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萧军

萧军

萧军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3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党史纵横、求是学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萧军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毓茂、方朔、秋石等。

萧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3 占比:99.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8%

总计:544篇

萧军—发文趋势图

萧军

-研究学者

  • 张毓茂
  • 方朔
  • 秋石
  • 萧耘
  • 从维熙
  • 王建中
  • 冉思尧
  • 萧玉
  • 陈漱渝
  • 刘少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萧军,回族,1957年生于西安,曾任西安市民族文化馆馆长、西安市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兼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省民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中国画会顾问。曾三次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出版个人画集三部、数年台历十余套千余册,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企业实体或个人珍藏。
    • 方继孝
    • 摘要: 1951年,萧军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居住在北京西城区东北部的鸦儿胡同6号。鸦儿胡同,属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东南起小石碑胡同,与烟袋斜街相连;西北至甘露胡同。元代称沿儿胡同,为后海北沿。明代称广化寺街。清代取沿儿胡同,谐音称鸭儿胡同、鸦儿胡同,为正黄旗地界。后来就一直沿称鸦儿胡同。
    • 梅兴无
    • 摘要: 著名作家萧军有"文坛独行侠"的雅号。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文坛巨匠鲁迅的赞赏,被誉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上世纪40年代,他在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礼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毛泽东点他第一个发言。1951年,44岁的萧军定居北京,结束了他前半生的漂泊状态,在这里度过了他后半生的37年时光。
    • 王岩; 吴丽萍
    • 摘要: 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需要有对文学作品在世界各民族的传播轨迹与特点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做支撑.综合运用多个媒体数据库可以对萧军作品在美国的传播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揭示出美国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萧军及其作品的关注程度,发现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译介的过程中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 宋剑华
    • 摘要: 1940年6月,萧军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萧军到延安的主要目的 并非是想参加革命,而是想以"鲁迅大弟子"的特殊身份,并借助延安文坛,与国统区文坛相抗衡,进而实现其"我要在世界上做最好的作家"的伟大梦想.但是,由于他个性傲慢狂妄,文学修养不足,到延安后在文学创作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于是又希望以他所理解的"鲁迅精神",去"影响"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萧军始终以坚守绝对自我而自鸣得意,最终导致了他游离于延安文艺运动之外的人格悲剧.
    • 谭树正(文/图)
    • 摘要: 萧红(1911—1942),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又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不过,许多人提起萧红,首先想到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与多位男主角传出的那些"绯闻"。有意思的是,这一点萧红在生前就猜测到了。"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 刘锋杰
    • 摘要: 萧军的小说是对时代生活的整体氛围所作的一种外向性速写,他的旧诗创作却是对时代潮流中个体命运与受难所作的一种内向性咏叹。在《囚庭吟草》中以诗载史,为史作证;在《椒园吟草》中以诗明志,以耕躬田园为乐,保持个人气节。在将来的文学史上论及萧军,会承认他在民族战争的描写上留下了宏伟画面,在民族心灵的刻画上留下了深邃的反思。萧军旧诗创作的艺术深度与高度是超过他的小说的。
    • 牛泽群
    • 摘要: 萧军纪念馆坐落于锦州凌海市萧军公园内,于1986年建馆,后多次翻建。展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藏品4085件。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萧军纪念馆为研究萧军、弘扬萧军精神和文学思想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纪念馆内设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多功能展厅、东北作家群展厅、音像资料厅等多个展厅。其中,萧军生平展厅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蜡像等展品,配以声、光、电技术,全面展示了著名作家萧军的人生轨迹、创作道路和思想风格。文物收藏展厅展示了萧军生前精心收藏并无偿捐赠给家乡的一部分藏品。
    • 陈漱渝
    • 摘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 修红宇
    • 摘要: 念中学时,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在校刊上发表诗歌,同学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悄悄地吟咏嘛。”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笔名还意味着想“悄悄地吟唱”。萧红喜欢唱歌,细读《萧红全传》(季红真),常常可从字行间捡拾起她的歌声——老同学杨范在中央大街上曾见过:萧军手里拿了一个三角琴,边走边弹奏,萧红则边走边唱,他们像一对愉快的流浪艺人;从日本回到上海,在老友为萧红接风的饭桌上,她唱起了从一部俄语电影学来的歌;萧军和萧红撤到武汉时,搬进诗人蒋锡金的寓所,几个人常一起唱歌跳舞,“唱中国的歌,外国的歌。”离开武汉,萧红到临汾民大任教,丁玲也来到这里:“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