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0年内共计216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2篇、会议论文32篇、相关期刊987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形而上学的相关文献由1957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杰荣、白刚、秦龙等。
形而上学
-研究学者
- 陆杰荣
- 白刚
- 秦龙
- 邓晓芒
- 李晓培
- 陈晓平
- 王路
- 闫顺利
- 宁新昌
- 张志伟
- 杨国荣
- 聂敏里
- 韩立坤
- 刘伟
- 张世远
- 王淼
- 程金生
- 谢永康
- 赵周宽
- 余乃忠
- 刘森林
- 吴越强
- 周维功
- 宋友文
- 张佳琳
- 张敏
- 张文喜
- 张松
- 李淑梅
- 李蜀人
- 杨杰
- 沈顺福
- 田海平
- 程志华
- 贺来
- 赵异
- 邹诗鹏
- 陈治国
- 高懿德
- 任付新
- 伍世文
- 俞吾金
- 倪梁康
- 刘毅青
- 刘永金
- 刘进
- 卓新平
- 卜祥记
- 吕明洋
- 吕澎
-
-
李晓培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逻辑实证主义标榜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口号,但其理论体系忽视主体性,走向抽象的同一性,注重概念推理游戏,脱离社会实践,最终陷入无法解决的悖论逻辑.逻辑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的现实,走向了一种"学院式"的研究,忽视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基础,最终沦为晚期资本主义极权社会的帮凶,变成欺骗民众的"犬儒哲学",是一种带有独断论倾向的朴素形而上学的新变种.
-
-
陈宁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刘家和先生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古代中国的思想以"历史理性"占主导地位而西方的是"逻辑理性"统摄一切.差异的形成,绝非来自单一的原因.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其方法是,将中国的历史理性置于形而上学的大框架中考察,检测二者是否有关联.如果有,那么形上学背景就可以被认为是出现历史理性的原因之一.笔者借助当前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形而上学的综合研究,归纳出三个普遍的重要的特点:内在性、整体性、超越在场性.然后,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历史理性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理性完全符合形而上学的特点.为了印证这一吻合的合理性,本文又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与历史理性的脱节现象.本文最后总结了中国历史理性的几个特点:(1)历史是变化的,而在变化中,在场与不在场的因素交互出现是常态,体现了变中有常和常中有变的思想.(2)历史变化的原因在于宇宙实在的本质就是变化,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当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3)历史理性的功利色彩十分明显,目的 是实现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稳定.(4)中国的历史理性,不只体现于少数人的文字中,还是知识界普遍具有的.
-
-
谭安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从古今之争的角度来看,霍布斯和罗尔斯以几何学演绎的方式建构政治秩序的尝试,乃是近代以来政治哲学拒斥古典形而上学的结果,其以必然性替代古典的自然或自由概念则是两者的共同起点.霍布斯的契约论以分离的个体理性为前提,但为了推演出政治秩序却不得不对理性概念进行隐性转换,因而并未实现其几何学演绎的目标;罗尔斯的契约论以公共理性为起点,虽然避免了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风险,但却无力为政治秩序提供普遍的正当性证明.他们在不同意义上的失败提示了形而上学的必要性,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要回归古典形而上学,相反,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形而上学的社群观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
邓晓芒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形而上学的发源地进行一番重新检讨,这种检讨在今天必须是建立在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之上的.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那里,一开始就给形而上学作了这样的定向,即必须在“物理学之后”建立起一门有关“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这种学问一方面是以“个别实体”的确立为基础而探讨其原因或根据(四因),另一方面则以语言的逻辑功能为指导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这对于缺乏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的中国哲学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中国哲学的出发点是“无”以及语言的非逻辑功能(隐喻、类比、象征等等).必须综合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才能重建当代形而上学,并由此走出双方的困境.
-
-
旷三平;
黄秋生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形而上学的历史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历史.形而上学经历过辉煌的胜利,也遭到过无情的否弃,究其原因,是它落入了无法自拔的理论窠臼.从形而上学的建构路数来看,柏拉图主义滥觞、同一性逻辑执拗、单纯理性主义、迷崇科学化和语言宏大叙事是其基本表征;而从反形而上学的批判路数来看,颠覆柏拉图主义、异质性话语、非理性诉求、反科学化倾向和微观叙事是其根本依据.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之“惑”:一边“颠覆”形而上学,一边又“复兴”形而上学,成为形而上学“命舛”中值得学界注意的一个哲学“悖论”或“吊诡”.马克思哲学在其创立过程中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思想“困惑”,它在批判、否定形而上学的同时,本质主义地谈论“实践”、基础主义地谈论“社会”、历史主义地谈论“辩证法”、主体主义地谈论“无产阶级”和真理主义地谈论“共产主义”,从而“拯救”“复兴”和“重建”了形而上学.
-
-
-
黄志军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德拉-沃尔佩对《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忽视了它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结合,所以其所称的“科学辩证法”并不完整.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以社会关系为思想坐标批判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揭示了蒲鲁东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对社会关系的遮蔽,并深入社会的实体性内容当中,在辨证法的原则高度把握了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由此,在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深渊中沉沦的社会关系开始正式显现在马克思自身的政治经济学中心,从而使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次实现了科学的结合.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将马克思辩证法称之为科学辩证法的根本内涵.
-
-
-
-
-
黄键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由于启蒙理性与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中的形而上学层面持拒斥态度,并选择了心理主义的思路.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所改变,经宗白华、方东美等人的阐释,中国文化中的审美形而上学重新回到了现代美学视界之中,并使得美学焕发出全新的意义.
-
-
肖涛波
- 《第七届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道德经对宇宙演化序列的描述,并未给我们描绘出完整宇宙的形象,亚里士多德以“形式”作为第一实体,以“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本身”加以描述,此后西方哲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填充式积累,并未做出实质性突破.从康德哲学再到海德格尔哲学的世界理论和世界形态与真实的宇宙本质世界逐渐“去远”.形而上学也从关于宇宙本质世界的学问逐步转向关于人类自身“能在”的学问,如今的宇宙学已是理论物理学的范畴,宇宙学归根结底是形而上学问题还是物理学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人类科学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
-
王丹
- 《2015·第四届京津冀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拒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围绕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没落这一重大的哲学问题,从英美的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对此做出了回应.虽各自的学术观点及背景差异较大,但分别在一种绝对之相对中对形而上学做出严厉的批判.在哲学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形而上学面对这些严重声讨终将归向何处,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之后,人们对形而上学的追求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永恒的终结,全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进行探讨.笔者重点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和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并认为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消解得出形而上学是一种绝对之相对,形而上学只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视域内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超越”自身的精神境界,所以人天性中就包含着一种永恒的形而上学的追求。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人的本性”,在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探讨中,形而上学的追求并不会因此消散,只是具有了历史性的新的定性。对形而上学的深入批判及重新确立形而上学的追求中,深刻的理解了形而上学问题在当代的重大理论意义,对当代哲学具有重要性的启发意义。
-
-
朱雷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超验性、还原性、纯粹否定性概括形上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并试图在形上学的视域之外讨论"古典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儒家大部分时候保持在古典形而上学的视域之内,如果形上学带来的现代性的人类经验是可悲的,在形上学之外依据儒家形而上学为人类经验开展一种新的基础,就是走出以往的可悲经验的唯一出路了.
-
-
李金见
- 《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论及哲学危机、终结的背景下,列维纳斯认为上述危机—终结论都是在奠基于"存有"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可能性的穷尽.但哲学首先并非是本体论的,他者先于自我,负责任的伦理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先于本体论.所以,已有的哲学危机论事实上反过来为哲学向他者的升越提供了契机.
-
-
常宏
- 《2017动物伦理与动物认知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首先,里达的专门论述动物问题的讲课稿结集的阅读,对德里达的在此书中关于”动物问题”的论述进行解读.德里达从一种形而上学奠基角度关注动物问题,认为对待动物这样的他者,是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定义人类自己以及对待动物的方式.根据我本人的解读,德里达在此文中,对待动物问题,只是一种批判和破坏,或者是一种狭义上的解构,并没有提出自己的建构.其次,本文试图从整理出德里达对动物问题的回应:对动物权利,动物忍受,以及动物能否遭受等问题的解答.
-
-
-
-
Que yuye;
阙玉叶
- 《第五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自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各种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对"自然"的论述,但最主要的是集中在他的《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中.以这两本文献为基础,论述亚里士多德对"自然"问题的探讨.“自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对“自然”的研究和“自然”的发现,本文所做的就是以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文本为基础,对亚里士多德是对“自然”的探讨进行梳理和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概念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对“自然”的研究和“自然”的发现,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值得继续深入的探讨下去。
-
-
高燕
- 《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追求唯一确定性的思想指向和二元化的思维结构使视觉成为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形象化表达,加达默尔对存在之真理的探索就是通过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建构阐释学的视觉存在论实现的.加达默尔从视觉对象对于视觉主体存在的关系去理解视觉观看,并通过对"游戏"的具体论述建构其视觉存在论,消解了视觉观看坚守的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优先性,使视觉观看在返诸自身中具有了存在论涵义.加达默尔对视觉存在论的揭示,为沦落于现世黑暗之中的个体生命重新确认存在的本然自足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