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蒂纳

施蒂纳

施蒂纳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926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现代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施蒂纳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钊、刘森林、姜海波等。

施蒂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926 占比:99.40%

总计:22059篇

施蒂纳—发文趋势图

施蒂纳

-研究学者

  • 林钊
  • 刘森林
  • 姜海波
  • 赵亮
  • 刘贵祥
  • 吴晓明
  • 姚顺良
  • 姜迎春
  • 庞滔
  • 朱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俊杰; 姜迎春
    • 摘要: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人物个案研究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涌现了一股“施蒂纳热”。从思想史视角的梳理看,对于施蒂纳研究“何来”“为何”“何为”的全过程意义场域还有必要作出反思。与在其他思想史论域中的存在状态比较,施蒂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论域中的出场,还有其前提性问题需要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问世的思想史遭遇,体现了指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空间,依托于这一文本的施蒂纳个案研究还要提升其中的方法论自觉;《德意志意识形态》思想理解史中出现了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地基的重大挑战,施蒂纳研究还应当对此作出更有效的理论回应。
    • 韩雨宸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历史主义,是个体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对历史的一种曲解。施蒂纳把历史发展的基础归结为一个抽象的“唯一者”发展史,是一种唯心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花费了十分之七的篇幅对施蒂纳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马克思正是通过对施蒂纳这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间接达到对黑格尔整个精神哲学体系的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
    • 刘森林
    • 摘要: 承接启蒙自古就有的哲学与宗教、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谢林所谓探究具体存在的肯定哲学与探究概念、本质的否定哲学之间的张力,马克思立足于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张力结构,对施蒂纳沿着声扬具体存在之论发展为否定普遍、超越维度的唯一者逻辑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从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统一、生产力与道德协调一致的角度来看,施蒂纳推进启蒙的方案是极端的,会导致各种虚妄,招致规范性维度、理想性维度的丧失从而招致虚无主义。物质偶像、精神偶像必须祛除,但物质基础和精神理想必须维护。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表明,只有在合理维持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张力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启蒙的合理方向。
    • 罗俊杰; 姜迎春
    • 摘要: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铺展了一种思辨三段式的唯心史观叙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用思辨观念史偷换现实历史的意识形态做了揭秘。施蒂纳的唯心史观叙事蕴含着对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他在此叙事下提出了通向“唯一者”的利己主义三境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理论定性为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并揭秘其实质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代市民社会本质的幻想。揭秘利己主义的唯心史观叙事,对理解施蒂纳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中的真实作用不无裨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抵御利己主义思潮和功利论话术侵袭、正确认识新时代条件下的现实利益格局也有所启示。
    • 孟雨桐
    • 摘要: 尽管马克思在多处文本中都表达了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仍有学者因为他是从物质利益和需要的满足出发来谈理想社会而将其道德理论归约为一种功利主义。通过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中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可以呈现马克思与功利主义者的根本分歧:他反对抽象地谈论“总体利益最大化”,强调“需要”有正当和非正当之分;反对“个人各尽所能剥削他人以获得利益”,强调利益总体应该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公正地分配;反对将共同利益还原为单子式的私人利益,强调“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团结一致的。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的道德立场,回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理解。
    • 徐琛; 党锐锋
    • 摘要: 施蒂纳及其“唯一者”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正是在批判施蒂纳“唯一者”的过程中,马克思触及了建构唯物史观的真正理路。首先,明确“历史的诸因素”;其次,梳理“历史诸因素在分工中的运动”;再次,探寻“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最后,指明社会历史的最终归宿,即共产主义。因此,施蒂纳的“唯一者”是一幕悲剧的笑剧式重演:尽管它重新演绎了费尔巴哈堕入形而上学的悲剧,但却是以富有笑剧色彩的方式呈现,促成了马克思同过去信仰的“愉快诀别”。
    • 梁冰洋
    • 摘要: 施蒂纳哲学总体上受到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影响,但深究其内部,可以发现在国家、社会等方面,施蒂纳与黑格尔的取向完全不同,黑格尔是强国家主义与历史进步主义者,施蒂纳则有无政府主义与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对现代性与意识形态的批判,施蒂纳指出独自性是人类获得真正自由的保障,并将“唯一者”视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最高点,实则再次树立了新的规范,依旧属于形而上学范畴。总体而言,施蒂纳哲学是黑格尔意识哲学的一种变形,以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中心,忽视伦理,缺乏整体性原则。
    • 林钊
    • 摘要: 福柯研究如火如荼,但他与施蒂纳的思想关联尚未得到重视。如果说福柯的主题是宣告启蒙以来的“人之死”,并在“真理-权力”的框架中重思主体问题,那么施蒂纳无疑是他的先声和同道,他们分享了类似的关键词:人、真理、权力、自我。
    • 王劲坤; 马毓新
    • 摘要: 马克思的施蒂纳"唯我论"批判是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重要环节和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清算"中间站".施蒂纳对唯一的"我"的重视与费尔巴哈对"自然"的人的强调使他们在某种向度上有着相同的哲学旨归,而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的批判使马克思回归了现实的人本身,并创立了马克思自己的人本思想.通过施蒂纳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历史考证以及马克思对施蒂纳和费尔巴哈哲学清算的相似性分析,可以使我们明晰马克思费尔巴哈批判的"施蒂纳阶段",同时也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发展的哲学脉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