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7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23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7846篇;相关期刊1350种,包括现代哲学、开放时代、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等;海德格尔的相关文献由3095位作者贡献,包括那薇、张一兵、李创等。

海德格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23 占比:32.64%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7846 占比:66.99%

总计:11713篇

海德格尔—发文趋势图

海德格尔

-研究学者

  • 那薇
  • 张一兵
  • 李创
  • 张文喜
  • 张柯
  • 倪梁康
  • 孙周兴
  • 朱松峰
  • 张弘
  • 张汝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子林
    • 摘要: 中国哲学/美学原创力的不足引发了对其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质疑是一种能指大于所指的游戏,以西方哲学近代性的片段即所谓"证明体系"为"标准"并不足以判断或裁决中国哲学/美学学科的合法性.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应转化为一种形式规范化问题,以其面对共同论域所创造的差异性思想及其言说,彰显出其独特性的存在价值.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即由主客分离的"概念语言"转向主客融合并与其所言说事物同一的语言,颇类似于庄子之"大道""大言"的"诗性语言".东西方哲学/美学在交流互鉴中显示出彼此融合的态势,突破了"冲击—回应"或东西方二元论模式,走向了戛戛独造之学境.
    • 钟政
    • 摘要: 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放在《物理学》之后,作为研究支撑整个世界存在的“存在”之学说。形而上学指向了终极的、超越的“一”。但是这种超越性和终极性却使西方哲学走向了一条岔路,这条岔路使得哲学远离人间,导致其无根性。因此必须回到哲学产生之初去追寻哲学的根,在中西哲学之中,老子和古希腊都尝试在“自然”的问题上去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因此要搞清中西哲学的共识,必须回到老子和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自然”的思考上,去寻找它们的根。
    • 李勇强
    • 摘要: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张云翼
    • 摘要: 海德格尔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独特。他没有将情绪仅仅视为关于此在之生存活动的后继情感反应,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构建着“此在之存在”的特殊变动。不过,这种颇具个人哲学特色的解读方式并非海德格尔所独创,而是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源。由此,澄清情绪概念的思想来源,是理解情绪基本性质的关键。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对πáθοs的解读就是一次对情绪概念的溯源考察。他的系统性阐释不但为理解情绪的变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有助于厘清这一变动对“此在之存在”之构建的独特完善性作用。通过πáθοs,海德格尔还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善、灵魂等)与“此在之存在”联系起来。这一联系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评判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之继承、批判和发展的新的契机。
    • 臧守虎; 徐胤聪
    • 摘要: 基于《内经》、道家、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融合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理论与本土现象学资源对《内经》“情-志”予以分析阐发。《内经》、道家的“情”“志”分别对等于海德格尔“遮蔽”“去蔽”状态的情绪。就情、志为一而言,情志是生命真实活动内隐与外显状态的统一;就情、志为二而言,《内经》、道家之“情”处于本原性地位,是“志”的上位概念;“志”源于“情”、属于“情”,是“情”的下位概念。那种将“情”置于“志”范畴之下,而以“志”作为中医心理学重要概念的观点值得商榷。
    • 张振华
    • 摘要: 《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进行了多种突破尝试,其中“大地”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拓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对农鞋、希腊神庙和艺术作品中的质料的描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发展了“大地”作为自然的显现与隐匿的涵义,并着重发挥了作为遮蔽者、庇护者的“大地”概念。“大地”在此具有强烈的自然指向。但常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还隐含着家乡土壤的历史性内涵。这一内涵在同时期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中占据了关键意义。“大地”作为“家乡大地”(包含伦理性)而现身。因此,海德格尔的“大地”概念包含着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张力,有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复杂涵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遮蔽的涵义中获得统一。
    • 余贝贝
    • 摘要: 陶渊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拥有了存在主义的身份,然其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间的根本不同暴露出了这一命题的局限性。事实上,正是陶渊明隐逸形象的接受、晚清以来对陶渊明的强制性阐释、道家的文化渊源造就了这一现象。陶渊明作为魏晋之人内心很苦,但被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以西释中地解读为飘逸出尘的道家隐士,凭此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本真相提,这本质上体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症”。陶渊明和海德格尔共同吸收的道家天人观造成了两者的形似,但陶渊明汲取儒家强调人之作用的天人观、海德格尔继承希伯来的神性精神是两者之间“神不似”的关键。
    • 方舟; 倪阳
    • 摘要: 海德格尔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存在主义现象学对人文、艺术、建筑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至今热议的人文主义、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等。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些建筑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适应性问题,并启示本土设计理论的创新,该文从“存在于此”、“此周之物”、“此共之人”三个方面研究整合海氏思想,对应存在与时间性、及物与空间性、共在与可能性等关键问题,构建了特色的“存在主义现象交互时空观”;并结合我国传统人居文化、当代设计思想与生活实践展开建筑性思考。
    • 孙洁
    • 摘要: 海德格尔晚期强调走在通往语言的途中主要是通过诗意的经验获得的,并提出口号“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他分析和批判了日常语言观和形而上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未做到“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海德格尔强调经验语言,让语言自身说话,从而让语言回归其本性。他对语言的揭示叫作倾听的言说。道说让我们倾听并让我们到达语言自身的言说。人被大道用于化无声的道说为有声的人言,并且是大道的开辟道路使道说达乎人言。在他那里,语言被理解为道说,显示着世界与事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要义就是说不可说之神秘。
    • 陈勇
    • 摘要: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