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社区

乡村社区

乡村社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8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建筑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9524篇;相关期刊283种,包括广西民族研究、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五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等;乡村社区的相关文献由5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宝刚、周春发、张建春等。

乡村社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3.54%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9524 占比:96.16%

总计:9904篇

乡村社区—发文趋势图

乡村社区

-研究学者

  • 王宝刚
  • 周春发
  • 张建春
  • 彭兵
  • 沈和江
  • 乔家君
  • 司马蕾
  • 夏宏嘉
  • 董金秋
  • 于咏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全中
    • 摘要: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 邵逸乐; 陈玲婷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乡村出现“原子化”困境,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物理隔离背景下,社区居民关系疏离问题严重。互联网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乡村社区建设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以乡村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乡村虚拟社区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发展,探讨和研究课题产生的背景,乡村社区、虚拟社区相关理论,以及从“人”“文”“地”“产”“景”5个方面,总结基于“互联网+”的乡村社区建设的策略;总结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析我国乡村虚拟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相应启示。
    • 摘要: 大仓的设计实践依循两条平行路径:乡土建构的技艺传承和历史叙事的空间编绎。一方面,梳理适应于湘赣边区资源、气候、地形和生活方式的建构体系,提炼形成具有地域认同的设计语汇;另一方面,基于“大仓会见”的历史叙事编绎公共空间体系,沿叙事路径建造风荷廊桥,修缮林氏积庆堂,新建讲习所,部分复原林氏吊柱楼用于民宿接待,回应传统中国乡村中祠堂、市集、学校、廊桥等公共设施类型,复兴乡村公共生活,再塑乡村社区精神,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 杭颖颖; 智英斌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新媒体视域下的乡村社区文化品牌形象构建是乡村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新形式应用,能够使得乡村社区文化品牌的宣传及传承方式更具数字化。本文结合泰安市乡村社区文化品牌视觉形象构建剖析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介入乡村文化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价值,尝试以新的视角促进乡村社区文化品牌视觉形象的传播与传承。
    • 刘腾飞
    • 摘要: 作为社区建设的一种方式,社区营造因强调居民主体性、多元合作等内容而成为近年来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舶来品,社区营造虽然在我国城市地区多有成功实践,但在广大的乡村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乡村地区社区营造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具体包括:乡村社会信任式微,社区营造基础受损;现有规范乏力,社区营造难以保障;参与网络松散,社区营造力量不足。据此,未来乡村社区营造应从提升乡村社会信任水平、完善现有规范以及凝聚乡村社会参与网络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加强对村民主体的营造,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
    • 文军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对乡村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自上而下”的外生模式愈发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的多元化需求,而单方面依靠“自下而上”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也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推动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有效联结,构建上下联动的“新内生发展模式”。“新内生发展模式”如果仅停留在发展理念层面,可能会陷入本质主义陷阱,限制实践层面的探索,因此必须把这种发展理念和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乡村社会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单元,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要行动主体,社区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空间场域,新时期乡村振兴实践的探索必须与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以及作为基本空间场域的社区单元相结合。基于此,将新内生发展模式与社区为本的实践视角相结合,以新内生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乡村社区为基本行动单元,探索构建“社区为本”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顾海燕
    • 摘要: 推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公平和谐社会的关键,教育是城乡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乡村社区教育则离不开教师的有力支持。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行实施了诸多教育政策,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成效显著,促使优秀教育资源规模持续扩大,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水平持续提升,但取得的成效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
    • 陈丛笑; 李世杰
    • 摘要: 公共服务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有助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河南省城郊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供给数量与需求质量、配置达标与使用低下、建设量大面广与财政资源有限、信息化硬件起步与软件缺失之间的问题与矛盾.通过分析数字乡村发展对城郊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与作用,分析河南省城郊乡村社区在线上平台、线下实体空间方面的需求内容并总结其配置特征.提出要线上平台连点成网、线下空间分类分级,要加快河南省城郊乡村社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步伐,要注重软性服务与人的素质教育,并要在发展建设时序上做到动态实施进而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动态性、可持续性配置等对策,以期真正促进河南省城郊乡村社区在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实现动态、均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 王欣欣
    • 摘要: 自开始介入到小石村的建筑实践,迄今已经4年多了。我们落地建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建筑项目,包括村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文化大院)、小区尺度的公共空间(五统一)、区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湔江河谷展厅)、民宅改造(共享民宿)、工厂(食品共享工厂)、菜市场(文化长廊)、景观规划(一公里博物馆)、桥、公交站等等。这一系列项目完全改变了整村的建筑风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将小石村从一个震后重建的普通村庄,转变为具有共同空间形象的乡村社区
    • 司马蕾; 温乐娣; 井高佑纪; 陈毅立
    • 摘要: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我国的乡村社区规划发展迅速,但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较为关注社区中的生产与生活问题,对于在这一微观尺度中进行生态保护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讨论不足。研究以乡村社区规划中的生态优化问题为对象,结合对多国相关规划和管理经验的梳理,分析了在社区规划的前期调查、方案制定、具体设计的全工作周期中贯彻生态优化的方针与策略。成果将为在乡村社区规划中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乡村社区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