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
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

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6-19

主办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安部;;民政部;;

会议文集: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十一五”期间,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社会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从机关到企业,都在纷纷上马各自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在我国仅仅是2003年才起步,可以说,我们既缺管理、又缺技术、更缺人才。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又是包含了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两大领域几乎所有的技术和产品的迄今最为复杂的信息化工程。所以说,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究竟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类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理论、技术和投资认识就仓促上马,很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成为没有实用价值的形象工程。本文作者根据几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在实际开发、应用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理论上可靠、技术上可用、经济上可行。
  • 摘要: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各类事故灾害承受的主体。目前有些大城市的市民还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城市的应急文化建设还没有引起和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极不相称,必须加以重视。作为新兴的城市管理模式,社区制逐渐从社会组织与管理的配角变为主角。以社区应急文化建设作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必将极大地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市民的应急能力。
  • 摘要:根据世界主要国家的惯例,消防力量是社会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消防力量在突发事件救援与处置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有效地维护了公共安全。从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到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现场无不活跃着临危受命的消防队员。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消防法》明确了消防力量在社会应急救援方面的职能。这为我国消防力量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是,消防力量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的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制约消防组织社会应急救援能力发挥的问题还需要加以解决。本文阐述了消防社会应急救援的意义,然后就社会应急救援中的公安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一一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增强消防社会应急救援能力的制度与保障措施。
  • 摘要:在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时,为保护人们免受伤害,必须及时采取应急防护行动,即撤离还是原地避难。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时决策者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不确定的现场信息进行处理,做出应急防护行动决策。本文应用决策树方法,对可能的不同情景进行决策树的期望损益值分析,衡量决策的风险。并以一个化工厂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为例,对这个方法进行了应用,并对决策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统一的应急防护行动决策。
  • 摘要:震灾灾区的重建规划涉及大量的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在实际的震灾灾区重建规划过程中,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往往同时有多个安全规划方案供专家们选择,并且决策过程受到技术、经济,环境以及风险等多个因素的制约。所以,本文将震灾灾区重建的安全规划问题归结为一个多属性群体决策问题,应用群体决策和模糊集合理论,构建了一个震灾重建区安全规划的模糊群体决策方法,并通过实例研究,对此方法进行了安全规划方案优化问题的研究。
  • 摘要:如何在满足一定应急要求的前提下,对有限的应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研究目标,运用数据包络C2R模型分析应急体系的输出输入指标,并判断其有效性。对于DEA弱有效及DEA无效的配置方法给予修正,使其达到最优化。最后,对假设的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DEA模型对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可大大提高应急能力。
  • 摘要:本研究是针对防范和处置核化生恐怖袭击等突发核化生事件的现实需求研制出的一套集核与辐射、化学和生物恐怖袭击医学救援、危害评估与专家咨询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软件。该系统包括核、化、生3个基本信息子系统,可以快速查询常见核化生恐怖物剂的基本信息、医学救援信息和相关案例、法规、预案、专家库、救援力量等辅助信息。还包括1个基于1:5000电子地图的医学救援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查询指挥机构、救援力量、可能被袭目标的地理分布信息和位置查询,以及进行危害评估和救援物资估算。系统基于WINDOWS SERVER 2000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2005,地理信息系统采用MAPINFO XTREME,使用B/S结构开发,既可以单机运行,又可以运行于内部局域网。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北京2008奥运会的安保和反恐工作,在人员培训、预案制订和现场处置的组织指挥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重点城市反恐或核化生突发事故的防范和处置。
  • 摘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考虑到公共危机的突发性、扩散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地方政府显然肩负着首要的管理责任。但无论从治理理论的角度考察,还是从现实经验来看,公民在公共危机应对和善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则日益凸显。公民有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不仅需要公民社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良好的规划和科学引导。
  • 摘要: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逐步形成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的社会动员四步曲,即动员全体共产党员支援灾区、动员新闻媒体支援灾区、动员全国人民支援灾区、动员人民军队支援灾区。我们要认真总结突发自然灾害应对中的社会动员的有益经验,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突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从混沌理论来剖析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突发事件研究中的新角度,从预警机制方面着手研究应对突发事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的发生,特别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并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同时,这些灾难的发生也强化了人们对于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现在,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效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应急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完善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将提升政府对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而应急管理得以有效、顺利开展的保障工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为主要对象,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借鉴国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措施的有益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应急管理的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试图建立系统、全面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 摘要: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应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2009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明确提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产品研发和应急产业化思路。由此,应急产业化提法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并受到高度重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灾害经济的讨论以来,灾害经济学越来越影响国家决策,应急产业化在中国的兴起,就是其推广与实用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应急产业化政策时,离不开灾害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 摘要:本文通过对应急管理对象——事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应该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通过对事故、事件管理的分析,给出了应急管理的工作思路,进而提出安全管理应该从事故管理向事件管理,并且开展文化建设以强化危机管理,从而实现突出预防的安全管理。
  • 摘要:“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人民不得不面对、而又难以认识和解决的一大难题。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与实用指导,至今还缺乏一种科学的、清晰的、明确的观点与操作指南。本文力图从衡量恐怖主义的根本标准与两种恐怖主义的极端类型来回答这一问题。我认为,衡量恐怖主义的根本标准是:在非战争状态下运用恐怖手段毫无正义地、灭绝人性地剥夺受害者宝贵的生命、健康等基本人权。这一根本标准指明了恐怖主义的实质是邪恶和非正义的犯罪性,这一根本标准明确规定了对人的生命必须坚持尊重、负责与保护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彻底坚持这一根本标准。这一根本标准指明了恐怖主义的实质是邪恶和非正义的犯罪性。运用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当今世界主要存在着两种极端类型的恐怖主义——第一种是弱者对强者“杀鸡吓猴”式的恐怖主义。这种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杀一大群鸡去恐吓几只猴子”,或者说是“倒洗澡水先把婴儿摔出去、摔死”。第二种是强者对弱者“以恐反恐”式的恐怖主义。这种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杀几只猴子同时杀害、伤害了一大群鸡”,其中也包括害人反害己方(主要是反恐军人的生命)。
  • 摘要: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强化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无论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众都是当务之急。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急需提高的现实,郑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在原有教学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两个项目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根据项目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围绕抓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强化培训效能等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尽快贯彻落实《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构建地方专门应急管理培训平台;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编写科学的培训教材;推进培训手段现代化;保证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经费投入,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考评考核;强化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管理。
  • 摘要: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危机管理的整体来看,仍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公共危机的预防预警方面,问题颇多。本文从降低在公共危机中社会脆弱性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并努力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认为一、公共安全教育在我国危机预防中的作用主要在于:1、加强我国公民和组织在面对危机来临时的自救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应急救援体制尚不完善的时候,自救可以有效的弥补公救的缺陷。2、减少社会在危机中的损失。3、对我国现在的危机预防来讲,公共安全教育和其他预防措施相比,投入少、见效快,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就可见效的高效率的选择。 二、我国公共安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包括:1、目前的公共安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重实效。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媒体及大众宣传、学校教育、宣传日等形式,但效果很难估量。2、我国的安全教育在具体手段上,多为课堂教育和传媒教育,实践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考虑到我国向来形式主义十分盛行,因此,课堂教育和传媒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实际效果是未知的。3、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对象和地域上,教育系统最受重视,社会组织次之,特殊人群和农村再次,存在安全教育盲点。 三、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路:1、在多种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中分开主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由于现存的公共安全教育形式已经基本确定,可以考虑对现有的教育形式进一步细化,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可以调动的资源,分开主次,并建立对安全教育考核和评估机制。2、对多种公共安全教育手段进行有效组合,提高安全教育的效率。课堂教育、传媒教育和实践演练应该进行有效组合,从而提高整体的安全教育效率,尤其是要加大实践演练在安全教育中的运用。3、加大对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在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理上,我国十分重视。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决策层必须要关注危机管理的成本。而在危机管理中,最有效率的投入就是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因此,我国政府应有计划的逐步增加对公共安全教育的投资。4、加大对一般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一般社会组织的公共安全教育。 若实践演练受限制,可以充分考虑通过新媒体开发应急动画和应急游戏软件,以弥补实践演练的不足。总体上,我国应考虑适当转移危机管理的重心,从危机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转移到危机的预防预控预警上。 为了提高整个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 摘要:为适应政府应急管理培训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发挥安徽省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的作用,我们创建了安徽省应急管理教学团队。本团队是由安徽行政学院为主导,同时接受省政府应急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团队参照国家教育部教学团队的建设规范,并根据干部培训特点和应急管理专业特征而创建,以专业组为基础运行。团队探索的“门氏新理论系统创建法”、“双域(宏观与微观)循环借鉴共进法”及“移动课堂教学法”和“常规平台+网络服务的团队工作效用放大法”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团队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人员、经费四大困难还有待于解决。今后拟建成以教学团队为核心,以具有更宽内涵和更大包容量的应急管理研究会。
  • 摘要:公共危机教育是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外十分重视公共危机教育,在公共危机教育上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公共危机教育在我国却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强化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利于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取得良好效果,能够有效地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减少危机的损失。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政府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从国内外对应急管理的定位来看,应急管理是政府主导行为。根据《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体现,具有政府预期行为,行政学院应该依法整合各方应急管理培训资源。进而,文章提出发挥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应该: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标准体系,依托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组建中国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委员会,以各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坚持三位一体化建设,以及充分体现行政学院的“行政”特色,加强合作交流创新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 摘要:当前应急管理培训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我国亟需开发新的应急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应急管理培训方法而言,模拟演练教学方法在其体验性和低成本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本文对模拟演练系统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功能构想和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开发具有仿真还原突发事件、人机互动、开放性系统等特征的模拟演练系统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将大大提高我国应急管理培训的水平。
  •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不可缺少方面。本文从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人手,提出了应急管理培训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指导原则;根据我国应急管理的实际,应急管理培训的主要对象应包括领导干部培训、应急管理干部培训、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层干部培训、企业负责人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和应急救援志愿者培训七类;着重论证了应急管理的培训内容,重点学习国家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应急工作形势任务,了解国外应急管理经验;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方法;学习运用应急指挥新技术设备和指挥手段等五个方面,并提出具体课程模块设置;针对应急管理的实际,提出了从培训组织机构、培训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评估体系、培训管理支持体系等方面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为大规模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出了在行政学院成立一个集宣传、教育、实训、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的设想,按照“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把基地建设成为以应急管理培训为主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决策咨询基地和宣传教育基地。
  • 摘要:当今世界,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现代应急管理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谨慎而又积极对待的重大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体系千差万别,但是,对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作用的认识,对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制度的设计和开展程度直接决定应急管理绩效的认同,是一致的。开展实效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是应急管理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在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不少,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官民之间等的差距日渐增大,企业劳资、土地开发及社会管理等消极矛盾日渐增多或加剧,社会稳定应急管理由此日趋重要。本文以惠州市为例,对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中间层次的地级市(含县区)政府和公安机关,如何整合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使应急管理纳入社会稳定工程,从而形成科学系统、有序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展开思考。
  •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连续发生一系列危及公众安全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给地方政府敲响了公共安全的警钟。特别是在旅游地区,当发生危及公众安全的突发性事件时,如何保护公众和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政府的重大责任。本文就旅游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内涵、旅游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旅游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 旅游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安全、公共食品安全、公共交通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旅游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是旅游区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是适应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区的需要。 最后,本文就如何在旅游区建设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提出六大主要对策:设立公共安全服务机构;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造公共交通安全体系;构建公共食品安全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 摘要:汶川县水磨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边缘山区,是汶川县传统的工业区,汶川县工业产值的70%以上集中在这个区域。5.12大地震后,水磨镇工业遭受重创,汶川县重新进行产业布局。由于水磨镇处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核心地带、旅游产业集群的圈子里,适宜发展旅游业。且水磨地势平坦,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较多,所以阿坝师专被规划到水磨镇。至此,水磨产业结构被调整规划,主导产业开始转换,传统以高载能工业为主的水磨转变成旅游业、教育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 在对口重建城市广东佛山市的帮助下,水磨镇开始实现产业升级型重建。佛山注重对水磨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民族特征的尊重,水磨镇被打造成以发展长寿文化、羌族文化为内涵的旅游小镇,它以寿溪湖为核心,总体结构是“一湖两岸四片区”,呈现出典型的山水城市形态。再加上水磨本身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所以人文、历史、自然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水磨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升级型重建。
  • 摘要:江苏既是化工大省,又是高速公路联网密度最高的省,加强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意义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后果严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正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置中面临的问题,建立高效权威的组织机构、构建分级响应机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 摘要:在国内,应急产业的提法是近几年的事。2007年,我国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产品研发和应急产业化,“应急产业化”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因此,国内研究应急产业还很少。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对物质的需求,研究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另外,按照有关学者的话说,应急产业是一个振兴产业,对于当前促进产业升级、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发展应急产业,应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本文将就该问题从理论上和现实中加以讨论。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更是进入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期。全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由1994年的1万多件上升到2003年的近6万件,2007年达7万件,参加人数由1994年的70多万人次上升到2003年300多万人次,2007年达440万人次,其中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由1994年的1388起上升到2003年的6831起,2007年达上万起。本文认真总结了发生在湖北石首事件处置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对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此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描述了发生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邓玉娇事件的始末,然后总结了在这次事件中应吸取的教训和启示,要努力减少和杜绝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坚持正确处置原则,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完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常性预防、预测、预警工作。
  • 摘要:各类突发事件对我国应急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实中存在集体行动困境,须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模式,加快应急管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合作共治是应急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总结昆明螺蛳湾群体事件处置经验教训,提出合作共治是建立在信念、日常管理、网络合作治理组织体系、法制、协同机制、绩效考核基础上的集体行动。
  • 摘要:2009年6月24日位于广西罗城县怀群镇的卡马水库受连续强降雨的袭击,出现险情,水库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有关领导迅速赶往现场,靠前指挥,组织各种力量,迅速转移群众,采取科学方法,消除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这次抢险过程中表现出的决策的科学性,组织的完整性,措施的严密性值得总结;这次抢险总结出的经验符合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值得推广。
  • 摘要:2009年1月16日云南省通海县四寨村发生霍乱疫情,随后华宁县、江川县也发现霍乱疫情,共检测发现确诊病例20例,健康带菌者27人。疫情因一场农家丧宴诱发。由于霍乱传染性强、传播快、控制难度大的特殊性,疫情发生后,省、市、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紧急联动,卫生、防疫、公安等工作人员前往疫点开展防治工作,对参加丧宴的585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全部实行医学隔离观察,对检测发现的20名病例和27名病原携带者在医院及集中治疗点实行隔离规范治疗;对所有参加丧宴的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服药措施;对疫点外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估,采集水质、土壤等环境标本进行霍乱病原检测。为确保疫情不扩散,依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公安部门依法对疫点通海四寨村和华宁冲麦村实行了封闭隔离措施。同时,还组织全面开展了环境消毒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及健康教育宣传。由于此次疫情发生在人流物流集中的春节期间,给防控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专家组的有力指导下,严密控制、果断处理,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使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既控制住疫情传播扩散,又确保了群众度过安全欢乐祥和的春节”的预定目标。
  •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城市在聚集越来越多人员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积蓄着各类潜在的突发公共危机,且其突发性、破坏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对城市安全和城市应急联动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通过长期的城市应急联动工作实践,我们就如何有效组织社会动员,如何有效展开应急救援,日常应急联动体系如何运作并且保证其工作质量,如何实现应急联动工作在常态工作与应急状态之间的快速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思考,特别是考虑到厦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面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海陆空突发公共危机的潜在威胁日益增大的现实挑战,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厦门实际的应急联动工作道路,进行了长期的摸索。 我们认为:只有以110社会联动工作体系为基础,坚持走“平战结合”的应急联动模式,才能在保证工作水平的前提下,解决城市应急联动工作中的社会动员和应急状态转换的问题。为了有效践行这一理念,就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树立指挥权威、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力量、加大物资装备投入、强化预案建设与演练、落实绩效考核评估、推进教育培训等手段,将110社会联动工作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抓好、抓实,才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 摘要:2009年,在云南省发生了两起倍受国内外关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皆源于其媒体应对的策略,不同的媒体应对和沟通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和影响。发生在上半年的“躲猫猫”事件,由于事发后有关政府部门刻意隐瞒、歪曲事实真相而引起社会特别是网民的愤怒和抗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形成了舆论危机。“躲猫猫”一词成为欺瞒和愚弄媒体和公众的代名词,同时被网友们评为年度最新网络雷词;而下半年发生在陆良县的“8.26不明真相事件”,却因为政府媒体应对总体较为得体而被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评为蓝色警报,位居“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的第二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誉为社会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官民交流的范本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沟通的“拐点”。从“躲猫猫”到“8.26不明真相事件”,云南省各级政府走出了舆论危机的困境,在实践中改进、创新和发展,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赞誉,塑造了云南“媒体新政”形象,其意义已超越了事件本身。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起典型事件中的政府媒体应对的分析,探寻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正确、有效的媒体应对的策略和途径。
  • 摘要:借鉴发达国家在应急体系中积极运用市场手段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在专业化救援机构建设领域探索与市场结合的具体方法。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国企大力发展救援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开发救援产品市场并组建商业化的专业救援组织。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应急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现状、难点及相应的对策。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应急产业发展背景和当前学术界对应急产业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应急产业的现状,并在应急产业市场需求随机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应急产业市场化难点。第三部分阐述了如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采取相应政策推动中国应急产业的发展。
  • 摘要:为有效应对城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上海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上海市气象局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依托上海已有应急体系,探索和实践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一体化的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发布、早会商、早通气、早处置”的工作目标。目前,系统先期开发了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等功能,逐步实现多灾种的预警联动,不断提高上海市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 摘要: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时都面临着重大自然灾害或是人为事故、公共卫生或社会危机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它们是公共安全的最大威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沉重的。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沟通将独立的个人、群体、组织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的及时、准确和客观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响应平台,也为成功解决突发公共事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们感知“智慧地球”,体验智能生活的同时,SARS疫情暴发、北美飓风、欧洲暴雪、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灾难频繁光临地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社会风险是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政府应急管理中信息处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新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着重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及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进行信息处理的成功案例,阐述了“物联网”在应急信息处理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模式,同时也提出了“物联网”应用于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 摘要: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明显增强了我们对于应急管理的认识,惨重的代价和巨大的付出,应当换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巨灾应对管理的意识的增强、知识的丰富、制度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应急管理实践,是十分难得的经历和弥足珍贵的财富。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应急管理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获益良多,但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我们应急管理基本理念的更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应急管理。这些基本理念包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明确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认识到政府不可能对于民众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政府有责任把民众组织起来或让民众组织起来以实现自救和互救,澄清应急管理的实质是进行公民保护,公民保护不是政府高高在上的施合而是民众的权利,对于受到突发事件伤害和困扰的民众实施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和他人的道德义务,因而应急管理在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影响人群最多、救灾难度最大、地震烈度最高的一次罕见大地震。根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6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至少有50-100万人遭受亲人伤亡,根据以往国内外灾后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将有20-30万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各类与创伤有关的精神障碍。尽管从地震当天开始,心理学界、精神卫生学界、社会工作者等领域专家持续开展了四个多月的心理救援与心理援助工作,但是,我们仍将面对几十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群,还有更多潜在的问题人群。我们心理学界、精神卫生学界及社会工作者将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和异常严峻的挑战,不过,危机也意味着机遇。灾后的心理援助,就对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界及社会工作领域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心理援助效果,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探索可持续开展心理援助的长效机制。本文总结了在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实践经验、技术及模式,为今后心理救援工作积累经验。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率最高、灾害各类最多,且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附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致灾因素大量增加,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各类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如何应对非传统威胁与突发性危机事件,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降低损失、重建秩序,如何做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政府公信力,这一系列问题对世界各国政府都构成严峻挑战,也对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和政府提出了重要预警。中国试图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分工明确、国内与国外密切合作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多边合作机制和体系。该体系注重未雨绸缪,注重科学专业,注重多方配合,尤其注重可执行性;对地震灾害区分轻重缓急,界定政府和民间的责任,并且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统一管理,需要科学对待,需要成本投入。
  •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本文作者作为首批团省委志愿者参与了此次赴川抗震救灾工作,在灾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将作者在灾区实施心理干预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干预技巧归纳整理,以期为心理工作者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危机干预工作实践中有所借鉴。
  •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在进入“高风险社会”时期。深化应急管理文化建设,形成应急管理长效机制是新时代的挑战和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频发,中国政府在应急处理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提高中华民族综合应急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使命。在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及制度过程中,我们应总结既往工作的得失,在强化应急处理的同时提高应急保障机制,应急基金的设立和有效运作便是其中重要一环。应急基金是指政府和社会筹集的专门用于灾民生活救济的款项,还包括特定的组织为应对危机而建立的保障基金。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应急基金,在救灾防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拟对我国各类应急基金的建立及运行效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做大应急基金及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 摘要: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相对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社会运行和管理尚处于一种脆弱的“高风险”状态,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归纳与梳理,以期对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的整体发展,起到帮助与促进作用。
  • 摘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从潜在危机发展为群体性事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酝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介入防止事件的最终发生,本文由此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的一般路径。而另一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又与政府目前的体制和利益结构密切相关,本文从利益冲突和行政吸纳体制的角度,提出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原因。为此,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危机预防体系,既需要遵循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目前政府的体制结构的影响。本文为此提出从短期策略和长期战略两个阶段,构建危机预防的有效机制。
  • 摘要:安全氛围测评是研究企业当前安全管理进程、安全文化发展现状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在多元统计理论分析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工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和选择了企业安全氛围现状测评的14个关键要素组合及5因子结构,并建立了基于SEM(结构方程模拟)的安全需求-认识-参与模型,针对其因子结构和要素组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模型运算及路径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因子结构及关键要素组合能够解释目标企业当前的安全氛围现状,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被测企业的安全管理进程,测评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 摘要: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各国行政法制建设存在着诸多缺陷。行政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体现出来。行政法能够及时通过立法确认和保障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整顿市场秩序的职权;能够督促政府积极转换职能,提高危机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秩序,确保交易公平,规范权力运作。在行政法学研究中应积极引入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充分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法制经验,不断健全行政法制,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
  •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升高。社会冲突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网络形态。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互动和传播范围广泛等特性,社会冲突以网络这种形态出现,其“杀伤力”很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处理,将给政府的公信力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伤害。本文以社会冲突网络形态的内涵分析人手,剖析其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解析其网络形态形成机理,了解其内在发生规律。
  • 摘要:民怨是观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窗口,也是预防和化解社会泄愤冲突的关键所在。观察我国多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几乎都与民怨有关,就其中的社会泄愤冲突事件而言,其实就是“不满者的共鸣”。观察和研究这类事件,一是要关注冲突事件中的不满群体。从阶层角度看,该群体多属于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较少的弱势阶层;从集团角度看,该群体多属于利益相对受损集团和社会底层集团,从心理角度看,这个群体或多或少具有了同为草根的集体心理。二是要关注冲突事件中的民怨对象及其加速升级,如从过去的“仇官”加速升级到仇视各级政府、从过去的“仇富”加速升级到仇视整个社会、从过去的“仇警”加速升级到仇视国家权力。三是要深入分析不满群体生怨根源、积怨原因和泄怨方式。生怨是社会泄愤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尽管不满者生怨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深挖根源,说到底是一个利益问题,具体而言,是由利益受损引起的。积怨是社会泄愤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心理基础。传统社情民意收集反馈体制存在着严重的“肠梗阻”,这是导致积怨的根本原因。民众积怨后,一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泄出来,社会泄愤冲突事件其实就是不满群体采用了非理性、非常态、体制外的暴力泄怨方式,这种泄怨方式在社会转型期比较少,但与过去相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四是要着眼于社会泄愤冲突的预防和化解对纾怨机制作深入的研究。 解决生怨问题,这是预防和化解社会泄愤冲突的根本前提。应针对不满群体生怨的根源,建立健全预防民众生怨机制,主要包括群众利益维护机制、群众利益补偿机制和群众利益增长机制等。解决积怨问题,这是预防和化解社会泄愤冲突的关键所在。应针对不满群体积怨的原因,建立健全预防民众积怨机制,主要包括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诉求办理机制和利益诉求反馈机制等。正确看待群众泄怨需求,引导群众理性泄怨,这是预防和化解社会泄愤冲突的重要手段。要全面认识和掌握不满群体的泄怨方式,建立健全引导群众理性泄怨机制。从最近几年发生的社会泄愤冲突事件来看,除了建立其他引导群众理性泄怨机制外,应尽快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和网上良性互动机制。
  • 摘要:风险感知是人们面对灾害风险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论和最终行为。开展风险感知的研究对了解人们在面对风险时的态度、行为以及帮助政府做出最终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风险感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研究中会涉及到心理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因为风险感知中存在大量的作用因子对其变化产生影响。本文是对前人研究中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以及部分重要影响因子的分析与总结。通过分析发现,情绪因子和风险目标对人们的风险感知存在较大影响。另外,通过对一些经典方法的总结得出了今后研究中仍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摘要:2009年11月一场罕见的暴雪先后降临了华北、西北地区和南方部分城市,从危机应对过程来看,政府有关部门预警及时、应对得力,社会力量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然而,成功的应对中也反映出了一些既有模式难以克服的不足,突出表现为单中心治理的结构性弊端。要实现危机管理能力的质的提升,就必须探索以多中心为特征的新的治理模式,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不合理格局。本研究在对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等部分受灾城市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了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发展方向。
  •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行政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建设能更好地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献,为今后应急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源服务,同时也可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研究者个人参考借鉴,为政府部门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数据库收录的资源具有“调研资料多,珍贵资料足”、“资源覆盖面广,收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理论性深”、“案例专题突出,适用普遍”的特点。数据库收录资源共计30171篇,数据库设置了资源分类导航与专题分类导航体系,按文献类别分类有:新闻宣传、媒体报道,调研材料,理论研究文章,地震学研究;按专题分类有:决策指挥、政策措施,生命救援,转移安置,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心理救助,生命线恢复、堰塞湖处理,非政府力量参与,恢复重建,抗震精神,应急管理研究,地震案例集。数据库注重了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建库质量控制,同时也分析了数据库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数据库建设的启动比较被动,资源收录延续性不足,资源收集类别相对单一,资源缺乏国外应急管理成功经验的收集。
  • 摘要:针对目前煤矿水灾害的应急救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以攀枝花市“8.23”水害救援实例为基础,从指挥调度的准确有效性等方面出发,通过对现有煤矿水灾害救援流程及其缺陷的分析,规划和设计了新的煤矿水灾害应急救援流程,阐述了信息化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执行流程,设计了矿井水灾应急救援调度指挥的系统设计,提高应急救援响应的能力。
  • 摘要: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复杂性科学,被国内外科学界誉为“21世纪的科学”。它不仅带来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也带来了人类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本文就人类最复杂的、非常规的应急管理活动中的规律研究问题,尝试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作些探讨。
  • 摘要:人类社会一直面临来自自然的或者人类自身引发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威胁。随着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社会贫富悬殊,种群矛盾激化,这一威胁愈发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影响大、危害性强等特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公共危害性,如果在事件发生之始,没有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信息,将极易在公共人群中引发恐慌情绪。而这种恐慌情绪一旦蔓延开来,由于从众心理的存在,该情绪将在社会传播中被放大无数倍,最后演变成全社会性的无理智行为,成为一场全社会的灾难。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即为此种情形的最佳注解。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必要、准确、全面的信息发布是被允许和鼓励的。如果任由不负责任的流言、居心厄测的谣言、支离破碎的小道消息满天飞的话,无疑将会大大削弱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力与执行力,人为加大实施救援、遏制恶化、控制事端的难度。然而,自近代社会以来,言论自由已被普遍认为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既保护言论自由的实现,又予以合法恰当的限制,本文进行了讨论。
  • 摘要: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本文以基于“质量-时间”的危机决策行为类型为研究起点,在综合西方现有的认知-心理、官僚-组织、议程-政治三种分析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信息-议程”模型,用信息的完备程度和议程的合理水平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来解释政府的危机决策行为。纵向信息封锁、横向信息隔绝、社会信息封闭等问题会降低信息的完备程度,而核心行动者未能把问题提上政府议程、政府议程负荷过重、关键的议程之间相互冲突等问题会降低政府议程的合理水平。因此,危机决策的重要任务,在于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充分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和议程的有效匹配。
  • 摘要:论文以应星的“气场”理论为研究前提。论文认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可以分成先期处置和事件处置两种,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应该是先期处置阶段。群体性事件分阶段的先期处置策略和手段: (1)介入与触发因素管理。这一阶段的先期处置手段主要是对触发因素进行管理。对触发因素进行管理重点是抓两项工作:抓苗头和抓惯例;(2)信息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这一阶段是传言和谣言酝酿、发酵和传播阶段,也是人们形成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归因的共识和事件人员动员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必须进行信息应急管理,以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3)对话与现场处置。这一阶段是群体性事件先期处置的最后阶段,也是群体性事件发展进程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的先期处置是对话与现场处置;(4)回访。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强的反复性,即聚集群体已被劝解撤离,但普遍情绪和共同信念并未因此消失,人们很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重新聚集。因此,当聚集群体撤离后,先期处置就进入回访阶段。以上所述的先期处置的阶段划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状况中有可能两阶段合而为一,也就是事件进程阶段性不明晰。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阶段性还是存在的,其先期处置的策略和手段也是能够对应的。
  • 摘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都非常重视应急管理文化建设,我国应急管理文化建设却明显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失:应急意识的缺失,应急教育的缺失,应急管理信息的缺失等。为此本文提出搞好我国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的对策:开展应急文化宣传、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应急演练、应急教育常态化、加快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严肃法纪法规。
  • 摘要:本文根据参加指挥4次破坏地震抢险救援亲身经历的实践总结,以人为本,理性思考,率先提出“救人第一”是抗震救灾的首要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归纳了独特的“五条措施”。一是信息量不足就要作出基本判断和启动,这是处置地震抢险和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特点,也是尽快实施“救人第一”目标的特殊要求。通过亲自经历四次破坏性地震抢险救援的快速反应证明:消防部队指挥员在地震灾害信息不足就决策和行动,为参战消防部队争分夺秒最大限度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在废墟中抢救生还者最多的记录。二是地震后运力冲突严重,在人员搜救的黄金期要优先快捷运送抢险救人的力量到现场。三是搜救要联合指挥,实行集中指挥和统分结合,搜救要联合作战,实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形成有机搜救战斗编程和有序的战斗展开,发挥各种搜救资源时空和效能的最大化。四是科学施救,创新战法,最大限度搜救幸存者是关键。要对搜救信息和线索进行比选,对埋压人员多的场所、生还条件好的场所要首选加大搜救力度。把主要搜救力量直接往震中部署,沿地震断裂带和烈度高的区域向烈度低的区域梯次推进,是有效提高搜救效率,抢先搜救幸存者的最佳方式。援救黄金期后,有5种场所会搜救到幸存者并能生还。五是次生灾害的生命救助和确保灾民安置点灾民人身安全是生命至上的必然要求。汶川大地震中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事故引发生命危害,数百万灾民集中安置点灾民两年来没有造成一人火灾死亡,有效避免了地震“大灾之后必有大火”的教训。
  •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管理不仅不能例外,而且更应该强调“预”的重要性。没有“预”,只能匆忙应急,有了“预”,方能从容应对。所以“预”是前馈控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反馈控制所固有的先天性缺陷——时间滞差效应,使得其在运行速度日趋加快的今天,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日益陷入力不从心的窘境。为此,本文提出应急管理的前馈控制理论,并倡导对古今中外的前馈控制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借鉴,创建我国现代应急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于此同时,本文尝试设计了现代应急管理前馈控制机制的一般模式,并提出深入研究前馈控制管理的若干重要问题。其宗旨是期望构建一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特点的前馈控制应急管理模式,以消除或弥补单纯反馈控制的“时滞”缺陷。
  • 摘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规律。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大众心理的正确把握和引导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的走向和结果。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问题涉及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之中和发生之后三个不同阶段,突发公共事件不同阶段的大众心理问题表现不同,管理的重点和方式也不同。本文将重点探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心理管理问题。
  • 摘要:议题是指一种悬而未决、没有固定方案、存在广泛社会争议和影响的问题,议题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预测、确认、评估和响应的前摄过程,它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是一种创新的传播管理理念,目前正逐步应用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紧密追踪网络舆情的迅捷变化,制定网络议题管理策略,界定出可能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和社会议题,迅速动员和整合有效资源,以因应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环境。
  • 摘要:伴随中国的改革和转型带来国家与社会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变革,应急状态下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便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关键。现代社会的应急管理体制应该是超越“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应急管理体制”。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只有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各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全面突发事件应对网络,才能增强社会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增强社会的稳定和抗冲击能力。
  • 摘要: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发展所遇到的自然世界复杂性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对于这种状况,科学界和学术界很早就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当前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需要特别关注的。从这个视角来探讨应急管理问题,文化建设是待需加强的,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出路。本文就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讨论:1、探索复杂性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特别关注自然世界复杂性问题;3、基于自然世界复杂性,需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
  • 摘要:针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本文主要从如何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应急决策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及其力量的积极参与;提升基层政府和社会智囊的参与度;建构多元决策机制的法律基础等角度,对建立政府主导下应急管理中的多元参与决策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重点阐述了多元参与决策机制的现实意义,其对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彰显,以及对完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 摘要: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必然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需求。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生产事故灾难是应急管理的重点问题。山西省近年来在重大工矿灾难的处置中,政府部门在反应的时效性、组织的周密性、措施的科学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处置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其成功经验在于:加强与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科学体系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重大事故灾难处置的基本框架;根据突发事件内在的发展规律,强化危机应对意识,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了提升与改进地方政府应对、处置灾难事故的能力,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制度建设,把握重大灾难事故应对的发展趋势,通过制度化建设,与时俱进提升和改进应急管理能力。
  • 摘要:社会动员是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关键环节。农村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社会动员要以宗族和地方精英为重点对象,发挥他们在农村治理中的民间权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方汽轮机厂灾后重建具体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东汽重建的经验,认为在东汽的恢复管理与重建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有:首先,领导的果断决策指明了方向,并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供保障和前提;第二,社会各界和兄弟企业的鼎力支持是恢复重建的重要条件;第三,企业精神对恢复重建工作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第四,恢复重建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向着更高水平的迈进。这些经验为突发事件的恢复管理与重建提供实践基础。
  • 摘要:发生在甘肃陇南的“11·17”群体事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在对这件事的处置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多变的情况下及时总结有效处置群体事件的教训与经验,对各级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境内以山区、丘陵为主,受四川盆地地形以及秦岭山脉的影响,立体气候特色明显,境内分布有“秦巴山地灾害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川中夏、伏旱交替区”,暴雨、干旱、洪涝、地质灾害、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特别是2004年“9·3”暴雨洪灾,达州市区被洪水围困,通往外界交通全部中断,主城区成为“孤岛”。2004年-2009年,达州市连续6年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袭击(其中有三年5次特大洪灾、一年特大干旱,一年持续雨雪冰冻灾害)。面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达州市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危机意识,提升应急能力,制订应对措施,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一案三制”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在历年应对重特大突发自然灾害中,达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果断决策,科学调度,积极应对并先后成功处置了特大干旱、特大暴雨洪灾、宣汉县天台乡特大山体滑坡和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特大型山体滑坡、持续雨雪冰冻灾害等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2006年10月民政部组织的亚非16国(地区)减灾培训班学员莅临达州考察学习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处置等工作。
  • 摘要: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政府应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比较分析了两次抗震救灾中,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进展和基本经验,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面向未来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 摘要: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红河州委、州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及时设立应急水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现有水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用水;实行以县为单位分级包干、层层落实责任到个人的应急工作制,利用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灾情、气象和相关动态信息;抽调专家奔赴各重旱乡寨,帮助群众寻找水源,因地制宜解决人畜饮水。对因干旱而错过种植节令的作物进行调整改种,确保土地不撂荒。同时,发挥联动机制及时处理隐患,有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这些机制和措施也反映了红河州政府应对危机的处置能力和经验。
  •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汶川等多个县级重灾区内通信被全面中断,不少灾区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抗震救灾中通信是关键,无论采取什么应急救援措施,信息的获取,决策指挥、相互之间协调和沟通都要依赖通信作保障。本文简要描述了汶川特大地震对灾区通信的毁损情况,指出通信中断对抗震救灾的影响,叙述了四川通信行业在地震灾区实施的应急通信抢通经过,尤其是对汶川、北川、青川、平武等几个重灾县城以及乡镇灾区的应急通信恢复过程。本文认真总结了汶川地震应急通信恢复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国黑龙江省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几乎囊括了除海洋灾害以外的所有自然灾害种类。其中,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频率较高。大、小兴安岭等地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之首,属寒温带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秋两季干燥、大风天数多等特点。森林草原火灾在正常年份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火险等级极高,是国家森林防火重点区域。2000年以来,由于受全球增温、“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影响,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了夏季森林火灾。据统计,2000-2009年,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445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37起,特别重大森林火灾25起。几乎每年都有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及其结合部的黑河林区,对林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文对中国黑龙江省沾河草塘森林火灾处置中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就灭火经验进行了总结。
  • 摘要:地震过去两年,以解决民生为主的灾后重建大体告一段落,羌寨重建中涉及到的羌文化保护的种种情况,至此才具备分析和评价的条件。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重建羌寨如何体现羌文化特点;二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重点分析了释比文化、羌绣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三是羌寨村民文化保护意识的变化情况,通过典型个案,考察灾后民族文化自觉的萌发与成长过程。本文认为,灾区各级政府、社会及普通民众,对羌文化的价值认识是比较充分的;但如何在羌寨重建中更好地恢复和保护羌文化,其思路和举措上则有一定的欠缺。灾后民生安置基本完成,下一阶段,应当着重考虑羌寨文化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本文的考察对此应有补益。
  • 摘要:2010年开春,云南遭遇全省性特大旱灾。这场灾害,是对云南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严峻考验,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检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云南省人民政府带领云南各族人民迅速展开抗旱减灾工作。通过这次行动,云南政府积累了应对、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其应急管理机制和能力受到检验,表现得到广泛赞誉,政府快速反应、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各方力量协同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和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标志着云南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经初步走向成熟。当然,反思云南政府的应急管理,仍然存在应急预警经验不足;受灾信息发布滞后;专家咨询启动无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笔者针对发现的不足,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经验,特提出加强云南应急管理和应对能力的六方面的对策建议:1、加快推进“一案三制”建设;2、重视发挥综合性危机治理机构的作用;3、建构研究型政府应急管理机制;4、建立政策性巨灾风险保障机制,提高巨灾风险承受能力;5、建立善后修复转化机制;6、加快制定《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生并存的边疆山区省份,2009年7月以来,云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非常低并导致干旱,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的干旱升级为百年不遇的大旱,给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加之云南集边疆、民族、宗教、山区和贫困为一体的特殊省情,使得云南省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并考验着云南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截止目前部分地区的干旱形势有所缓解但抗旱工作仍没有结束,而旱灾发生后云南省政府开展的系列危机管理举措,成功的将旱灾的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最大程度上的保障了灾民的利益。其经验举措值得我们总结学习,云南政府在这次危机管理活动中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预防预警机制,正确预测危机带来的影响,同时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二是积极开展危机处理,及时开展全民抗旱;三是明确危机管理的主体,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进一步参与;四是构建危机管理动态常报机制,抗旱信息的动态播报,实现与媒体互动;五是结合特色行政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问责制在抗旱中的作用;六是转变思想并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危机管理。
  • 摘要: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大规模临时安置受灾群众是党和政府,尤其是灾害发生地的党委、政府需要面对的应急管理课题。九洲体育馆震灾群众的临时安置,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利用大型公用设施集中安置并管理受灾群众的一个样本,是中国政府应急处置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九洲体育馆的建筑情况和地震危情时刻受灾群众涌入绵阳的情况,其次概述绵阳市委市政府开放九洲体育馆安置和管理受灾群众的情况,最后对九洲体育馆应急安置和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总结九洲体育馆安置和管理震灾群众的成功经验,希望由此可以反映党和政府在危急时刻“以人为本”的态度和应对危机科学决策的能力,更希望能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为世界防灾抗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摘要:“5.12”特大地震使汶川境内道路全部中断,通往灾区的公路全部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多处桥梁全线崩塌,道路上有各种塌方和泥石流300多处,汶川、映秀等重灾区已经成为孤岛。全县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的3个月以内,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分别恢复了通讯、供水、供电和境内道路。截止2008年6月27日,全县死亡15941人,失踪7295人,受伤34583人;全县损坏房屋30余万间,倒塌房屋20余万间,全县损失达643亿元。 面对着巨大的灾难,汶川县各级领导干部临危不惧,14时40分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等8个抢险救援小组。指挥部在15时左右通过警车口播的形式广播《告全县人民书》,呼吁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展开自救。16时30分,县公安局对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实施安全保卫。16时30分,威州城区医务人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将150余名住院伤病员转移至安全地带,组建起震后第一个帐篷医院。5月13日,汶川县13个抗震救灾工作组冒着余震的危险,从县城出发前往各乡镇,组织对各乡镇的救援。在抗震救灾中,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带领群众进行抗震救灾的英雄模范人物。
  • 摘要: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发生以后,龙溪乡遭受了严重破坏,龙溪乡党委书记刘国平、乡长周光辉立即组织乡干部到龙溪乡中心小学进行抢救,成功疏散出学生344人。14时45分,乡党委、政府召开全体职工会议,会议决定成立龙溪乡抗震救灾指挥部。5月12日14时50分,周光辉的带领下,乡干部分赴联合、马灯、阿尔等九个村,展开了具体的组织救援和安全撤离等救助行动。5月14日07时,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出全乡抗震救灾的主题是“一转三抢”,即转移人员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抢救伤员,抢粮食,抢财物,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民心。截至5月23日,龙溪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运送物资120吨、抢修道路30公里、搭建帐篷336顶、挖掘现金2000元。转移粮食11350斤、食用油600斤、肉类1500斤;转移牲畜426头;转移家用电器2000余件;转移肥料2吨;帮助村民寻找、接通水源9处。6月1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7万“受灾群众紧急避险安置大转移行动动员大会”,启动灾民紧急避险方案。会议决定从6月12日开始,汶川县境内高半山上的群众转移到山下相对安全地带,对包括绵(厂虎)、雁门、龙溪、克枯、草坡、威州六个乡镇的五万多群众进行大转移。截至6月18日20时,龙溪乡5036名处在次生灾害极度危险地带的群众全部被转移至绵(厂虎)镇板桥村中坝滩紧急避险安置点。后来根据上级的指示,要群众回去在原址进行重建。6月20日刘国平向村民们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和自己的想法后,立即招来了村民们的不解,有些村民干脆和他唱起了对台戏。他积极回应部分村民的质疑,亲自带领乡领导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上级规定的最后期限前完成了全部乡群众回迁工作。
  • 摘要:通过震后受损情况排查,总结经验,思考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应当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预案建设,做好储备,通过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并在灾后积极做好重建、恢复工作,以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当然,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 摘要:长春市绿园区结合本区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规定了社会风险评估范围、评估内容和评估化解原则,社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程序与方法,对社会风险评估化解工作的考评办法。实施社会风险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信访、重复访、群体访总量逐年递减。“轨道客车园区村屯整体动迁”显示,风险管理起了关键决定性作用。 风险产生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们的高期望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期望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在动员资源,整合社会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威性,使之成为无可替代的社会风险管理主体,但这种模式本身也蕴含了很大的不合理性和风险性。 社会风险管理则应是在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从政治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深化改革,建立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力的利益约束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以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 摘要:“9·11”以后,美国纽约市消防局应急行动中心进行创新努力,依托网络与、信息手段,利用“声音、视频、数据”技术,开发出具有“立体全面、实时直观、信息共享、准确高效”特点的应急网络指挥系统,弥补了传统理念下现场指挥的局限,成为备受关注的应急指挥新模式,值得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了解和研究,以期对应急救援指挥有所帮助和促进。
  • 摘要: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有大震三六九小震天天有的说法;我国幅员辽阔,同时位于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欧亚火山地震带,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中国和日本同样是地震高发国家,然而在地震应急处理及伤亡人数上却存在着迥然的差异。日本在与地震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面对灾难能够有效的采取行动将伤亡损失控制到最小的范围。日本在多年的地震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在应对地震自然灾害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可以根据这些经验指导救援工作的开展,对灾后重建的进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概括并分析日本地震危机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分析我国目前地震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中找出我国地震危机管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
  • 摘要:2009年11月10日,一场自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未遇的暴雪降临河北,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天气让人们措手不及。面对日益复杂的气象灾害,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保障民众正常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应对自然灾害的现状以及介绍国外应对自然灾害的成功案例,对我国近年来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实践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建议。
  • 摘要:为有效应对石油危机和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美国高度重视能源应急的体制机制建设。美国能源应急机制主要由运转高效的能源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全面完善的能源应急法律法规制度、战略石油储备机制、国际能源机构框架下的国际协调机制和辅助能源应急机制构成。美国能源应急机制具有六个特点,一是将能源应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二是建立了完备的能源应急综合管理系统;三是以完善健全的能源应急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四是注重在能源集体安全体系框架下应对处理能源危机等突发事件,五是重视能源应急系统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六是能源应急机制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美国能源应急机制的组织模式、运行模式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 摘要:美国《州际应急管理互助协议》(EMAC)以法律形式构建了一种跨州区域应急管理协作制度框架,构成了当前美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和处置各种紧急或灾难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MAC构筑在互惠意愿与协作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协作契约、网络化协调机构和整体化运作流程包容在制度体系中,这体现出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的特点。这种跨地区应急管理协作机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 摘要:海地大地震的国际救援最充分地反映出当前国际救援行动的意义,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国际应急救援通过专业性救援,有效降低受灾国的风险和损失;从资金和物资上进行人道主义救援,能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提高综合利用率;能检验国家综合国力,充分展现国家形象和专业素质,有利于建立国家间的深层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然而,国际救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各国的相互揣测、救援主体救援缺乏协调性、受灾国主权维护争议等,削弱了国际救援的有效性。对此,需要以合作关系的建立为中心,完善法律规则以减少国际救援合作障碍,实现联合国框架下的总体协调以确保国际救援行动的统一和工作持续有效,发挥受灾国灾害救助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等,逐渐建立和完善国际救援机制,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成效。
  • 摘要: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其中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应急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自然灾害的典型代表,积累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总结美、日两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频发的我国来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美、日两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比较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要求,提出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摘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平台,也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平台。本文对美国的国家应急处理系统、日本的防灾通信网络体系、德国的危机预防信息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为我国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突发事件应对需要集中和动员国家与社会的各种力量与资源,需要强有力的应急指挥体系进行统筹与协调,美国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80年代期间制订了适合自己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应急指挥体系标准或条例。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标准,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本文拟在比较中国案例、美国ICS标准和德国D/V100条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制订应急指挥体系标准的政策建议。
  •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每天都发生着因社会转型而造成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集体抗议活动,其中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转型期的因素。本文先就各国社会转型期间发生的骚乱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讨论了骚乱的法律定义、主要特点以及形成的具体过程,最后就国外处置骚乱的教训及经验进行了总结。
  • 摘要:应急管理培训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培训经验,努力把握规律,前瞻性、创新性地做好有关工作。本文将国外应急管理培训归纳为如下特点与趋势:以能力发展为培训的根本目标、以规范规程为培训的核心内容、以多样方法为课程的实现手段、以演练为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以练战结合为演练的最佳途径、以过程管理为课程设计的保障。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课程开发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课程开发特别需要学习创新型领导。据此,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学习战略。
  •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七大经验:即建立系统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建立高度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综合统一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建立严格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区域间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制度化常规化的科研、宣传、培训和保障机制;建立不断提升民众危机意识与危机教育机制等。接着从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完善国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健全危机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建立适应公共应急管理需要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适应政府应急管理需要的物资储备制度;促进应急管理的区际、国际之间的合作七大方面指出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对我国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德国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组织严密、运转协调,独具特色,它对于德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应急管理培训的经验与做法,对完善我国特色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摘要:美国的应急管理培训非常完备,从组织体系、课程设置、培训对象、评估手段、资金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我国的应急管理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借鉴美国的这些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
  • 摘要: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对各级政府、相关社会组织及全社会公民进行卓有成效的培训,提高他们应急准备、响应及恢复重建的能力,以避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或者减少难以避免的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就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了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几个先进国家,分别介绍了其在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好的经验和作法。最后在应急管理培训组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培训评估以及培训支持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建构的思路和想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给我们地铁安全管理带来重大警示,从中反思莫斯科地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我国城市地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探索防范地铁风险,提高城市地铁安全管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运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