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江西萍乡
  • 出版时间: 2017-07-27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

会议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正在起步,但是中国的国家公园实践并非从零开始。国务院已经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属于自然保护、自然与文化保护、文化保护三个层面。从几十年的中国保护地实践中诞生的中国国家公园更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生态系统作为风景的自然本底的生命系统,量大面广,最真实、自然,但是国家的典型性也最隐性;文化脉络作为保护地的灵魂,最核心、最深刻、最具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色;而位于二者中间的风景名胜区恰好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的概念上最靓丽、最奇特、最生动、最易国内外的大众识别,也最容易在国家层面起到“凝心聚气”的作用。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讲述伟大、独特、自信的中国故事,能够凸显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的国家公园设立原则应当是:以风景为亮点,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生态系统为本底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保护和利用。实现在自然本底上的生态系统保护,在美丽风景上突出国家形象,在游览过程中的使游人获得审美体验、科学培养和爱国教育。
  • 摘要:国家公园的设立源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公民游憩思想的发展,保护和服务是国家公园的两个重要功能.本文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内涵出发,将其定义为:在资源保护和公民游憩权得到保障的两大前提下,国家公园产生的所有正向外部性均属于公益性范畴;并总结出国家公园公益性具有主体多样性、层次性、方向性、非营利性四大特征.而后,将美国国家公园体制与中国风景名胜区进行对比,具体包括了管理机构、申报方式、立法保障、土地权属、经费预算五个方面的差异性,再对中国风景名胜区公益性所面临的门票价格规制、公益性教育服务两大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提升对策.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吸取发展中国家教训,为提升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做出理论参考,同时也对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
  • 摘要:笔者梳理了国际乡村遗产的保护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介绍法国乡村开发政策与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综述了法国区域自然公园(PNR)对乡村遗产保护的目标、对象和理念,以及理念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法国PNR乡村遗产保护中“多元目标体系”“法律政策保障”“管理体制建设”“景观规划途径”四大内生机制.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出中法乡村遗产保护的五点差距、四个差异,最终提出中国本土乡村遗产保护的三大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科研创新和模式创新,分别是创建“中国乡村遗产公园”、构建中国乡村遗产保护研究框架和村域联动的集体资产合作模式.
  • 摘要:推出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解决中国生态环境、自然人文资源保护不利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或是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或是未能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从分析现有保护地体系的利弊出发,提出在现阶段以保护地普查代替资源普查,围绕“核心保护地”设立国家公园的方法.同时,以环首都地区为例,在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现有保护地特点的基础上,拟出环首都国家公园名录,并针对其特征对该国家公园体系的生态、资源保护、游憩等功能进行规划.
  • 摘要:National Parks keep the last remnants and hope ofAfrican wildlife including big mammal species. Despiteintensified anti-poaching activities, elephant and thinoceros are daily slaughtered for their priced ivory andhorns respectively. In response to this problem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es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ofinefficiency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Africa's national parks case studies, the literature study of theseresearch documents formed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A multitude of search engines was used to set up ametadata of 140 documents for review. Results show that in (42%) the blame should be put on war, weakand corrupt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around the continent. Lack of local community involvement(lg%), poverty (23%), existence ofblack market and insufficient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cewere also raised (16%). With the continent expected to add more than a billion people by 2050 the survivalof these two species rely on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small, isolated populations as we wait for improvedand more experienced institutions to reverse the current negative trend.
  • 摘要:本文理解"保护地"有自然保护地和人文保护地.保护地应该是人为划定,而且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其原生景观状态.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天然林部分的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有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也有文化遗产地,包括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地.人地关系理念经过数千年积淀形成特定地域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成为城市景观传统的文化基因。现代城市建设以完全实用功能为目标布局空间,破坏城市地理景观传统。历史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保护自然山水系统脉络,保存体现历史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以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南京建城布局主要为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中华民国;历史上4个轴线为各自中心形成的棋盘式街巷,局部地段受地形及水系影响有曲折变化。现代城市改建道路时应该充分发挥山脉、河流、城墙、绿化等景观空间有机交融的特色,保留其历朝城市轴线和道路系统线形。从整体上按照地理格局、城市历史区域和文物古迹3个层次,构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深入,城市型风景区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日益突显,关于城市型风景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常规的风景区规划编制要求基础上,如何针对城市型风景区实际问题、困难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划对策越来越成为城市型风景区规划工作的重点.本文以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05版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评估与总结,结合当前风景区保护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介绍了新版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编制内容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以期对城市型风景区规划编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全域旅游是基于国内旅游需求的结构性转变以及以景区(点)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综合性旅游发展理念.有丰富旅游资源和优美自然环境的风景名胜区是全域旅游重要的载体和旅游目的地,两者之间唇齿相依,其在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旅游发展中地位重要.由于缺乏区域统筹和协调机制,传统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方式以景点式、小规模为主,难以形成区域旅游聚集效应.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全域旅游之间的关系,针对风景名胜区发展存在的四大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四大发展策略,全域旅游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应通过规划引导,全域统筹,建立“区内游,区外住”、“山上游,山下住”的“旅宿分离模式”,发挥“旅游+”功能,实施项目退出机制。区内在遵循保护第一原则前提下,根据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适宜性,合理配置科普教育类项目,禁入与风景保护无关的项目,强化景区公益性职能,防止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之风蔓延;区外依托周边镇村布置旅游服务基地和游乐型项目,并承接区内外迁的项目,使旅游相关要素和产业在镇村集聚。逐步扭转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和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模式。以退促进,景区保护与全域发展相结合,推动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摘要:风景名胜区的边界划定是景区总体规划的关键问题,边界处的街道与城市干道和景区内部交通连接,是影响“城”与“景”关系的重要因素,对风景名胜区边界处街道空间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嵌入式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对其边界处街道尺度、视觉景观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影响街道视觉景观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 摘要: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处的街道空间作为景区的“门厅”,其视觉景观尤为重要,也有必要保持其自身的景观连续性.目前对于景区边界处街道空间的设计没有形成体系,文章将景观连续性分为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分别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环湖景区边界处的北山街为例,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处街道空间的景观连续性进行研究,构建一个可供参考的景观连续性设计要素体系,以供其他研究参考.
  • 摘要: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正在成为遗产保护界的热点课题;对大面积的城市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而言,使其赋予新功能、激发新活力、得到健康持续可控的更新发展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因此,如何对历史地段进行适宜有效的活化更新成为当前面临的新课题,而通过公共空间的创意景观设计与营造,使之成为历史地段的活力激发点,从而带动周边地段进行有机更新,则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城市更新的宏观角度下研究古镇公共景观修复问题,是符合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变化的方式。可以使古镇景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仅只是作用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古董进行保护修缮,古镇的活力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也能带动周边地区复兴。以传统造园手法指导景观修复设计是新思路新方法,从景象解析与营造方面对古镇景观进行研究并改善,引导景观的丰富多样化和人居环境生态化。深入路线组织、路线变幻、停点设置、景象切换、意境创造等内容,并运用障景、对景、借景等具体手法进行景象的营造。此外,设计中注重生态与文脉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场所精神的再现与延伸。
  • 摘要: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传统风景名胜区的典型代表,经多年建设发展,其风景旅游陷入瓶颈.本文以衡山风景名胜区外围几个景区详细规划项目为背景,探讨如何从规划角度调在传统景区中发展现代旅游的矛盾,促进传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旅游的转型提升,现代风景区规划已经让风景旅游成为创新的文化课题,探索并实践建立在传统基因上的各类调和方式。规划证实,传统风景区不排斥现代风景旅游,传统风景区亦然可以促使经济繁荣,风景区的传统文化亦是带动经济进化的“自然基因”。尊重这种“基因”的”遗传特性是承接此类景区规划工作的重要标的。
  • 摘要:镇边城是明代以来京西北的重要关隘,现保留部分城墙遗址与大量明清民居,历史文化丰厚,但目前其古朴风貌正受到威胁.本文对镇边城村落风貌实施调研与分析,从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中心大街立面风貌等几方面呈现古城现状风貌特征.继而从村民需求、保护意识、经济条件、建造工艺等几方面对其保护不力的成因提出分析.最后从村民的引导与管理部门的监管方面提出建议,镇边城周边自然环境保护完整,村内传统建筑保存较多,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其“新旧有别”的公共建筑保护举措得当,修缮方式值得借鉴与推广;传统民居的保护还需要在制度、经济、宣传、技术等多层面共同努力,引导民居建筑风貌的协调,唤起久违“乡愁”。希望未来的镇边城形成特色鲜明、物质空间遗产丰厚的京郊文化休闲目的地,彰显其悠久丰厚的边关历史文化特色。
  • 摘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组织现象普遍存在.闽南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遵循着自组织的规律.据此,本文基于闽南传统聚落,运用自组织的相关理论解析了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规律与特征,阐述了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中的自组织特性,并研究了促使上述自组织现象产生的动力——竞争性与协同性,为聚落保护规划与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江西省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村落具备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条件,通过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特征及保护现状进行梳理,针对目前传统村落“个体保护”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全面普查、整体保护、合理分区、分类引导”的省域视角下的整体保护发展策略,旨在为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带着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古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空间,并对其空间特色进行初步探讨,提出街巷空间的保护建议.以期对传统街巷的特色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古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十分广泛.这些古村落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宋体五号的瑰宝,同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文地理的特点,更体现了中国古村落的发展脉络.中国古村落景观是一定地域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资料,在今天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显得特别的脆弱,所以如何对这些古村落景观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变得非常迫切.本文通过对井林村的景观分析,以其重点地段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来探寻保护发展的策略,我国的古村落数量庞大,但由于当地信息闭塞,文化意识落后,当地的文化景观和物质景观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有些地方破坏严重。保护开发古村落景观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和发展当地经济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现有的古村落景观分析方法对井林村景观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在井林村的文化景观和物质景观保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更可以为以后的古村落景观的规划起到理论借鉴的作用。
  • 摘要:效率和速度裹挟着人们不断奔波,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野,回归生活的本质.黄沙村规划实践结合乡村现状与发展,村民参与设计,在整体景观格局构建、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建筑空间与风格引导、景观风貌要素更新等方面,对景观环境进行更新,以改良乡村环境、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凝练出一套体现海岛乡村文化的村民公约,以人文力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 摘要: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已成为中国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和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的策略、基准扶贫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但由于扶贫对象和致贫原因等不同,因此精准扶贫策略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当前很多传统村落在旅游经济不成熟的条件下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存在保护乏力、盲目开发等问题,因此急需对传统村落进行精准扶贫,帮助传统村落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余市黄坑传统村落精准扶贫为例,对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精准扶贫没有固定的模式,须改变过去“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要科学识别扶贫对象,精准查找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实施扶贫策略,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村民素质,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发展特色产业,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三方力量帮助村民形成自我造血机制,实现村落的整体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自然的环境经由人改造成为适合居住的地方,人为造就的环境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也同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形态.城镇聚落是典型的人为创造出来的居住空间集合地,是经过长时间自然成长的自然与文化产物,而城镇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技术与物质方面的更新,更反映出时代精神的演变.在文明的进程当中,许多城镇的老城区需要注入新的功能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无论是城市实际发展需要,还是国家政策导向,城市向外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已渐入尾声,靠无限扩张城区来满足这中需求的代价是很大的,而旧城更新是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发展或者即将成为所要面临的问题.旧城更新指的是通过对旧城区的修补、改造、重建、再开发策略,还原从前的城区形态,从而形成当时当地自然与文化特征的再利用与再表达.本文以海口玉龙泉湿地公园生态恢复项目实践为案例,探索棕地修复的一些可借鉴方法在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在棕地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过程中融入“生态修复理念,可以将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合二为一,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由内而外的美丽,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和理念大多追求视觉上的审美,往往忽略了景观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棕地修复”理念则突破了这个局限,使审美、经济、实用达到平衡。目前在我国这类的实践项目仍缺乏更多的理论层面探讨、广泛推广应用、以及结合实际并研发出更多高新技术。因此,未来应注重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努力,相信生态理念将会成为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主导方向,设计师也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用心思索并追寻其答案,在这一类新“棕地修复”的设计过程中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兼顾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以更多真正生态的美丽修补来推动城镇更新的发展。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与转型发展时期,生态敏感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图通过“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以下简称为“长株潭绿心地区”)的实施回顾与问题梳理,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7年修改》(以下简称“绿心总规”)实践工作为例,针对总体规划理念转变与体系创新方面,提出若干思考,以期能对即将展开的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具有借鉴与指导作用.
  • 摘要:城市边缘区村庄位于自然与城市交界地带,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在这里发生强烈的碰撞,造成村庄景观的破碎性和矛盾性.杨家庄位于海淀边缘区,为了让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在这里更好得融合,在景观风貌重塑中,引入“景观廊道”的理念,构建了一条从南到北,从自然到城市的景观廊道.该廊道串联起现状破碎的三个景观片区,并承担相应片区的景观职能:1.山地旅游区廊道作为重要的山林游步道,串联着多个休息和观景平台;2.农业观光区廊道作为重要的观光通道,串联着多个采摘园、观光苗圃及园艺学校;3.社区改造区廊道连接多个社区的中心绿地,形成连续的开放空间.杨家庄景观廊道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还促进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融合,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提升提供了经验.
  • 摘要:高校空间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由于“教学-生活”的双重功能性质,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空间,已然成为一个小型社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绿地空间是支撑学校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校园学生主体人群的流动性和绿地空间分布的多元化,致使很多高校绿地空间不能够被充分的利用或的空间均衡性较弱,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西北师范大学校园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这一主体性使用者的主观感受、空间结构的理性行为、实际运用的人性感知三个方面的系统化调查分析,试图合理评价高校绿地空间在舒适度、场所感、视野感、活动率等多元化表征的实质状态.
  • 摘要:以10年生的江西红翅槭为试材,采用体视显微法对红翅槭花芽分化及分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花芽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翅槭的顶芽和腋芽均可以进行花芽分化,花芽分化在9月中下旬2月上旬,整个花芽分化过程长达5个月,可划分为7个时期:花芽未分化期、营养生殖生长转化期、花序分化期、小花分化期、花萼、花瓣分化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花芽形态逐渐增大、饱满,纵向长于横向.
  •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如火如荼展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生态资源的数据化,实时监测成为可能.也就是智慧生态园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对保护地的生态资源本底调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红线规划乃至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为各级政府五年规划中绿色与发展的平衡协调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此项技术已经在黄山风景区经过了近两年的实时运转,提供了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个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黄山指数”,并在一年内推广到近20个风景名胜区风貌保护区,以及城市公园.智慧生态园林为管理者、设计师、使用者、投资人等各个产业链条中的关系人提供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资源.本文是对此项技术的缘起、发展、现状和展望的阐述,为风景园林师们提供前沿技术,在各地园林局领导们的直接要求和支持下,本技术将在不同的园林绿地中量身定制,针对管理和建设所需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一步挖掘以促进更深入的研究。对各种有园林特点的专业要求,如病虫害报警与防治、科学灌溉、森林防火、游客安全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以期产生更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已进入一个“人人生态”的时代。园林生态效益监管云平台的前景将更加广大,也必然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世界遗产保护观念经历了社区参与从无到有的过程.武夷山世界遗产地与社区的关系也从申遗时社区搬迁政策下的相互排斥转变至如今社区参与保护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和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本研究梳理了武夷山遗产地的社区特征和社区参与的现状问题.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有社区参与的基础,形成两种社区参与模式,但是社区参与意愿不高、参与深度不足、参与机制有待提高.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优化社区参与机制,积极探索社区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有助于对国家公园的整体保护。基于对武夷山现状的分析,首先,应积极探索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让社区居民在保护中受益,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愿;其次,应应完善遗产地社区参与机制,包括社区共管机制、社区协商机制、社区培训机制等,让社区居民有渠道参与、有参与保障;第三,应加强对武夷山遗产地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社区对遗产保护的认识和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让社区参与从利己型往利他型转变,提升社区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容忽视。
  • 摘要:本文通过挖掘新设立的杨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资源,进而对杨岐山的佛教文化、傩文化、革命文化、文化名人进行粗浅研究,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丰富,资源等级高。文化资源是风景名胜区中最吸引人的内容,中国现阶段的旅游以观光和游览为主要形式,国际游人都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目前在各风景名胜区最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旅游中发挥文化资源作用,是要研究的课题。这方面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已经在尝试,比如,将傩舞搬上了游客中心的舞台,向游客展示。今后,要广泛开展资源调查,进行科学的研究、鉴定和评价,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充分挖掘杨岐山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规划好建设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为萍乡上栗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国内各地的小城镇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特别是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后,特色小镇建设也随之迅速发展.如果特色小镇的实体建设是基础,那么文化规划就是主导.从目前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特色小镇成功的例子来看,特色小镇之间的竞争不仅比的是经济硬实力,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有些小镇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感觉缺少强劲的可持续动力,重经济轻人文的观念仍是一部分地方领导的习惯思维,对把产值指标奉为圭臬的决策者来说,文化规划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需要。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区的复杂性造成了特色小镇文化规划的多元性,这必须要求文化规划在各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段作出合理和尽可能的全面,在构建特色小镇时如何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受众群体、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文化司职群体的特征与需求。这需要各级领导和决策层普遍的关注,需要社会各方的广泛重视与支持,使人们的规划誓言不仅是贴于墙上、存于文本中的一句空话。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