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黑格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3060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1篇、会议论文19篇、相关期刊1329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学术交流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黑格尔的相关文献由277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久、张文喜、庄振华等。
黑格尔
-研究学者
- 罗久
- 张文喜
- 庄振华
- 张璐倩
- 邓晓芒
- 张盾
- 罗朝慧
- 周德海
- 王晓升
- 舒远招
- 刘建民
- 张亮
- 蒋光宇
- 陈家琪
- 丁三东
- 余锐
- 先刚
- 刘家和
- 吴晓明
- 孙文倩
- 李娉
- 杨焕章
- 林凯
- 汪行福
- 王静
- 田义勇
- 田冠浩
- 白刚
- 薛刚
- 赵伯飞
- 陈也奔
- 韦统义
- 高兆明
- 于世刚
- 周德义
- 姚定一
- 姚远
- 张典
- 戴劲
- 李晓江
- 王岩
- 王广州
- 王德贞
- 王时中
- 翁少龙
- 胡泳1
- 荆晶
- 赵东
- 赵庆
- 郑忆石
-
-
高桦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他的哲学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依形而上学的进路对黑格尔事情本身这个概念所作的研究则将表明,事情本身是一个构成并体现黑格尔辩证法特征的重要概念.事情本身这个术语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有两种用法:适合于某些论述的特定性用法与适合黑格尔哲学全局的核心用法,两者又是统一的.作为核心用法的事情本身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事情本身以外在推理为前提但又必须否定该前提,这一点范例性地展示了其对外在推理的扬弃、对内容与形式对立的克服,为哲学的开端扫清了障碍,并使得哲学的开端不会沦为某种临时的预设.另一方面,辩证法之所以异于诡辩术,是因为事情本身以哲学的开端作为其初始条件;在开端处自我运动总是业已发生,而通过扬弃直接与中介之差异的自我运动,事情本身成为了一种真正的方法概念.事情本身既不是主体的思维方法,也不是客体的存在规律,而是整体的内容与方法的统一.循着事情本身的过程,黑格尔使得辩证法从"思想的辩证法"转变为了"存在的辩证法",甚或取消了这两种辩证法的区别而使辩证法成为了"内容自己的灵魂".以事情本身概念为指导线索,我们才能理解与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本身与概念自我运动方法的统一.
-
-
罗久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包含着他在存在论和方法论上的独特主张,是其成熟时期哲学体系的真正基石.雅可比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及其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对黑格尔的理性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耶拿早期的《差异》一书中,黑格尔表明,包括康德、费希特在内的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将存在的根据和世界的可理解性归根于一种通过否定差异和矛盾所达到抽象的同一性,将空洞的主观理性的统一当作绝对,将统一的、活生生的理性变成僵化的、对立的知性,从而导致了理性自身的异化和时代教化的分裂.而黑格尔的哲学吸收了古代怀疑论和柏拉图的辩证法的积极因素,试图通过揭示理性自身的二律背反的积极意义,扬弃知性反思所产生的对立,将矛盾与差异转化为理性同一性的内在原理,使僵化的知性重新成为真正的理性.对黑格尔早期理性观念的探究,有助于我们超越"青年黑格尔"与"老年黑格尔"之间的简单对立,将黑格尔前后期的思想作为一个内在连贯的统一整体来把握.
-
-
朱正平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 2020年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
-
-
-
姜勇君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精神现象学》中论及的"观察的理性"明显影射理性在近代科学中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理性"在进行"观察"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何在,它以为自己在客观地研究物之为物的本质,但它实际所做的事情只是用自己的概念占有自然,只是将自身当作直接存在着的物来寻找.这种意图在"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中表露无遗:"精神之存在是一块骨头".然而,在黑格尔的时代,"观察的理性"其实还没有将自己充分展现出来,所以黑格尔并没有真正看到它的最后形态.但根据黑格尔的诊断,这种理性最后一定会将自己表达为直接的物,而他在"头盖骨相学"中看到了这种倾向,因为在这门"学问"中,精神被视为与物直接等同.然而,"观察的理性"的最后经验或许并非"头盖骨相学",而恰恰就是现代技术,因为当前这个时代正热衷于将精神表达为物.
-
-
姜楠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
-
-
-
-
WU Jiang;
吴江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在精神认识自然的同时,自然也朝向精神自身呈现,这是两个相互补充的维度.黑格尔自然哲学对自然物的主动呈现进行了大量探讨.自然呈现自身的本源在于自然相对于理念的外在性.具体来看,碰撞、晶体、声音、颜色、生命等各种自然范畴都有不同的呈现形式.自然的自我呈现可归结为一个四元模型,包含a)使-呈现、b1)自然中的自身呈现、b2)自然宗教中的呈现、c)主体性的呈现这四个环节.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解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以及其整体哲学思想.
-
-
Ran guang-fen;
冉光芬
- 《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黑格尔"良心与伪善"的理论,是在批判康德"良心与伪善"理论"形式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黑格尔通过《精神现象学》及《法哲学原理》的相关章节,建构了完整的"良心与伪善"的理论体系.阐述了"形式的良心必然产生伪善"的观点和立场.黑格尔的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存在历史性局限.
-
-
陈光连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无论是荀子还是黑格尔,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冲动,并且在义与利的冲动中实现道德世界的预定的和谐,从而化解道德与幸福、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黑格尔所谓"力"通过扬弃对立、差别而返回自身,这个自身在荀子的思想中即表现为和,"分则和,和则一",建立群居和一之道的伦理实体,对于个体,"分"所表现出来的"力"指向德对于外在的普遍之则礼的造诣;对于群体,"分"之"力"使家庭、社会、国家的人伦之间形成秩序合力,达至"齐一"的社会至善.黑格尔或荀子,都强调道德领域道德意志的主体自由,并把它作为自己人格上的沉淀,由自己进行道德选择、善恶区分,自由是道德意志的本质,自由只有作为主体,才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
-
-
-
Zhao Yong-jian;
赵永建
- 《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卢梭与黑格尔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二人的自由观的逻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二人的自由观中,都存在着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在卢梭那里表现为公意与道德自由,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国家与自由——客观自由和主观自由的辩证统一.黑格尔虽然对卢梭的自由观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与发展,但却并没有避免与卢梭自由观相似的命运.同时,卢梭与黑格尔面临的关于自由的困境贯穿着整个政治哲学史,人类仍在不断地思考如何避免专制以走向真正的自由.
-
-
-
郑有国
- 《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自由是人的本质,这是黑格尔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海洋文化论”是其思辨历史哲学的产物.“海洋”只是其试图解释历史发展中对民族精神会“引起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外部因素.历史本质上是人的意志的产物,这就是人类对自由有所意识的进步.相对于农耕、游牧生活方式,海洋赋予的不是与海的远近,而是对人类的精神冲击产生的内在动力.重拾民族文化自信,是当务之急.
-
-
王汐朋;
胡亚军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知性学说成功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以知性概念"商品"为全书逻辑起点,并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抽象的知性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和对知性式思维的批判的思想.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知性学说也进行了改造:马克思否认黑格尔声称的知性概念走向具体化的动力是思维自身,指出现实动力才是根本;马克思否认黑格尔的先验具体概念,指出现实中的具体决定着思维中的具体而非相反.
-
-
何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自组装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揭示组装基元间的弱键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协同规律,由于在各个物质层面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自组装现象,有必要从哲学高度思考自组装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原子、分子及纳米粒子自组装过程的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是经验直观的绝对时空和还原论,即认为复杂体系的自组装行为都应该服从于几条外在于组装基元的基本的物理学原理,都可以被还原为基元间若干局域相互作用力与初始条件和随机涨落的叠加.但这种机械的"原子论"框架很难解释诸如结晶、蛋白质折叠、功能纳米结构生成过程等实际观测结果,也很难用于指导自组装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