要: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3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 刘慧芳; 吴少峰
    • 摘要: 传统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起源地圈层外扩的肌理特征,聚落中心由于人口分户、交通不便、建筑老化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长期闲置的现象。晋江市塔头孙村通过对道路系统、景观节点、宗祠广场的公共空间系统改造,使传统聚落中心重新焕发活力。文章通过对塔头孙村聚落中心的公共空间系统改造策略进行梳理,探索了将乡村闲置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的措施,为闽南乡村聚落中心公共空间激活提供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
    • 温小军; 徐护萍
    • 摘要: 为了解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异格局,探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基于全国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运用数理及叠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程分布具有“低地性”,且多集中于低起伏度与大起伏山地的地貌类型;以温湿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条件优异度与其分异格局具有正相关性;流域性差别较大,且呈现出对小河溪流的“逐水性”和对大江大河的“远水性”。中国传统村落集聚区呈现经济水平两极分化的省际集聚分布特征,多集中于人口密集的“胡焕庸人口分布线”东侧;中等人口密度省份村落分布更密集,多集聚于东部农业文化区,倾向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地理区。
    • 卢俊霖; 唐建; 邹瑞林
    • 摘要: 本文研究聚落转译建筑设计过程中的3个步骤——单元塑造、单元连接与结构整合,揭示了3个步骤在不同文化复兴目标下可以按照转译对象分为3个角度——形式符号转译、空间结构转译及哲学观念转译,总结了3个角度在文化层次表达上的递进关系,阐述了其与语言文本组织、转译差、转译感知方式、聚落研究不同层面的关系,以期为当代传统聚落转化设计提供参照。
    • 李果; 焦一卓; 沈守云
    • 摘要: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在地理区位和地域文化方面都具有典型代表性。使用CiteSpace对知网近20a湘西传统聚落研究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湘西传统聚落研究时期可分为旅游开发与文化研究起步期、保护更新与可持续研究拓展期、资源保护与扶贫研究活跃期;传统聚落保护范围从单个聚落向聚落集群尺度转变;少数民族和文化传承是湘西传统聚落研究的焦点,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尚存不足;在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背景下需加强对湘西传统聚落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保障聚落可持续发展。
    • 陈文术; 吴耀华
    • 摘要: 海南传统民居聚落正在慢慢衰退,而其中凝结古人智慧的生存之道也会随之消失。通过大量的调查,对海南传统民居聚落选址从“水”“风”“热”3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古人在应对海南气候方面的智慧之举,总结其背后的设计思想,期望能对海南的生态环境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
    • 秦娇; 黄江文
    • 摘要: 在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中国各地有着自成一派的独特聚落风格,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传统聚落对我们研究历史文化脉络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冲击下,城市建设的飞速推进导致了传统聚落空间逐渐消亡,现代建筑和景观的单一化也进一步加重了传统聚落更新设计中的同质化。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对传统聚落更新设计影响很大,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三个层面和文化空间价值,立足于地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传统物质空间提出新的思路。
    • 何夏萱; 严敏嘉
    •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为了发掘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笔者通过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概述,对广西桂北侗族传统村落的聚落公共空间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空间形式,为现代民族村落的公共空间建设形式提供依据。
    • 彭鹏; 胡文利; 田传辉; 毛琳箐
    • 摘要: 传统聚落承载着中国古老文明中最为生态化的记忆,拥有优渥的文旅产业资本。但古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依然会出现“拿来主义”,破坏了当地建筑风貌。河北井陉小龙窝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大量流失,急需经济产业转型,以注入新的活力。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拓扑学的方法,量化研究空间之间的关系。该文通过传统调研分析与空间句法相结合,解读小龙窝村的空间组织形式,优化聚落空间结构,保护和延续古村落建筑风貌,进行因地制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性旅游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事业并举,做到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将规划设计的生成纳入科学的量化范畴,使之部分脱离传统的经验主义,为古村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客观性的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