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9930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生态学报、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相关文献由831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尊文、熊曦、钟业喜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0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9930 占比:99.24%

总计:70468篇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文趋势图

长江中游城市群

-研究学者

  • 秦尊文
  • 熊曦
  • 钟业喜
  • 王磊
  • 郭庆宾
  • 张建清
  • 张辉
  • 段宜嘉
  • 白永亮
  • 郑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广宏; 张玉璘
    • 摘要: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共生理论,运用熵值法、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等,从旅游能级、对外关联度、外向功能强度的视角,分析旅游产业共生协作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共生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武汉一枝独秀,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心城市的主导和辐射作用不强,弱势城市已成为提高整体高质量、高水平共生发展的瓶颈,且城市群旅游产业共生协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地理邻近距离三大因素的制约.
    • 秦尊文
    • 摘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10日,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张静、吴晗晗所著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路径研究》,运用独特的视角、科学的实证、详实的案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逻辑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 吴青青; 钟业喜; 吴思雨; 毛炜圣
    • 摘要: 通过改进引力模型和地缘系数,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政治、经济增长极的引力,探究潜在增长极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在发展城市中心性分布不均,湖南、湖北、江西省分别呈“高值均衡化”“双核心化”“单核心化”特征。2)绝对地缘系数区域差异显著,湖南、江西两省具有“中心低、四周高”的特点,3个城市子群内部联系更多,存在省域行政切割现象;最佳地缘系数呈“双峰”型,受城市地缘政治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发展情况稍好于受经济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3)潜在增长城市“边缘性”特征明显,集中于城市群周边,重心在西南方。结合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株洲、襄阳和九江3个一级增长极以及衡阳、宜昌和新余3个二级潜在增长极。
    • 高翔予
    • 摘要: 从人口、经济、社会角度评价2007年、2012年和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武汉市,最低的是天门市。2007—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湖北省泰尔指数由0.1765变为0.1478,内部城镇化差异呈缩小趋势;湖南省泰尔指数由0.1049升到0.1055再降到0.1000,内部城镇化差异呈缩小趋势;内部城镇化差异最小的是江西省,泰尔指数由0.0552变为0.0574,略有增大趋势。
    •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部署要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举措。
    • 徐莹; 邹芳; 姜李丹; 张琳; 黄颖
    • 摘要: 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研究问题,以专利文献这一重要技术信息数据源为基础,提出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呈现为省内合作关系强、省际合作较弱;区域内“中间人”较缺失,阻碍了知识信息资金等传播的效能,降低了合作意愿;地理邻近性与技术创新合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且正处于上升态势,能够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发展;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正向促进技术创新合作绩效,且二者交互作用大于其独立作用。
    • 金顶挑
    • 摘要: 咸宁是湖北省辖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之一。现辖1区1市4县,总面积100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265万。咸宁地处幕阜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矗立着九宫山、黄龙山、潜山等佛道名山,分布有陆水、淦水、富水、高桥河等通江河流,呈半开半闭通四方之势。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
    • 钟成林; 胡雪萍
    • 摘要: 以公共选择学派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引,从外部视角出发,沿着“区位因素—赋能结构—环境规制收益结构—环境规制选择互动均衡”的分析范式,对流域和边界区位因素向流域城市群环境规制选择的赋能结构、对流域城市群环境规制互动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理等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区位因素对流域城市群的环境规制互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无论是流域还是边界区位因素均加剧了其向低水平同质竞争均衡退化的风险,但不同区位因素对区域环境规制互动升级的干扰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流域因素主要借助其复杂的赋能结构来引导上游地区采取低水平环境规制策略,并凭借其对低水平环境规制的优先选择权迫使下游地区采取跟随性的环境规制方案,最终诱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规制互动退化为低水平同质竞争均衡;与此相对,边界区位因素则通过其单一的赋能内容和非均衡的赋能范围来改善边界地区采取低水平环境规制策略的政治激励,提高边界城市实施低水平环境规制的政治政绩,刺激边界地区采取低水平环境规制策略,最终使得边界地区的环境规制互动陷入低水平竞争均衡的陷阱。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阻碍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互动升级的障碍有二: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与流域因素的赋能结构严重错位;二是省以上和省际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相互分割,为边界区位因素的赋能创造了前提条件。
    • 李彦军; 马港; 宋舒雅
    • 摘要: 从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五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考察2003—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总韧性稳步提升,城市间韧性差距逐渐扩大,省会城市总韧性高,但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韧性在五个维度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迅速,制度韧性逐渐落后于城市韧性的其他方面;城市群内城市韧性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其他城市与省会城市存在较大落差;高韧性城市呈现团块化的分布结构,多分布在主要水系周边;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制度韧性方面。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开放程度和优化人口结构是破除韧性障碍的针对性举措。
    • 陈义忠; 乔友凤; 卢宏玮; 夏军
    •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实现该区域高效协同发展对于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碳-生态足迹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压力,引入基尼系数分析城市群水-碳-生态足迹与经济、人口、水资源的平衡性,并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碳-生态足迹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8hm^(2)增至4.06hm^(2),人均碳足迹由0.27hm^(2)增至0.56hm^(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6.56%和6.5%;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平衡的变化趋势;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超载指数为正值,总体水资源状况良好,湖南和江西水资源状况优于湖北。长江中游城市群面临巨大资源环境压力,且大部分来自于碳排放压力。研究期内,江西省资源环境压力由中上等级升至较高等级;湖南省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处于高等级;湖北省资源环境压力均处于很高等级。城市群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资源分布与水-碳-生态足迹的匹配关系较差。从生态足迹角度来看,综合基尼系数均值为0.456,处于"一般不匹配"范围,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表明区域间整体协调性增强;从碳足迹角度来看,人口、GDP和水资源基尼系数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综合水资源生态足迹基尼系数达到了0.421,处于"一般不匹配"范围;从资源环境压力角度来看,水资源基尼系数年均值达到0.774,处于"严重不匹配"范围;综合基尼系数逐年上升,处于"严重不匹配"范围。而足迹预测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的人均水-碳-生态足迹变化幅度较小,均值分别为1.01、0.74、5.04hm^(2),湖北的整体生态环境仍不理想。通过分析区域水-碳-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和发展平衡性,以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