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增长
城市增长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413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公共行政评论、人口与经济、城市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市增长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龙瀛、张思彤、毛其智等。
城市增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4139篇
占比:99.65%
总计:54331篇
城市增长
-研究学者
- 龙瀛
- 张思彤
- 毛其智
- 沈振江
- 黄缘罡
- 丁成日
- 何政伟
- 关静
- 刘修岩
- 吴晓军
- 周鹏光
- 张京祥
- 李晓斌
- 杜立群
- 杨海华
- 林树森
- 沈建法
- 王宏伟
- 王爱君
- 罗小龙
- 肖明超
- 胡彬
- 薛惠锋
- 谭少华
- 郭鹏
- 陈向阳
- 韩玲玲
- 黄伟
- 龙奋杰
- G·费希尔
- Ikechukwu Maduako
- Raffaele Pernice
- T·厄莫利伊娃
- 丁立
- 丁芸
- 万庆
- 丛晓男
- 严旋
- 于德永
- 于涛
- 任军号
- 任晶
- 任民
- 何剑锋
- 何志明
- 何暑子
- 余婷
- 侯敏
- 侯爱敏
- 信息
-
-
张小东;
韩昊英;
罗国娜;
唐拥军;
刘爽
-
-
摘要:
城市增长与收缩都是快速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过度的增长或收缩都会带来资源错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基于1992—2019年中国各区县夜间灯光数据,深度挖掘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成因,以期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均衡配置和国家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依据.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现象交替发生,城市增长与收缩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2)形成了较稳定的增长轨迹,城市增长的重心一直在南阳市内移动,并呈现出带状为主、点状为辅的增长结构.其中带状增长结构包括沿海城市带和近期形成的“北京—郑州—南昌”城市带,点状结构是指以内陆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集聚增长现象.3)形成了由东北转向华中,再转向华西的城市收缩轨迹,收缩重心由邢台市转移到安康市,收缩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变动;收缩结构由分散的点状收缩逐渐转变成了“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方向的带状收缩结构.4)全球化的金融周期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国家政策等因素都是中国城市增长、收缩的主要动因.
-
-
-
苏红键;
魏后凯
-
-
摘要:
本文结合城市增长理论和人口迁移理论的观点,构建了迁入潜能指标,以此衡量本地区及其他地区人口向城市迁入的潜在供给水平,并结合综合效用指标,共同解释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增长问题.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中国城市规模增长,城市规模体系不断优化,规模位序系数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迁入潜能指标能够很好地解释城市增长差异,对迁入潜能指标的分解发现基期城市规模比按距离加权的本地区和其他地区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收入水平和城市环境通过影响综合效用进而影响迁入意愿和城市增长,影响系数略低于迁入潜能;城市行政等级与沿海城市虚拟变量均与城市增长正相关.未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个城市可以通过加强对其迁入潜能的考察,提高城市人口预测和规划的科学性,制定合理的城镇化战略.
-
-
-
刘修岩;
杨如
-
-
摘要:
基于中国2006—2013年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分析了出口开放对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并利用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显示:首先,出口开放对城市规模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剔除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面积变化较大的城市后,这一促进效应得到明显提高;其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模增长存在极为显著的收敛趋势;最后,出口开放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加强出口开放对城市规模增长的促进作用.
-
-
徐维祥;
杨沛舟;
黄明均;
刘程军
-
-
摘要:
选取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检测创新资源及其控制变量与城市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为进一步说明,以创新资源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新资源对城市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三门槛效应.因此,应该合理地投入创新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的增长.
-
-
施祥
-
-
摘要: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以快速城市化为关键特征的过渡阶段.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消费端和投资端均带来了强烈的需求,这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同时,快速城市化还带来了诸如资源限制等问题,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旧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城市增长边界理论和城市最佳规模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对有关城市经济学理论的阐述,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结合城市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相应建议.
-
-
肖良武
-
-
摘要: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维持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均衡.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城市各种“病”逐渐显现,城市还能否继续增长?为此,需要对城市经济承载力进行测算,以测算结果为基础,分析出城市经济承载力的变化轨迹,剖析引起城市经济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探寻城市经济承载力提升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
-
-
摘要: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对于城市发展不再单方面考虑城市增长和扩张,开始相对地思考一些城市在收缩中带来的各种问题,显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重点任务》中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
-
冯仕远;
李庆国;
徐震;
李婉婉;
赵强
-
-
摘要:
为准确规划评估未来发展条件下城市抗洪能力,以济南市城区为例,基于城市增长SLEUTH模型,预测研究区域到2035年城区增长状态。并在城市增长背景下建立济南城区二维洪涝模拟Caflood模型,针对济南市“0718”特大暴雨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对比2007年与预测的2035年洪涝情景,进行济南市城区增长对暴雨洪水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SLEUTH模型校准结果较好,并准确预测城市增长状态;Caflood模型验证结果平均误差为0.135m;预测2035年淹没情景与2007年模拟淹没情景基本类似,但2035年淹没水深峰值提前,高危险性区域面积增加,且“南水北淹”情景更为严重。研究结果既验证了两个模型的有效性及适用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增长对城市洪涝的影响,能为济南市城区规划以及防洪预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
-
李弘正;
徐建刚;
尹海伟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城市规划思想受西方理性主义影响,在城市增长模拟研究中引入元胞自动机(CA)模型,对城市空间转换规则还停留在空间增长的一般规律法则,而忽视了城市所固有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本文基于对城市复杂适应性主体的认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转换规则的CAS-CA模型.宏观层面,将用地适宜性评价等级和用地规模作为规划师主体和政府主体的适应性控制因素,来模拟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微观层面,依据城市社会公众、开发商、政府和规划师等四类主体的主导适应性行为模式来制定模型的转换规则,并引入概率控制作为模型参数.进而利用CAS-CA模型对长汀县城区城市增长进行了实证模拟,模拟结果与规划方案对比表明两者在结构上基本一致,均符合城市发展的态势和主体作用规律.研究可为长汀一类的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
-
王建竹;
Ikechukwu Maduako
-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由城市增长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被认为是影响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深入理解城市增长的数量和位置对于确定城市增长和开发边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十分必要.采用神经网络与马尔科夫链复合模型监测和模拟城市增长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未来增长进行预测.正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历了急剧的城市增长,目前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城市.以拉各斯巨型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获取1984年、2000年和2015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影像用于建模、校验和预测.结果表明,1984年至2015年拉各斯巨型城市区域的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78.81%,未来的城市增长将沿着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区和主要交通线路拓展.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增长的过程,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地区的城市增长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
袁源琳;
王果;
李日生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主要从生态学理念以及城市“反规划”理念出发,忽视了城市增长因素和城市建成区内部的生态问题.本文立足于此,在现有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增长的动力因子引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基于综合阻力面,采用成本距离方法对城市增长进行模拟预测,提出了顾及城市增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型.此外,还基于城市通风廊道、城市热岛效应更多地考虑了城市内部的生态安全问题.文本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兼顾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能有效指导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工作、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龙瀛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在目前关于城市增长和城市增长边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成二者的研究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市亦庄新城规划中,给出了既符合城市自然增长规律,又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灾难规避的城市增长方案,可以保证新城建设用地的理性增长,为亦庄新城的城市建设提供空间指引和时序支持.
-
-
马航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在介绍Rudolf Hartog 所著的的基础上,分析在历史与地理范围内目前的欧洲城市的发展的五个阶段(演变时期、环绕时期、拥塞时期、扩张时期、过度时期)的内容,例如人口减少与老龄化问题,城市拥塞与扩张,生长与衰退和人口结构的关系,区分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特征.欧洲在过去几十年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关键阶段的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马航
-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在介绍Rudolf Hartog 所著的的基础上,分析在历史与地理范围内目前的欧洲城市的发展的五个阶段(演变时期、环绕时期、拥塞时期、扩张时期、过度时期)的内容,例如人口减少与老龄化问题,城市拥塞与扩张,生长与衰退和人口结构的关系,区分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的利用的特征.欧洲在过去几十年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关键阶段的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