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0篇、会议论文97篇、专利文献1076259篇;相关期刊685种,包括开发研究、时代经贸、财会研究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换届大会暨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学术研讨会等;主体功能区的相关文献由1890位作者贡献,包括樊杰、杜黎明、蔡银莺等。
主体功能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76259篇
占比:99.87%
总计:1077686篇
主体功能区
-研究学者
- 樊杰
- 杜黎明
- 蔡银莺
- 徐诗举
- 石意如
- 朱传耿
- 李慧玲
- 王亚飞
- 王荣成
- 那玉林
- 郝大江
- 张树文
- 张秋平
- 张贡生
- 李德一
- 王利
- 周侃
- 孙久文
- 安树伟
- 王玉玺
- 王筱春
- 程克群
- 米文宝
- 罗静
- 马随随
- 丁四保
- 刘涛
- 姜海
- 姜莉
- 孙良萍
- 孙贤斌
- 孟丹
- 张万顺
- 张化楠
- 张莉
- 彭燕梅
- 接玉梅
- 朱兰兰
- 李雨停
- 杨伟民
- 王亚运
- 王健
- 王升堂
- 王强
- 王晓辉
- 申诗嘉
- 葛颜祥
- 陈栋生
- 陈辉
- 韩青
-
-
钱晟;
郭锋
-
-
摘要:
目的:以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为例,分析2018—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结果与城市主体功能区的关系,为政府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记录2018—2020年苏州高新区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得分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两两比较法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苏州高新区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得分高于2019年和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1,P=0.022),各功能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3,P=0.908),区间与时间无交互效应(F=0.148,P=0.866)。结论:2018—2020年,苏州高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结果在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差别不大。
-
-
罗彦;
蒋国翔;
陈少杰;
刘菁
-
-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已基本形成共识。本文提出"双评价+"概念,探索"双评价"在统筹三线划定、生态系统修复、全域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拓展性应用,有效发挥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提出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领作用,加强其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同实施,强化其对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双评价"和主体功能区开展认知评判并提出优化应用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编制实施提供借鉴。
-
-
周明;
胡萌;
崔江;
许言
-
-
摘要:
县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文章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四个方面构建县域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西省2017至2019年100个县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总体得分呈“非均衡性”现象突出。为深入分析其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空间视角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县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县域创新能力未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高县域创新能力应明确县域主体功能区定位,注重功能区创新差异化发展,以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为重点,持续优化功能区县域特色产业,制定精准帮扶规划,打造江西省县域创新高地。
-
-
李炬霖;
杨华;
高旭鹏;
任婉颖;
姜小雨;
李同昇
-
-
摘要:
主体功能区划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价值,调整和优化原有的主体功能区方案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该文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出发,提出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思路:综合评判近10年来省级主体功能区方案实施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原有技术规程提出基于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利用国土空间“双评价”结果,通过一定的集成函数与规则,提出基于“双评价”分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最后,将两种分区方案进行耦合分析,并进一步衔接国家、省级重大战略规划,最终形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方案。研究发现:基于“双评价”分析的分区方案与基于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的划分方案具有较高的耦合度,可达到70%以上;利用“双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识别内部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县域单元,可为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细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基于陕西省案例提出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思路和方法,可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省级主体功能区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
杨永菊;
乔旭宁;
郭静;
马腾;
张合兵;
牛海鹏
-
-
摘要: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4类区域,以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测算不同类型区域城镇扩张程度、空间形态及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分析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扩张速度快,空间差异明显。2000—2019年城镇扩张水平指数增长了142.65%,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豫西南地区。伴随城镇快速扩张,紧凑度不断下降。(2)2000—2019年河南省年均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黄淮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值最高,豫西南地区次之,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最低。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3)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明显,城镇扩张水平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紧凑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位于重点开发区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最大,位于限制开发区的黄淮地区和豫西南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小。(4)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出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的方案,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和生态系统定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
徐爽;
徐磊;
朱永明;
兰健
-
-
摘要:
研究保定市不同主体功能区划下乡村地域功能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识别其乡村功能发展的障碍因素。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及重复二分聚法实现乡村地域功能分区,利用障碍诊断模型乡村地域功能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定市乡村地域农业生产功能最高值为0.628,高值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东部及南部平原区域,功能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工业生产功能最高值为0.630,高值区主要围绕县区中心城镇分布;商贸服务功能及生活保障功能最高值分别为0.509、0.702,高值区分布于县城关镇周围;文化旅游功能最高值为0.560,高值区集中于北部地区;生态保育功能最高值为0.668,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山地区域。(2)基于主体功能区将研究区划分为11个Ⅱ级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下划分重点工业发展区、重点农业生产区、农业生产—商贸服务区、农业生产—生活保障区;优化发展区包括综合发展区、重点商贸服务区;重点发展区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区、重点文化旅游区、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则包括重点生态保育区及生态农业生产区。(3)研究区主要的障碍因素包括平均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垦殖系数、高速国道省道及县道里程、街道道路里程及河流流域覆盖面积比等。保定市乡村地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且存在耕地质量较低且基础道路设施不足的问题。
-
-
杨汉兵
-
-
摘要:
生态地位特殊省区是提供生态产品、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区域,但这类省区内部也分布着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在主体功能区视域下审视和处理这类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布局问题。基于主体功能区理念,构建了一个研究生态地位特殊省区内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布局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由生态区位、环境容量、资源保障条件、现有发展基础等典型因素决定的各地之间经济重要性与生态重要性的相对大小,再根据这种相对大小明确各地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功能定位。并以四川省为例,基于实际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
-
李中建;
宋琳月
-
-
摘要: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基于已有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定位,选取黄河干流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低的地区是否真的需要改进。分析表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作为重点生态保护区,首要任务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经济发展缓慢无可非议;河南、山东等地区是农产品主产区,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城镇化脚步缓慢合情合理;城市化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生态问题情有可原。因此,重点生态功能区应把重心放在生态环境的修复上,同时发展匹配当地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绿色产业;农产品主产区要注重耕地的保护,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城市化地区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陈荣业
-
-
摘要:
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如何实现国土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一课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和挑战性任务、构建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
-
汪云;
郑金;
夏巍;
肖璇
-
-
摘要: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在市级层面探索建立功能区传导体系,对推进特大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武汉市建立全域功能区体系的实践,剖析市级全域功能区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并从系统化分级分类、精细化空间布局、差别化用途管制等角度提出特大城市全域功能区体系建构思路,以期落实和传导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
-
-
倪毅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而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也已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深化协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人口集聚、经济总量、开发强度、产出效益以及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与主体功能定位间的吻合与错位,并探究其成因,以此寻求长三角城市群内主体功能区布局之间的耦合协同,提出分别推动优化、重点和限制开发区空间协调、功能衔接、分工协作的系统路径,从而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并为城市群进一步在各个领域开展分工协作奠定合作基底.
-
-
蒋楠;
范辉;
郝菁
-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现阶段将逐步进行以县域为尺度的主体功能区划定.本文以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从环境资源承载力、社会支撑力、经济发展潜力出发,选取指标构建县域级主体功能区评价体系.以湖北某县级市为例,将其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四类主体开发区,并分析各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
-
陈单;
张树文;
王晴;
蒲罗曼;
常丽萍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指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防风固沙型(指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两种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为更好的对吉林省重点功能区的管理提出合理建议,现对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东昌区、集安市等13个县市以及蛟河、桦甸、磐石、梨树、辉南、柳河、镇赉等7个县市进行评价.按照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不同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分别采用水源涵养指数、土地沙化指数为特征指标,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等级.研究结果如下:吉林省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评价结果均为高等,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的中东部;吉林省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镇赉、通榆、梨树等三个县市,评价结果显示梨树县土地沙化指数评价结果较高,镇赉次之,通榆土地沙化指数较低.
-
-
柯敏;
王珊珊;
罗成书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层级推进的战略需要和地方市域空间统筹的内在诉求,以长三角城市群南翼绍兴市为实例,通过分析绍兴在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空间联动能力、平台协作能力、空间精细化管控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以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统筹空间的研究思路,以乡镇为单元,将绍兴市国土空间划分为整合提升区、重点拓展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提出了四类分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国土空间功能区划框架下,提出“一心两翼、一带两轴、四片四脉”保护开发格局,重点实施中心城区三区融合,两翼城镇组团发展,产业沿江沿路轴带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保护互促发展等空间战略,并进一步结合四大分区落实差异化考核机制,力求对绍兴市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市域空间统筹能力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
-
彭博;
曹体;
刘和涛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对汝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汝州市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定位,将国家、省级战略与汝州市城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格局,为汝州市城乡空间布局奠定基础.结合汝州市实际和指标项评价结果,制定汝州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以此为基础,形成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汝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
-
Domg Yurong;
董玉荣
- 《2016年生态环境健康与水安全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性加深了开发类功能区与保护类功能区之间的矛盾,亟待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利益博弈分析模型,探明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的利益动机和博弈行为,了解一般生态补偿机制难以适应当下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区域多方合作共赢的新局面,需要以法律形式明确主体功能区域的多元互动生态补偿主体、“信息共享—科层合作—利益协调”生态补偿模式及“核算与协商”的复合式生态补偿标准等基本要素,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上的均衡发展.
-
-
Li zhi-gang;
李志刚;
Jiang hai;
姜海;
Qu fu-tian;
曲福田
- 《2016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困境,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探讨应用协作式规划理念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制的思路。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研究结果:协作式规划的理论基础是沟通理性,倡导参与主体多元化、沟通过程民主化、以公众利益为导向、转变规划师角色、共识导向的规划成果;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入协作式规划方法,改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冲突提供了重要机遇。 研究结论:应在规划地位上强化土地功能区规划的引领作用,在规划过程中加强自然、经上紧密联结的地区间协调沟通,破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单纯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的弊端,提升地区间土地开发保护分工与协作水平,更充分地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优化功能.
-
-
闫士忠;
田甜;
战强;
刘鸿铭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国家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空间治理水平、进行机构改革背景下,迫切需要构建新的能够自上而下传导落地的空间管控体系.本文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试点探索,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宗旨,对应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种开发内容,构建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三类单元——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三类用地的传导体系以及指标管控、布局管控和用途管控相结合的多元管控体系,以期为国家空间管控体系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
-
连欣;
张晓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是中央生态文明八项制度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选取宁夏、广西等9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标志着空间规划改革进入真刀实干的深水区.省级空间规划应着力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失衡矛盾问题,形成空间开发与保护统一格局,构建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的“命运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在回顾过去省级各类空间性规划探索、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机构改革新形势出发,提出了对未来省级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和建议.
-
-
闫士忠;
刘彤起;
李宝山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国家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空间治理水平、进行机构改革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针对现行空间规划体系横向缺乏统筹、纵向覆盖不全、实施落地困难的问题,在借鉴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空间、时间和要素三个维度提出构建国家、省、市县、乡镇四级,战略、总体和实施三层,统筹和专项两类,多个级别、多个层次、多种类型规划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空间规划体系,以期为未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