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夜间灯光数据

夜间灯光数据

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8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经济计划与管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64947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资源开发与市场、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WBM 2010)(2010年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等;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关文献由74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鹏飞、周亮、张静等。

夜间灯光数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4947 占比:99.96%

总计:565179篇

夜间灯光数据—发文趋势图

夜间灯光数据

-研究学者

  • 刘鹏飞
  • 周亮
  • 张静
  • 李翔
  • 王庆
  • 刘华军
  • 宋永雨
  • 尹向东
  • 曹阳
  • 朱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布自强; 白林波; 张佳瑜
    • 摘要: 为分析宁夏沿黄城市群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98—2018年5期DMSP/OLS及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辅以相应年份的Landsat影像数据,采用较高分辨率数据比较法提取出20 a间研究区5个年份的城市建成区范围,从形态、规模、结构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宁夏沿黄城市群在1998—2018年间迅速扩展,其中,2008—2013年期间增量、增速都达到顶峰。②城市群内部形态更为紧凑,破碎度不断降低,建成区斑块更加集中;分形维数不断降低,几何形状趋于规则;扩展以“内部填充”为主。③城市群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趋近于城市群几何中心,南部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④城市群的首位度和基尼系数先降后升,城市群各城市间差距先缩小而后又拉大。
    • 柯丽娜; 王姝婷; 阴曙升; 王辉; 陶拓抒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全局Moran’s I指数及局部Getis-Ord G^(*)_(i)指数等空间分析工具,探究大连市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揭示其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及其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各区市县变异系数存在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大连市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逐渐缩小.②研究期间大连市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重心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面积增大,经济发展核心区域逐渐扩大.③大连市冷点区域及热点区域面积均缩小,反映其经济发展核心区由点及面向外围逐步扩张,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趋于均衡.本研究可为大连市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赵先超; 彭竞霄; 胡艺觉; 张子兮
    • 摘要: 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在估算湖南省各县区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区域的市辖区,县域碳排放最高点在长沙市市辖区;(2)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省县域尺度能源消费碳排放全局Moran's I指数整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市的市辖区在中心相互辐射,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并形成了碳排放“高-高型”分布特征;(3)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冷热点格局表现出湘南地区冷点扩张,湘中地区热点扩张的演变趋势,从2013年到2017年,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由11个升至13个,湘中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冷热点差距在逐步拉大;(4)影响湖南省县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4个影响因素与碳排放均表现为正相关性,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与单位GDP能耗。
    • 植秋滢; 陈洁莹; 付迎春; 郭碧云
    • 摘要: 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对夜光强度进行多尺度分割提取潜在中心范围,结合POI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多中心分布,并从多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广佛、深莞、香港、澳珠、中山5个主中心和花都、增城、从化、惠城、端州、新会、石岐等14个副中心,5个主中心的功能结构均以混合功能区为主,14个副中心围绕主中心外围分布;2)基于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计算的5个城市群主中心与9个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的关联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并形成“内强外弱”的圈层结构;3)基于城市群主中心分布及其空间关联强度特征,以及主中心服务的三个组团范围(广佛肇组团、港-深莞惠组团和澳-珠中江组团),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的规划要求,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构建“五心一带三组团四轴”的区域空间结构,实现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组团合作,促进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
    • 杨晓雨; 柯丽娜; 阴曙升; 王姝婷
    • 摘要: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对大连市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并对其城市空间扩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研究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82.69 km^(2),城市扩张由加速扩张模式转变为减速扩张模式,扩张规模逐步得到控制;城市扩张以外延式为主,城市集聚性较差且形状趋于复杂。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市城市规划建设及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檀成龙
    • 摘要: 精细的空间化人口数据能够充分展示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口密集程度。本文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通过人口格网化和区域化两种空间化处理方法得到沈阳市不同尺度大小的格网人口数据和区县人口数目。对利用130 m空间分辨率的珞珈一号影像进行人口数目空间化的格网大小进行试验,得出结论:人口数目估算精度随着格网尺度的增大而变低,250 m大小的格网能够较好地描述市级人口空间分布和估算人口数目。根据处理结果的精度可以得出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市级人口空间化是可行的。
    • 张小东; 韩昊英; 罗国娜; 唐拥军; 刘爽
    • 摘要: 城市增长与收缩都是快速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过度的增长或收缩都会带来资源错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基于1992—2019年中国各区县夜间灯光数据,深度挖掘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成因,以期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均衡配置和国家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依据.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现象交替发生,城市增长与收缩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形成了较稳定的增长轨迹,城市增长的重心一直在南阳市内移动,并呈现出带状为主、点状为辅的增长结构.其中带状增长结构包括沿海城市带和近期形成的“北京—郑州—南昌”城市带,点状结构是指以内陆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集聚增长现象.3)形成了由东北转向华中,再转向华西的城市收缩轨迹,收缩重心由邢台市转移到安康市,收缩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变动;收缩结构由分散的点状收缩逐渐转变成了“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方向的带状收缩结构.4)全球化的金融周期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国家政策等因素都是中国城市增长、收缩的主要动因.
    • 黎江韵
    • 摘要: 采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及各省份专利授权数据,利用Moran’s I测度和LISA聚类结果,分析2013—201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专利授权数量的空间聚集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两极化严重,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地区创新低值陷阱和东部沿海创新集聚高地的现象。但因技术创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各级政府需制定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路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开放强度,强化省份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 吴雷云; 程朋根; 高涵
    • 摘要: 以Landsat数据、DMSP/OLS、NPP/OLS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辅助数据比较法提取南昌市城市建成区边界,并从城市空间扩张特征、扩张速度、动态度以及紧凑度4个方面对城市扩张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引入NDVI值,提取出城市建成区的平均NDVI值,从建成区NDVI的均值、NDVI比值以及稳定性3个方面对南昌市2003—2021年间城市建成区的植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昌市扩张呈多翼状空间形态,城市扩张速度、动态度以及紧凑度均基本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城市建成区植被状况总体呈向好趋势,城市扩张对建成区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
    • 杨永菊; 乔旭宁; 郭静; 马腾; 张合兵; 牛海鹏
    • 摘要: 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河南省分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4类区域,以MODIS17A3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测算不同类型区域城镇扩张程度、空间形态及其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分析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扩张速度快,空间差异明显。2000—2019年城镇扩张水平指数增长了142.65%,空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地区、黄淮地区、豫西南地区。伴随城镇快速扩张,紧凑度不断下降。(2)2000—2019年河南省年均净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黄淮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值最高,豫西南地区次之,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最低。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和豫北地区。(3)城镇扩张的生态效应明显,城镇扩张水平与净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紧凑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位于重点开发区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最大,位于限制开发区的黄淮地区和豫西南地区城镇扩张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较小。(4)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出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的方案,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和生态系统定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