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被变化

植被变化

植被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8136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北地区)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植被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05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革、李艳忠、王国庆等。

植被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8136 占比:98.89%

总计:28453篇

植被变化—发文趋势图

植被变化

-研究学者

  • 于革
  • 李艳忠
  • 王国庆
  • 陈燕丽
  • 鲍振鑫
  • 刘翠善
  • 华维
  • 王永立
  • 范广洲
  • 莫伟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金玺; 张志; 张焜
    • 摘要: 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使植被遥感监测突破了数据获取难、本地存储量大和处理效率低的限制。基于GEE平台,利用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卫星数据和空间分辨率为250 m的MODIS卫星数据,结合温度和降水气象数据研究2000—2017年间青海省诺木洪洪积扇地表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并分析不同时代洪积扇上枸杞种植园和盐碱化区的植被关系及未来变化。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间最大化合成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年均值从0.029上升到0.054,增幅为0.025,最大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年均值从0.633上升到0.771,增幅为0.138,多年EVI最大化的均值结果显示峰值区间在每年的5—10月;②对最大EVI均值与温度、降水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最大EVI均值与温度相关系数为0.839,表现为强相关性,与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457,表现为弱相关性,且最大EVI均值与温度、降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在18 a内枸杞种植园植被改善较快,而盐碱化区植被有所衰减;④未来枸杞种植区与盐碱化区植被变化均具有强持续性,枸杞种植区植被增长对盐碱化区植被有一定的制约效应,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存在。
    • 任立清
    • 摘要: 植被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因子之一,对维持和调节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以生态脆弱区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艾比湖流域自然、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时空覆盖变化的影响,分析各影响因子促进植被生长的适宜范围(类别)。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艾比湖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035·(10a)^(-1),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显著提高地区主要位于艾比湖中部,严重退化地区零散分布在艾比湖中部中心位置。(2)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因素对植被ND⁃VI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于其他因子,是主要影响因子。自然、人文因子之间对植被NDVI的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效应为主,不存在独立关系。(3)耕地、栽培植被、人为土、中起伏山地、高程2177~2558 m、年降水量228~245 mm、年均气温4.74~5.25°C、坡向157.5°~202.5°以及坡度25°~35°,适合植被生长。研究结果将为艾比湖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耿庆玲; 陈晓青; 赫晓慧; 田智慧
    • 摘要: 不同植被类型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为厘清中国不同类型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利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在明确2000—2015年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要素在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中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我国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其空间占比高达84.1%。其中,森林植被的改善状况最佳,显著增加的面积占到了森林总面积的82.4%;而荒漠植被的改善状况相对较差,仅有22.3%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2)人类活动在我国植被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改善区和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分别为76.4%和60.0%,且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更多与管理方式而非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有关。(3)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差异显著。对于植被改善区,除沼泽外,人类活动对各类型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尤其是对农作物的贡献率最高,达到80.7%;对于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植被类型为沼泽和农作物,表明2000—2015年间我国沼泽受到了更强烈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并为促进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周巧华; 蔡国田; 王文秀
    • 摘要: 植被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文利用MODISNDVI及气象、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对作用分析等方法对梅州市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00—2015年梅州市8个县(市、区)的植被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五华县增速最快,蕉岭县及梅江区最平缓。人类活动是植被变化及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在植被改善区及植被退化区其相对作用分别为86.4%、67.3%。研究结果提示:应积极应对气候变暖以减少植被退化,同时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蕉岭县需加强林地生态建设,梅江区及兴宁市则要注重治理耕地撂荒及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
    • 颜亮; 王金枝; 张骁栋; 陈槐; 李勇; 张克柔; 闫钟清; 李猛; 吴海东; 康恩泽; 康晓明
    • 摘要: 定量区分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保育的关键。因此,综述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定量区分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和模型差值法等,比较不同方法的计算原理、优势及误差来源,进而结合典型区域或典型生态系统,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总体而言,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缺点,当前采用同一方法在不同区域或生态系统类型应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方法本身改进或优化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同一区域开展的不同区分方法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定量区分的结果除受方法本身算法的局限外,也受数据源的时空连续性及分辨率的影响。未来定量区分方法将强调:(1)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兼顾全面、多角度、不冗余等原则;(2)进行多源数据与多时空尺度融合,在更高时空分辨率定量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从单一因子的贡献率区分到更多综合性指标的贡献率区分;(3)对定量区分方法本身的改进,这是当前的重点与难点。以期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与关键生态功能的针对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导向。
    • 李金澜; 田军
    • 摘要: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结果一致。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上植被分布类型的争议,为量化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陆表碳通量)的影响,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陆地模型(CLM4),以巽他陆架的植被、陆地面积为敏感条件进行了两组试验,考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的影响。通过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结合已有的孢粉化石证据,认为当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且被热带雨林覆盖时,仅通过陆表碳交换就会使得东南亚的碳汇能力增强约0.16 PgC/a,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明植被重建的可靠性对模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的陆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反馈非常重要。模拟结果还表明,末次盛冰期暴露的巽他陆架应具有较强的储碳能力,与冰期陆地的碳源角色相反,值得进一步研究。
    • 陶立超; 谭洪田
    • 摘要: 为研究双峰县县域最近20多年来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选用Landsat卫星1996年、2007年和2018年3个时相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影像拼接和裁剪等系列预处理后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NDVI分级和差值法对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县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规律;高、极高覆盖植被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南部边缘和东南群山之间,中、低覆盖植被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的丘陵岗地中。1996-2018年22 a间,植被变化表现为随时间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总体以改善趋势为主,双峰县NDVI均值从1996年的0.5321提高到2018年的0.7057。前11 a植被变化以逆向变化为主,主要表现在:低覆盖植被面积增长了18.80%,中覆盖植被和高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减少了21.96%、2.89%。后11 a植被变化以正向变化为主,主要表现在:低覆盖、中覆盖和极低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减少27.27%、15.23%和5.34%,高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增长了27.34%和20.50%。后11 a间植被指数的增长幅度大于前11 a植被指数的减小幅度,反映出植被发生正向变化的程度要强于植被退化程度,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十余年以来取得了较大成果。
    • 赵慧芳; 曹晓云
    • 摘要: 基于2000-2019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利用二分像元法、斜率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近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面积占公园面积的85.38%,平均覆盖度为42.70%,植被覆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西部长江源园区以中低覆盖度植被为主,东部黄河源园区以中高覆盖度植被为主,南部澜沧江源园区以高覆盖度植被为主。(2)2000-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面积以227.55 km^(2)·a^(-1)显著增加(P<0.01),覆盖度增加幅度不明显,其中长江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度均显著增加,黄河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基本不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澜沧江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显著增加,但植被覆盖度基本保持不变。(3)近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空间上呈稳定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保持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31.27%,增加的区域占比56.08%,减少的区域占比12.65%,长江源东部零星地区退化的高寒草甸出现轻度减少,长江源园区西北部地区、黄河源园区北部植被覆盖度增加幅度较明显,其余地区基本不变,三个园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均大于减少的1.49%~62.35%。(4)2000-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增加幅度不明显,近20年气温升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干旱地区降水对植被覆盖具有主导作用,而降水充沛的区域,温度为主要制约因子。
    • 叶锦玉; 虞皓琦; 廖宝文; 游奕来; 刘新科; 林寿明; 杨道德; 胡慧建
    • 摘要: 动物群落的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构建的特点,具有多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验证植被变化前后动物群落物种的组合模式是否具有稳定性,是验证动物群落构建可重复性的重要依据,也可对动物群落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开展了广东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恢复红树林前后的2次鸟类调查(恢复前于2001年3月—12月,恢复后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红树林恢复前后物种组成、种属结构关系、体长分布、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模型分别对种-属数量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进行拟合,用协方差分析判断红树林恢复前后模型的一致性。2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9种,分别为11目29科58属78种和12目33科57属80种,约24%的鸟类物种发生变化,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等4种在水边灌丛或空地上觅食的鸟类消失,而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等3种在林间活动的鸟类,以及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3种在较深水域觅食的鸟类出现,这与红树林恢复后滩涂区面积减少,红树林区面积增加有关。但恢复前后的鸟类物种丰度仅相差2种,卡方检验表明红树林恢复前后总物种以及单次调查各季节物种的体长、区系、居留型和生态类型的频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协方差分析表明恢复前后的种-属数量线性模型和属含物种数频次分布乘幂模型均具有一致性。因此得出结论:淇澳岛大规模种植红树林后,部分鸟类物种发生变化,但在物种组合模式上具稳定性,即鸟类群落在构建物种组合上具有可重复性。这在指导群落重建与恢复中判断动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确定恢复对象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 江原; 郝媛媛; 黄祎宸
    • 摘要: 开展针对黄河上游甘青宁地区城市建成区空间发展模式及其植被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DMSP/OLS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了甘青宁地区21座地级市(州)的城市建成区边界,并从城市空间扩展特征、扩展速度、动态度、紧凑度和重心迁移5个方面对城市扩展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以年均NDVI作为表征城市建成区植被状况的指标,从NDVI总和、均值、比值及其变化量、年际变化率及其变化百分率和稳定性5个方面对研究区2002-2013年城市建成区的植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获得的研究区城市建成区精度较高,误差率在6.7%以内;2)城市用地围绕河西走廊及黄河上游地区形成不连续的“几”字型空间形态,并具有点状、线状和面状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3)城市扩展年均速及动态度大体呈上升趋势,且2010-2013年的城市扩展速度(4.53 km^(2)/a)是2006-2010年的2倍;4)除酒泉、海西、白银、天水、石嘴山和兰州外,其他城市建成区紧凑度指数均较高;5)城市重心在第一(2002-2006)和第二阶段(2006-2010)均向北发生迁移,在第三阶段(2010-2013)则向南发生迁移;6)城市建成区NDVI总和随建成区面积的增加呈上升趋势;7)城市建成区植被整体呈向好趋势,从NDVI均值看,2002-2006年植被状况变差,而2006-2013年又有所改善,且NDVI均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中西部地区普遍小于东部;从NDVI年际变化率和变化百分率来看,各城市建成区均大于外围背景区;8)城市建成区植被状况普遍较背景区差,且2002-2013年近4/7的城市建成区NDVI比值及其变化量均呈下降趋势;9)城市建成区植被稳定性普遍较差,半数以上城市的变异系数在12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