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民性

人民性

人民性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1篇;相关期刊1023种,包括胜利油田党校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等;人民性的相关文献由2105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家亮、周毅、文有仁等。

人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0 占比:83.8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81 占比:16.13%

总计:2362篇

人民性—发文趋势图

人民性

-研究学者

  • 史家亮
  • 周毅
  • 文有仁
  • 毛攀云
  • 赵晓芳
  • 刘永明
  • 张晓明
  • 张玉能
  • 张磊
  • 林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清伟
    • 摘要: 建党的百年历程即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传承.厘清百年来"质量建党"的内在属性,探讨其内在构建的实践方略,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性是"质量建党"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根本立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党的先进性的政治本质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地位,赋予"政治统领"的"质量建党"原则."质量建党"的核心是人民性,党的生命力源于人民的支持拥护,我们党从诞生起就坚守"以人民为心"的"质量建党"价值取向."质量建党"的逻辑是可持续性,要坚定"伟大工程"的战略定力;"质量建党"的意蕴延展是世界性,要树立"为世界政党管党治党提供中国方案"的战略思维.
    • 李惠
    • 摘要: 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继承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党性、阶级性等政治维度的基础上,聚焦于文艺创作者的立场态度,文艺作品的时代特征与现实介入性,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接受主体的审美趣味,文艺批评的标准等一系列文艺理论问题。立足中国民族革命的时代境遇,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通过确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原则,宣扬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品格,践行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范式,建构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系统化地发展与深化。不仅有效引导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 王天保
    • 摘要: 新时代"人民"概念指的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既有初级的娱乐需求,又有审美、沉思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内部矛盾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复杂性使得文学"人民性"表现形态更加复杂。新时代文学"人民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形式的审美感悟,一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悲剧经验的沉思。
    • 陈玉琛; 蔡雪敏
    • 摘要: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具有丰富的价值旨归、严密的理论意蕴、鲜活的实践内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人民性秉承的价值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性坚持的价值旨归。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一致的,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吸引力、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韩喜平; 刘一帆
    •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与党、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治理、法治与活力、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揭穿“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突出法治的人民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突出法治的全面性;以法治效能为导向,坚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 石立燕; 丛新强
    • 摘要: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书于1970年代,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引人注意。这与作家“人民性”书写的艺术形态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其“人民性”书写在内容上表现为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全景式描摹和历史语境中人民主体性生成两个方面。在叙事策略上,则体现为民间说书艺术和民间文化隐形结构的创化性运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虽然小说文本折射出历史的重轭,但小说仍然在如何用审美经验处理“人民性”书写与政治、历史的关系,进行文学价值建构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 刘斌
    • 摘要: 在新时代,愈演愈烈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全面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展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为了人民,使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促进实现富民、健民、育民、聚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张依靠人民,汲取人民智慧,发动人民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彰显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立场,深刻洞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能够掌握群众,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理论自信;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快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促进世界绿色发展合作。
    • 杨华锋; 霍妍羽
    • 摘要: 国家安全的维系与保障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国家安全概念的界定历经“状态”说、“状态—感知”说、“状态—能力”说及“状态—感知—能力”说。映射到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表现为情境、意识与行动的三维架构:在数字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安全风险在国际与国内、传统与非传统领域间的相互转化、溢出、演变等特性日益突出,风险治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在治理情境端凸显“总体性”症候;在总体性的情境下,如何有效地把握治理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成为治理体系中的道德自觉与理性觉识,“人民性”的意识架构既是锚定风险终端的治理要求,也是治理发轫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原点;在情境识别与意识觉识的基础上,行动端则聚焦于“协同性”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行动,在服务行政范式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明晰协同性要件与条件、识别协同性的限度,在时间、空间与安全事务的供需关系中,不断调适治理行动以回应总体性与人民性之要求。
    • 王兴国
    • 摘要: 书法之美美在雅俗共赏,这既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特性之一,也是其审美大众化的表现。多年来,书法圈内外不断有人质疑书法审美的雅俗,认为雅俗不同的书法风格不能调和、不能"共赏",这是对书法"雅俗共赏"一词的歪曲。本文认为,书法审美之雅俗应当指不同类型的欣赏者,厘清这一观念,才能正确开展书法欣赏,引导当代书法家自觉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书法艺术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人民大众审美标准的接轨,才能真正彰显书法艺术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 杨守涛
    •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念,这一理念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位置,还突出了治理有效的特点,更突出了民主实现形式多样性的新型特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使得古代剥削阶级政权下的口号式人民利益变成了事实上的人民利益,是对西方“单环节民主”的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新推进。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以党的领导作为重要保障,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纳入法治轨道,提高制度安排效能,深化“五个民主”实践,突出重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