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5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5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58200篇;相关期刊532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开发研究、上海经济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对接京津——同城规划廊坊发展会、第三届东方行政论坛·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等;区域协调的相关文献由1246位作者贡献,包括樊杰、彭文英、李江南等。

区域协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5 占比:1.30%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58200 占比:98.58%

总计:59039篇

区域协调—发文趋势图

区域协调

-研究学者

  • 樊杰
  • 彭文英
  • 李江南
  • 王郡华
  • 肖金成
  • 那玉林
  • 孙久文
  • 官卫华
  • 寇大伟
  • 巨荣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伟丽; 李楚童
    • 摘要: 成功的经济特区兼顾上层建筑创新与经济发展效率的双轨并行。随着经济特区尤其是中国深圳的成功崛起,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国家也试图依靠他国发展经验布局特区战略。从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三大理论视角对世界经济特区的比较来看,各国经济特区均具有相似的发展特点,包括作为国家意志的探索者创造创新制度供给、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内外溢出效应、自发创造内生性动力等。但各国特区在发展模式上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发展演进和发展效果也因地而异。世界各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启示我们,特区应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增强发展韧性;推动特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提高发展保障。
    • 贺冬
    • 摘要: 自赣湘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以来,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正努力从省级层面推进到国家层面,形势很好、前景可期。但相比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江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等新的区域增长极,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中仍然存在跨区域合作中各城市权责明晰不够、各城市产业同质同构现象严重、制度化与法律化合作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明显不足等问题。对此,要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提高建设发展水平。
    • 张友国; 白羽洁
    • 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存在很大不同,因而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要重视区域差异化,但更要重视区域之间的协同。只有通过区域协同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缓解能源资源和绿色技术在区域分布上的供需背离矛盾,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区域间在长期合作竞争中形成的能源-产业关联关系以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深度协作,也使区域协同低碳发展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总体来看,应从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三方面着手构建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争取做到“三路并进”。不过,要保证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的顺利形成和长期稳定,还需要克服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
    • 许璐
    • 摘要: 在城市去边界化及功能网络化等相关特征显现的背景下,区域尺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全球政治与经济活动开展的新平台,跨界发展与区域协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焦点。在跨界理论的框架下,选取上海—昆山跨界区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总结梳理两地的跨界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剖析该过程中政府、市场及社会力量的作用模式,探究两地区域跨界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为我国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治理模式、推动跨界区域进一步融合提供政策依据。
    • 蔡之兵; 石柱; 郭启光
    • 摘要: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与任务。由于区域差距在所有差距类型中的基础性地位、缩小区域差距本身所暗含的发展性以及缩小区域差距所要求政策的系统性等三个原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从区域整体发展框架出发,基于增长极地区的发展水平、增长极地区的辐射效应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等视角,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层面的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三层难题,并从东部沿海地区与重点城市的经济增长轨迹变化、区域协调发展框架的具体实施效果、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自给率等角度指出这三层难题的具体表现。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以及破解三层难题的需要,提出未来实现共同富裕仍然要着力于进一步提高增长极地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完善增长极地区的辐射带动渠道、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的具体政策建议。
    • 孙久文; 程芸倩
    • 摘要: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结合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创新活动、城乡关系、生态环境五个角度入手,评价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的成效,探讨中部地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过程中,中部地区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视跨区域合作,加强紧邻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缩小区域间差距,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 摘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现将《山西省设镇标准》和《山西省设街道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2年2月25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设镇标准一、总体要求.1.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符合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点,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助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 李佼佼
    • 摘要: 党的十八大至今,我国为实现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加速城市治理效能,同时提高居民幸福感,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不懈奋斗。本文在研究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从中央统筹与地域协调、人才引进、信息安全完善三个方面提供若干策略措施与对策思路。
    • 沈镭; 安黎; 钟帅
    • 摘要: 资源环境格局是人地关系特征的空间缩影,反映了资源禀赋及资源利用强度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驱动作用。基于全国地级市196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分区统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以“胡焕庸线”和“秦岭−淮河线”为界的“人字形”格局社会经济与资源利用特征,并探究资源环境格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字形”格局反映了我国独特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规律,是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适应多样化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结果;“人字形”格局的区域人口分布特征保持长期稳定性,而不同区域的GDP、资源消耗量在全国占比受资源禀赋、发展政策等影响存在阶段性波动;长期的资源环境约束塑造了中国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性,是形成“人字形”格局的空间异质性因素。未来,我国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应立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条件,采取针对性的自然资源管理政策与策略,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互相协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姜华; 吴静; 吕连宏
    • 摘要: 我国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了全面细致的总体部署,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应坚持全国统筹,同时提出各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本文在系统分析如何理解坚持全国各地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要求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减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各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内生动力不足、碳排放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各地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各不相同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应从加强区域低碳发展协调力度、优化区域低碳能源生产与供应格局、推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开展区域协同减碳和梯次达峰试点、强化城市和乡村低碳发展协同几方面持续发力,统筹有序实现碳达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