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0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系统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3806639篇;相关期刊392种,包括物流工程与管理、管理学报、商场现代化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2014年第三届全国现代制造集成技术学术会议等;复杂适应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洪、韩毅、戴金海等。

复杂适应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06639 占比:99.98%

总计:3807339篇

复杂适应系统—发文趋势图

复杂适应系统

-研究学者

  • 刘洪
  • 韩毅
  • 戴金海
  • 曾珍香
  • 李臣明
  • 王建颖
  • 赵晓哲
  • 周庆
  • 李坚石
  • 毕贵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志强; 管祥
    • 摘要: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类突发性事件,城市现有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应急治理机制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脆弱性,但是在实际应急治理过程中,社区共同体通过及时调整行动策略可以提高对显性及潜在危机的适应性,通过积极改善自身全周期应急网络关系的质量能够提高自治能效。依据“压力冲击—学习响应—功能成长”这一分析框架,通过揭示D市在疫情防控中社区组织调适的阶段表现、压力增长和反应特征,明确了社区共同体应急治理的基本机制及逻辑。借助组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快速回应机制、协同管理机制、过程调适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社区应该提升回应效能,加强协同服务,强化调适动态,注重反馈原则,进而改进应急治理实施思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 刘金朋; 吴澜; 刘福炎; 杨小勇; 俞敏; 郝洪志
    • 摘要: 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提出一种研究配电网系统多主体交互机理及动态演化的新思路。阐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和分析框架,解析配电网系统多主体构成及复杂适应特性;在微观层面构建基于刺激-反应的单一主体交互模型,在宏观层面构建基于物理-信息-经济耦合的多主体交互模型,挖掘提炼主体与环境、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进一步揭示配电网复杂适应系统分阶段动态演化进程及演化特性,总结系统动态演化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为配电网科学规划、运营优化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分析参考。
    • 孔凡校; 叶燕帅; 张成涛
    • 摘要: 本文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讨论了高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卓越人才自身在培养过程中实现关系协同的要素。通过对参与主体的协同关系及生成维度的剖析,着重构筑了组织机构与信息平台耦合、培养过程耦合、知识体系耦合、运行系统耦合、价值体系耦合和决策与利益协同耦合六大耦合关系,提出多主体深度融合、利益协同、资源优势互补的全过程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关系协同机制。
    • 方志耕; 夏悦馨; 张靖如; 熊仪; 陈静邑
    • 摘要: 针对图示评审技术(graphic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GERT)网络应用于体系活动决策过程中未考虑网络节点自身的学习能动性问题,基于智能体(Agent)技术,结合刺激-反应模型构建A-GERT网络模型。首先,根据体系活动的逻辑,搭建A-GERT网络框架,并通过提出网络传递效用函数,设计带有反馈机制的A-GERT网络。然后,利用刺激-反应模型的自适应优势构建学习方程,以GERT网络期望概率与期望时间等指标度量刺激强度,进一步拓展刺激-反应模型。最后,给出网络智能决策节点的学习步骤,并以创新技术开发体系活动进行算例研究,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 赵万民; 罗晛秋; 孙爱庐
    • 摘要: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旧城社区的更新拥有着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空间、产业、管理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在规划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旧城社区的系统性、复杂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忽略其原有的内在体系,使社区更新陷入了直觉规划与经验论的困境中。在倡导学习交互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第三代系统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提出旧城社区的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框架,基于CAS理论构成,提出社区更新的聚集效应、非线性效应、流的效应、多样效应等特征,并从生活单元、空间组织、产业业态、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旧城社区具体更新策略。最后以重庆市渝中区第八步道沿线社区为例,探索该片区的更新思路与策略。
    • 廖美珍
    • 摘要: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CAS),隐喻语篇系统由“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组成。微观系统的作用机制在于本体和喻体的投射互动,这种投射互动具有隐性和显性两种语篇表现。作为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微观系统的隐显互动对语篇发展和格局产生影响并导致涌现特征出现。宏观系统的语篇作用机制在于作为微观系统的隐喻间互动。作为一种适应过程,这种互动影响语篇发展和格局并产生涌现特征。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各自内部的互动以及两者之间的交错互动是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的机制和动力。隐喻互动过程是语篇建构和组织过程,本质上是追求目的的适应过程。隐喻语篇分析框架旨在揭示隐喻作为复杂适应系统在语篇建构和组织中的动态性、互动性、适应性、涌现性、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等典型特征。
    • 康伟; 周润
    • 摘要: 数字化变革及其伴生风险,给基层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巨大压力和新的挑战。如何将数字治理的技术优势与政府治理的制度优势相融合,破解传统治理模式的适应性困境,是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敏捷治理理论和韧性治理理论构建敏捷—韧性治理模式,并从适应性结构、过程和功能维度进行适应性创新框架分析得出结论:在结构维度,强化治理结构多元化、业务事项标准化和治理业务平台化的适应性创新;在过程维度,注重应急态的敏捷应对、后常态的危机恢复与调试学习、常态化的韧性规划和韧性建设;在功能维度,开展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的适应性创新。同时,设计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路径、资源与平台整合路径和组织文化变革路径,实现组织在复杂风险和新技术环境下的动态适应性以及创新绩效的达成。
    • 周霞; 石宇; 靖常峰; 廖维张; 于新月
    • 摘要: 在雄安新区从农村到现代化城市的快速转变中,既有社区韧性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既有社区韧性资源结构模型与韧性评估体系,借助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指标权重,并选取雄安7个既有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既有社区的韧性建设须以韧性资源与网络为主导,并与外部协调保障体系相结合;防灾应急韧性、社区成员韧性、社会网络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对韧性水平的重要程度逐次降低;雄安既有社区在社会网络韧性上表现较好,防灾应急韧性上具有差异,社区成员韧性、基础设施韧性方面则存在明显短板。据此,从健全成员资源与防灾应急体系、完善设施服务与社会网络体系、构建智慧监测与韧性体检机制3个方面提出建议。
    • 钱洪伟; 郭晶; 李甜甜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呈多发态势,亟需由强有力应急科技系统支撑的应急产业作为保障。基于应急科技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从四大主体属性及三大体系架构出发,对应急科技系统复杂属性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回声模型、涌现模型,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例研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机制,提出应急科技进步促进应急产业长效发展的实践启示。研究发现,应急科技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特征,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在应急科技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应急企业等主体通过自适应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并革新内部模型;应急科技系统发展遵循复杂适应系统刺激反应机制、资源交互机制、受限生成机制;应急科技系统发展历程表明,其存在并遵循上述发展机制。
    • 余敏江; 方熠威
    • 摘要: 作为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治理须依托“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来实现绩效的精细化产出,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与秩序安排仍有待厘清。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密钥。以城市“复杂性”为逻辑起点,设计兼顾系统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之间相互关联的治理机制,描绘城市的“隐秩序”画像。在制度架构层面,城市的人民性回归引领了城市主体的共识目标达成,织就了崭新的行动者网络;在技术要素层面,搭建技术嵌入与技术评估的双轨耦合渠道,形成了对技术应用过程的整体包络;在流程环节层面,通过治理需求的精准识别、治理资源的靶向供给以及治理实效的即时反馈,聚合了城市系统闭路循环式的涌现反应,最终建立趋向城市善治的精细化治理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