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790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12篇、相关期刊475种,包括现代哲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第八届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1届学术年会等;虚无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森林、邹诗鹏、杨丽婷等。
虚无主义
-研究学者
- 刘森林
- 邹诗鹏
- 杨丽婷
- 杨金华
- 罗久
- 宋友文
- 张志伟
- 唐忠宝
- 胡大平
- 刘贵祥
- 王升平
- 马新宇
- 冯芳
- 周来顺
- 张红军
- 许纪霖
- 高山奎
- Steve Pavlina
- 丁明燕
- 丁果
- 丁澄
- 从玉华
- 任景辉
- 倪义宝
- 凌明一
- 刘恋
- 刘敏贤
- 刘雄伟
- 叶原
- 吴冠军
- 吴宁
- 周晓丽
- 姚明
- 姜爽
- 尚文华
- 崔亚莉
- 崔雪红
- 庄忠正
- 张守奎
- 张平
- 张志强
- 张文涛
- 张晓兰
- 张有奎
- 张松
- 张韵雅
- 彭琳
- 徐传义
- 成家桢
- 朱妍婷
-
-
杨丽婷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思想为虚无主义批判提供了重要资源.从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看,马克思的虚无主义批判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话语模式;从思想发展的整体性看,马克思提供了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历史性实践方案.其意义有三点.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制度层面揭示了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虚无主义的真正秘密不在精神史中,而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中.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虚无主义的制度屏障.对虚无主义的反思和克服,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第二,马克思将虚无主义理解为历史性产物.虚无主义与克服虚无主义是历史性地交织在一起的.由此,克服虚无主义拥有了历史性的实践空间.第三,马克思将自我及其价值建构奠定于社会历史性的劳动实践基础之上,这使克服虚无主义成为切实的历史性实践活动.
-
-
程馨莹
- 《思想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在文化类型竞合日益繁复的当代,各种形态的虚无主义思潮存在滋生的土壤.虚无主义对价值、存在和意义确定性的“否定”,在逻辑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是难以确立的.虚无主义的虚无史,因为自身否定性的非建构性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否定史.文化传承上的反叛性、价值取向上的消极性和思维方式上的自反性,注定了虚无主义的反叛必然走向没落.当代中国不时泛起的各色虚无主义不过是这种没落的回光返照.
-
-
徐来富;
陈殿林
- 《思想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建党前后,虚无主义传播的理论形态主要有虚无政治的无政府主义,虚中拥西的文化“全盘西化”和虚西守中的文化复古以及虚无中华民族本体与实体的民族虚无主义.但同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分别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唯物主义新文化和中国化的民族主义批判政治、文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当前,基于传播批判论域,秉承新闻舆论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人类学和符号学,并宣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有效治理既保留原有窠臼又呈现新型样式的三类虚无主义.
-
-
-
孙洲
- 《思想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历史书写的“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集中表征为历史人物的“恶搞化”“偶像化”,历史史实的“三俗化”“颠倒化”以及历史情节的“碎片化”“失真化”.从生成语境来看,这与个体原子化的生存境遇、文化资本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历史为娱乐所左右,历史就失去了应有的凝重和庄严,不仅抽空了历史的价值蕴含,窒碍了历史的共识凝聚,更助推了虚无主义的泛滥,造成种种精神乱象,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为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理论和现实维度着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纠治.
-
-
黄漫;
刘同舫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审视马克思的历史观问题,其具体关涉历史的本源根据、发展本质与根本目的三重维度问题.海德格尔指认了马克思的异化及其批判在彰显历史观优越性的同时也显现出依赖于存在之天命的命运,未能认识到历史现实的客观根据是异化批判的基本前提:认为马克思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与劳动的反思本质使其陷入黑格尔式的历史无主体论中,没有看到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发展结果的实践本质;批评马克思人与生产的逻辑在现代性境遇中会诱发人自身毁灭的危险并引致历史终结于虚无主义的后果,没有看到马克思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是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终极旨趣的.明辨海德格尔以主体性形而上学对马克思历史观的三重误解,有利于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存在历史的根本指向,为马克思历史观研究提供新的解读路径.
-
-
-
许纪霖
- 《天津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虚无主义是五四时期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为了超越虚无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当中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精神的纵欲、物质的纵欲、逃遁的虚无与另类的虚无.老师辈的苦闷,是彷徨在新与旧之间,而学生辈的痛苦,则是在各种新思想面前无所适从.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让年轻知识分子暂时获得了以行动解决虚无的机会,然而运动落潮之后,又陷入了理想破灭之后的第二轮苦闷.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走上了寻找主义与组织的激进道路.
-
-
-
张松
- 《东岳论丛》
| 2020年
-
摘要:
尼采和鲁迅都对各自的道德传统进行过激烈的批判,长久以来人们也习惯于依据这一外部事实来确认两位思想家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但是这一做法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还遮蔽了真正的思想问题.相反,对于鲁迅与尼采之间的思想关联这个话题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尽管鲁迅并不是尼采那样的专业哲学家,而且也无意于像尼采那样以哲学家的专业精神处理专门的形而上学问题,但他对中国道德传统的批判仍然具有尼采式的形而上学深度.同尼采一样,他的批判最终的着眼点是人的存在问题;就方法而言,这一批判是通过揭示中国道德传统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实际人性状况来完成的,而这正是他的批判之所以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深刻更加让人难以承受的根本原因.而最能体现出他的尼采式精神气质的是,像尼采一样,他没有为他的批判准备任何形而上学的超越性存在作为支点,这样他也就无法像其他批判者那样对其所批判的东西保持某种非历史的超然姿态,而只能将他正在批判的历史文化传统理解为对作为个人的他具有规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存在.出于这个原因,他不相信可以像扔掉一个旧物件那样轻松地抛弃或摆脱人们所背负的那个传统,尤其是,他不相信人们可以依据某种新的形而上学理念或意识形态跳出历史以便绝对新地重启历史.他同左派人物和各种现代派人物之间的思想争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对手在开启新历史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狂妄幼稚以及他们先知般的姿态是他无法忍受的.至于今天那些出于某种不健康的政治情绪而指责鲁迅没有为病态的时代开出对治药方、没有像先知一样为未来提供全新世界图景的人,则由于缺少基本的思想能力而根本就无法进入鲁迅的思想世界.
-
-
马永庆
- 《第十次应用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当下的集体主义虚无主义倾向值得关注.集体主义虚无主义以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利益关系格局、集体主义价值观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多元文化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影响等为由,否认集体主义的重要作用.集体主义虚无主义否认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联系,对集体主义缺乏基本的科学态度,没有理解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方法论上采取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是错误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建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践平台,把集体主义价值观运用于自身的言行中,使社会践行与个体践行相结合.
-
-
高海青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德格尔深入诠释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并在形而上学的轨道上,对其做了新的阐释.由此,他还把虚无主义运动与现代社会特有的技术现象联系了起来.凭借对两种主要现象的沉思,海德格尔把两者都纳入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诠释了自身独特的克服技术、克服虚无主义、即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
-
-
-
-
赵东坡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海德格尔把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看成是虚无主义的历史,也即存在的遗忘史,尼采也把他之前的形而上学称为虚无主义,并将自己的哲学看成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完成和克服,但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所揭示的虚无主义及其克服不是在存在的意义上的,根本没有触及本真的虚无主义的本质,仍处于对存在的遗忘之中。本文简要分析了海德格尔对尼采“古典的虚无主义”的诠释以及海德格尔对本真的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阐述,以便从中对虚无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把握。
-
-
孙思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就否定第一哲学的地位,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连续性这一自然主义的特征而言,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历史主义者和后经验主义者的科学哲学思想中都有自然化倾向,但是他们或者坚持规范方法论或元方法论的基础性作用,忽略了实际科学活动的复杂性,或者强调方法论的虚无主义,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通过比较分析表明,虽然自然化科学哲学还有尚待解决的疑难,但是有理由认为,它为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希望的路径.
-
-
Hsuan-Li Wang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论文以商羯罗((S)ankara)在其《梵经注解》Ⅱ.2.18-32中对佛教之批评为探讨对象,分析商羯罗在此节文本中针对三种佛教虚无主义立场(说一切有、唯识、中观)所使用的论证策略,以展示其对佛教既有接受也有拒斥之哲学面向.透过对商羯罗论证方式之重构,本论文将展示商羯罗与存有论上持终极一元实在论立场,而与知识论上持常识实在论立场,由此反驳佛教之虚无主义.然则,经进一步探究将可发现,商羯罗之常识实在论接受了佛教中观之二谛说,而其终极一元实在论则与中观之空义类近,这显示了商羯罗不二论哲学对佛教既接受又拒斥的复杂面向.在结论中,本论文将指出,商羯罗对佛教之态度,乃有其更广阔的佛教与吠檀多哲学交涉之历史脉络,商羯罗在其不二论哲学中所努力之方向,即是将在高达帕达(Gaudapāda)手上已佛教化的吠檀多哲学「再次吠檀多化」.
-
-
-
-
张薇
-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生命教育”理念自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全球到本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结构,笔者指出,“生命教育”的对象应当直接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人认识生命、感悟生命、发展生命的心灵启蒙的过程。每个人“精神生命”的发展又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因此对于“生命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最低层次的发展,乃在于“不知有我”。“我”被异化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仅仅作为客体而非主体存在,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存在,因而也就丧失了生命应有的动力和尊严。第二层次的发展,乃在于“只知有物质的我,不知有精神的我”。“我”虽然具有足够的生命动力,但却被世俗的名利、享乐所控制,丧失了精神的自由,而成为“单向度的人”。第三层次的发展,乃在于“只知有小我,不知有大我”。“我”虽然拥有精神的自由,但仍然难以摆脱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个体有限性和世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找不到生命的依托。此三大层次的问题,分别源于现代社会的三大弊病: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