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收缩

城市收缩

城市收缩的相关文献在201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0346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现代经济探讨、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6年第十一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市收缩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斗、刘玉博、张京祥等。

城市收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346 占比:99.84%

总计:70461篇

城市收缩—发文趋势图

城市收缩

-研究学者

  • 张明斗
  • 刘玉博
  • 张京祥
  • 张学良
  • 张淑清
  • 李刚
  • 温佳楠
  • 台晨茜
  • 孙久文
  • 宋迎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杰
    •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收缩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第六、七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出2010—2020年我国350个地级市中,共有155个城市存在收缩现象。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经济、社会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探究我国城市收缩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缩现象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以及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能显著抑制城市的收缩程度,外商投资和政府支出则加剧了城市的收缩程度。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并合理认识收缩,以期为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提供建议。
    • 宫攀; 张槊; 王文哲
    • 摘要: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以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城市,揭示其人口结构特征,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我国“七普”期间城市收缩时空演化的新趋势、新格局与新特点。研究发现:城市收缩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并存,且收缩型城市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短缺趋势,收缩型城市的人口问题与异地城镇化问题交织,制约其进一步发展;我国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增多且收缩强度增加,收缩区域呈现扩散态势,城市收缩重心与人口分布重心偏移趋势相异;城市收缩在向外扩散的同时在空间上还具有集聚特征,同时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口收缩型城市呈蔓延式扩散的内在动因。基于以上,文章认为:收缩型城市需“开源”与“节流”双策并施,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体系,抑制人才流失,通过兜底性保障政策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过重问题;面对收缩型城市的扩散趋势以及人口越发集聚的分布趋势,可以通过做大做强都市圈实现抑制城市收缩现象的蔓延和人口的过度集聚;区域均衡发展是缓解城市收缩蔓延趋势的一项长期工作。
    • 张小东; 韩昊英; 罗国娜; 唐拥军; 刘爽
    • 摘要: 城市增长与收缩都是快速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过度的增长或收缩都会带来资源错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基于1992—2019年中国各区县夜间灯光数据,深度挖掘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成因,以期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均衡配置和国家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依据.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现象交替发生,城市增长与收缩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形成了较稳定的增长轨迹,城市增长的重心一直在南阳市内移动,并呈现出带状为主、点状为辅的增长结构.其中带状增长结构包括沿海城市带和近期形成的“北京—郑州—南昌”城市带,点状结构是指以内陆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集聚增长现象.3)形成了由东北转向华中,再转向华西的城市收缩轨迹,收缩重心由邢台市转移到安康市,收缩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变动;收缩结构由分散的点状收缩逐渐转变成了“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方向的带状收缩结构.4)全球化的金融周期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国家政策等因素都是中国城市增长、收缩的主要动因.
    • 刘菊; 孙平军; 罗宁; 彭雅丽
    • 摘要: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对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本土化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的演进脉络具有高度趋同性,但形成背景和作用机理存在区域异质性,导致现有研究成果缺乏普适性,基于各国经验开展城市收缩的共性规律研究成为共识。(2)在时序上,研究呈现出以2010年为界点的阶段性特征,即2010年及以前的平稳起步阶段和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在空间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德国、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发文量增幅大且关注度高;在内容上,国外研究视域更为深入细化,国内尚处于国外经验的引鉴阶段。(3)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收缩城市内涵及其识别体系缺乏统一标准,混淆城市收缩与收缩城市内涵,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从而将城市收缩看成是单纯的人口流失现象,局限于收缩城市本身而“就收缩城市论城市收缩”等。(4)从构建中国语境理论体系、加强不同发展语境比较研究、利用新技术挖掘多源数据支撑收缩城市多指标识别等方面,加强城市收缩研究的中国本土化思考,为中国城市收缩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依据,为世界城市收缩研究提供中国经验。
    • 高禄年; 董会和
    • 摘要: 城市收缩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城市人口减少、经济水平下降等城市收缩现象。鞍山市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资源开发和钢铁工业的带动下,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收缩问题。本文以鞍山市为研究区域,在城市收缩背景下,从社会、经济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测度2009—2020年间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鞍山市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13年以来鞍山市城市发展进入收缩状态,2013—2016年收缩比较明显,2016年以后趋于平稳;②2013年鞍山市经济效率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③城市发展与经济效率具有正相关性,与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不具有相关性;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方向的转变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 路旭; 许忠诚
    • 摘要: 中小城市属于城镇化体系的末端,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放缓乃至减少,很多县级中小城市将进入收缩时代。对县级城市收缩现象的识别与分析更有利于详细地揭示各地区的城市收缩现象,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对应年份下的城市发展指标数据,对辽宁省各县级行政区的收缩情况进行识别,通过对不同时间跨度收缩情况的把握,量化分析影响县级城市收缩的背景因素。研究表明,辽宁省各县级行政区在2000—2010年出现收缩现象的比例较少,但在2011—2020年出现了县级城市全面收缩、非中心城市城区大量收缩的情况,城镇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农村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实力和个人追求匹配度等是影响辽宁省县级城市收缩的主要因素。
    • 沈撄宁
    • 摘要: 文章基于城市收缩研究成果构建了城市收缩指标体系,并结合安徽省16座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结果,人口迁出和老龄化人口比重加剧城市收缩,而提高人口密度、劳动人口比重、人口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对城市收缩具有抑制作用,能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 和军; 刘勇
    • 摘要: 近年来,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出现典型的城市收缩现象。本文利用熵值法构建城市收缩度指标对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进行识别测度,共识别出22个收缩城市。这些收缩城市以中度和重度收缩为主,从驱动因素看可分为资源枯竭型、产业调整型和被动虹吸型三种收缩城市类型。通过计量分析发现,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是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传统第二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三产发展受限,一产增加值提升较快但未能扭转整体收缩趋势。产业及产品竞争力弱导致职工平均工资相对较低,高层次人口外流较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在体制方面,区域内国企尤其是央企比重较大,整体市场化程度不足。加之,新型产业发展不足,缺少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分布,企业利润率较低,对外商、个体及私营企业投资吸引力较低,形成产业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导致城市收缩
    • 孙久文; 高宇杰
    • 摘要: 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使得不同的文化基因随着人口流动而扩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互相交流融合,塑造了富有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外来人口来源地的多样性衡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将人口普查数据与经济普查数据相结合,构建了2000年和2010年两期面板数据,研究了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文化多样性能显著提升地区创业活力;(2)只有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度达到一定水平,文化多样性才能发挥对城市创业活力的促进作用,且社会融合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3)无论是人口流入地还是人口流出地,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均是显著的,且人口流出地的效应更大。(4)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文化多样性对创业活力的促进作用越明显。针对以上结论,认为应当进一步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不同类型的城市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多样化红利,激发创业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宗建强
    • 摘要: 城市并不一定是增长的。 文章运用 2004~2018 年中国中部六省(安徽、河南、江西、山西、湖南、湖北)的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城市收缩的影响。 研究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会加剧城市收缩,产业多样化集聚会抑制城市收缩。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会通过降低城市经济韧性导致城市的收缩,产业多样化集聚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来抑制城市收缩。 在考虑不同性质的城市时,第二产业占主导的城市相对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会加速城市收缩,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城市相对第二产业占主导的城市多样化集聚会加大力度抑制城市的收缩。 因而,各地引导产业多样化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现城市“精明收缩”显得尤为重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