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4265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6篇、会议论文39篇、相关期刊1483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视野、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5届年会暨“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趋势”理论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743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恒兵、张文喜、沈江平等。
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学者
- 许恒兵
- 张文喜
- 沈江平
- 李佃来
- 张一兵
- 罗骞
- 赵峰
- 周嘉昕
- 孙乐强
- 李抒望
- 杨耕
- 王金福
- 习近平
- 包大为
- 庄友刚
- 张亮
- 王峰明
- 臧峰宇
- 钱广荣
- 李成保
- 林进平
- 王晓升
- 王海锋
- 白刚
- 程广丽
- 赵磊
- 陈先达
- 仰海峰
- 吴苑华
- 周丹
- 周新城
- 夏巍
- 孙承叔
- 庄忠正
- 张晓萌
- 李崇富
- 李慎明
- 王德峰
- 王雨辰
- 胡大平
- 贾高建
- 赵家祥
- 赵绥生
- 陈方平
- 鲁绍臣
- 齐艳红
- 严松
- 何莹
- 俞吾金
- 冯旺舟
-
-
陈海燕
- 《戏剧之家》
| 2021年
-
摘要: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关键词,也是现今备受人们关注的重点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何谓"美好生活"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阶层、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它能用一种以把握真正的社会现实为指归的方式对其进行阐述.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在对以往哲学家对"美好生活"的阐释的基础上,综合探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特征,从而为构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提出现实可行的建议.
-
-
-
-
-
-
-
-
-
-
-
滕坤
- 《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盛世修史.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落下帷幕,正积极准备第三轮修志工作.白城市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及省方志委规划要求,正在开展白城市续志资料长编(1996-2015)工作,为三轮修志奠定坚实的资料基础.修志工作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做好雄厚的理论准备,也是续修三轮志书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阐述的中心思想是:要想科学地记载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史观来贯彻资料收集、整理及志书编纂的方方面面.
-
-
陈忆澄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曾经在不同的视角下被不断审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艺术自身的发展存在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在艺术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悬而未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找到了一条研究艺术和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对二者的关系做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历史前提.社会分工是艺术生产发展的历史动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理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至此做到了历时性和共时性、历史与逻辑的真正统一.
-
-
马军
- 《2017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了某个特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与权威性,而人物志又恰恰是它的重要内容.为了"资政、存史、教化",以服务于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采取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明、清、民国时期地方志中的人物志部分进行分析、对比、解剖、研究,发现但凡成功的人物志,无不具有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真实性、严谨性几个主要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部权威的区域信史,较为完备的全景人物档案,同时也让它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
-
-
-
苏昌强
-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对扶贫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主义方法,挖掘精准扶贫内涵,从理论上剖析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实践上总结习近平在宁德开展扶贫工作经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提出“弱鸟先飞”的意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政治家扎根基层,夙夜为公,求真务实,真心实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怀.
-
-
Su Changjiang;
苏昌强
-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对扶贫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扶贫开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主义方法,挖掘精准扶贫内涵,从理论上剖析习近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实践上总结习近平在宁德开展扶贫工作经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提出“弱鸟先飞”的意识,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政治家扎根基层,夙夜为公,求真务实,真心实意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怀.
-
-
张栋;
王有炜;
豆艳荣
- 《第七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农村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对于农村扶贫开发摆脱贫困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脱贫攻坚战是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以及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快速成长走向成熟的实践场域.习近平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农村扶贫工作的价值给予了充分揭示,科学阐释了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党建与农村扶贫、脱贫攻坚战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为农村基层党建扶贫指明了工作方法.
-
-
-
谢镇宇
- 《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作为决定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始终遵循最广大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时代赋予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
-
Huang Baochun;
黄宝春
- 《浙江省档案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学科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档案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收集、档案鉴别、档案保存和档案利用四个方面,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档案学理论发展迅速,并表现出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档案学理论的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