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9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449篇;相关期刊1328种,包括党史博采(理论版)、党史文苑(学术版)、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延安时期的相关文献由3083位作者贡献,包括习近平、王东维、彭秀良等。

延安时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96 占比:88.9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449 占比:10.80%

总计:4157篇

延安时期—发文趋势图

延安时期

-研究学者

  • 习近平
  • 王东维
  • 彭秀良
  • 郝琦
  • 黄延敏
  • 张俊国
  • 梁星亮
  • 刘建德
  • 张志强
  • 孙国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惠
    • 摘要: 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继承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党性、阶级性等政治维度的基础上,聚焦于文艺创作者的立场态度,文艺作品的时代特征与现实介入性,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接受主体的审美趣味,文艺批评的标准等一系列文艺理论问题。立足中国民族革命的时代境遇,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通过确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原则,宣扬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品格,践行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文艺批评标准,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范式,建构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系统化地发展与深化。不仅有效引导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 崔舒畅
    • 摘要: 中共早期革命进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使得党内不断出现“左”、右倾错误,严重阻碍了革命进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广泛开展阅读与调查研究。基于现实压迫与寻求出路的阅读活动,提升了党员的理论水平。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调查研究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化中共党员对马列主义的认知,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阅读与调查活动以纠正错误为逻辑起点,而后转向主动学习进行自我革命,也标志着中共自身建设逐渐走向成熟。
    • 成彬
    • 摘要: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灿烂华章,既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力量,同时也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延安精神中,党中央对政治方向的正确判断,蕴含着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明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蕴含着对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化应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蕴含着对群众史观的深入贯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蕴含着对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深入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延安时期的运用和发展,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础,也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 张笑雷
    • 摘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探索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回顾党在建设发展的红色历程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 陈履生
    • 摘要: 新中国新绘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始于1949年而源于延安时期的新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绘画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面对着新的时代要求和旧有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以及价值观上的变化,关于绘画的发展就有着新的时代要求。这种"新"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绘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是史无前例的,正好像史无前例的变化那样。
    • 贝婉月
    • 摘要: 伽达默尔作为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前理解”“对话”“视域融合”等理论,对于解读文本以及延安时期复杂的历史语境有极大帮助。将延安时期秧歌剧置于该理论体系之下可以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逐渐从深信宗教神学转向相信科学,追求真与美。本文从秧歌剧本身、阐释者、时代背景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具有典型性的秧歌剧剧本,研究发掘延安时期秧歌剧的现代意义,使其以崭新的风貌登上现代文学舞台,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熟知、评判和欣赏。
    • 邵红蕊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中自我修养与治理天下的政治伦理关系是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源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政党发展观是其理论内核。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生态和特殊的历史情境,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遵循"个体—组织"整体协同推进的原则,对自我革命精神进行了塑造和践行。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塑造的历史经验进行研究,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重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
    • 王红梅; 韦战超
    • 摘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谱系中的两大主题,批判与重建是无产阶级政党话语体系的构建理路和方法指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批判和重建两大话语主题,在国共论战中构建和规范了党的话语权威和话语形象,在学习与应用马列经典文章中推动党的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复杂动荡的语境中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方法、前途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认知。文章以实践哲学视角深挖延安时期党的话语体系构建逻辑及历程,探索其基本经验遵循,以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有所启示。
    • 吕强; 陶奕冰
    • 摘要: 延安时期,为应对高文盲率导致的传播困境,在中共中央文艺政策的支持下,漫画界文艺工作者奔赴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新闻漫画作为重要的宣传喉舌由此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新中华报》出版的380期上共刊登漫画227幅,这些漫画主要以“民族”“人民”“劳动”和“学习”为关键词建构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并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通俗化、极具评议性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从而起到了促进抗战动员、提升民众文化水平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随着革命话语向改革话语的转型,媒体使用漫画建构改革话语时应更加重视真实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俗化和评议性相统一以及艺术性与多元化相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
    • 唐颖文
    • 摘要: 林伯渠作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尤为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带领边区各级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倡导“民主作风”;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张“去腐生新”。通过“三大作风”实践有力地解决了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