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京津冀

京津冀

京津冀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98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46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1958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产业与科技论坛、环渤海经济瞭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0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等;京津冀的相关文献由95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贵、叶堂林、张伟等。

京津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46 占比:99.2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34 占比:0.42%

总计:8009篇

京津冀—发文趋势图

京津冀

-研究学者

  • 张贵
  • 叶堂林
  • 张伟
  • 闫志利
  • 魏丽华
  • 李国平
  • 王军
  • 王韶华
  • 刘琳
  • 金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雨珊
    •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产业已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产业转型的驱动力.目前,京津冀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人工智能资源相对丰富,促进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条件基本满足.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环境和现状,提出了促进京津冀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旨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
    • 王淑伟; 崔万田
    • 摘要: 本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析2009-2019年京津冀经济系统协同有序度,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评价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从序参量权重看,创新开放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最强,其次是资源环境、社会综合、经济发展和经济协调;从有序度看,北京协同有序度显著高于津冀各城市,说明北京经济协同发展能力强,天津居中,河北各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从协同度评分看,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较低,协同发展进程较慢,存在上升下降波动过程,说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稳定;京津和京冀协同程度较好,津冀协同程度较差.
    • 王猛; 刘海静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市带来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利用该资源,提升石家庄市科普能力进行研究,首先进行京津冀协调发展影响下石家庄市科普能力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京津冀协同下科普能力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唐舒宁; 赵晓男
    • 摘要: 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从投入角度测算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为打破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空间效应时的局限性,选择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考虑不够;产业结构高度化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能够改善生态效率;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不能对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人均GDP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改善生态效率,人口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够显著.
    • 徐泽; 张正峰; 李储
    • 摘要: 基于彼得斯治理理论,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现状和要求,重构了其协同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要素禀赋、区域政策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京津冀地区提出了“坚持以北京和天津尤其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引领,借助市场力量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协同方式(机制)建设”的新要求。③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重构可从“由软硬兼施的市场(市场平台和政府效能)、三维协同的主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和富有弹性的方式(临时机构和互动机制)”的“3M”策略入手。
    • 徐泽; 张正峰; 李储
    • 摘要: 基于彼得斯治理理论,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现状和要求,重构了其协同发展路径。结果表明:①要素禀赋、区域政策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京津冀地区提出了“坚持以北京和天津尤其是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引领,借助市场力量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协同方式(机制)建设”的新要求。③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重构可从“由软硬兼施的市场(市场平台和政府效能)、三维协同的主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和富有弹性的方式(临时机构和互动机制)”的“3M”策略入手。
    • 高楠; 宋官钰; 徐少明
    • 摘要: 本文选取万象云平台2010—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创新实力对比、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情况三个维度对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其次是河北、天津。从技术视角看,北京的优势技术区分度较为明显,天津与河北的优势技术同质性较高,说明天津与河北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区域内技术产业布局仍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从行业视角看,虽然京津冀的优势行业分布高度类似,但区域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据显著优势。从三次产业视角看,京津冀地区均出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从京津冀的区域双方合作看,三地合作以北京为主导与核心,京津、津冀、京冀的重点合作技术与产业各有不同,且近十年与近五年的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
    • 胡一诺; 张冬燕; 张菀麟
    •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河北省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这成为制约京津冀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主要短板。论文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个方面分析制约河北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并相应提出实现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李梅; 毛维娜; 毛卫南
    •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创新模式开始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创新网络”转化,城市群内部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态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依靠科技协同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了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向外辐射和延伸的协同创新网络框架,同时也进入了提升协同创新网络治理能力和成效的关键阶段.文章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现状,剖析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创新资源整合、跟踪监测与评估、加强合作关系、强化市场作用、完善协作机制和营造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协同网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赵成伟; 刘冬梅; 王砚羽
    • 摘要: 产业疏解是实现首都人口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采用系统动力学辅助以向量自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首都产业疏解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和影响效果。从企业、环境、人口流动、承接地经济发展和承接地人口层面五个维度设计产业疏解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收集2014-2019年共72个月的相关月度数据,对模型中的关键变量进行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都产业疏解能带动从业人口转移,并能进一步影响承载地的人口和经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计算结果,从区分产业政策、关注系统效应、发挥比较优势和推动分工协作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