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危机治理

危机治理

危机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7223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应急管理(西安)高层论坛暨国际应急管理学会(TIEMS)中国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等;危机治理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志强、刘家明、高志青等。

危机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7223 占比:98.96%

总计:27509篇

危机治理—发文趋势图

危机治理

-研究学者

  • 蔡志强
  • 刘家明
  • 高志青
  • 化涛
  • 孔星甜
  • 王兵
  • 云霞
  • 代佳欣
  • 何涛
  • 侯守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薇
    • 摘要: 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达到53.1万人,社会工作已成为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社会工作具有整体性干预、快速识别需求与评估的能力、服务各类人群、长期扎根社区等优势,但在公共危机治理中也存在制度性参与渠道、自身能力、组织韧性、社会认同度等几个不足,需要进一步赋予其更清晰的治理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其危机治理的功能。
    • 李志强; 管祥
    • 摘要: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类突发性事件,城市现有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应急治理机制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脆弱性,但是在实际应急治理过程中,社区共同体通过及时调整行动策略可以提高对显性及潜在危机的适应性,通过积极改善自身全周期应急网络关系的质量能够提高自治能效。依据“压力冲击—学习响应—功能成长”这一分析框架,通过揭示D市在疫情防控中社区组织调适的阶段表现、压力增长和反应特征,明确了社区共同体应急治理的基本机制及逻辑。借助组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快速回应机制、协同管理机制、过程调适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社区应该提升回应效能,加强协同服务,强化调适动态,注重反馈原则,进而改进应急治理实施思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 卢雪瑞
    • 摘要: 处于公共危机四伏与新型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社会,加强社会公德培育以促进社会整体公德水平的提升是回应公共危机治理现实诉求的重要途径。底线道德契合道德培育的规律和道德实践的本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点,也是破解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公德培育面临的困境与现实难题的切入口。从底线道德视角出发,立足公共危机治理情境,通过机制建设和法律调节等途径提升社会公德培育实效从而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率是可行且必要的。
    • 李纳川; 王文昌
    • 摘要: 当前,中国在大数据应用和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共享程度低、数据传播渠道不畅、大数据专业人才缺失。针对农村治理危机,提出了“一个主体、两个关键、三个阶段、四个事件、五个问题”的理论框架,希望通过大数据这一工具,为农村的危机治理提出解决新路径。
    • 古丽尼尕热·阿里木
    • 摘要: 社会组织数量的迅速增长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整合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重要参与者,也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与政府和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正凭借其专业性强、公信度高、感召力强等功能优势,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对社会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不同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正是在社会组织基础、关系网络、参与方式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组织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参与模式。据此,本文从以上三个层面将社会组织参与危机治理模式划分为自主—平行模式、自主—补充模式、自主—互补模式、引导—补充模式与引导—互补模式。政府层面:加强危机治理中的政社协同;组织层面:强化社会组织危机治理能力建设;平台层面:重视应急合作网络平台建设。
    • 胡建华; 钟刚华
    • 摘要: 风险社会背景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向频发、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我国多个要素联系紧密的地区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签署行政协议、建立组织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的做法,进行了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尝试。当然,这种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暴露出了协同程度不够、协同效度不高、协同限度不足、协同信度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本位主义、区域分割等惯性思维的阻滞,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成分欠缺,协议的规范性差和区域配套制度的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保障乏力。因此,应纳入区域不同政府与社会、市场力量,创新构建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可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大运行系统,其中,组织系统是助推模式运转的载体,协调系统在于促进集体行动,控制系统属于一种约束结构,各主体在三大运行系统框架下形成运转高效、合作无间的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应对格局。
    • 冯秋月
    • 摘要: 面对突然爆发的重大公共危机,特别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基层社区治理的高效性是关键。但在防疫危机管理工作中,社区的“层层加码”、“一刀切”等行为阻碍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其根源在于政策执行方式单一、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附加阻截、抵制和扭曲,在突发公共危机应对中,为了让公共政策更好的得到实施,应当针对性施策,强化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不断的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政策执行的民主、法制化建设。
    • 吴增礼; 李亚芹
    • 摘要: 适应突发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公德教育是预防危机和提升危机治理成效,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教育内容上坚持自强价值导向,倡导“理性爱国、与党同向”“举国同心、迎难而上”“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等给危机治理“减负”的公德;坚持自律价值导向,倡导“抱诚守真、公道信义”“客观审慎、明辨是非”等不给危机治理“添乱”的公德;坚持利他价值导向,倡导“扶危济困、仁者爱人”“命运与共、团结合作”等给危机治理“帮忙”的公德。实施路径上融入危机治理“参与者”教育培训,融入危机“受害者”救援活动,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融入网络舆论话语引导宣传,向不同群体准确传导危机治理的社会公德诉求,实现危机“受害者”和危机治理“旁观者”“违秩者”向危机治理“参与者”转化。
    • 刘善仕; 王鹏程; 裴嘉良; 冯镜铭; 邱炜明
    • 摘要: 基于4个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案例对比,探讨了危机治理中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冲突与合作。研究发现:应对危机事件时,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协同模式效果最佳;促进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协同的过程包含专业有效性的发挥和管理逻辑调整两个关键过程;专业有效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专业自主权、良好的专业自治氛围和资源支撑,政府危机治理逻辑应将建立在历史经验上的传统逻辑转向循证决策逻辑;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政府授权程度和社会公众压力的影响。此外,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之间的双向信任是合作建立的基础,加强与公众的社会契约关系的一致性目标激发了主体之间合作的动机,权责清晰是合作双方相互配合的过程保障。
    • 吴家霆; 唐佳海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还面临着许多新的安全风险。对此,要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好安与危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把握好内与外的辩证关系,全面分析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把握好攻与防的辩证关系,科学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体系,大力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