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治理

空间治理

空间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03829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地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3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空间治理的相关文献由793位作者贡献,包括金云峰、樊杰、张兵等。

空间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3829 占比:99.58%

总计:104269篇

空间治理—发文趋势图

空间治理

-研究学者

  • 金云峰
  • 樊杰
  • 张兵
  • 郝庆
  • 何子张
  • 张京祥
  • 田莉
  • 罗彦
  • 马仁锋
  • 丁忠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明
    • 摘要: 治理形态是空间秩序与治理体制耦合的结果,实现“空间—治理”结构再造是每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围绕“空间—治理”问题,中国和日本都有若干典型案例:日本明治时代就开始了“市政合并”的探索,后来又逐步形成了“广域行政”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四川省成都市的治理单元重组和浙江省瑞安市的县乡权责重构则在国内具有标杆性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通过空间秩序的优化重组实现传统乡村向善治乡村的加速演进。对此,应综合运用空间单元重划、治理单元重组以及产权单元重构等方式,探寻适应中国乡村现代化实际的改革框架。
    • 罗彦; 蒋国翔; 陈少杰; 刘菁
    • 摘要: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已基本形成共识。本文提出"双评价+"概念,探索"双评价"在统筹三线划定、生态系统修复、全域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拓展性应用,有效发挥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提出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领作用,加强其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同实施,强化其对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配套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双评价"和主体功能区开展认知评判并提出优化应用建议,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编制实施提供借鉴。
    • 赵侠; 韩莹
    • 摘要: “向深绿色进军!”这是陕西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激昂音符,是实现全省山清水秀的铿锵步伐。清荣峻茂,层林尽染,红绿锦绣……如今,别样风景的绿色陕西已经踏上了生态空间治理的新征程,全省2.2亿亩生态空间冉南向北铺开了新的画卷。追溯时间的年轮携刻着拼搏的记忆卩荡漾着砥砺奋进的豪情。
    • 周培
    • 摘要: 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是实现生态空间治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文章回顾与评价了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历程,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要求和生态理念,对市级生态空间规划进行了思考,从而提出了转变规划思维、调整规划方法,统筹全市域、全要素生态空间;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设计、生态修复及生态相关规划,运用“多规合一”,健全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体系,落实规划实施传导;对应管理事权,提出生态空间分区分级规划管控策略、协调行政单元和生态单元、创新生态空间详细规划编制等具体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提供参考。
    • 王洲林; 陈蔚镇
    • 摘要: 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这种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看,各类景观研究方法都强调为空间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互动打开跨边界交互的窗口,并架设跨层级联系的桥梁;具体到特定空间范围,景观规划项目所建构的实践框架能有效纳入多元利益相关者,且整个过程所运用的多种景观研究方法可显著提升各类主体在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运作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本质上,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主要致力于提供共识性的话语体系与合适的契机和平台来推动空间规划研究或实践领域的合作,而非直接提供技术性的土地利用解决方案。本研究的分析视角在进一步明确风景园林与空间规划的交叉研究重点的同时,深化了对风景园林价值实现途径的理解。
    • 吴业苗
    • 摘要: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 黄叶岚
    • 摘要: 本文以社会融合理论和空间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C台企来陆发展历程,探究两岸融合发展深入的动力机制与融合动态,由此提炼出呈现两岸融合发展阶段递进逻辑的“融合空间模型”。研究发现,在融合向心力的引导下,两岸融合发展从单向“引入”阶段递进为双向“融贯”阶段,融合牵引力从利益契合转变为社会复合再到价值聚合,融合领域从针对某方面的单一融合发展为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复合性融合。
    • 夏菁; 田莉; 韩雨
    • 摘要: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期,重新审视央地关系,更好地应对空间碎片化管理现状,对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提升空间治理效能十分关键。基于此,文章采用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理论框架,在我国庞大的治理规模与负荷背景下,剖析空间规划体系演变过程中的中央统辖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的张力演进,并以建设用地指标这一央地博弈的焦点作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以期为过渡期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文章认为:(1)在政府市场关系调整过程中,我国空间规划中的地方自由裁量权逐渐扩大,中央周期性的国家规划机构改革以及采取的周期性规划调整与修编工作是央地之间张力协调的重要表征。(2)空间规划体系的演进,是央地关系演变在空间治理领域的体现,由中央应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等目标之间矛盾的战略调整所引发。(3)在面向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阶段,应针对开发与保护等不同目标做到有针对性的“收与放”,避免地方政府的“要素空壳化”,最终实现空间治理效能的提升。
    • 刘超
    • 摘要: 中国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城市更新方式由增量扩张逐步向存量挖掘迈进,原有的城市空间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城市更新问题,治理模式亟需转型。文章通过“理论-假设-论证-总结”的逻辑结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空间治理的假设模型,通过对珠海市东桥村城市更新过程的实证分析,论证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城市更新转型的关键在于空间治理的转型,而空间治理的基础在于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代表的各利益集团的空间博弈关系。在我国经济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公民和社会本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元参与共治的模式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企业的自发性合作为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对于推动城市善治体系构建有积极作用。
    • 杜辉
    • 摘要: 在建构生态文明法治秩序的当下,空间视角为观察、分析和创新生态环境法治提供了新的维度。纵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实践,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的空间轨迹大体呈现为无差别的整体主义抽象空间观、行政区域主导的地方区隔空间观和融合的差异化系统空间观。随着生态环境法治发展目标转向空间治理,需要精准识别空间的功能关联、空间关系和空间治理目标为生态环境法规范体系及其制度功能、制度韧性提出的变革要求。遵循法治变迁的空间轨迹以及空间治理蕴含的法治命题,一方面要推进生态环境权利体系向空间权利体系不断位移,另一方面要从组织法、行为法、程序法、责任法的维度完成空间治理权的深层建构,从这两个支点出发推进生态环境法治的再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