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8篇、会议论文61篇、专利文献1878800篇;相关期刊42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问题、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等;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50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斌栋、冯健、郑思齐等。

城市空间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6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8800 占比:99.95%

总计:1879769篇

城市空间结构—发文趋势图

城市空间结构

-研究学者

  • 孙斌栋
  • 冯健
  • 郑思齐
  • 刘勇
  • 张志斌
  • 石崧
  • 丁亮
  • 吕斌
  • 周一星
  • 宁越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明; 陈恋
    • 摘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布局和产业联络模式的反映,流通业发展则进一步加速跨地区要素流转和经济关联,进而引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基于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联机制,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夜间灯光卫星数据所构建的中心度指数对城市空间结构予以表征,进而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流通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同时将其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进一步地,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重点考察经济集聚对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流通业发展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倒U型非线性特征,流通业发展初期会提高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而超过一定阈值后则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朝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流通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特征,东部地区具有稳健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则长期提升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度;经济集聚在流通业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过程中中介效应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同样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据此提出应优化流通产业布局,发挥其在空间经济布局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生态"的建议.
    • 孙小丽; 李玲琦
    • 摘要: 评估城市轨道交通在网络化运营阶段的实施经验和不足,将支撑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协同编制,促进轨道交通由高速度建设向高品质发展转变。基于客流效益、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城市功能引导、一体化综合交通衔接等方面对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选线、建设实施、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实施经验与不足。最后,提出“十四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优化方向,包括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提升网络运行效率,构筑以车站为核心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共荣”的城市发展模式。
    • 摘要: 2022年3月3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将立足于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将以往“轨道跟着城市走”转变为“城市跟着轨道走”,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努力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
    • 李晓青; 黄怡铭
    • 摘要: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 曾昭君; 叶强
    • 摘要: 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是目前国际上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在梳理近50年来国内外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现有研究的主要耦合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耦合研究的发展趋势,即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研究呈现出由静态确定性单一属性向动态不确定性多属性的研究转型的趋势,研究成果应用尺度逐渐多样化。
    • 杨朝斌
    •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区温度高于周边农村的现象,对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健康等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全面探究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驱动机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气象站点、无人机测温、统计资料等数据,构建长春市城市精细化三维空间结构数据集和三维热环境数据库;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通过空间分析、三维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系统探讨了城市空间三维结构对于城市热环境时空异质性分布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 熊鹰; 张坤; 杨天浩
    • 摘要: 以武汉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百度热力图人口热力数据,选择无特殊节假日的一周时间,深入研究了人口流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武汉市拥有多个人口集聚中心和商务中心,且人口流动受商业活动影响。其中工作日人群高度聚集时间比周末长且空间上更分散,研究表明武汉市城市已逐步发展为多核多中心城市,商业化繁荣特征明显。
    • 王俊凝; 单宝艳; 刘洋洋; 张智璇
    • 摘要: 建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其在空间上的立体拓展,不但改变着城市下垫面,也影响着城市空间的能量平衡和空气流动,进而对城市热场的分布产生影响。文章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首先使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城市地表温度,以此表示城市热场,并基于建筑、绿地和水体构建多维城市空间结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指标对城市热场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热场与大多数空间结构指标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不同研究尺度下,两者的相关性及空间相关性略有差异,尺度越小,相关性越显著。(2)城市空间结构指标中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总和、容积率、占空比和建筑体积总和这五项指标与地表温度的正相关性最为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也最显著,表明城市地表温度既受到本区域该五项指标的重要影响,也受到周边区域该五项指标的重要影响。(3)地表温度与DEM标准差、建筑平均绝对高度、DEM平均值、建筑绝对高度标准差和户外活动面积比这五项指标的负相关性最为显著,研究区高程是影响城市地表温度的重要指标。建筑的立体分布及在平面上的延伸直接影响城市热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 金艳萍
    • 摘要: 基于ArcGIS与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探索,对基于数字技术的空间结构模拟、土地生长模拟、空间建设强度分析、绿色交通分析、绿色景观分析、设计方案评估与模拟进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绿色的、富有生机的城市空间环境,有效提高绿色城市空间设计的科学性。研究结果可供同行参考。
    • 李政清
    • 摘要: 北京作为城市更新的试点城市,在探索城市更新工作体制机制、实践模式、政策措施、实施路径等方面须重点加强,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投资供给结构,带动产业和消费升级,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安全条件,推动城市发展由依靠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