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后重建

震后重建

震后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5358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25届天府创新论坛、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重生”--汶川震后重建学术交流会等;震后重建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小虎、万丽、刘可等。

震后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1.44%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5358 占比:98.44%

总计:15602篇

震后重建—发文趋势图

震后重建

-研究学者

  • 刘小虎
  • 万丽
  • 刘可
  • 于丹
  • 余枚
  • 刘晨
  • 吕筱
  • 吴昊
  • 周乃武
  • 基廷米·迦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欣欣
    • 摘要: 自开始介入到小石村的建筑实践,迄今已经4年多了。我们落地建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度和功能的建筑项目,包括村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文化大院)、小区尺度的公共空间(五统一)、区域尺度的公共空间(湔江河谷展厅)、民宅改造(共享民宿)、工厂(食品共享工厂)、菜市场(文化长廊)、景观规划(一公里博物馆)、桥、公交站等等。这一系列项目完全改变了整村的建筑风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将小石村从一个震后重建的普通村庄,转变为具有共同空间形象的乡村社区。
    • 李正祥; 何茜; 郑晓笛
    • 摘要: 融合了生态智慧的震后区域复兴对于实现“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为应对地震及海啸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整合优化原有的多个自然公园以成立“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作为推动区域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智慧的灾后重建新途径。梳理以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为核心的日本东北地区区域复兴再生理念、具体措施及建设支撑体系等内容,总结依托于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复兴策略与经验,即在进行基础设施恢复和防灾减灾建设的同时,开展自然保护与修复及相关产业复兴,并推进文化教育。立足于这一可推广的模式,从生态智慧的自然观、资源观、文化观、生命观,以及规划管理经验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灾后重建框架的建议。
    • 胡心玥
    • 摘要: 针对伊朗面对频发地震缺乏解决路径的系列问题,文章以“2020年Reborn伊朗灾后重建国际竞赛”冠军作品为例,从环境设计层面提出了震后社区的重建策略。该方案结合地域文化对建筑单体、构造方式、本土材料运用及居住片区的室内外空间作出设计尝试,并由此逐步从功能性上升到精神性设计,以实现贯穿重建各阶段的对灾民的人道主义关怀,从而对以持续性、生长性、地域性为原则的震后社区重建进行展望。
    • 摘要: 任何一个好的建筑,都应当是“在地性”的设计。这种“在地”特性源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或既有建成环境以及形成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征,进而以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策略予以回应。那么,建筑师如何看待这关乎人、地、时的“在地性”,也就体现了其所持的立场和责任。本期“AT建筑”以“守护自然”为主题,推出庄惟敏院士团队所做的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及一系列震后重建、恢复项目。
    • 卢向东; 霍春龙; 郭璇; 孙中轩; 王丽莉
    • 摘要: 从设计角度总结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在恢复重建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针对总图、功能、立面设计,阐述了不同的“拼贴”设计策略,展现了该项目设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 王启
    • 摘要: 考虑地震活动对建筑破坏的影响以及当前房屋基础土方施工中计算得到的土方量与实际土方量之间的误差较大,后期造成沉降、施工耗时等问题.提出房屋基础土方施工方法并应用到震后重建区域,分析房屋基础土方施工场地积水、橡皮土和密度不达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土方量获得房屋基础土方施工现场的总土方量,根据土方量计算结果结合施工场地条件、工期要求和设计方案,采用navisworks软件和Revit软件构建三维模型,根据模拟结果调整并优化施工方案,完成震后重建区域中房屋的基础土方施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土方量计算结果准确率高、可一定程度抑制由于地震造成的沉降,施工耗时少,整体的施工效率高.
    • 刘江涛1
    • 摘要: 一、试题呈现【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分别说明上述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
    • 王启1
    • 摘要: 考虑地震活动对建筑破坏的影响以及当前房屋基础土方施工中计算得到的土方量与实际土方量之间的误差较大,后期造成沉降、施工耗时等问题。提出房屋基础土方施工方法并应用到震后重建区域,分析房屋基础土方施工场地积水、橡皮土和密度不达标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土方量获得房屋基础土方施工现场的总土方量,根据土方量计算结果结合施工场地条件、工期要求和设计方案,采用navisworks软件和Revit软件构建三维模型,根据模拟结果调整并优化施工方案,完成震后重建区域中房屋的基础土方施工。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土方量计算结果准确率高、可一定程度抑制由于地震造成的沉降,施工耗时少,整体的施工效率高。
    • 曾帆1
    • 摘要: 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震害长期威胁着我国城乡人居安全,也阻碍着城乡发展建设。然而当前我国在应急城乡规划领域研究基础薄弱,现实状况亟待改善。因此,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进行震害防御和城乡安全建设研究成为我国需要长期进行的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四川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两次震后重建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城乡规划实躅经验,首创了大量符合灾区各地重建规律的规划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尚未形成针对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理论研究的缺乏会导致实践的困惑,反映在我国当前应急城乡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配套滞后等诸多方面。论文以四川两次地震震后重建规划实践过程及其经验为研究基础,从系统理论及方法角度对震后重建规划进行研究,建立了“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系统分析-理论模型-案例实证”的技术路线。论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系统论角度回顾了震后重建规划全过程,认识到震后重建规划是在特定时空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协同配合,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问题。而震后特定时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或称体系。而震后重建环境的动态变化性,使得要素与环境、系统与环境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都无时不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互,这就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因此,论文将震后重建规划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性特征初步分析震后重建规划过程的构成要素,可发现组织管理和工程技术是其两大主要系统,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而系统工程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体系工程的高级阶段,因此需要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2)论文运用全面系统干预(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TSI)方法论的系统隐喻工具(System Metaphor)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隐喻判识模型。目的是通过该模型获得对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特征属性的认识,以此围绕其隐喻及特征匹配相应的体系工程方法论及方法工具。本研究通过系统隐喻模型进一步解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认识到震后重建体系的两个核心组成系统-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以及其子系统和要素构成,兼具硬系统和软系统的双重特征,需要以硬系统结合软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体系工程为主导,建立了软硬系统整合的多元方法论来进行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研究。3)在整合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理论模型。首先,本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重构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三维结构,据此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集成的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对概念模型中的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两个主要维度进行逻辑细化,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聚焦研究震后重建规划逻辑模型中的技术集成维度,系统梳理了生命周期、学科支撑和规划体系三类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思维模型(ERTPM),提供了技术集成操作层面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集成框架。而对于组织集成维度,论文借鉴了并行工程(CE)的原理及方法路径,建立了应急并行城乡规划管理模型(ECUPMM)o组织管理集成模型提供了技术集成的环境,是技术集成实现的路径。组织管理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组织系统,技术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技术系统。据此,论文通过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建构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综合集成框架。4)论文以四川汶川和芦山两次震后重建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技术应用为实证研究基础,从实践中剥离出震后重建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技术,以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为依据进行凝练表达,初步遴选出21项规划技术。研究进一步通过Delphi法对规划技术进行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将其分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两大类,其中专用技术又依据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类型,分为了安置规划专用技术、总体规划专用技术、专项规划专用技术和详细规划专用技术4类,形成了技术集成的模块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集成,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关键技术集成的操作模型。具体到应用层面,将操作模型细化为安置规划技术集成方案、总体规划技术集成方案、专项规划技术集成方案、详细规划技术集成方案的具体应用。本研究首次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理论框架,建立了一系列方法模型和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震后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灾区灾后重建提供有效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